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俱杯规则-虎牙直播-比利亚vs西班牙人-德国杯|www.cnyhmy.com

2023年幼兒園觀察類科學教學教案,菁選五篇(2023年)

時間:2023-02-25 16:20:06 來源:網友投稿

幼兒園觀察類科學教學教案1  活動目標  1、初步感知“水蒸氣蒸發”、“水蒸氣變水”的現象  2、觀察實驗,講解自己的發現并提問。  3、激發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酒精燈、燒杯、玻璃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3年幼兒園觀察類科學教學教案,菁選五篇(2023年),供大家參考。

2023年幼兒園觀察類科學教學教案,菁選五篇(2023年)

幼兒園觀察類科學教學教案1

  活動目標

  1、初步感知“水蒸氣蒸發”、“水蒸氣變水”的現象

  2、觀察實驗,講解自己的發現并提問。

  3、激發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酒精燈、燒杯、玻璃片、玻璃杯

  2、幼兒收集關于雨、雪、露、冰的圖片、文字等資料,了解有關常識。

  3、課件《小水滴旅行記》

  活動過程

  一、導入部分

  昨天,我們在活動室內放置了一杯水,并且記錄了水的高度,現在我請一位小朋友來觀察一下,水有什么變化。

  二、實際操作部分

  (一)、水由液態變為氣態

  1、幼兒討論:水到哪去了? (“學習科學的過程應該是幼兒主動探索的過程。”孩子要敢于想象,在想象的基礎上去操作,從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2、演示實驗:用酒精燈,加熱燒杯里的水達到沸騰,請幼兒觀察正氣上升的現象

  3、提問:發現水有了什么變化?水汽是從哪里來的?到哪去? 在生活中你見過哪些水變成水蒸氣的現象?(燒開水、煮飯等) (“幼兒的科學活動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教師應充分利用幼兒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 小結:水遇熱會變成水蒸氣。

  (二)、水由氣態變為液態 (為了讓孩子“愿意與同伴共同探究,能用適應的方式表達各自的發現,并相互交流” 材料的提供是以小組為單位的。)

  1、出示玻璃片,請幼兒摸一摸玻璃片,再摸一摸熱水杯,說出哪一個涼。

  2、把玻璃片蓋到熱水杯上。

  3、引導幼兒觀察玻璃片上發生的現象。 在生活中你見過哪些水蒸氣變成小水滴的現象?(對著冷玻璃哈氣)

  小結:水蒸氣遇冷會變成小水珠。

  三、欣賞故事課件《小水滴旅行記》,理解“水”的奇妙變化 (增加科學活動的趣味性,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通過欣賞故事課件《小水滴旅行記》,使幼兒進一步利了解水遇冷時的循環變化過程(水——水蒸氣-——水——冰——水)

  四、活動延伸

  (一)、請幼兒繼續探究水遇冷又會變成什么? (相互交流展示收集的資料。)

  (二)、了解雨水與人們生活的關系,說說與水的好處和危害 (通過擴展部分,可以豐富幼兒的經驗,也使孩子*時注意收集各類資料,增加學習的主動性。) 五、結束部分 教師:我們知道了水的本領很大,它能夠不斷變化,又有那么多的作用,因此我們要節約用水,保護我們的水資源。

幼兒園觀察類科學教學教案2

  課程目標

  1、讓小朋友發現鹽能溶解到水中的現象,同時掌握溶解的速度與其他因素的有關系。

  2、讓小朋友理解,并不是所有的東西都能溶解在水里。

  3、培養小朋友的觀察力,增進小朋友的好奇心,讓小朋友對科學產生濃厚的興趣。

  課程工具

  1、準備足夠的小杯子。

  2、準備足夠的小盤子。

  3、準備足夠的筷子。

  4、準備一袋鹽,一袋細沙,溫水一大杯。

  課程過程

  1、講故事。給孩子們講一個能把鹽溶解于水插入到的故事,建議老師可以把小馬過河改一下。

  故事大概:小馬幫媽媽去買鹽,要過一條河。回來的時候,小馬依然快快樂樂地趟水過來了。可是當他上岸后卻發現,袋子里的鹽沒了。這可把小馬嚇壞了。他趕緊跑回家告訴媽媽說,河里有妖怪把它的鹽搶走了。媽媽聽后,哈哈大笑。那么小朋友們知道,為什么鹽沒了呢?

