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日本移民與九一八事變 主持人:高 建
2017年1月國家教育部發出中小學教材統一使用“十四年抗戰概念”的通知以來,引起海內外學術界的熱烈反響。本組的3篇論文旨在從“十四年抗戰”的角度,分別從近代
以來日本移民和日軍策劃發動九一八事變及“九一八”當夜中國守軍的抵抗等,探討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前通過移民進行侵略擴張及進行各種準備的“組織預謀性”,以及九一八事變當夜沈陽、長春兩地中國守軍在沒有明確抵抗命令情況下的“自發抗戰”。
中圖分類號 K264 文獻標識碼 A 收稿日期 2017-08-07
本組論文中吳占軍的《近代日本海外移民擴張(1920-1930年)述論》,從近代以來日本向海外進行人口擴張的角度,探討了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的歷史遠因和動機;孟月明的《日本早期東北移民與九一八事變》,進一步從九一八事變前日本向東北進行移民擴張的角度,深入探討了日本向東北移民與九一八事變的內在聯系;趙煥林的《讓歷史說話 用史實發言——從九一八事變檔案看“十四年抗戰”史實》,是以遼寧省館藏相關檔案文獻為研究線索,探討了日軍為發動九一八事變所進行的各種準備工作,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九一八事變不是突發事件,而是日本關東軍有計劃有組織有預謀地發動的一場侵華戰爭;同時,該文也探討了九一八事變當夜沈陽北大營和長春南嶺、寬城子兵營的中國守軍面對日軍的偷襲和進攻,在沒有明確抵抗命令的情況下,自發地抵抗日軍及給日軍造成一定程度傷亡的情況,從一個側面也反映出了從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開始,中國守軍便紛紛地拿起武器,自發地進行了抵抗。
遼寧省檔案局(館)是我國重要檔案保管基地之一,館藏檔案142萬卷冊,館藏量位居全國省級檔案館之首。檔案是歷史的記憶,從19世紀到20世紀中葉,日本帝國主義通過發動中日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九一八事變,侵略我國東北達半個世紀,由此形成了大量侵華檔案,這些檔案重點記錄了九一八事變前后史實,為落實“14年抗戰”觀點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一、九一八事變檔案還原日本侵華罪行
(一)前期準備
1.制定侵華方案。
早在1929年,石原莞爾就提出《關東軍占領滿蒙計劃》。1929年7月3日至12日,板垣征四郎大佐和石原莞爾中佐帶隊,進行所謂“北滿參謀旅行”,名義上研究日軍在哈爾濱附近地區進行攻防戰的問題,實際上進行軍事偵察。石原莞爾向參加者分發了三篇論文:《戰爭史大觀》、《回轉國運的根本國策——滿蒙問題解決案》,以及《關東軍占領滿蒙計劃》。
1931年4月,日軍參謀本部在《關東軍占領滿蒙計劃》的基礎上,制定《昭和六年度形勢判斷》,對未來在滿洲將要采取的行動進行了充分討論,提出解決滿蒙問題的三個步驟:打破現狀,建立親日政權,完全占領中國東北地區。6月,日本陸軍省和參謀本部制定了《解決滿蒙問題方策大綱》,決定采取軍事行動來解決滿蒙問題,制定作戰計劃。
