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共同富裕當代訴求,供大家參考。
共同富裕的當代訴求
張薈賓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作為一種思潮、 運動和制度的價值取向和現實追求。
也是科學社會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 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內容。
是當前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目的、 根本目標、 本質特點、 根本原則和優越性所在, 具有質的規定性;是判斷社會主義是否合格、 證明社會主義優越于資本主義的一個主要衡量標準;是關系社會主義信念、 前途和命運的重大課題, 是關系中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 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 民主、 公正社會, 搞好經濟、 政治、 文化和社會建設的現實要求。共同富裕價值理念的當代訴求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和時代迫切。
把握社會主義的共同富裕價值理念的當代訴求需要厘定其豐富內涵和思想源流。
[1]把握關于共同富裕的內涵, 國內理論界在上世紀八、 九十年代就進行過大量研究并產生了豐碩成果。
相關學者認為, 共同富裕是指在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 解決了生存問題后, 所有社會成員在物質和精神生活方面都得到整體性的提高, 包括共同富裕的標準、 表現形式和程度狀[2]也有的認為, 共同富裕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性質的集中體現, 其中, 富裕反映了社會態。對物質財富的擁有, 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集中體現; 而共同則反映了社會成員對財富的共同占有方式, 是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集中體現。[3]也有學者說, 共同富裕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過程, 是個綜合概念, 不能僅從經濟上去考量。
多數學者給出了這樣的說法,共同富裕是對共同貧窮、 兩極分化的否定, 且也不是同等和同步富裕, 而是動態的和有合理收入差距的富裕。
更多的人認為,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本質要求; 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基礎; 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徑; 消滅剝削, 消除兩極分化是實現共同富裕的社會條件; 部分先富帶動和幫助后富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戰略步驟;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制度是實現共同富裕的經濟保障等。[4]這些說法基本涵蓋和解釋了鄧小平理論中的共同富裕思想, 有很大的代表性。
對把握好共同富裕的當代訴求有著很好的借鑒意義。
共同富裕思想不是鄧小平理論的獨創, 它是社會主義作為一種思潮、 運動、 制度出現以來就一直秉持的價值理念和現實追求, 有著恒亙的思想源流。
自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以來, 盡管它創造了比過去一切時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 還要大的社會生產力, 但早期資本主義給社會帶來的剝削苦難、 財富分配不公卻也在空想社會主義者和馬克思經典作家的著作里有過大量描述, 并給予激烈、 辛辣的抨擊。
追求共同富裕和普遍幸福就成了社會主義者的執著信念和理想。經典馬克思主義從對資本主義的嚴謹科學分析和唯物史觀對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中把共同富裕價值理念的實現建立在現實基礎上, 擺脫了很多空想的痕跡。
十六世紀初到十九世紀上半葉的空想社會主義者針對資本主義造成的貧富懸殊和兩極分化及對廣大勞動人民苦難的同情提出了最初的共同富裕思想。
莫爾、 康帕內拉、 傅立葉、圣西門在他們的著作和社會設想中提出了財產共享、 社會平等、 按需分配、 社會和諧的理想目標和相關的天才設計。
空想社會主義共同富裕思想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思想遺產, 為馬克思恩格斯科學揭示科學社會主義共同富裕思想的內涵提供了有價值的啟示。
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繼承空想社會主義者的有關共同富裕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 自己的相關思想:
未來社會的生產將以所有人的共同富裕為目的; 未來所有人的共同富裕必需建立在生產力高度發展的基礎上; 只有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才能所有人的共同富裕和發展。
他們
從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生產方式和現實實現途徑上對共同富裕思想的論證較之于空想社會主義者們建立在更為現實和科學的基礎上。
及至社會主義在蘇聯從理想變為現實后, 列寧、 斯大林在堅持和繼承馬克思、 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的基礎上, 繼續探索并具體實踐如何實現共同富裕。
他們認為, 社會主義就是要使全體人民都富裕起來。“社會主義不是要大家貧困, 而是要消滅貧困。