  2、引起小朋友的關注后,老師開始給孩子們做鹽溶解于水的示范。

  實驗過程

  1、老師在小杯里倒入適量的水,然后用小勺把鹽倒入,讓孩子們觀察鹽在水里的狀態。誘導孩子們講出,鹽跑哪里去了,讓他們回答。

  2、老師主要是要讓孩子們觀察倒入水里的鹽的狀態,顏色,以及多少。

  3、老師再換小杯,同樣的方法把細沙倒入,讓孩子們再觀察,并讓孩子們說出兩個實驗的不同點。

  4、老師把小朋友兩兩分組,然后讓他們自己操作,并認真觀察鹽的溶解過程。

  5、老師把水換成涼水,再讓小朋友們觀察一次,讓他們明白水的溫度是可以影響鹽的溶解速度的。

  課程總結

  這個課程的操作性強,需要投入的觀察力也十足,其實是非常適合當成親子游戲的。如果家長朋友們覺得好玩,可以在家里和孩子們一起玩這個游戲。當然,你也可以完全地發散你的想象力,更換或者是改變整個實驗的過程。

幼兒園觀察類科學教學教案3

  設計意圖

  這幾天,我發現孩子們下課后常常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觀察著什么。出于好奇,我走上前去,原來孩子們正在觀察小螞蟻。為了滿足孩子們的好奇心,讓孩子對螞蟻有更詳細地認識,我與孩子們一起用誘餌捕捉了螞蟻,放進了昆蟲盒。并設計組織了此次活動,讓幼兒通過觀察、學習,了解螞蟻的外形特征和生活習性,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和合作意識。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螞蟻,萌發幼兒團結互助的意識。

  2、了解螞蟻的外形特征、生活習性。

  活動準備

  1、選擇安全、合適的觀察場地,提供放大鏡、大紙箱,并把幼兒的觀察情況作成課件。

  2、教師和幼兒一起搜集有關螞蟻的圖片、兒歌、故事等,準備錄音機、磁帶,制作活動內容的相關課件。

  3、用誘餌捕捉螞蟻,放進昆蟲盒。

  4、自制海綿豆子(數量為幼兒人數的2—3倍)和小籃子。

  活動過程

  一、謎語導入,引出課題,從而引發幼兒興趣。

  遠看芝麻撒地,近看黑驢運米,不怕山高道路陡,只怕跌進熱鍋里。

  教師引導幼兒猜出動物的名稱(螞蟻),從而引起幼兒的學習興趣,引出課題。

  二、出示幼兒觀察螞蟻的課件,引導幼兒說出自己觀察到的螞蟻的外形特征和活動情況。教師提問:

  (1)你從哪兒找到了小螞蟻?

  (2)螞蟻長得什么樣?

  (3)小螞蟻是自己單獨出來活動還是一起出來?為什么?

  通過觀看課件,讓幼兒大膽發言,回憶觀察到的情況,教師及時進行鼓勵和指導。

  三、使用放大鏡進一步觀察螞蟻的外形特征和活動(或圖片)。

  給幼兒分組,讓幼兒仔細觀察捕捉到的螞蟻,并鼓勵幼兒把自己的發現畫下來。

  四、出示課件,教師總結,讓幼兒鞏固認識螞蟻的外形特征和生活習性。

  五、欣賞并表演歌曲《螞蟻》。

  六、教師提問:我們應該像小螞蟻學習什么?讓小朋友知道團結起來,人多力量大的道理。

  七、游戲:“螞蟻搬豆”,鞏固認識。

  教師扮螞蟻媽媽,幼兒扮小螞蟻,四散地站在場地一端。

  游戲開始,教師說:“孩子們,咱們快去搬豆準備過冬吧!”“小螞蟻”自由地(可不按順序)鉆過皮筋,

  爬過紙箱和墊子,跑到場地另一端,拾一顆小豆跑回家中,將小豆放進小籃。如此反復進行,直到把豆全搬完。

  活動延伸

  1、教師(或家長)把幼兒觀察發現后的繪畫作品,用簡單的文字注釋后,張貼在墻飾“有趣的蟲子”中。

  2、在日常活動中,讓幼兒繼續學習有關螞蟻的兒歌、故事等,豐富幼兒經驗。

  幼兒園觀察類科學教案:蒜瓣寶寶發芽了

  活動目標

  1、通過看、摸、聞、掰等方法,發現蒜頭的特征,體驗發現的樂趣;

  2、了解蒜頭在春天會發芽,激發對種子發芽的探索興趣。

  活動準備

  1、蒜頭人手一個、種植用紙杯每組兩個、紙盒每組一個;

  2、已經發芽的蒜頭一個、小刀一把。

  活動過程

  1、出示蒜頭,猜一猜它叫什么名字?

  看一看蒜頭是什么形狀的,像什么?

  2、幼兒人手一個蒜頭,有序地觀察、探索

  看一看、摸一摸,發現了什么?

  聞一聞,發現了什么?這種氣味你喜歡嗎?它有什么用處?(殺菌、除腥味、驅蟲)

  剝一剝、掰一掰,發現了什么?蒜頭穿了幾件衣服,它的里面是怎樣的?

  數一數一個掰開的蒜頭有幾個“小寶寶”(蒜瓣),給它們排排隊;想一想你給蒜瓣寶寶排的隊象什么。

  3、交流、分享

  你發現了蒜頭的什么秘密?請你來說說

  你有什么問題想問的嗎?