1931年春,關東軍參謀板垣征四郎、河本大作、石原莞爾、花谷正等人制定了武裝占領東北的具體計劃,即1931年9月18日當天實施的作戰方案,決定由沈陽特務機關花谷正少佐負責在奉天炸毀柳條湖段鐵路,制造侵略奉天的借口;關東軍參謀石原莞爾中佐負責進攻東北軍駐地北大營,占領沈陽、長春、吉林的軍事行動;吉林市特務機關長大迫通貞中佐和日本浪人、原憲兵大尉甘粨正彥負責在吉林市、哈爾濱挑起事端,造成日本占領的借口。要求執行者必須行動迅速,造成一夜之間占領沈陽、長春的既成事實。
2.完成軍事準備。
一是以“參謀旅行”之名,進行軍事偵察。除1929年7月的“北滿參謀旅行”外,板垣征四郎和石原莞爾又相繼于1929年10月組織“南滿遼西參謀旅行”,研究日軍在錦州地區作戰問題。于1931年7月進行“北滿參謀旅行”,名義上研究對蘇聯作戰,實際上對東北地區地形進行實地軍事探測。通過這三次“參謀旅行”,他們掌握了長春、哈爾濱、海拉爾、山海關、錦州等地的軍事地形以及駐防中國軍隊的大量情報。
二是借關東軍換防之機,部署精銳部隊。1931年4月,原駐日本仙臺的第2師團與原駐東北遼陽地區的第16師團換防,第2師團由出生在日本北方的士兵組成,適應中國東北地區的嚴寒氣候,便于在寒冷條件下作戰。
日本關東軍還爭取到駐朝鮮軍司令官林銑十郎中將的支持,將駐朝鮮的第19師團和第20師團調至朝中邊境,在圖們江和鴨綠江沿岸駐扎,以便在開戰后隨時越過鴨綠江,對關東軍進行支援。7月,密令駐扎在東北的守備隊向蘇家屯、沈陽一帶集結。8月下旬至9月上旬,先后將駐大連柳樹屯的守備隊秘密調到沈陽站,將駐安奉線守備隊第三大隊集中到沈陽、蘇家屯一帶。8月,日軍又進行了精心的人事調整。一直從事策劃進攻東北、主持制定過多份解決滿蒙問題大綱的參謀本部第二部、情報部長建川美次少將調任第一部作戰部部長。原來張作霖的軍事顧問本莊繁中將調任關東軍司令官,有“東北通”之稱的土肥原賢二大佐調任沈陽特務機關長。本莊繁于1931年9月上旬在旅順就職后,就開始對駐扎在鐵路沿線各地的關東軍部隊進行頻繁檢閱。路線是大石橋、海城、鞍山、煙臺、本溪、連山關、沈陽、鐵嶺、公主嶺、長春,經沈陽、遼陽,返回旅順。9月18日上午9時,本莊對第2師團長發了一份訓示,主要內容有:奉天駐地司令官當事件突發之際,要以最大之決心,采取斷然措施,茍與中國軍隊交戰時,駐奉天部隊必須統一指揮,以發揮其全部戰斗力;駐長春與遼陽部隊關于增援奉天的準備工作尚可,唯與鐵路當局聯絡之事還須研究。
三是向東北運送軍械,提升軍備力量。永田鐵山大佐到中國東北巡察關東軍時,曾經承諾給關東軍兩門24厘米重炮,用來對付沈陽的高大城墻。1931年春,兩門攻城巨炮從日本國內調運至滿洲,配給駐奉天的第29聯隊。7月,炮位安設完畢,炮口預先瞄準北大營和飛機場。1931年8月下旬,日軍從國內運來30余架飛機,存放在蘇家屯火車站。8月27日和28日,關東軍向在沈陽的日僑發放了槍支。9月7日,東北日僑在鄉軍人會會員奉陸軍省密令,分赴沈陽、長春、哈爾濱集結待命。
四是以北大營等地為目標,進行軍事訓練。從1930年10月到1931年7月,日軍在沈陽等地進行的軍事訓練多達50余次,參加人數達7000余人次。1931年,關東軍更加有恃無恐,利用所在城市附屬地或超出附屬地范圍頻繁進行軍事訓練,實際上是對東北進行全面作戰的預演。1931年8月4日和15日,駐朝鮮日軍竟兩次擅自越境到中國境內進行軍事訓練,并在江面布置水雷,肆意侵犯中國主權。