為全體社會成員[5], “共同勞動的成果不應該為一小撮富人享受, 應該歸全體勞動[6]。
發展生產力才能實現共同富裕 , 消滅私有制, 建立公有制, 才能保證全體人建立富裕和文明的生活”者享受”民美好的富裕生活。“社會主義只有在社會生產力蓬勃發展的基礎上, 在勞動者生活富裕的[7]。
他們還指出了社會主義時期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程度存在差異性并和資本基礎上建成”主義致富方法的本質區別。
社會主義通過生產和分配原則使人民共同富裕, 而資本主義靠掠奪他人的剩余價值使少數人富裕。
再有, 實現共同富裕不僅是為了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和提高, 而且還能發揮社會主義優越性來戰勝資本主義。
在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初期, 毛澤東認為社會主義應以共同富裕為目標, 共同富裕的前提是社會主義道路和生產力、 工業化基礎。
特別是還指出, 共同富裕是個過程, 必須分階段逐步實現和反對過分懸殊。
無論是在蘇聯還是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中, 在理解和實現共同富裕上都存在著很多失誤教訓。
但可以肯定一點的就是, 共同富裕始終是社會主義的價值理念和現實追求, 有著豐富的思想養料和綿延的理論源流。
不同的是, 不同國家、 同一國家的不同時代, 共同富裕價值理念的時代內容在發展, 現實訴求也不同。
共同富裕價值理念的當代訴求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中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 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基本訴求和制度保證。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集中體現, 具有社會主義質的規定性。
“富裕” 意味著解放生產力、 發展生產力和生產力水平的高度發展, 意味著要創造出比資本主義更高的生產力, 意味著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豐裕, 并且是對貧窮的否定。“貧窮不是社會主義”[8]。“ 共同” 意指消滅剝削、 消除兩極分化, 實現人與人之間的經濟政治和社會關系的平等,否定貧富分化的社會分配不公。
因而, 共同富裕是生產力和和生產關系性質的體現, 是社會主義制度下的生產力發展要求和生產關系目標界定的高度統一。反映著社會主義的質的規定性。
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 政治、 文化制度的內在特性, 具有社會制度屬性。
共同富裕要求毫不動搖地堅持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的主體地位, 保證社會成員對物質財富的共同占有方式, 生產資料歸社會成員共同所有, 在此基礎上形成社會成員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礎上的平等互助合作關系。
才能使產品分配“各盡所能, 按勞分配”。
共同富裕意味著社會財富充裕, 勞動者能公平自由地發揮自己的勞動潛能獲得更多財富。
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發揮各種生產要素利用效率和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的作用讓財富充分涌流。
毫不動搖地堅持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和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充分調動社會成員的積極性才能實現國富民裕, 為共同富裕奠定物質基礎。
共同富裕體現著自由、 民主、 平等的訴求, 是對專制、 無序的否定。
體現在政治制度上,就是要堅持和完善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和人民代表大會制的政體, 還有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并使之有法制的保障,促進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 實現每個社會成員享有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權利。
共同富裕也表示全體社會成員平等共享民族精神財富, 是社會成員的一種精神生活的充實和豐富狀態, 是科學、 文明的富裕, 是對愚昧、 無知、 落后、 反動文化的否定, 是對馬克思主義引領的先進文化的追求。
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和普遍幸福是社會主義的終極核心價值, 自然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追求目標。
共同富裕是個綜合概念, 不僅僅指物質生活的富裕, 它反映的是人民物質和精神生活的豐富和人人享有平等的發展機會, 平等的社會地位。“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9] 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二、 堅持科學發展, 維護發展公正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時代訴求。
生產力的發展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堅實保障。
生產力的高度發展是實現共同富裕的人的全面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共同富裕的人的全面發展是生產力發展的價值訴求并反過來對生產力的發展有巨大促進作用。
沒有生產力的發展, 只能導致貧窮和極端貧困的普遍化。
發展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然要義。
