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俱杯规则-虎牙直播-比利亚vs西班牙人-德国杯|www.cnyhmy.com

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義務教育治理的挑戰與突破

時間:2023-07-17 14:50:02 來源:網友投稿

付春新,趙 敏

(安徽省社會科學院 社會學所,安徽 合肥 230051;
華南師范大學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對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美麗中國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指導和推動作用。一方面鄉村振興戰略為城鄉教育融合發展、構建公平且有質量的教育體系提供了契機;
另一方面由于受城鎮化大潮的沖擊以及傳統習慣和諸多思維誤區的制約,鄉村義務教育發展陷入窘境,其治理面臨嚴峻挑戰,這影響了鄉村義務教育的可持續發展,進而成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大短板。為此,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厘清鄉村義務教育治理的基本內涵,揭示鄉村義務教育治理面臨的挑戰與問題,推進鄉村義務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指導意義,有助于推動鄉村義務教育提質增效,有利于城鄉義務教育融合發展,真正讓鄉村振興戰略落到實處。

鄉村義務教育治理是教育治理的重要構成部分。它是指國家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各類鄉村教育社會組織、社會團體和公民個體,遵循國家教育法律法規,緊密結合鄉村義務教育實況,通過特定的制度設計和實踐策略進行溝通、協商與合作,共同管理鄉村義務教育發展事務,實現鄉村義務教育提質增效,促進鄉村義務教育可持續發展和鄉村兒童全面發展的過程。鄉村義務教育治理的內涵明確了多元共治、民主協商、以生為本的理念。因此,鄉村振興背景下的鄉村義務教育治理現代化是立足鄉村振興戰略背景,比較分析城鄉義務教育差異,在對鄉村文化的豐厚底蘊及實踐特征進行全面把握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現代文明、借鑒新技術新方法、多元主體協同共治鄉村義務教育的過程。鄉村義務教育治理必須結合鄉村實際,解決鄉村義務教育存在的現實問題,為鄉村振興蓄力賦能[1]。

(一)外源性挑戰:鄉村振興戰略賦予鄉村義務教育發展多重挑戰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不僅為鄉村義務教育發展帶來重大機遇,也賦予鄉村義務教育發展多重挑戰。

1.鄉村振興戰略需要革新鄉村義務教育發展理念

鄉村振興戰略對鄉村義務教育提出了新的發展要求,要求鄉村義務教育深度利用現有鄉土資源,與鄉村互嵌式發展,培育鄉村振興人才。

第一,需進一步利用鄉土資源,與鄉村互嵌式發展。目前,鄉村義務教育尚未充分發揮鄉土教育資源的作用。一方面,多元主體對鄉土資源的敏感度和開發度不夠。鄉村學校教育未與鄉村社會、鄉村文化協同共進形成合力,對鄉村文化的認知和自信也有待提升。如何借助現有條件深挖并激活鄉土教育資源,實現鄉村義務教育與鄉村的互嵌式發展面臨挑戰。另一方面,如何統籌利用鄉土教育資源培養鄉村振興所需人才也是一大難點。雖然鄉土教育資源能夠培養學生對鄉土文化的認同感,但究竟能起多大作用,如何與傳統課程統籌安排,都需進行深入研究。

第二,需深度聚焦服務鄉村振興的功能。鄉村義務教育具有傳播文化知識、塑造鄉風文明的功能,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在較短時間內,鄉村義務教育既要助力鄉風文明建設,又需為鄉村振興提供大量人才支撐,這無形中增加了鄉村義務教育的壓力。一是主流文化沖擊使得鄉村義務教育助力傳承鄉村文化的難度加大。二是鄉村經濟落后、“空心化”明顯,人口整體文化素質不高,難以滿足現代化的需求。因此,要充分發揮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功能,鄉村義務教育任重道遠。

2.鄉村振興戰略需要調整鄉村義務教育發展目標

鄉村振興需要人才支撐,鄉村義務教育發展目標必須圍繞鄉村振興進行重塑。一是將“人人有學上、個個有技能、家家有希望、縣縣有幫扶”的目標提升至“人人上好學、個個具備緊跟時代的技能、家家有生活富裕的希望”。二是培養適應鄉村發展、有鄉村情懷、能為鄉村發展作貢獻的人才。三是促進鄉村學生的全面發展、個性化發展。立足鄉村學生個體的獨特性,不僅重視學生智育的發展,德育、體育、美育、勞育也不能偏廢,要將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個性化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學生的全面健康成長是鄉村振興的深層動力。