  為什么有的蒜瓣寶寶的頭上有綠綠的小芽?

  4、出示已經發芽的蒜瓣,激發幼兒探索興趣

  小朋友看這個是什么?(出示發芽的蒜瓣)

  為什么和我們剛才看的蒜瓣寶寶不一樣呢?

  5、分組種植蒜瓣,讓幼兒在生活中觀察種子的發芽現象

  春天到了蒜瓣寶寶發芽了,我們也來種植蒜瓣寶寶吧!

  請幼兒在自己的紙杯上做好記號,把蒜瓣種在紙杯中,鼓勵他們繼續觀察,并給蒜瓣澆水。

  6、延伸

  讓我們去看看春天到了還有哪些種子也發芽了!

幼兒園觀察類科學教學教案4

  一. 活動目標

  1. 引導幼兒有順序地觀察圖畫,并對畫面展開想象,大膽講述。

  2. 使幼兒知道9月10日是教師節。

  3. 引導幼兒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歌中小朋友對老師的熱愛之情。

  二. 活動準備:

  1. 幼兒教材、大書、錄音機、磁帶。

  2. 準備字卡:浪花、大地、邊、語言。

  3. 準備字條:本班幼兒的姓名字條、“教師節”。

  三. 活動過程:

  1. 談話:教師節

  (1) 提問:“9月10日是什么節日?”幼兒回答,教師出示字條“教師節”。

  (2) 提問:“小朋友,你知道為什么有教師節嗎?引導幼兒通過

  回答問題,體會自己是怎樣在老師的幫助和照顧下長大和進步的。

  (3) 提問:“教師節到了,你最想對老師說一句什么話?”鼓勵幼

  兒大膽回答,教師提示幼兒說話要完整,如“老師,我愛您”,“教師節就要到了,我祝老師們節日快樂”等。

  2. 聽音樂拿書。

  教師快速出示幼兒的姓名字條,引導幼兒看到自己的姓名后,到指定位置拿書,看誰做得又輕又快。

  3. 請幼兒將書翻到第1頁,和乖乖熊一起看圖畫。

  (1) 提問:“圖畫中由左到右都畫了什么?”引導幼兒安順序觀

  察,并完整說出圖畫內容。

  (2) 提問:“圖畫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3) 提問:“猜一猜,圖畫中的小朋友在說什么?”鼓勵幼兒積極

  發言,大膽說出與別人不同的答案。

  4. 播放錄音請幼兒和乖乖熊一起聽詩歌,并回答問題。

  (1) 教師示范欣賞詩歌一遍,師生共同總結欣賞的要求。

  (2) 幼兒獨立欣賞詩歌兩遍,教師個別指導,提示幼兒注意保持良好的坐姿。

  (3) 提問:“詩歌的題目是什么?”幼兒在自己的書上指出詩歌題目,集體回答。

  (4) 提問:“詩歌中誰要感謝誰?”幼兒看著自己的書回答問題,教師在大書上劃指。

  (5) 提問:“老師好像誰?都陪我們做了哪些事情?”幼兒看著自己的書回答問題,教師在大書上劃指。

  (6) 提問:“什么像白云飛上藍天?”幼兒看著自己的書回答問題教師在大書上劃指“歌唱老師的歌像白云飛上藍天。”

  (7) 幼兒再次獨立欣賞詩歌,教師巡回指導。

  5. 聽音樂收書。

  6. 游戲:送賀卡

  (1) 準備:①需人讀的大小字卡。②活動前,教師在每個幼兒椅子下面放一張小字卡。

  (2) 激發興趣:“教師節快到了,乖乖熊給老師寫了好多賀卡。

  小朋友快找找,它把賀卡放在哪兒了?

  (3) 玩法:找賀卡、認賀卡、送賀卡。

幼兒園觀察類科學教學教案5

  活動目標

  1、讓幼兒在聽聽玩玩的過程中,辨別不同物體發出的不同聲音。

  2、引導幼兒根據指示牌要求行動,并能隨音樂較有節奏的表演。

  3、讓幼兒體驗聲音給人帶來的快樂。

  活動準備

  1、罐子32個、紅豆若干、核桃若干、米若干。

  2、指示牌紅豆、米、核桃。

  3、課件準備及音樂準備。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

  1、教師出示空罐子,搖一搖

  師:看看今天顧老師帶來了好多好多的罐子?

  師:罐子里面有東西嗎?(幼:沒有!)

  師:你怎么知道沒有?(幼:沒有聲音)

  師:沒有聲音可能罐子里沒有東西,打開罐子看看到底有沒有東西哦!

  2、老師轉身在罐子里放進一個核桃,搖一搖

  師:顧老師要來變魔術了,你再來聽聽里沒有聲音?

  師:現在里面有東西嗎?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幼:有聲音所以有東西)

  3、師小結:有聲音了,有聲音就是里面有東西了對嗎?

