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臨床上對肺癌進行病理學診斷的手段主要有CT引導經皮肺穿刺、纖維支氣管鏡、縱隔鏡、胸腔鏡及開胸活檢等,但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較適用于周圍型肺癌,對中心型肺癌穿刺風險很大。隨著超聲胃鏡在消化系統疾病診治中的廣泛應用,該技術在肺癌的診斷中日益顯示出其獨特的優勢[1]。對于臨近食管的肺部病變,我們采用經食管超聲胃鏡引導下細針穿刺(EUS-FNA)獲得病變組織,以確定病變的性質,獲得滿意的效果。
資料與方法
2008年8月~2010年8月對我科住院病人中符合下列條件的病人進行EUS-FNA檢查:①影像學檢查高度懷疑肺癌;②病變位于食管附近,常規檢查方法難以獲得病理學診斷;③支氣管鏡檢查陰性;④未發現遠處轉移;⑤患者及其家屬同意檢查。根據以上條件,最終選擇23例患者。男15例,女8例;年齡39~72歲,平均55.5歲;其中相當主動脈水平9例,相當肺門水平11例,相當左心房水平3例。
儀器:超聲內鏡采用PENDAXN EG-3830UT,探頭頻率5~7.5MHz,穿刺針為Wilson-Cook針。
方法:所有患術前檢查凝血功能正常,乙肝表面抗原陰性。檢查前禁食4~6小時,術前5~10分鐘含服利多卡因膠漿,緩慢下咽。取左側臥位,按照胃鏡置入方法,根據CT所示的病變位置,將超聲胃鏡緩慢置入病變水平食管內。檢查時排空食管內氣體,行超聲探查肺部,觀察肺部病變的大小、形態、位置、邊緣及回聲情況,同時注意病變周圍有無大的血管。在超聲胃鏡探查的基礎上選擇最佳的穿刺路線,對肺部病變進行細針穿刺。經食管壁進入病變表面時,退出針芯,在穿刺針尾部連接10ml負壓注射器,在超聲監測下繼續進針至瘤體內,在病灶中前后提插數次,停止負壓后拔出穿刺針。迅速用注射器將吸出的組織推出,如果抽出的是成形的組織條,經福爾馬林固定后切片檢查。不成形的抽取物迅速涂片,乙醇固定送細胞學檢查。如果發現食管周圍縱隔腫大淋巴結,同時更換刺針行淋巴結穿刺活檢。術后囑病人2小時后進飲食。
結 果
全組病人均經穿刺獲得足夠的組織標本以供檢查,其中19例患者經組織細胞學檢查診斷為肺癌(鱗癌12例,腺癌5例,小細胞癌1例,細支氣管肺泡癌1例)。另外,4例患者組織細胞學檢查未發現腫瘤細胞。
23例中,除1例小細胞肺癌轉腫瘤科化療,1例鱗癌伴縱隔淋巴結轉移壓迫食管轉放療科外,其余21例患者均接受手術治療。其中17例肺癌患者均得到術后病理的證實;未發現腫瘤細胞的4例患者當中,有2例術后病理證實為肺癌(鱗癌1例,大細胞癌1例),炎性假瘤1例,錯構瘤1例。經食管超聲胃鏡引導細針穿刺活檢在肺癌診斷中的敏感性為90.4%,特異性100%,陽性預測值100%,陰性預測值50%,準確率為91.3%。
討 論
肺癌是最常見的肺原發性惡性腫瘤,近50多年來,世界各國特別是工業發達國家,肺癌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均迅速上升,死于癌病的男性病人中肺癌已居首位。
經食管EUS-FNA的全過程是在實時、動態的超聲檢測下進行的,定位準確,不影響病人的呼吸,患者耐受性好,檢查者可以有足夠的時間獲得充足的標本以備檢查,安全、實用、陽性率高。本研究發現,經食管EUS-FNA在肺癌的診斷中敏感性為90.4%,特異性100%,陽性預測值100%,陰性預測值50%,準確率為91.3%,與文獻報道基本相符。因此,在常規檢查手段無法獲得病理標本時,經食EUS-FNA將是最佳的選擇。
參考文獻
1 楊力,張立波,郭光云,等.超聲內鏡引導下針吸活檢診斷肺部實質性及縱隔病變[J].中國內鏡雜志,2008,1: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