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3年生態文明建設典型市經驗做法:堅守生態初心,奮力啟航世界級生態島建設新征程,供大家參考。
生態文明建設典型市經驗做法:堅守生態初心,奮力啟航世界級生態島建設新征程
**區深入學習貫徹***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生態立島不動搖,全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有機融合,打造生態文明建設**樣板。近五年,全區增加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年均增長率分別達到5.4%、9.9%,區級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實現翻番;
2020年,全區森林覆蓋率超過30%,地表水環境功能區達標率達100%。
一、建立健全生態制度體系,著力實現高效能治理
(一)加強制度創新。設立生態島建設總規劃師、總建筑師、總農藝師、總園藝師、生態總經濟師、林業總工程師、生態環境總工程師、水務總工程師“八總師”制度,加強頂層規劃設計。嚴格控制常住人口總量、建設用地規模和建筑高度,塑造“中國元素、江南韻味、海島特色”的風貌;
建立新增建設用地和耕地占補平衡(地票)、征收安置房源(房票)、水系占補平衡(水票)、林地占補平衡(林票)、綠地占補平衡(綠票)“五票”統籌機制,推動建設項目盡早開工;
建立生態環境監測評估預警體系,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
(二)加強法治建設。把《**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促進和保障**世界級生態島建設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納入“七五”普法宣傳重點,加強多角度、多層面宣傳解讀,推動生態島建設成為社會共識、自覺行動;
以《決定》為法律指引,配合市相關部門制定出臺**世界級生態島規劃建設導則等13項政府規章和規范性文件;
創新設立生態環境資源審判庭、生態檢察官派駐區河長辦、河道警長制等保障機制;
連續舉辦五屆生態島環境司法研討會。
(三)加強交流協作。與*市政府建立戰略合作關系,以東平—海永—啟隆跨行政區域城鎮圈共建為重點,合作構建長江口戰略協同區;
與江陰等地區積極推進長江口生態環境保護跨域司法協作;
組建北長江口生態檢察協作工作組,加強生態環境資源跨區域聯防聯控;
承辦四屆**國際自然保護周“名人講壇”圓桌會議活動,協調市屬企業和高校院所深度參與生態島建設;
全面開展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范創建,“以規劃管控守住生態空間”等4個案例向長江經濟帶沿線11省市推廣。
二、積極構建生態經濟體系,大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一)積極發展綠色農業。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農業全球精準招商,大力引進國際領先技術和中外農業龍頭企業;
強化農業投入品管控,發布實施全國首份農業綠色發展負面行為清單,按照減少化學肥料、化學農藥使用量要求,通過推進無化學肥料、無化學農藥“兩無化”農產品種植,推出**大米、**清水蟹等6個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成功打造“山水”等農業品牌商標。近年來,**先后獲評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全國首批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農業綠色發展指數連續兩年位居全國前列。
(二)加快培育先進產業。積極培育引進符合生態島發展要求的產業集群,統籌優化區域重點產業發展布局,實現同類產業集聚發展。堅持重點發力,以長興島開發機制優化調整為契機,出臺長興產業發展若干意見,全力發展海洋經濟、服務經濟、創新經濟,全力打造千億級長興海洋裝備產業集群。堅持結構升級,加快各產業園區向科技研發、生態文創、智能制造方向轉型,智慧島數據產業園孵化器等一批項目建成投運。
(三)大力推進綠色能源。有序推進光伏、風能等清潔能源利用,建成多個“漁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全區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達到57.4萬千瓦,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比重達30%,可再生能源裝機量和發電量均居全市前列,“十三五”期間萬元增加值綜合能耗累計下降25.7%。
三、扎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努力打造高能級生態
(一)聚焦長江生態保護。關停**船廠,清拆崇南鋼結構廠、浦明碼頭等一批沿江涉環境違法企業;
強化重要濕地、堤防、江岸帶保護,持續加強互花米草、一枝黃花等外來入侵物種整治,推動生物重要棲息地修復;
深化長江十年禁漁、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退捕,有效遏制非法捕撈違法犯罪活動;
加強水產種質資源保護,持續推進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
(二)聚焦環境污染防治。持續加強以水環境治理為重點的生態治理,扎實推進骨干河道綜合整治和中小河道治理,在全市率先實現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全覆蓋。實施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均達到100%。加強重點行業企業VOCs治理和重點區域揚塵污染防治,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以AQI表征)達到92.8%,在全市保持前列。
(三)聚焦生態空間優化。統籌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規范整改灘涂近8萬畝,整改消除違法用地6000余畝,有序推進生態廊道和公益林建設,建成三星海棠花溪等一大批高品質造林項目,打造全域“海上森林花島”,森林覆蓋率從1999年的9.77%提高到2021年的30.5%,占全球種群數量1%以上的水鳥物種數達到14種。
四、持續優化生態人居環境,全力創造高品質生活
(一)著力打造文旅品牌。培育旅游休閑、文體康養、電商直播等現代新興產業,成功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打造**花朝節、生態旅游節等一大批文旅節慶品牌活動。近五年共接待游客450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03億元,年均增長均在10%以上。成功舉辦環**島國際自盟女子公路世界巡回賽、ironman 70.3、搖滾馬拉松、昆侖決世界極限格斗賽等重大體育賽事活動。體育產業總營收由2015年的18億元增長到2020年的50.6億元,增長幅度和增長速度全市第一。
(二)積極倡導綠色生活。全面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減量,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41.8%,**獲評全市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區;
有序發展綠色建筑,新建民用建筑全部按照綠色建筑標準進行設計建造;
大力發展綠色交通,國內首艘超級電容新能源車客渡船完成建造并將投運,在全市率先實現新能源公交車和新能源出租車區域全覆蓋。
(三)不斷增進生態福祉。以“自然生態美、綠色生產美、宜居環境美、鄉風文明美、生活幸福美”為重點,全面推進城鄉“五美社區”建設,打造了9個市級鄉村振興示范村。大力推進教育綜合改革、學區化集團化辦學,加大文化設施建設和供給力度;
實施醫療機構改造升級,深化醫聯體改革發展,完成全區綜合醫院布局。創新生態惠民舉措,開發生態就業崗位,實施生態惠民保險,推出生態養老補貼。近五年,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9.6%。依托良好的人居環境,**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城區、國家衛生區,獲評全國首批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示范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