  二、聽一聽、猜一猜。在聽聽玩玩的過程中,辨別不同物體發出的不同聲音。

  1、游戲挑罐子——教師請幼兒用耳朵找一個有東西的罐子玩一玩。

  師:我這兒呀有這么多的罐子,考考小朋友的耳朵誰的最靈?找一個里面有東西的罐子。罐子都封住的不可以打開的噢!今天用耳朵找一找哦!

  師:誰的罐子里有東西的?

  師:大家都有的啊!

  師:罐子寶寶保護好,罐子寶寶一直發聲音聲音也會啞掉的哦!

  2、聽辨聲音,為自己的罐子找聲音相同的朋友,教師根據罐子的聲音把幼兒分成三組坐下。師:罐子寶寶都有聲音對吧?里面的聲音一樣嗎?聽聽,你的東西和他的東西一樣嗎?那我們來給罐子寶寶找找朋友。

  ①選出一名幼兒找聲音相同的罐子寶寶。注:先請一個罐子里是核桃的寶寶上前,因為核桃的聲音最容易辨認。

  師:我們先來請一個朋友,給你罐子里的東西找一個好朋友,找不到好朋友很孤單的哦,仔細聽哦!

  師:先聽聽他的,他來給你找了,誰是他的朋友?是他好朋友趕快站上來。

  ②教師拿大米罐子找朋友,因為大米與核桃聲音差別大。


幼兒園觀察類科學教學教案 (菁選5篇)擴展閱讀


幼兒園觀察類科學教學教案 (菁選5篇)(擴展1)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觀察橘子3篇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觀察橘子1

  設計思路:

  我帶孩子們在園中散步,當孩子們發現桔子樹上結滿了一只只綠油油的桔子時,興奮極了,爭著圍到桔子樹旁看著、說著、笑著,有的忍不住伸出小手撫摸著……桔子寶寶深深吸引了他們。當老師看到孩子們熱情的表現時,不禁想起陳鶴琴先生的話:“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 作為新時期的教師,我們就要隨時根據幼兒需要,隨時捕捉幼兒在日常生活中感興趣的事和物,敏銳地抓住幼兒生活中可以挖掘的教育價值,注意尋覓事物中蘊含的興趣點,設計貼近生活的教育活動,于是,在陳鶴琴先生的教育理念指引下,我們從孩子的興趣和需要出發,利用幼兒園現有的自然環境,開展了本次活動“橘子”。

  活動目標:

  1、運用多種感官來認識橘子,正確感知橘子的基本特征。

  2、感知數的多少,會按物數數。

  3、發展幼兒的觀察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橘子、毛巾、垃圾桶、陳皮、橘子糖、……

  活動過程:

  (一)秋天的小秘密:

  1、 秋天有許多的秘密,你知道嗎?

  2、 那秋天有些什么秘密呢?(葉子落下來了,橘子、柿子熟了,棉花開了,菊花開了……)

  3、 今天老師也帶了一樣秋天的水果,猜猜是什么?這是什么水果?你們想不想要?

  4、 好,老師每人給你們一人一個。我們先來數數,今天我們班級來了幾個小朋友?(18個)

  5、 小朋友們你們同意嗎?(同意)

  6、 那老師一共要拿出幾個橘子來?(18個)啊??那老師也想要呢?(19個)對了再加上老師的一個一共要拿19個。

  (二)、剝橘子:

  1、 摸一摸、捏一捏、看一看你的橘子是怎樣的?(圓圓的黃色的)橘子里面是什么樣子的?(一片一片的)

  2、 老師很想知道我的橘子里面有幾片?你們來猜猜,老師的橘子里有幾片?(6、7、8)

  3、 請你們先把橘子放下來,看看張老師的橘子。(老師剝)

  4、 我們一起來數一數幾片。(老師在黑板上畫出來DDDDDDDD,8片),小朋友數的真棒!

  5、 你們也來數數自己的橘子里有幾片?別忘記,數一片放一片,這是一個好辦法哦!

  6、 那些小朋友的橘子里面的片數是和我一樣的?(老師把號數寫在DDD……的后面)

  7、 比我的多一片的是幾片?(幼兒說,教師在黑板上畫出DDDDDDDDD,9片)誰也是9片的?(老師把他們的號數寫在后面)

  8、 有沒有小朋友的橘子片數比我少一片的,比我少一片,是幾片?(7片)

  9、 我們應該把7片畫在8的前面還是9的后面?(前面)為什么?

  (老師在黑板上畫出來,并記下和它一樣的小朋友的號數)

  10、 還有誰和我們不一樣的?(一一記下)

  11、 原來橘子里面不是都一樣的啊!

  (三)品嘗

  1、 現在我們來吃吃自己的橘子,然后告訴旁邊的小朋友,你的橘子是什么味道的?(讓孩子與家長和老師一起分享!)

