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技術創意教學設計借鑒
通過了解課文,我們學到了很多有關蚜蟲的信息,我們上課前已收集了一些有關蚜蟲的信息,那么,請同學們互相交流信息,獲得更多的有關蚜蟲的知識。為大家整理的納米技術創意教學設計借鑒資料,提供參考,歡迎的參閱。
納米技術創意教學設計借鑒一
[教學目標]
1.理清作者思路,掌握文章主要內容。
2.了解科普文特點,體會科學小品文準確、形象生動的語言風格。
3.探索認識文物的規律,樹立科學的探索觀。
[教學重點]
抓關鍵句子,理清文章結構及內容。
[教學難點]
一懂得認識事物都有一個由現象到本質,再指導現實的過程。
[教學安排]
1.兩課時完成,課前由學生收集有關蚜蟲的資料,以備交流。
2.學生自主探究,把握文章主要內容時用抓重點句的方法進行。
3.初步懂得科普文的語言特點。
4.課內課外相結合,擴展開拓學生的視野。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作者簡介:
仇春霖,當代作家,教授。(筆名舸夫等,1930年生,江蘇省鹽城人。50年代初開始業余創作,既寫雜文、寓言,也寫科學小品文和文藝理論。出版的寓言集有《無花果》、《猴子刺虎》、《帆和舵》等,一些作品被改編,制成動畫片。)
二、題目解說:
“甘露”本是一種蚜蟲排泄出的顏色發白并含有糖份的排泄物,并不稀罕。而“秘密”則給“甘露”批上了神秘的面紗。題目設置懸念,吸引讀者,揭示事理。
有誰知道古代帝王為了求得長生不老,除了煉制丹藥之外,還有那些方法?
[請學生自由發言,目的在于檢查學生預習課文的情況,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教師應從認識事物的規律入手,科學而靈活地引導]
三、學生朗讀課文,初步整體感知
①學生自由大聲朗讀、抓關鍵詞句、初步理解課文主要內容。
②交流合作:本文主要內容是什么?
[學生發言中極易找到第4自然段這句話:“說起來實在可笑,它不過是一種蚜蟲的排泄物。”教師應指導學生,準確而有目的地篩選信息并進行整合,最后概括得出:甘露是一種蚜蟲排泄的顏色發白并含有糖分的排泄物。]
③本文分幾個層次來介紹關于“甘露”的知識?
[本題目在于訓練學生把握本文結構的能力,本文按照關鍵句“說起來實在可笑,它不過是一種蚜蟲的排泄物。”的出現可判定l至3為一部分,同時又按照講述蚜蟲和螞蟻的關系可把9至ll放在一塊,于是文章按以上標準而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1-3)講古代人的對“甘露”的迷信程度;第二部分(4-8)揭示“甘露”的秘密;第三部分(9一ll)進一步揭示螞蟻與蚜蟲的關系。]
四、討論、探究
①“古人”為什么對“甘露”如此神化?
[要求學生從文中找到相應文字依據:因為“其凝如脂,其甘如飴”,吃了能使“不壽者八百歲”,是那些想長生不老的封建帝王、貴族豪強們所夢寐以求的珍寶]
②既然已經交代了“甘露”是蚜蟲的排泄物,為什么還要介紹蚜蟲的其他有關知識呢?
[本題要求學生了解,要想把這個問題搞清楚,不僅要知其“然”。更要知道“所以然”。本文介紹了蚜蟲的數量、種類、生活習性及其吸取、吸收、排泄的生理過程,科學地說明了蚜蟲的排泄物的成分,證實了其營養成分,回應了“古人”的“神化”,其“神化”還是有道理的。并且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
③螞蟻和蚜蟲是怎樣的關系?他們的這種關系與“甘露的秘密”有何聯系?
