碘染色是食管癌篩查中應用的一項內鏡輔助技術。在上消化道內鏡檢查時,通過噴灑碘液對食管黏膜染色,然后根據食管黏膜著色深淺、著色范圍及邊緣,判斷腫瘤存在的可能,在食管癌前病變和早期癌癥的發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內鏡下碘染色為何能發現早期食管癌?這是因為正常人食管的鱗狀上皮細胞內含有糖原,糖原遇碘后呈棕色著色反應,正常食管黏膜被染成棕褐色樹皮樣(稱之為著色),當食管黏膜因各種病因出現形態改變時,如糜爛、潰瘍、等,造成正常黏膜鱗狀上皮細胞缺損或損傷時,使糖原缺失或減少,與碘結合減少,呈現不同程度的黃色(稱之為不著色)。當鱗狀上皮細胞增生時,如棘皮癥,碘染色后呈深棕色(稱之為過染)。內鏡醫生通過對異常染色區域鉗取食管黏膜進行病理活檢,可早期診斷食管癌。
應用內鏡下碘染色對我國食管癌高發區3164名高危人群進行普查發現,所有的食管癌前病變和早期癌癥均不著色,內鏡下病變顯示非常清楚,明顯減少了病變遺漏的可能。而碘液染色發現的食管癌前病變有22%-55%是常規內鏡不能發現的。
臨床上采用的食管黏膜染色劑一般為1.2%盧戈氏碘液,對食管及胃粘膜刺激小,除碘過敏或甲亢患者禁用外,一般無明顯副作用。
(摘自《大眾衛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