3.鄉村振興戰略需要進一步完善鄉村義務教育治理體系

鄉村義務教育治理現代化是實現鄉村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基礎。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加快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2],這不僅為推進鄉村義務教育治理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新要求。一是鄉村義務教育的長效化治理有待推進。鄉村義務教育發展基礎薄弱,滯后于新時期的教育發展形勢,如鄉村受教育人口數量不斷減少、寄宿制學校占比較高、小規模學校發展滯后、辦學經費有限等,如何實現長效化治理,進一步鞏固提高義務教育質量存在諸多挑戰。二是鄉村義務教育轉向“多元治理”存在難度。鄉村義務教育治理主體包括政府、社會力量、學校和家庭等,如何激發多元主體活力、明確多元主體職責、完善多元主體共治的保障機制、建立多元主體互信關系等難度較大[3]。

(二)內源性挑戰:鄉村高質量教師隊伍建設、家庭教育推進和學校科學治理亟待加強

1.鄉村高質量教師隊伍建設面臨現實困境

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是鄉村義務教育治理的重點。目前,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存在一些問題。第一,優秀教師“下不去”和“留不住”現象突出。鄉村教師數量嚴重不足,職業吸引力不強。一方面,新教師補給困難;
另一方面,由于鄉村教師工作壓力大,且壓力來源多元化,教師易出現職業倦怠情緒,出于個人發展、職業發展和婚姻家庭等方面的考慮,優秀教師不得不離開鄉村學校。第二,結構性矛盾突出。一是鄉村教師性別、年齡比例嚴重失衡。根據陳波涌等的調研,樣本地區鄉村老師中女教師占比在70%以上,且年輕女教師婚戀難。據統計,30歲以下的女教師55.18%是單身;
年輕教師略少,45歲及以上教師占32.97%,許多學校30歲以下年輕教師僅占9.90%[4]。二是教師身份結構矛盾突出。很多縣市的編外教師數量龐大,一些鄉村學校的編外教師數量高于編內教師數量,有的教學點沒有正式在編教師。三是教師學科結構不合理。音體美、信息技術和理化生類教師普遍緊缺,教師兼任比例較高。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聯合21世紀教育研究院發布的《2022年鄉村教育發展報告》顯示:鄉村教師平均兼任兩個以上學科,一些學校無法開齊課程,“教非所學”現象普遍[5]。第三,鄉村教師專業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鄉村義務教育學校老教師占比較高,其知識結構不能適應新時期課改要求,教學方式單一,教學內容陳舊,不擅長運用信息技術手段輔助教學,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導致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同時大量編外教師和教師兼職現象存在,部分教師專業水平不高,導致課堂教學質量難以保證。

2.鄉村家庭教育薄弱

鄉村家庭教育是鄉村學生發展的基礎。在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家庭教育依然薄弱,如溺愛放縱、傳統說教、重智育輕德育等,這成為制約鄉村義務教育治理現代化的突出短板。一方面,有些家長為了生計不得不外出務工;
另一方面,留守兒童期待家長的陪伴。即便有些家長能夠陪伴兒童,但教育素養也偏低。據統計,鄉村兒童養育人文化程度“初中以下”占60.04%[6],雖然家長渴求獲得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導,但適合鄉村學生家長的家庭教育節目極少,針對鄉村家庭教育方面的培訓有限,鄉村社區指導服務家庭教育的功能不強,尚未設立專業機構,家校社會合作缺乏有效機制和專業資源,這些影響了鄉村家庭教育質量[7],進而成為制約鄉村義務教育治理現代化的瓶頸之一。

3.鄉村義務教育學??茖W治理能力亟待加強

質量提升是鄉村義務教育學校的生存之本。目前,鄉村義務教育學校辦學質量堪憂,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在辦學基礎上,生源質量和教學質量不高。一方面,在城鎮化進程中,留在鄉村的家庭偏弱勢,優質生源嚴重外流,這為學校長期健康發展帶來了負面影響;
另一方面,鄉村義務教育教師承擔了教書育人任務,但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偏低,無法滿足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化發展需求,其專業水平有待提升。第二,在教學過程中,鄉村義務教育學校綜合素質教育有待加強。目前,鄉村義務教育學校綜合素質類課程課時有限,特色校本課程極少;
課程形式較表面;
教學方法傳統,以講授為主且評價方式單一。第三,在學校管理上,校園文化建設存在諸多問題。如校園文化的開放性和多樣性不足,缺乏團隊力量,對鄉土資源挖掘和利用有限,學校與鄉村社區的互動不夠。因此,運用科學方法和手段,結合學校發展實際進行治理的能力亟需提升。