[螞蟻與蚜蟲關系非常親密,充當蚜蟲的衛士、管家、保姆、搬運工等,進一步寫螞蟻與蚜蟲的關系是為了獲得更全面的有關蚜蟲的知識,為“甘露”的形成揭密,更諷刺了古代帝王造“承露盤”的可笑!同時,也讓學生明白大自然生物鏈的相互關系。]
五、小結
六、交流信息
①分組討論:通過了解課文,我們學到了很多有關蚜蟲的信息,我們上課前已收集了一些有關蚜蟲的信息,那么,請同學們互相交流信息,獲得更多的有關蚜蟲的知識。
②學生交流課前準備材料,要求其整合資料,以備下一步的交流。
七、教師小結
①先請學生按小組上交結論,全班交流。
②教師適當小結:a.關于蚜蟲分類;b.關于蚜蟲形態及生活習性。
②同時整理有關螞蟻的相關知識。
[選擇與蚜蟲有關的資料交流]
一、分組探究
①我們學習本文,學到了大量有關蚜蟲的信息,而作者是以揭密“甘露”人手的,我們從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學生討論、各抒己見、教師適時肯定,言之成理即可]
②本文寫到螞蟻和蚜蟲關系如此親密,而蚜蟲是害蟲,這樣一來,我們該如何對待螞蟻與蚜蟲的關系?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適時引導,保持大自然生物鏈不斷,保持生態平衡。]
二、本文作為說明文,語言上有許多特點,引導學生歸納。
[學生找詞語、句子,教師適時點撥歸納,得到:①生動動形象,具有趣味性;②用詞準確;③富有情感。然后結合以上特點,學生完成課后練習三。]
三、小結、擴展
①教師小結學習本文的心得;②以作業擴展學生視野:課后一、三。
納米技術創意教學設計借鑒二
教學目標:
1.抓住關鍵語句,有目的地篩選信息,了解納米的有關知識。
2.體會深入淺出地介紹科學知識的方法。
3.培養正確的科學觀念。
教學重點:抓住關鍵語句,把握說明重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二.課題解讀:
文章題為《神奇的納米》,是一篇介紹納米和納米技術的文章,突出的是納米的神奇。(作者以大膽的想象,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我們介紹了納米技術的神奇,展示出納米技術在應用上的美好前景。文章的內容重點突出“神奇”,什么叫“神奇”?詞典上解釋為特別高超和出奇。那么納米技術能稱得上“神奇”嗎?作者大膽的想象描述了未來的外科手術和生活中種種神奇的現象,外科手術居然不用手術刀,不流血,病人動手術不再有疼痛,這是不是“神奇”?紗窗會根據人的需要自動送入新鮮的空氣,杯子掉在地上不但不壞而且還會蹦起來,讓人們撿時不彎腰,電視機可以印在墻上,這是不是“神奇”?作者舉出實例并加以形象的描述,用事實來體現“神奇”,確實讓人認識到了納米技術在研究應用上的價值。)三.內容講解:
文章主要講了下面幾個問題:
(1)什么是納米?
(2)什么是納米技術?
(3)它的神奇體現在哪些方面?
(4)納米技術對人類社會發展有什么好處?
文章可以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1—11段):以外科手術為例,展示納米醫學技術的神奇功能,這一部分寫得最為生動形象,大有先聲奪人之勢,篇幅也最長,可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1—3段):作者是以常規外科手術的情景作鋪墊,指出其流血、疼痛,恢復緩慢的弊端,并提出了不用麻醉劑,沒有手術刀等條件下,如何進行切除腦垂體瘤的問題。
第二層(4—8段):描寫用納米醫學技術切除腦垂體瘤的手術情景,突出了手術的舒適,簡便安全以及良好效果。
第三層(9—11段):交代“不流血外科手術”的進行原理及不流血、無疼痛、痊愈快的神奇功能,主要內容是介紹納米機器人的工作過程。
第二部分(12—14段):由納米機器人引出對納米,納米技術等知識的解說。這一部分是知識性的部分,是全文的基礎和核心。
第三部分(15—17段):列舉外科手術之外的種種例子,展望納米技術廣闊的應用前景。這一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延伸和拓展。
第四部分(18段):總結全文,作者分析了納米科學發展的狀況,預測納米時代到來“只有幾年之遙”,并提出“納米技術”才真正是徹底改變人類生活和思想的沖擊力的“科技”。
三.結構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