8月18日,駐沈陽日軍守備隊在皇姑屯一帶市區進行演習,任意斷絕交通。29日,駐長春和安東的日軍越過滿鐵地界進行軍事演習。9月2日到9月17日,駐沈陽的日軍連續以北大營、兵工廠和沈陽城為假設目標,進行攻擊演習。9月14日,撫順鐵道守備隊召開警備會議,警察署長、在鄉軍人會會長、撫順站站長以及煤礦的總務科長參加,守備隊長在會上宣布18日夜間將舉行軍事演習,本隊即由鐵路向奉天方面進發;本隊開拔后撫順的警備任務,即由警察及在鄉軍人擔當。他還秘密指示撫順站長要做好隊伍向奉天出動的運輸準備。撫順鐵道守備隊的任務是乘火車奔赴奉天,在到達渾河車站稍前方的地點下車,然后涉渡渾河直撲奉天北門外的飛機場,燒毀飛機格納庫。
五是策動石友三叛亂,分散東北軍兵力。1931年7月,日本策動石友三叛亂,進攻東北軍。張學良不得不從東北調動四個旅入關平叛,造成東北邊防空虛。
3.不斷制造事端,尋找戰爭借口。日本不斷借機挑起事端,尋找武裝侵占中國東北的借口。
1931年5月,200名朝鮮農民在長春西北約30公里的萬寶山附近墾荒,為引水灌溉,在中國農民的熟田里開鑿水渠。5月31日,長春縣公安局認定朝鮮農民轉租土地的手續未報政府批準,派員到馬家哨口制止朝鮮農民挖溝修渠。日本駐長春領事田代派日警前往萬寶山,脅迫朝鮮農民繼續動工。6月30日,長春縣受害農民500余人在萬寶山召開“反對日警嗾使韓民筑堰后援大會”,聯合各受害村莊,填溝平壩。7月2日,長春農民填塞河道時與日本警察發生沖突,日本警察開槍射擊,并闖入村莊逮捕中國農民。接著,日方加派大批警察攜帶槍炮至萬寶山一帶布防,遍布地雷,挖掘戰壕,禁止中國人在5里之內通行。在日本警察的武力保護下,朝鮮農民最終完成引水工程。事件發生后,日本駐長春領事館利用朝鮮的金利三,在《朝鮮日報》載日領館捏造的消息,說萬寶山200名朝僑被殺,朝僑處境危急朝不保夕等。挑起朝鮮半島上的大規模反華、排華浪潮,為發動日本侵占東北三省的戰爭制造輿論準備。
1931年6月,中村震太郎以“日本帝國東京農業學會會員”進行所謂土壤學調查的名義,從洮南來到齊齊哈爾進行間諜活動。6月26日被當地駐防的中國屯墾軍第3團所部拘獲,由于間諜罪證確鑿無疑,團長關玉衡遂下令將中村等人處死。事后,日本特務機關得知中村被處死,日本駐沈陽領事館總領事林久治郎借機面見遼寧省政府**臧式毅,宣稱東北軍屯墾三團士兵因圖財害命而殺死了中村,并以中村的手表為證據。日本內閣也就“中村事件”進行專門討論,并對中國政府進行威脅。張學良試圖通過外交途徑解決這一事件。但9月上旬起,日本國內報紙極力渲染此事,煽動日本軍隊行使武力。后來,這也成為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的借口。
在日本侵略者緊鑼密鼓策劃武裝占領東北的時候,張學良錯誤地以為日本不會那么快發動對東北的全面進攻,并且他認為抗戰必須聽命于中央,對日本人的挑釁不能抵抗。
遼寧省檔案館保存了一封1931年9月6日,張學良給遼寧省政府**臧式毅和東北邊防司令長官公署參謀長榮臻的電文,即稱:“現在日方外交漸趨吃緊,應付一切亟宜力求穩慎。對于日人,無論其如何尋事,我方務須萬方容忍,不可與之反抗,致醸事端,即希迅速密令各屬,切實注意為要?!边@份電報可以反映出當時張學良力避沖突的決心和態度。
(二)挑起九一八事變
1931年9月18日夜10時20分,柳條湖分遣隊隊長河本末守中尉帶領一個小分隊以巡視鐵路為名,在奉天北面約4公里、離東北軍重要駐地北大營800米處的南滿鐵路柳條湖段上引爆了42包小型炸藥,損壞了一小段鐵路。河本末守是爆破專家,數月前剛剛調任,預定計劃是爆破既要使鐵路有所損壞,又不能使在滿鐵線路上行駛的列車顛覆。因此事先讓工兵對炸藥當量作了計算,直線單面鐵軌即使炸斷一小段,遇上高速行駛的火車,也只是暫時傾斜一下,還能夠通過。根據計算所得的安全系數,規定了所需的炸藥數量。事實上,爆炸發生后不久,從長春開來的第14次列車還搖搖晃晃地從被炸地點開了過去。引爆炸藥后,他們將3具身穿東北軍服裝的中國人尸體放在現場,作為東北軍破壞鐵路的證據,誣稱中國軍隊破壞鐵路并襲擊日守備隊。同時,河本末守用隨身攜帶的電話機報告大隊本部和奉天特務機關。