(一)系統推進:協同建設良好教育生態

鄉村義務教育治理體系建設的目標就是優化教育生態,培養全面發展、為鄉村振興服務的人才。協同建設良好教育生態是鄉村義務教育治理現代化的關鍵。

1.樹立現代治理理念

現代治理理念不是對傳統鄉村義務教育發展理念的否定,而是對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義務教育治理的現代思考和理想期待。一是促進鄉村義務教育治理法治與德治的融合。在鄉村振興背景下,促進鄉村義務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治理活動都必須在國家相關教育法律法規允許范圍之內,與此同時,德治也不能偏廢,法治與德治必須有機結合。二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門適度放權。一方面,減少對鄉村義務教育治理的干預,給予鄉村義務教育更多自由發展空間;
另一方面,對鄉村義務教育治理及未來發展進行頂層設計,明確鄉村義務教育治理目標,協調治理主體間的利益沖突。三是多元主體共治。改變上傳下達的管理和控制理念,充分發揮學校、教師、社會、家長、學生等主體在治理中的協同作用,從而提升治理水平,促進鄉村義務教育高質量發展。四是深度利用鄉土資源。提高多元主體對鄉土資源的敏感度和開發度,促進鄉村義務教育與鄉村社會、鄉村文化的互嵌式發展,提升多元主體對鄉村文化的認知和自信,統籌利用鄉土教育資源以培養鄉村振興所需人才。

2.精準配置鄉村義務教育資源

鄉村義務教育資源的精準配置有助于實現鄉村義務教育提質增效,推動城鄉義務教育融合發展,促進教育公平。一是優化鄉村學校布局。鄉村受教育人口減少,導致鄉村義務教育整體規??s小。應優化鄉村學校布局及加強鄉村義務教育寄宿制學校建設,整合鄉村義務教育資源,根據生源和學校發展情況調整辦學規模,優化教學配置,以方便學生就近入學,有助于鄉村學生“上好學”目標的實現。二是進一步改善鄉村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雖然鄉村義務教育學校的辦學條件得到了明顯提升,但還需結合學校實際,繼續采取“一縣一策”“一校一案”等辦法,落實鄉村義務教育學校建設標準,使每一所學校都達標,學校硬件缺口都補齊,成為當地最安全、最讓群眾放心的地方。寄宿制學校需要繼續改善學生伙食、住宿條件及學校衛生狀況。同時,鄉村義務教育的經費保障機制也有待進一步完善。

3.推進鄉村義務教育信息化發展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義務教育信息化發展是實現鄉村義務教育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工具。一是推進鄉村義務教育數字化。全方位、系統性、深層次運用信息技術,將優質資源特別是優良師資輸送至鄉村義務教育學校,助力學校開齊、開足、開好課程。二是優化數字政策的運行過程,促進鄉村義務教育數字化轉型。三是提升數字資源利用率。針對鄉村義務教育師資、教學點不足等問題,重點支持鄉村學校信息化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為城鄉學校的優質資源共享和交流創造良好條件,助力鄉村教師減負增效及能力素養的全面提升,通過智慧管理和家校社共育,讓留守兒童得到更多關愛,全面促進鄉村義務教育學校教育實踐的深入。

4.完善鄉村義務教育質量監測體系

教育質量監測體系的不斷完善是鄉村義務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一是建立健全鄉村義務教育質量評價標準體系。一方面,標準的建立切合鄉村義務教育發展實際。不僅要全面系統結合鄉村振興背景,而且需考慮鄉村義務教育學校、教師和學生的特殊性,進行切合實際的安排才能保證標準高質量落地。另一方面,教育質量標準要突出學生發展特別是全面發展的核心地位。牢牢把握立德樹人這個根本點,重視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以及興趣、動機、情感和意志等非認知因素的發展。二是完善鄉村義務教育質量監測體系,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系統。從鄉村義務教育實際出發,從學生主體出發來構建評價系統,對學生的評價以增值評價為主,通過增值評價促進教育評價機制的轉型和優化[8]。

(二)全面推進高質量鄉村教師隊伍建設

鄉村教師是鄉村振興之源,加強高質量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是全面推進鄉村義務教育治理現代化的基礎支撐。

1.提升鄉村教師的職業認同感

鄉村教師職業認同感的提升是激活鄉村教師內生動力和培養鄉村教育家的關鍵。一是進一步改變城鄉有別的相關政策,依法保障教師合法權益,改善教師工作生活環境,提高教師福利待遇,完善教師職稱評聘機制等。二是加強具有鄉土特色的校園文化建設,將鄉土文化及智慧融入教材,積極開發鄉土教材,不斷豐富教師的鄉村文化資本,增強教師對鄉村文化的認同感,培養鄉村教育家。三是構建教師融入鄉村生活的機制保障,促進農民對鄉村教師的認同,為鄉村教師社會資本的增進搭建平臺。

