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俱杯规则-虎牙直播-比利亚vs西班牙人-德国杯|www.cnyhmy.com

農村經濟轉型與共同富裕(全文完整)

時間:2022-07-18 08:25:02 來源:網友投稿

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農村經濟轉型與共同富裕(全文完整),供大家參考。

農村經濟轉型與共同富裕(全文完整)

 

  農村經濟轉型與共同富裕

  感謝邀請我參加今天的大會,我今天講的農村經濟轉型與共同富裕。有兩大意思:

 第一,整個農民群體跟城市居民怎么一起共同富裕。第二,農民內部怎么實現共同富裕?首先,請大家看一下農業過去 40 年年均增長 5.4%,很重要的增長就是經濟作物產品去產出,所以產品高值農業的增長滿足國家口糧安全的情況下,要隨著收入、城市化增長,我們的需求多樣化,在 40 年以前我們占 40 到 50%的農業產值是來自糧食的,非糧食 50%左右。那么每過 10年我們高質農業也可以講是特色農業得到了快速的增長,幾乎所有的省份,非糧食的產值都已經超過 70%,部分省份在 90%左右,這種高值農業發展對農民增收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那么在這個里面,不管是糧食還是經濟作物,畜產品、水產品增長的,綜合起來,我這里給大家看一個數據,5.4%的增長里面有 2.4%是來自于投入增長,3%來自純要素增長,我們未來農業純要素生產就是收入增長,因為投入增長就等于你要扣掉成本,未來要增加,增加農民收益,要增加純要素增長率,怎么增加純要素增長,才能增長我們農民收入了?我想過去這幾十年經驗已經告訴我們, 我認

 為最重要的是制度創新,我特別強調制度創新,因為制度創新不要花錢的,也可以創造價值、生產力出來。我不是說獎金多、補貼這種政策支持。政策支持對發展起重要作用是技術進步,育種栽培各方面的技術,激勵機制,激勵機制也不要花什么錢。隨著我們市場改革、對外開放,使得我們農業結構不斷調整,當然還有很重要的投入,這個投入跟前面講的投入不一樣,農田灌溉基礎設施投入,而這種制度創新政策支持農業投入的增長,加上它的順序性,每 40 年,它有順序的過程,促進了中國農業生產力顯著增長,促進農民的增收。

 未來靠什么?我想還是要靠制度創新,政策支持和農業投入。農民,剛才前面專家也都談了,非農作業非常重要。40 年以前,農村 5%左右的土從事非農主業,但是每過 10 年非農作業占比度顯著提高。當然我們也看到區域之間存在很大的差別。我前面講的高值農業發展和非農作業,對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具有積極深入的意義,因為高值農業、非農作業產生收入,顯著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

 幾乎所有省份過去 40 年,只要高效農業發展快,只要他非農就業增長快,這地方的農民收入就增長快,相反有些地方慢,他們年均收入增長也是比較慢。

 過去 40 年在我們大量農業勞動力轉移出來的時候,我們到底農業勞動生產率跟工業勞動生產率差異有多大

 變化。如圖紅色線代表農業 GDP 占比,黑色線代表農業就業占比,下面這條代表兩條線一直的差別,這條線如果變成 0,就是農業勞動生產率等于工業勞動生產率。我想現在我們農業勞動生產率這里還有很大的差距,差異區域有很大的距離。

 必須不斷的城鎮化,擴大城鎮化,鄉鎮繼續擴大,創造就業,才能真正使農民務農、務工的收入一樣。過去 40年時間也證明了這一點,我用過去 40 年所有省份,橫坐標代表結構轉型,農業增長的同時,工業增長更快,把更多勞動力轉出來,各個省份的過去 40 年,也不管哪個地區,只要結構轉型快的地方,農民收入增長的也快。

 在過去 40 年,我把中國農村經濟轉型分成 4 個階段,今天由于時間關系不能展開討論。總的來說,大宗農產品轉多樣化,保非農就業,現在我們要保障口糧安全,高效農業發展、綠色等等方面,城鄉融合發展等。總的來說都是向高效、綠色、高值農業、非農就業轉變,這是一個總體發現,不但是中國這個現象,全球也是這樣的現象。

 當我們進入這個階段的時候我們怎么辦?怎么提高農民收入?很多專家都談到個人的看法,但我也想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這個階段我們面臨很多挑戰,我認為三大挑戰,我們國家在推進綠色可持續發展,今天不展開討論,因為這方