(三)日軍占領東三省
得到柳條湖鐵路爆破成功的消息后,關東軍發出命令:獨立守備第2大隊立即進攻北大營。第5大隊從北面攻擊北大營。步兵第29聯隊攻占奉天城。
獨立守備第2大隊收到命令后,距爆破地點以北3公里文官屯的川島中隊長,立即開始進攻北大營。
關東軍步兵第29聯隊立即從駐地出發,攻打沈陽西城墻。19日5時30分,第29聯隊進入城內,占領無線電臺,沈陽對外消息完全中斷。6時左右大批步兵及裝甲車由小西門相繼入城,沈陽城全部被其占領。
滿鐵沿線的關東軍獨立守備隊,也根據事先計劃,開始派出增援部隊。從9月19日凌晨1時至8時,從撫順、遼陽、鐵嶺、本溪、鞍山、海城、四平、公主嶺等地向沈陽共發出13列軍車,先后到達沈陽。第十六聯隊首先到達占領了東塔機場、沈陽兵工廠,11時40分至12時30分,從遼陽趕來的第2師團長多門親自指揮三個大隊先后占領了東大營和兵工廠、航空處等地。至此,日軍占領了全部沈陽城以及郊區重要軍事機關和設施。
關東軍在沈陽向北大營發起進攻后,駐守在長春滿鐵附屬地的第3旅團等也于9月19日3時,向長春發起進攻。第4聯隊第2大隊長黑石中佐率隊偷襲東北軍駐地南嶺兵營,首攻對日軍威脅最大的南嶺東北軍炮團。大島聯隊長率隊進攻駐守在長春北的寬城子中國兵營……9月19日,日軍相繼占領沈陽、長春、營口、海城、遼陽、鞍山、本溪、撫順、開原、四平、鳳城、安東等地。9月22日,占領吉林,遼吉兩省基本陷落。11月19日,占領黑龍江省省會齊齊哈爾。1932年1月3日,侵占遼西重鎮錦州。2月5日,占領哈爾濱。僅四個半月時間,東北幾乎全境淪陷。
二、九一八事變檔案真實記載東北人民抗戰史實
九一八事變后,日寇鐵蹄所至,山河破碎,廬墓為墟,我骨肉同胞慘遭殺戮。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東北各階層人民和愛國官兵,毀家紓難,義無反顧,紛紛組織抗日義勇軍等各種形式的抗日隊伍,進行武裝抵抗,十四年的抗日戰爭從此打響。九一八事變檔案直觀地再現了在民族危亡時刻中華民族優秀兒女敢于抵御外侮的抗戰史實和大無畏的愛國主義精神。
(一)東北軍部分愛國官兵奮起抵抗
九一八事變后,一部分東北軍愛國官兵,出于民族義憤,拒絕執行當時國民政府絕對不抵抗命令,首先奮起抵抗。從九一八之夜的北大營突圍戰,到9月19日的長春南嶺兵營之戰,再到馬占山江橋抗戰,東北軍愛國官兵自發的抗戰行為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捍衛了中華民族的尊嚴,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斗爭。
1.北大營突圍戰。九一八事變發生時,東北陸軍獨立第七旅的619、620、621團即駐扎于此。事變發生后,盡管國民黨政府對日本的侵略實行不抵抗政策,但是北大營東北軍愛國官兵仍奮起反抗,打響了十四年抗日戰爭的第一槍。據日本關東軍參謀部繪制的《九一八事變經過要圖》記載,“步兵第六二〇團第二營頑強抵抗”、“一時四十分受到猛烈射擊”。據《九一八事變日軍戰死者名簿》記載,“九月十九日,于奉天北大營戰死,獨立守備步兵第二大隊,陸軍步兵伍長,新國六三”,等等。