但改革開放近 30 年的發展, 是循著一條外延式擴張的發展, 是不斷拓展空間和增加資源和資金投入的粗放性發展。
這種發展是不持續的發展 , 是損害人民長遠利益的發展, 也是現實中損害人民當下利益的發展。
堅持科學發展,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內涵式、 集約式發展是實現真正可持續發展的理性和現實選擇。
調整經濟結構、 堅持自主創新、 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建設資源節約性、 環境友好性社會, 才能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以及代內、代際的共同和長遠發展, 為共同富裕的實現奠定堅實基礎。
統籌城鄉 和區域發展是堅持科學發展、 維護發展公正、 實現共同富裕的又一現實訴求。
由于發展基點、 資源條件、 資金、 人口素質等因素導致的城鄉、 區域發展不平衡已成了制約當下中國發展的重要因素, 也是嚴重影響共同富裕目標實現的現實制約。
統籌城鄉 發展就是要更加注重農村的發展, 要害在于通過以城帶鄉、 以工促農、 城鄉聯動、 協調發展來使農民得到更多發展實惠。
有了十億多農民的富裕才是真正的共同富裕。
統籌區域發展就是要調整改革初的地區不均衡增長, 維護地區間發展公正。
著實推進西部大開發、 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 促進中部崛起、 鼓勵東部率先發展, 支持革命老區、 民族地區和邊疆地區發展。
發展為了人民, 發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 是當代實現共同富裕的現實步驟和合理選擇。
發展終究是人的發展, 發展必須堅持以人為本。
體現社會主義的普遍幸福追求。
三、 堅持分配公正、 構建和諧社會是當代實現共同富裕的迫切訴求 當下, 收入差距不斷擴大, 兩極分化現象比較嚴重已經被社會詬病多時, 是經濟、 社會持續、 健康發展的威脅。
完善分配制度, 維護分配的公平、 公正是共同富裕的當代迫切訴求,事關民生大計和社會公正發展。
堅持分配公正, 除了要繼續注重再分配公平制度建設外, 還要加強初次分配在注重效率的同時, 也要兼顧公平, 確保共同富裕在分配制度方面獲得公正、 平等保證。
關于收入分配問題, 尤其是初次分配在一定范圍內的合理收入差距是發揮激勵作用、 追求效率、 加快發展的必要選擇, 調動包括資本、 技術、 土地、 勞動力等各種生產要素最大程度和最大效率地參與經濟活動, 迸發活力, 創造充分涌流的財富。
合理的收入差距能夠為廣大公眾普遍接受并能夠承受, 從而成為使人民共同富裕的合理利益導向和價值導向。
時下, 在初次分配領域, 遭人詬病的不公平現象主要表現在:
第一、 企業間由于生產經營條件的差別而產生的分配不公平。
如壟斷性行業與其他行業間收入差距過大。
第二、 企業內部資本所有者經營管理者和勞動者之間的分配不公平。
第三、 由于勞動力流動受阻和就業不充分而引起的社會不公平。
就此, 政府應對壟斷行業的收入分配實施必要的控制, 不能讓壟斷行業經營非市場化, 收入分配卻完全市場化。
加快建立健全全國統一的市場體系, 保證各類商品和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充分競爭, 形成相對合理的市場價格。
限制某些商品和生產要素價格的非市場性上漲或下跌, 如教育醫療住房農產品等。
建立大多數人尤其是弱勢群體獲得公正收入的社會機制。
再分配領域要加大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和公共事業投入, 在公共衛生體系、 社會救濟體系和普及國民教育體系方面, 應根據經濟發展程度提高投入比例, 使更多人受益, 發展成果要
由人民共享。
對于非正常拉大貧富差距、 影響社會和諧、 穩定的灰色收入要通過立法和加大監督來有力遏制和消除。
始終把握好社會主義對人民普遍幸福的追求。
實現共同富裕是個復雜、 系統的工程, 需要經濟、 政治、 文化、 社會各領域的協調發展和配合。
除堅持科學發展觀謀求經濟健康發展外, 也要求政治發展、 社會公正和人民主人翁地位的落實, 以及文化 發展和文化繁榮。
各個方面的全面協調發展是共同富裕的前提和保障, 制約著共同富裕的實現程度。
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不同時期的矛盾特點, 把共同富裕的時代訴求和發展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長遠大計統一起來, 是中國共產黨人的重要歷史使命。
注釋:
[1]《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 的報告
胡錦濤
2007. 10. 15 [2]《 “共同富裕” 新探》 蔣南平 《理論與改革》
1994.12.
p31-32 [3]《論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 吳廣良等
《社會主義研究》(人大復印資料)
1994.5.
p68-71 [4]《社會主義的本質是共同富裕》 袁金祥
《安徽師范大學學報》 1994.4
p371-375 [5]《斯大林選集》 下
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版 p156 [6]《列寧全集》
人民出版社
1987 年
第二版
7 卷 p112 [7]《斯大林全集》
人民出版社
1987 年
第二版
13 卷
p171-172 [8]《鄧小平理論》 第二卷
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
p152 [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版
p222 作者簡介:
張薈賓(1974—)
男
河北張家口人 聯系方式:
手機
15149779842
0477--3990526
E—MAIL
zhb951753@126.com.
地址
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第三中學
01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