  2、我的手臟了,我用餐巾紙擦干凈,把垃圾扔到盤子里,你們怎么做的?

  3、橘子真好吃啊,那剝下來的是什么?能不能吃?(不能)

  4、那讓老師來變變魔術,把它變成可以吃的東西,現在請小朋友閉上眼睛不許偷看!(教師把橘皮換成陳皮)

  5、請睜開眼睛,呀,我把橘皮變成可以吃的東西了,想不想嘗嘗!

  是什么味道的?它也有個好聽的名字叫陳皮!(幼兒復述)

  6、請我們的老師和家長一起嘗嘗吧!

  反思:眾所周知,水果是幼兒經常接觸的一種食物。在秋天這個豐收的.季節里,水果隨處可見,它們種類繁多,幾乎每個孩子都能說出幾種來。因此我覺得選擇本次教學內容有一定的必要性。如《綱要》中所說“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于幼兒的長遠發展;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感興趣的事物或問題,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因此本次活動來源于幼兒生活又能服務于幼兒的生活。在活動中,孩子對常見的橘子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并在剝剝數數的過程中,加深了數的概念,同時又知道了橘子的里面不都是一樣的!在數的過程中由于有些孩子的按物數數能力不是很強,因此在統計的時候不是很順利,對于這個方面我們還要在以后的工作中繼續鞏固。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觀察橘子2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橘子寶寶的顏色、味道、形狀等特征。

  2、學念兒歌《橘子寶寶》。

  活動準備 橘子、蘋果、梨、香蕉若干,盒子1個。

  活動過程

  一、猜一猜

  1、教師:小朋友,今天老師請你們來猜個謎語,你們可要開動腦筋想好哦,小耳朵要聽好了。

  2、教師說出謎面:外面杏黃衣,姐妹抱一起,打開仔細看,都是一瓣瓣,猜一種水果,請幼兒猜謎底。

  二、摸一摸,看一看

  教師出示一個盒子說:今天老師帶了一些神秘的禮物,放在這個盒子里面,你們想知道是什么嗎?

  1、教師事先將蘋果、橘子、梨、香蕉放入大箱子中,請每位幼兒上都來摸一摸,找一找。

  并請幼兒說說摸到了什么?摸上去的感覺是什么樣的。

  教師:盒子里到底是誰我們現在把它請出來好嗎?并從盒子里摸出一個橘子

  2、教師:老師摸到了一個句子,你們看看橘子長的是什么樣子的?

  (橘子長得圓圓的,黃色的皮)

  3、教師:你們喜歡橘子嗎?請你們來摸一摸,聞一聞,(拿著橘子到小朋友的面前請他們摸一摸,聞一聞)

  教師:橘子摸上去是什么感覺的?聞起來是什么氣味的呢?

  4、教師:你們是怎樣吃橘子的?它里面又是什么樣子的呢?咱們一起來看看吧

  三、體驗剝橘子的快樂

  1、教師示范一邊剝橘子,一邊念兒歌,打開之后請幼兒觀察橘子肉的排列特征。

  2、幼兒嘗試剝橘子。師:請你數一數橘子肉有多少片?它長得像什么?

  3、學習兒歌,鼓勵幼兒在念兒歌的同時并作出剝橘子的相應動作。

  4、教師小結:橘子是我們*時經常見到的一種水果,它長得圓圓的,有大的也有小的,

  黃色的果皮膜上去感覺有點粗糙,不過它含有豐富的營養元素,大家*常可以多吃點。

  四、品嘗橘子

  教師:小朋友都看到了橘子長得圓圓的,穿著黃色的外衣,橘子寶寶排排坐著非常的好看,

  可是不知道吃起來味道是什么樣的?你們想不想嘗一口?

  教師一邊念兒歌一邊把橘子放到小鵬友的嘴巴里,讓幼兒品嘗橘子的味道,體驗與同伴分享食物的樂趣。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觀察橘子3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橘子寶寶的顏色、味道、形狀等特征。

  2、學念兒歌《橘子寶寶》。

  3、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養幼兒觀察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重難點:

  了解橘子寶寶的顏色、味道、形狀等特征。

  進一步感知橘子寶寶的同時能在同伴面前大膽的講述橘子的各種特征

  活動準備:

  橘子、蘋果、梨、香蕉若干,盒子1個。

  活動過程:

  一、猜一猜

  師:小朋友,今天老師請你們來猜個謎語,你們可要開動腦筋想好哦,小耳朵要聽好了。師說出謎面(外面杏黃衣,姐妹抱一起,打開仔細看,都是一瓣瓣),猜一種水果,請幼兒猜謎底。

  二、摸一摸,看一看

  師出示一個盒子說:今天老師帶了一些神秘的禮物,放在這個盒子里面,你們想知道是什么嗎?