2.南大營保衛戰。1931年9月19日凌晨1時30分,長春駐屯軍按照關東軍司令官的命令向長春南嶺兵營發起夜襲。中國守軍約3000名在外敵入侵的危急關頭,拒絕執行“不抵抗”命令,奮起抗擊侵略者,戰斗持續十個多小時,日軍自倉本中隊長以下死亡38名士卒。
日軍形成的《攻打東北軍南嶺兵營戰死者名簿》對這38名戰死者的姓名、職銜,均有詳細記載:“九月十九日,于長春南嶺戰死,獨立守備步兵第一大隊,陸軍步兵少佐,倉本茂……獨立守備步兵第一大隊,陸軍步兵少尉,蘆田芳雄?!睉鸷?,日軍為倉本茂和蘆田芳雄等南嶺戰役戰死者豎立了墓標,并且在被東北軍炮彈擊中身亡的淺川曹長等五人戰死之處也作了專門的標記,這些情景在館藏照片檔案中均有反映。
南嶺大營之役,是九一八事變初期抗戰最激烈、作戰時間最長、造成日軍傷亡最大的一次戰役。
3.馬占山江橋抗戰。日軍占領遼寧、吉林后,繼續向黑龍江省進犯。當時黑龍江省省會為齊齊哈爾,日軍要占領齊市,必須經過洮(洮南)昂(昂昂溪)鐵路上的嫩江橋。剛剛受任的黑龍江省代理省**兼軍事指揮馬占山,以約3個旅的兵力布防于嫩江北岸,扼守嫩江橋。11月4日,日軍以滿鐵守備隊進攻,被擊退。6日,關東軍以主力第2師團投入作戰。馬占山親赴前線指揮,與敵鏖戰,日軍以優勢炮火和飛機、坦克掩護,輪番猛攻,陣地失而復得,形成拉鋸。1931年11月7日,馬占山為前方將士奮勇迎敵絕不屈讓事致電蔣介石、張學良等,其中記載:“日本圖謀北滿,野心暴露,舉世睽睽,無庸諱言。此次藉口修理江橋,大舉進攻,我軍力圖自衛,只可相與周旋。連日激戰,晝攻夜襲,恣意殘殺,我軍死傷枕藉。日軍武器精良,勝我百倍。明知江省聯絡已絕,呼援不應,僅以一隅之兵力焉能抵日人一國之大敵?前方將士莫不深明大義,慷慨激昂,大有氣吞河岳、敵愾同仇之勢。兼之占山受國家倚畀之深,人民寄托之重,目睹遼吉淪胥,江省危如累卵,與其坐失國土,委諸父老于不顧,毋寧犧牲一切,奮斗到底,如蒙天佑,或可保持一時,而獲最后之僥幸。本日,日本軍迭派飛機向我連續擲彈,一面調集兵力逐漸推進,觀測情況,恐于最短期間必將大肆圖攻。占山守土有責,一息尚存,決不敢使寸土之地淪于異族。惟有本我初衷,相與周旋,始終堅持,絕不屈讓。惟海內明達,其諒察焉。除已誓率前方將士一致決死,并將最近情況電向國聯聲請設法制止,靜候世界各國公理之解決之外,相應務懇全國父老努力振作,以救危亡,不勝憤慨之至?!?/p>
在江橋抗戰的大興激戰中,馬占山率部英勇殺敵。1931年11月10日,馬占山等為通告江橋抗戰情形致國民黨中央黨部等電中記載:“此次攻擊大興,日軍四千余人,黃衣銅帽,大炮四十余門,飛機七八架,鐵甲車三列……日軍自支午以來,開始向我軍攻擊,下而炮火,上而飛機,陸空交施,兇暴之極。我將士拼死抵抗,不為所屈,碧血橫流,再接再厲?!倍哲娮陨硇纬傻臋n案又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東北軍大興激戰的壯烈,1931年11月16日,遼陽地方事務所長為報告駐遼步兵第16聯隊在大興戰斗中戰死者名簿事給總務部長的函中記載,駐遼步兵第16聯隊在大興戰斗中戰死43人,檔案中對這43人的姓名、官等、隊號、傷名等均作了十分詳細的記述。
江橋抗戰持續半月之久,是九一八事變后中國軍隊有組織、有領導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第一槍,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第一槍。它沉重地打擊了日寇的囂張氣焰,有力地牽制了日軍北進,配合了東北各地抗日民眾團體的對日作戰,給全國人民以莫大的鼓舞。