2.建立健全鄉村教師支持激勵制度

鄉村教師支持激勵制度的不斷完善是鄉村義務教育治理現代化的重要保障。一是建立本土化教師培養機制。加大本土化教師培養力度,改革公費定向師范生培養模式,將定向師范生作為鄉村教師補充的主渠道。同時,為有從教意向的非師范生提供培訓機會。二是拓展鄉村教師聘用渠道,緩解鄉村教師結構性缺編問題。鼓勵優秀教師到鄉村學校任教;
根據鄉村學校學科結構要求招聘特崗教師;
加大具有音體美、信息技術等專業背景的學科教師的配置;
將鄉村中的鄉賢、能工巧匠補充至鄉村教師隊伍;
充分利用編制“周轉池”制度,對編外教師采取同工同酬政策,且對符合入編條件的編外教師加快入編。三是完善鄉村教師榮譽制度。積極營造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增強鄉村教師的榮譽感、責任感和自信心,促進鄉村教師“榮譽后”的專業成長。

3.建立健全鄉村教師能力素質提升制度

鄉村教師能力素質的提升是鄉村義務教育治理現代化的深層動力。一是高度重視鄉村教師師德師風建設。將師德師風作為評價教師素質的首要標準,完善師德師風建設的長效機制。二是構建高水平培訓體系,為鄉村教師提供高質量培訓機會。在培訓內容上,根據教師需求和學生實際提供差異化的培訓內容,尤其注重教學方法和創新能力方面的培養;
在培訓方法上,借助網絡資源,采用校本研修等形式,實現線上交流與線下活動、遠程培訓與校本培訓的整合,鼓勵教師在實踐中研究,在研究中實踐。三是充分發揮鄉村優秀教師的示范作用。建立鄉村優秀教師“巡回講學”制度,組織鄉村優秀教師開展助教工作,且將助教重心放在“教老師”上。

(三)推進鄉村家庭教育和學??茖W治理能力提升

1.完善家庭教育支持體系

鄉村家庭教育是鄉村義務教育治理現代化的重要保障。整合“家校社”資源,完善家庭教育支持體系,有助于提升鄉村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培養鄉村學生社會情感技能,調動其學習內驅力。加強“家校社”合作是完善家庭支持體系的重點。一是依托鄉村學校,建立鄉村家庭教育指導服務中心。二是面向鄉村教師,提供家校協作的課程資源、活動設計、培訓或工作坊,發揮鄉村教師在指導家庭教育方面的專業作用。三是面向鄉村家長,提供家庭教育資源。四是爭取村委會的支持,強化其指導服務家庭教育的職能,動員全村的力量協助養育兒童,重點對鄉村兒童進行扶智與扶志。總之,通過促進“家校社”合作,推動家庭教育,讓鄉村兒童“留得下、出得去和回得來”,為鄉村振興賦能。

2.推進鄉村義務教育學??茖W治理能力提升

鄉村義務教育學校科學治理能力的提升是鄉村義務教育治理現代化的根本。一是培養鄉村好校長。這是鄉村學校科學治理水平提高的關鍵。在鄉村振興背景下,首先要幫助鄉村校長樹立堅定的教育信念,深度認同鄉村義務教育的未來前景與重要價值;
其次要為校長相關工作提供環境支持,支持校長進行更多以生為本、因地制宜和科學創新的教育管理行動;
最后為校長專業能力的提高提供培訓機會,培訓內容要與真實的教育場景有機結合。二是強化鄉村義務教育學校綜合素質教育。增加綜合素質類課程,增設特色校本課程,將鄉村中的自然、民俗、文化、風土人情等融入課程;
深耕鄉村本土內容,培育內生活力,帶領學生走進鄉村種植園、養殖廠、采摘基地,制作手工藝品等;
充分利用鄉村義務教育學校規模小、學生少的管理優勢開展綜合素質教育;
樹立多元評價理念,不僅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還鼓勵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重視學生綜合能力。三是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和而不同”的校園文化氛圍,構建開放立體的校園文化,深度挖掘和利用鄉土資源,加強學校與學生家庭、鄉村社區的聯系。

猜你喜歡學校發展教師最美教師快樂語文(2021年27期)2021-11-24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中國核電(2021年3期)2021-08-13教師如何說課甘肅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未來教師的當下使命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9年3期)2019-05-28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華人時刊(2017年21期)2018-01-31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學校推介留學生(2016年6期)2016-07-25“會”與“展”引導再制造發展汽車零部件(2014年9期)2014-09-18圓我教師夢吐魯番(2014年2期)2014-02-28I’m not going?。猓幔悖搿。簦铩。螅悖瑁铮铮?!我不回學校了!中學生英語·外語教學與研究(2008年2期)2008-02-18

推薦訪問:鄉村 義務教育 振興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