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龍,龐振龍,張寧,穆振仟,孫鎮
1.淄柴機器有限公司,山東 淄博 255000;2.淄柴動力有限公司,山東 淄博 255000
環境保護日益受到全社會的重視,柴油機的發展方向正在從“提升發動機的動力性和經濟性”轉向“提供綠色環保的清潔動力”[1-3]。文獻[4]提高了對船用柴油機污染物排放限值要求。柴油發動機的主要排放物為CO、NOx、CH和顆粒物(particulate matter,PM)[5],為了降低柴油機的污染物排放,相關學者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方平等[6]分析了船舶柴油機排放的煙氣污染物種類及其來源,結合發動機臺架試驗研究了主要煙氣污染物的排放規律,指出進行尾氣治理是實現船舶尾氣達標排放的有效措施;
王輝等[7]將柴油-甲醇組合燃燒技術應用到船舶柴油機上,進行臺架試驗和實船驗證,結果表明,船舶柴油機摻燒甲醇后的碳煙和NOx排放均大幅降低,弱化了碳煙排放和NOx排放此消彼長的難題;
周金喜[8]基于臺架試驗從燃油性質、柴油機類型、PM粒徑分布、化學組分等方面深入系統地研究排放顆粒物的理化性質,通過理論計算得出船舶廢氣洗滌器對顆粒物的去除效果。但是關于噴油壓力和供油提前角對發動機排放影響的研究較少。
本文中以某船用四沖程中速柴油機為研究對象,采用控制變量法,改變發動機的噴油壓力和供油提前角,進行多組對比試驗,研究噴油壓力和供油提前角對船用柴油機排放的影響,為實現船用柴油機達標排放打下良好基礎。
1.1 試驗目的
進行船舶柴油機臺架試驗,利用排放測試設備對柴油機排氣中的CO、NOx和PM進行測量,研究噴油壓力、供油提前角對排氣污染物的影響規律。
1.2 試驗主要裝置
試驗主要設備有船用四沖程中速柴油機、測功器、柴油機氣態污染物和顆粒物排放測試儀器;
試驗使用的濾紙為碳氟化合物涂層的玻璃纖維濾紙(DOP),濾紙直徑為70 mm,捕集率為95%。柴油機主要技術參數如表1所示,氣體成分分析儀技術參數如表2所示。PM質量計量室的溫度維持在-40~150 ℃,溫度偏差不大于0.1 ℃,相對濕度保持在20%~98%,濕度偏差不大于0.1%,露點溫度為9.5 ℃。PM分析天平型號為MSX125P-1CE-DI,測量范圍為0.02~60.00 g,分辨率和精度為10 μg。
表1 發動機主要技術參數
表2 氣體成分分析儀技術參數
1.3 試驗方法
噴油壓力測點設置在高壓油管與噴油器之間的高壓接管上,通過調整燃油凸輪相位調整供油提前角;
按照文獻[4]中規定的“按推進特性運行的船用主機”的試驗循環以及污染物排放計算方法進行試驗和計算。對于按照推進特性運行的船用主機,75%負荷工況點的加權系數為0.5,所占比重最大,因此選擇對75%負荷工況點(轉速為910 r/min、功率為910 kW)進行污染物排放研究。
研究噴油壓力對各污染物排放的影響時,將供油提前角(本文中供油提前角均指上止點前曲軸轉角,簡記為曲軸轉角)對應的曲軸轉角設置為9°,調整噴油壓力進行試驗;
研究供油提前角對各污染物排放的影響時,保持噴油壓力為102 MPa,通過調整燃油凸輪相位調節供油提前角。測量75%負荷工況點各污染物的排放,計算此工況下的污染物比排放,之后換算為各污染物在總排放中的質量分數,要求各步驟相對誤差在±2%以內。污染物比排放計算公式為