  1、教師事先將蘋果、橘子、梨、香蕉放入大箱子中,請每位幼兒上都來摸一摸,找一找。并請幼兒說說摸到了什么?摸上去的感覺是什么樣的。師說:盒子里到底是誰我們現在把它請出來好嗎?并從盒子里摸出一個橘子

  2、師:老師摸到了一個句子,你們看看橘子長的是什么樣子的?(橘子長得圓圓的,黃色的皮)

  3、師:你們喜歡橘子嗎?請你們來摸一摸,聞一聞,(拿著橘子到小朋友的面前請他們摸一摸,聞一聞)師:橘子摸上去是什么感覺的?聞起來是什么氣味的呢?

  4、師:你們是怎樣吃橘子的?它里面又是什么樣子的呢?咱們一起來看看吧。

  三、體驗剝橘子的快樂

  1、教師示范一邊剝橘子,一邊念兒歌,打開之后請幼兒觀察橘子肉的排列特征。

  2、幼兒嘗試剝橘子。師:請你數一數橘子肉有多少片?它長得像什么?

  3、學習兒歌,鼓勵幼兒在念兒歌的同時并作出剝橘子的相應動作。

  4、師小結:橘子是我們*時經常見到的一種水果,它長得圓圓的,有大的也有小的,黃色的果皮膜上去感覺有點粗糙,不過它含有豐富的營養元素,大家*常可以多吃點。

  四、品嘗橘子

  師:小朋友都看到了橘子長得圓圓的,穿著黃色的外衣,橘子寶寶排排坐著非常的好看,可是不知道吃起來味道是什么樣的?你們想不想嘗一口?師一邊念兒歌一邊把橘子放到小鵬友的嘴巴里,讓幼兒品嘗橘子的味道,體驗與同伴分享食物的樂趣。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我圍繞主題《秋天的水果》,選取橘子這個農村自然物開展了這次小班科學活動。活動中能夠使幼兒對生活中最常見的橘子有進一步認識,對橘子的內外特征有了較深的感知和了解。活動中通過看一看、說一說、摸一摸、猜一猜、做一做、嘗一嘗等活動方式不僅鍛煉了幼兒動腦、動口、動手能力的培養促進了幼兒語言表達的完整和規范,同時也激發了幼兒大膽表達的欲望,調動了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思維的活躍性。


幼兒園觀察類科學教學教案 (菁選5篇)(擴展2)

——幼兒園龍舟科學教學教案5篇

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科學老師要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過程。在的科學教學中,科學教案能夠發揮巨大的作用,那么你知道科學教案的寫法?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幼兒園龍舟科學教案”,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304843幼兒園龍舟科學教案1

各種各樣的船

活動目標

1、喜歡船,感知船的特點。

2、體驗歌唱與表演的樂趣。

3、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4、在交流活動中能注意傾聽并尊重同伴的講話。

5、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準備

收集各種船的圖片、玩具、模型、圖書等,在班級布置展示區;歌曲《小白船》

活動過程

一、創設情境

1、組織幼兒參觀“船的展示區”,引發活動興趣。

2、鼓勵幼兒自由觀察,看一看發現了什么?并積極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看法

二、問題討論

1、引導幼兒說一說:你最喜歡哪一種船?為什么?

2、啟發幼兒談一談自己發現了船的哪些秘密?

3、鼓勵幼兒提出有關船的疑問,如:為什么船頭是尖尖的?

三、小結提煉

引導幼兒了解船的相關知識,幫助幼兒提升船的經驗。如:船可以分成船頭、船身、船尾三部分,船身里有船艙和甲板等。

四、歌唱表演

1、播放《小白船》的音樂,引導幼兒聆聽、欣賞。

2、鼓勵幼兒扮成鴕手,駕著“小白船”隨著音樂邊唱邊表演。

#304883幼兒園龍舟科學教案2

有趣的調色游戲

活動目標

1.能說出常見物體的顏色。

2.對顏色變化感興趣、喜歡實驗活動。

3.發展表現美的能力。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激發幼兒樂于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重難點

1.重點:激發幼兒對周圍生活中色彩的關注。

說明:能夠意識到色彩美是幼兒感受美的一個重要方面。色彩是直觀的,但是,如果幼兒不能有意已去感受,就會視而不見。因此,激發幼兒對周圍生活中色彩的關注,比認識幾種具體的顏色更為重要。幼兒時周圍的色彩產生了興趣,就能主動去認識各種顏色,即時認識活動就成了幼兒自身的需要。

2.難點:引起幼兒對科學現象的興趣。

說明:啟蒙教育不是為了追求某種即時效果,而是為了給幼兒今后的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開端。所以活動應該定位于讓幼兒對科學現象的興趣,而不是對實驗結果的興趣。但是對于中班幼兒要通過活動,取得以小見大的效果是有一定難度的。