 面現在已經比較明朗。另外我們又要保障糧食安全,又要農民增收,看上去有矛盾,怎么解決這些矛盾,同時還要達到共同富裕。我想這個問題, 首先必須要解決糧食安全,糧食安全解決不好,我們就沒辦法發展特色農業,沒辦法進行農業生產農民增收。我預測從現在到 2035 年,我不展開討論了,剛才杜主任前面也做了引用了我們這些結果,這是我們預測的一些生產,水稻、小麥、玉米、水產品、畜產品等,我們得出的結論是糧食完全能夠聚集的,不要太多的擔心,我們不要擔心如何投入更多的科技,使它我們生產力的不斷提高按使品質質量不斷改善等等,要做工作。當然大豆和玉米等產品進口要不斷增長,我們預測玉米進口到 2035 年以后進口率達到 80%左右。但是把三大組,水稻、小麥、玉米加起來,我們還是能夠達到 90%以上的聚集度,所以我覺得這方面能夠聚集的,我們要有信心。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不進口大豆玉米,換句話我們這邊就進口畜產品,這樣可以安全嗎?大家在這方面有很多討論的。到 2035 年以后,如果不進口農產品,就要增加 47%的耕地面積,這是不可能的。但對今天來說,我想關鍵的問題也是如何保證糧食安全并實現農民增收,同時如何實現包括農民在內的人民共同富裕,我就講些概念,因為現在很多政策并不是沿著這個方向演變的,演變為支持農業發展。

 首先要實現農民跟城市居民共同富裕,農業和工業勞動生產必須趨同,怎么趨同呢?兩方面的目標。

 一方面要大幅度減少農業勞動力數量,農業勞動力現在占比 24%,我們預測在理想的情況下 2050 年要降到 4%,農業 GDP 占到 3%。即便這樣,工農之間有差異。

 第二個方面要大幅提升農民文化素質,你不能說他們是體面的職業,我們做勞動生產要趨同,你不能說工業是大學畢業,農民小學畢業,跟工業的收入是一樣的,這是不可能的。所以大幅度提升農民素質,這個是我們的兩大方向。

 但是未來下降到 4%的勞動力,這是什么概念?根據我們人口勞動力年齡的分布,到 2050 年的時候我們農業勞動力大概還是要 3000 萬,從 2 億多減少到 3000 萬,種植業大概 2400 萬,但是這種情況即使保持 18 億耕地紅線,我們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時候,即使勞動力到 2000多萬的時候,農業現代化是什么樣的樣子,大家都比較清楚。

 要實現農民跟工業工人一樣的收入,這個是任務是非常艱巨的。過去 30 年勞動力下降了 1.4 億人口,從 2018年再到 2050 年要下降 1.7 億勞動力,那個時候非常艱巨的,但你說我不要下降 1.7 億,但是農業生產率太低了,沒辦法跟工業進行比較。

 這種艱巨性還體現在各行各業,都在推進全員勞動增長率增長,換句話來就減少勞動力就業。這種情況下我們下一步工業化,如果以建設農業勞動力,要建成勞動就業的工業化,對我們整個農業現代化、農民增收面臨很大的挑戰。

 第二個方面的挑戰就是提高農民的素質,我們根據2019 年各行業就業人員的教育程度進行分組,農業的人口教育程度如何?務農的人大專以上非常低,就 1%左右,像這樣的人口非常低。但你說不好比,我同各個國家進行比較,中國是在最上面,初中以下的文化教育占 92%,大專以上的主要是在國家政府部門、科研單位、事業單位。美國務農人口三分之一以上就是大學畢業以上,日本、荷蘭、歐洲大部分是高中畢業以上。所以我們要讓務農人口達到高中畢業以上的水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前面講的我們要實現全體農民、城市居民共同富裕,必須勞動生產率趨同。農業既要糧食安全,又要實現農民內部的共同富裕,怎么辦? 它可以向規模化、生態化的現代化方向轉型,問題不是很大的。

 過去十幾年,幾十畝規模的農戶已經占到 85%左右,100 畝規模的農戶不到 0.5%。這種情況小農生產糧食不太可能,因為他難以保障家庭足夠收入。這幾年他們發展了高質農業、特色農業,不但面臨市場風險,還面臨政策風

 險,說非糧化、非農化,有些地方把好好的高值農業全部拔掉。所以小農戶不知道怎么辦了。大農戶由于受到了價格波動的影響,難免有一些退化。

 所以我們提出了這樣一個概念, 種植業必須要“二八定律”轉變,才能保障糧食安全,才能達到共同富裕,20%的大農戶生產大宗產品、糧食產品,80%的農戶生產特色高值的農產品,讓他們的收入是一樣的,大農保證國家的糧食安全,小農發展特色農業,促進鄉村振興

 最后提幾建議:

 過去 40 年,制度創新、政策支持,農業投入方面,是農業生產力增長、農民增收的主要推動力,未來還是促進我們農業發展主要驅動力,我們要加快推進城鎮化速度和非農作業,農村鄉村的城市化,大幅減少農業勞動力和提升農民素質。同時向規模化現代化方向轉變過程中,向“二八定律”方向轉變,建立針對大農小農的政策支持體系,因為大農、小農的需求不一樣,特別要支持適度規模的家庭工廠,農業基礎設施、農業信貸、種糧的收入保險保障體制,小農業支持他們的營銷合作社,電商,小額信貸,社會化服務,特色產品和發展市場保險等等制度,只有他們分開分工發展,當我們遇到糧食安全的時候可以把小農特色農業砍掉,當我們促進特色農業發展的時候也不會忘記糧食安全的目標。謝謝!

 

推薦訪問:農村經濟轉型與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 完整 農村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