qm,e=qm,a+qm,f,
(1)
qm,m=μcqm,e,
(2)
g=qm,m/P,
(3)
式中:qm,e為濕基排氣質量流量,kg/h;
qm,a為濕基進氣質量流量,kg/h;
qm,f為燃油質量流量,kg/h;
qm,m為排放物質量流量,kg/h;
μ為質量流量計算用濕基因數;
c為某組分的體積分數,%;
g為每種氣體的比排放,g/(kW·h);
P為試驗臺測量的凈功率,kW。
2.1 噴油壓力和供油提前角對CO排放的影響
目前船用柴油機均采用增壓中冷技術,過量空氣系數較大,氧氣較充足,在發動機正常工況范圍內,CO生成量較低[9]。但在柴油機負荷過大時,燃料供給大,與空氣混合不均勻,燃燒室局部缺氧區域較多,產生大量CO;
柴油機缸內噴射油束中心的空氣較少,此處的過量空氣系數偏低,CO生成率較高。應提高燃油霧化質量,使燃料與空氣混合更均勻,可減少油束中心處CO生成。
試驗中采用TPS系列渦輪增壓器,壓比最高為4.5,此次75%負荷工況點的壓比約為3.3,高壓比增壓器的使用造成缸內壓縮壓力的提高,影響油束的貫穿力,不利于燃油與空氣混合。為改善高壓比的不利影響,試驗中提高了泵端壓力,額定工況泵端壓力可達120 MPa,可以提供給油束更高的貫穿力和霧化效果,有助于改善缸內燃燒和減少排放污染物的生成。
2.1.1 噴油壓力的影響
不同噴油壓力下CO排放曲線如圖1所示。由圖1可知:1)噴油壓力為92~103 MPa時,隨噴油壓力增加,尾氣中CO質量分數由30%下降至21%左右;
2)噴油壓力大于103 MPa時,尾氣中CO質量分數略微上升,大于107 MPa時,CO質量分數基本不變。CO質量分數下降的原因為:提高噴油壓力可有效提高燃油的霧化質量,使得油氣混合更加均勻,改善燃燒,顯著減少CO的排放;
此外,隨著燃燒質量的提高,缸內最高燃燒溫度和壓力均相應增加,O2充足,部分CO轉化為CO2,進一步減少了CO的生成。由于燃燒室為小渦流比設計,噴油壓力提高至一定值后,油氣混合改善不明顯, CO質量分數基本不變。
圖1 不同噴油壓力下的CO排放曲線
2.1.2 供油提前角的影響
不同供油提前角的CO排放曲線如圖2所示。由圖2可知,隨著供油提前角對應的曲軸轉角由9°減小至5°,尾氣中CO質量分數呈現整體上升趨勢。分析其原因為:本次試驗用柴油機渦流比較小,為1.0,隨著供油提前角的減小,噴油靠近上止點,部分燃油噴落至燃燒室壁面,導致缸內燃燒惡化,缸內最高燃燒溫度降低,產生大量CO。
圖2 不同供油提前角的CO排放量曲線
供油提前角的變化對柴油機的缸內燃燒過程影響較大,較小的供油提前角改變也會導致部分工況出現冒黑煙的情況。
2.2 噴油壓力和供油提前角對NOx排放的影響
柴油機排放的NOx中,NO2占比較小,NO占比最大,NO的主要來源是空氣中參與燃燒的N2,因此重點對NOx排放中的NO進行試驗分析。N2生成NO的化學反應機理是擴展的澤耳多維奇(Zeldovitch)機理[10-11]。在過量空氣系數為1附近,空氣中NO生成和消失的主要反應為:
在較濃的混合氣中同時也有反應:
影響柴油機NOx排放的主要因素是缸內的燃燒溫度、O2的濃度,隨著缸內燃燒溫度的升高,NOx的生成呈指數急劇增長。為了抑制NOx生成,必須保證較低的缸內燃燒溫度以及燃燒時較低的O2濃度。
2.2.1 噴油壓力的影響