(二)抗日義勇軍風起云涌
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東北的侵略,激起了東北人民的強烈憤慨。從1931年10月起,東北各階層人民和愛國官兵紛紛組織抗日義勇軍等各種形式的抗日隊伍,進行武裝抵抗,到1932年夏,全東北抗日義勇軍達30萬之眾,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史上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據1932年7月偽奉天省警備司令部對遼寧義勇軍的調查表記載,當時全省義勇軍共89路,總數達八萬五千余人之眾。有鄧鐵梅、唐聚伍、李春潤等在遼東桓仁、寬甸、新賓一帶組織遼寧民眾自衛軍;有耿繼周、王顯庭、高振鵬等組織的遼西抗日救國軍;有張海天、項青山在遼南盤山、營口等地組織的民眾抗日武裝。
1.唐聚伍在寬甸地區聚集義勇軍達兩萬之多。九一八事變發生后,為反抗屈辱壓迫,唐聚伍便開始秘密聯絡桓仁、新賓、通化等地的愛國志士。1932年4月21日,遼寧民眾自衛軍在桓仁縣師范學校操場舉行隆重的抗日誓師大會,抗日誓師大會得到各路抗日力量和民眾的熱烈響應,當時共成立十八支大隊,唐聚伍任遼寧民眾自衛軍總司令。唐聚伍在會上發出了“寧可毀家紓難,也要與日軍血戰到底”的誓言。遼寧民眾自衛軍誓師抗日后,各路自衛軍同仇敵愾,在新賓、清原、寬甸等地與日軍進行了頑強激烈的戰斗。1932年8月下旬,日軍進犯新賓,駐守在此的自衛軍第六路李春潤率七千余人英勇抗敵,并派人將南雜木車站焚燒,破壞電話線路,切斷日軍退路和援兵,并最終成功保衛新賓。1932年9月7日,張宗周、郭景珊率第五路、七路等自衛軍近萬人向日軍八個連隊駐扎、戰壕工事堅固的寬甸牛毛塢發起進攻。經過四天反復交戰,戰斗最終取得勝利,并擊斃日軍少佐隊長一名。
2.“老梯子”(高振鵬)在遼西痛殲日寇。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老梯子”(高振鵬)以舊部為基礎,聯合其他綠林好漢,于1931年10月,組織了抗日隊伍“東北國民救國軍”,他任司令,馳騁轉戰于遼西大地,多次率部痛殲日寇。據檔案記載,1932年9月19日“匪首梯子率匪300余名”在北鎮縣與敵交戰,敵“陣亡自衛團長一名,負傷一名”。
3.“老北風”(張海天)在海城地區英勇殺敵。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之際,報號“老北風”的綠林好漢張海天和他率領的隊伍縱橫于遼河兩岸,給窮兇極惡的日寇以沉重的打擊。1932年率部攻打海城,摧毀了日軍大量軍事設施。9月圍攻海城火車站,燒毀了日商“大矢組”軍需供應站五垛軍草。據檔案記載,1932年老北風在海城黃土坎一帶率眾兩千余名全殲海城閻家房自衛團,取得海城大捷。
中共滿洲省委對抗日義勇軍的興起和發展,曾在可能的條件下給予領導與援助。東北各地黨組織不僅發動群眾支援義勇軍的斗爭,動員工農參加義勇軍,而且派了許多共產黨員和進步群眾到義勇軍中工作。著名抗日將領、共產黨員李延祿、周保中曾分別擔任“國民救國軍”王德林部的參謀長、總參議,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三)東北抗聯戰斗在白山黑水
九一八事變發生后,中國共產黨多次發表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聲明,號召中國人民組織抗日武裝,把侵略者驅逐出去,成為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9月19日,即九一八事變發生后的第二天,中共滿洲省委召開常委緊急會議,討論了應對事變的措施,制定出斗爭任務、方針、政策和口號,并發表了《中共滿洲省委為日本帝國主義武裝占領滿洲宣言》。9月20日,中共中央發表了《中國共產黨為日本帝國主義強暴占領東三省事件宣言》。9月22日,又作出《中央關于日本帝國主義強占滿洲事變的決議》,強烈譴責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號召全國人民奮起抗戰,表達了領導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決心。
為組織和領導東北人民的抗日武裝斗爭,痛擊侵略者,從1932年起,中共滿洲省委即開始著手建設由我黨直接領導的抗日武裝,先后在南滿、北滿、東滿和吉東等地建立起巴彥游擊隊、南滿游擊隊、海龍游擊隊、寧安游擊隊、饒河游擊隊及湯原游擊隊等十幾支由我黨直接領導的抗日游擊隊,成為東北人民抗日武裝的中堅力量。
1933年1月26日,中共中央向中共滿洲省委發出《給滿洲各級黨部及全體黨員的信》(即“一·二六指示信”),提出在東北組織全民族抗日統一戰線策略。1933年春,中共滿洲省委根據“一·二六指示信”精神,以抗日游擊隊為基礎,與各種抗日隊伍建立了不同形式的武裝統一戰線,同時,將我黨直接領導下的抗日游擊隊改編為東北人民革命軍。
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號召全國一致行動,停止內戰,共同抗日。根據這一精神,1936年2月20日,東北人民革命軍發表《東北抗日聯軍統一建制宣言》,宣布統一反日游擊隊和人民革命軍,組建東北抗日聯軍。
據《1936年10月日軍繪制的滿洲武裝共匪系統表》、《1936年12月日軍繪制的全滿鐵道及松花江水路附近匪勢概況圖》記載,至1936年底,東北抗日聯軍已經發展到9個軍,滿鐵沿線及松花江流域東北抗日聯軍約10871人。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東北抗日聯軍在極為困難的條件下,同日本侵略者進行了英勇頑強的斗爭,牽制和消滅了大量日軍。據1936年7月16日本溪湖地方事務所長給總務課長及庶務課長的電報記載,日軍在本溪連山關西8公里的大榆樹林溝與抗聯第一路軍楊靖宇部交火,“今田大尉以下7名戰死,9名負傷”。
九一八事變爆發后,處于國破家亡境地的東北人民以救亡圖存為己任,對日本帝國主義的野蠻侵略展開了不屈不撓的斗爭,各種抗日武裝猶如雨后春筍般崛起,抗日烽火燃遍東北大地,給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擊。檔案記載,1931年11月至1938年4月間,東北抗日軍民共消滅日軍4427人,其中將校415人,下士官1326人,兵2686人(數據來源:館藏《滿洲事變戰死者吊慰金贈呈表》)。這其中,有東北軍愛國官兵的奮起抵抗,有東北抗日義勇軍的揭竿而起,更有東北抗日聯軍的浴血廝殺,他們以其可歌可泣的英雄偉業,鑄就了不朽的民族之魂,在中國十四年抗戰史上寫下了壯麗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