不同噴油壓力下NOx排放曲線如圖3所示。由圖3可知:噴油壓力由92 MPa提高至107 MPa,尾氣中NOx的質量分數呈緩慢上升趨勢,由56%升高至61%。其原因為:隨著噴油壓力的不斷提高,噴油速率增加,滯燃期內形成的混合氣增加,燃燒擴散速度加快,燃燒持續期減小,燃燒得到明顯改善,各缸平均爆發壓力由12.9 MPa升高至13.2 MPa,缸內最高溫度升高,NOx排放相應增加;
此時柴油機燃燒室內的過量空氣系數較大,O2充足,在高溫富氧的條件下,導致NOx排放相應增加。
圖3 不同噴油壓力下的NOx排放變化
2.2.2 供油提前角的影響
不同供油提前角下NOx排放曲線如圖4所示。由圖4可知:供油提前角對應的曲軸轉角由10°減小至5°,NOx質量分數由64%降低至35%,降幅明顯。分析其原因為:隨著供油提前角的減小,滯燃期內形成的混合氣減少,燃燒持續期增加,導致缸內最高燃燒溫度和壓力均下降, NOx生成量減?。?br>但隨著供油角度的不斷減小,缸內燃燒惡化,燃燒持續期加長并產生后燃,對柴油機的經濟性產生不利影響。
圖4 不同供油提前角下的NOx排放變化
減小供油提前角是降低NOx排放的有效手段,但調整供油提前角降低排放的同時,應同步優化燃燒過程,使燃燒更完全,保證柴油機性能。
2.3 噴油壓力和供油提前角對PM排放的影響
運行工況對柴油機PM排放的影響較大,其中排氣溫度對PM的影響尤為明顯,排氣溫度不同,PM會呈現不同形態,當排氣溫度過高時,一般呈現碳質微球的聚集體,稱為碳煙;
當排氣溫度過低時,碳煙可吸附多種有機物。碳煙是柴油機污染物的排放問題核心。碳煙一般是在高溫和缺氧條件下生成,因此改善柴油機的油氣混合均勻性,是降低PM的有效措施。
2.3.1 噴油壓力的影響
不同噴油壓力下PM排放曲線如圖5所示。由圖5可知:噴油壓力由92 MPa增大至107 MPa,尾氣中PM質量分數由14.0%降至8.5%左右,降幅顯著。其原因為:隨著噴油壓力的提高,燃油霧化更均勻,促進燃油與空氣的混合,改善油氣混合的宏觀及微觀均勻性,局部缺氧地區明顯減小,預混燃燒比例增加,缸內燃燒充分,從而有效降低PM排放。
圖5 不同噴油壓力下的PM排放曲線
2.3.2 供油提前角的影響
不同供油提前角的PM排放曲線如圖6所示。由圖6可知:隨著供油提前角對應的曲軸轉角由10°減小到5°,尾氣中PM質量分數由9.0%提高至14.0%。其原因為:隨著供油提前角的減小,滯燃期內形成的混合氣減少,導致整個燃燒過程中油氣混合不均勻,燃燒持續期增加,擴散燃燒比例增大,同時出現部分后燃現象,從而導致排氣溫度過高,導致PM大量生成。
圖6 不同供油提前角的PM排放曲線
通過改變噴油壓力、供油提前角等條件,在發動機臺架上對船用柴油機污染物的排放進行試驗研究,得到噴油壓力、供油提前角對CO、PM和NOx排放的影響。
1)噴油壓力增大,燃油霧化質量更好,油氣混合更加均勻,燃燒質量提高,減少了CO和PM的排放;
缸內最高燃燒質量提高,部分CO轉化為CO2,進一步減少了CO的生成;
提高噴油壓力后,缸內燃燒情況得到明顯改善,缸內燃燒最高溫度、壓力升高,導致NOx排放量隨之增加。
2)供油提前角的減小,缸內最高燃燒壓力和溫度均降低,可使NOx排放量顯著降低;
但減小供油提前角,燃燒混合氣形成時間縮短,油氣混合不均勻,導致燃燒不完全,排氣溫度升高,CO和PM排放量相應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