活動準備

顏料和調色用具。活動室的布置要色彩豐富、協調。

活動過程

1.通過認識顏色的活動激發幼兒對周圍生活中色彩的關注。

(1)分散觀察。結合日常生活引導幼兒觀察大自然、人的眼飾、周圍物品中豐富多彩的顏色,并初步了解一些顏色的名稱。

(2)集體活動。首先讓幼兒回憶觀察的顏色,教師出示相應的色塊,并讓幼兒進行顏色的指認和命名活動。然后讓幼兒談談最喜歡的顏色、什么東西和自己喜歡的顏色是相同的……。

2.通過使用顏色的活動,讓幼兒進一步熟悉顏色,體驗色彩的美,引起對顏色的興趣。

(1)涂色活動。為幼兒提供各種需要涂色的畫,如樹、水果、花……,讓幼兒涂上相應的顏色,要求與實物本來的顏色相似。

(2)配色活動。讓幼兒在空白的玩具、服裝、樹葉圖上涂色,鼓勵幼兒自己配色。活動后組織幼兒欣賞同伴的作品,談談最喜歡哪幅畫的顏色。

3.通過實驗活動引起幼兒對科學現象的興趣

(1)調色活動。先讓幼兒自由探索,用顏料進行調色實驗,體驗發現的樂趣。然后組織幼兒討論、交流調色的經驗,談談顏色的變化。教師還可進一步操作實驗讓幼兒發現調色的結果是豐富多變的,激發幼兒進一步探索的興趣。

(2)制作活動,讓幼兒通過制作和玩耍七彩風輪,引起懸念,產生求知欲。

#304884幼兒園龍舟科學教案3

雨的秘密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自己嘗試做小實驗,使幼兒初步感知“水蒸氣蒸發”以及“雨是怎樣形成的”等一些科學現象。

2.了解雨與人類的關系。

3.激發幼兒觀察、發現、探索自然的興趣。

4.使幼兒對探索自然現象感興趣。

5.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活動準備

1.木偶臺、木偶小兔、兔媽媽。

2.酒精燈、燒杯、玻璃片、玻璃杯、火柴。

3.投影機、故事《小水滴旅行記》、有關幻燈片、磁帶。

活動過程

一、教師木偶表演,提出嘗試問題,教師以兔媽媽帶小兔出去玩,忽然天下雨了,小兔問媽媽:“天上為什么會下雨?”的故事情景導放課題,提出問題:“小朋友,你知道天上為什么會下雨嗎?”

二、小朋友做小實驗(幼兒第一次嘗試,分組活動)

1.幼兒點燃酒精燈,把水加熱。

2.教師提出嘗試問題:仔細觀察一下,你發現了什么?

3.小結:水熱了就會有水蒸氣,許多水蒸氣向上跑的現象叫做“蒸發”。

4.討論:你*時看到過“蒸發”現象嗎?(發散性思維)

三、觀察水蒸氣遇冷變成小水珠的現象“幼兒第二次嘗試,集中活動)

1.請你摸一下,玻璃片是冷的還是熱的?

2.倒熱水在杯里,問:杯子里冒出來的是什么?(水蒸氣)

3.把玻璃片蓋在茶杯上,會出現什么?為什么玻璃片上會有小水珠?得出實驗結果:水蒸氣遇冷就會變成小水珠。

四、放幻燈(通過直觀教學,重點理解“為什么會下雨”的科學現象)

1.太陽是一個大火球,又像一個廳怪的爐子,衣服、手帕、江河、土地里的水被太陽一曬,都變成了水蒸氣,這么多的水蒸氣都到哪里去了呢?

2.請小朋友聽一個有趣的故事《小水滴旅行記》(結合幻燈)

3.請小朋友把“天上為什么會下雨”的小秘密告訴兔媽媽和小兔。

五、了解雨與人類的關系

1.請幼兒試著說出雨的好處。

2.請幼兒試著說出雨的危害。

3.總結幼兒講的雨的好處的危害,教育幼兒從小學知識、學本領,長大當下名科學家,要讓雨為人類做更多的好事。

#304885幼兒園龍舟科學教案4

一、活動名稱:卷線車

二、適宜對象:中班幼兒(4--5)歲

三、價值指向:

1、探究物體轉動的方法。

2、掌握物體轉動的技巧,探究如何使物體轉動的時間更長,速度更快。

3、幼兒大膽操作,自主探索,鍛煉小肌肉群。

四、材料設計:

(一)、按紙卷的芯的粗細和長度剪下彩色圖畫紙,并卷貼到芯的表面(也可以用顏料涂抹)。并在上面纏繞上塑料帶。

(二)、從包裝箱的紙板上剪2個圓片,并在兩側涂上顏色。然后在中心各打一個穿過橡皮筋的孔。

(三)把橡皮筋3根一股連接起來。

(四)準備一條比紙卷的芯還長的金屬絲,一頭套上橡皮筋后擰緊,然后從左到右把橡皮筋引過輪子和紙芯。

(五)用一截牙簽把橡皮筋的右端固定,以防縮入,并用膠水把輪子和紙卷芯固定住。

(六)在左側橡皮筋的一頭套上一段切成環的`蠟燭,然后穿上一根筷子固定。

(七)最后,在輪子上貼上漂亮喜歡的貼紙后完成。

五、玩法提示:

(一)、讓幼兒使車轉動起來。

(二)、調節橡皮筋的長度,讓幼兒轉緊橡皮筋,使車轉得又快時間又長。

六、指導要點:

在游戲活動中可以讓幼兒去操作嘗試探究,也可以根據幼兒的能力差異,不斷增加難度,一步一步地進行操作。

提示1、小朋友,請你把車轉動起來。

提示2、小朋友,怎樣使車轉動的更快些。

在孩子們操作活動時老師可以給予適當的指導和鼓勵,孩子們就會更投入地進行活動,使孩子們能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掌握卷線車的玩法。

#304886幼兒園龍舟科學教案5

小小圖形變變變

活動目標:

1、初步掌握圓形,正方形,三角形,長方形的基本特征,并且能夠正確區分圓形,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

2、能夠對生活中常見的物體形狀進行分類,學會用各種圖形組合物體。

3、感受用圖形進行創作的樂趣,樂于探索,發現,體驗數學游戲的樂趣。

活動重點:

正確區分圓形,正方形,三角形,長方形,掌握圓形,正方形,三角形,長方形的特征,了解生活中常見的物體形狀。

活動難點:

學會用各種圖形創造性地組合成相應的物體。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幼兒會使用膠棒,對各種圖形有一定的了解,了解生活中各種物體的形狀。

物質準備:PPT課件,四個毛絨玩具(身上貼有形狀標記),各類形狀的圖形卡片,膠水,等幼兒操作材料。

活動過程:

一、觀察餅干的形狀,了解形狀的主要特征。

1、師 :小朋友們,你們喜歡吃餅干嗎,你們都喜歡吃什么形狀的餅干呢?(引導幼兒說出圓形,正方形,三角形,長方形)

2、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些好吃的餅干,想請你們說說為什么它是圓形/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的餅干呢?你們是怎么認出它是圓形的呢(相繼問出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展示PPT】

【鼓勵幼兒說出圓形是圓圓的,沒有尖尖的角,正方形有四個一樣的角,一樣長的邊,長方形也有四條邊,他們對邊相等,四個一樣大的角,三角形有三個角三條邊】==老師在這一環節要慢慢引導,將正方形和長方形的不同之處要說清楚。以免幼兒混淆

小結:

我們小朋友都很喜歡吃餅干,有的喜歡吃圓形的,有的喜歡吃正方形的,有的喜歡吃長方形的,還有的喜歡吃三角形的。圓形是圓圓的,沒有尖尖的角,正方形有四個一樣的角,一樣長的邊,長方形有四條邊,他們對邊相等,四個一樣大的角,三角形有三個角三條邊

二、給小動物送餅干,能夠正確區分圓形,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

[展示PPT]

1、出示四只毛絨玩具:他們呀也想吃餅干,你們知道他們喜歡吃什么形狀的餅干嗎?(引導幼兒觀察形狀標記,推測每個小動物喜歡吃的餅干形狀)

2、請幼兒給小動物送餅干,鼓勵幼兒邊送邊講述某某小動物,送給你某某形狀的餅干(個別幼兒操作。3-5人 集體操作)

小結:

我們發現小熊喜歡吃圓形餅干,小猴喜歡吃正方形的餅干,小老虎喜歡吃長方形的餅干,小兔喜歡吃三角形的餅干。

三、對生活中常見物品進行分類,并進行創造性的組合物體。

(一)對物品進行正確分類。

1、不僅僅餅干有不同的形狀,我們身邊的很多東西也有不同的形狀。小朋友你們知道嗎?(引導幼兒說出身邊各種物品的形狀,例如:手表是圓的,冰箱是長方形,魔方是正方體,三明治是三角形。)

2、剛剛小朋友說了很多的物品的形狀,現在老師給你們一些不樣的東西,看一看他們是什么形狀的,咱們來給他們分分類!(展示PPT 1:圓形 2:三角形 3:正方形 4長方形)

(二)用圖形寶寶進行創造性地組合,感受用圖形進行創作的樂趣。

1、師:剛剛我們看了很多形狀的物品,小朋友們也對他們進行了正確分類,小李老師前幾天向魔術師學來了一個本領,可以讓這些圖形寶寶變出許多好玩的東西來,看看小李老師都向他們施了哪些魔法?(展示PPT)

2、師:請你們說一說都變出了哪些好玩的東西?他們都是由哪些圖形組成的?(對前面知識進行鞏固,并且感受用圖形進行創作的神奇)

3、剛剛我們看到了用圓形,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組成的小雞,花,還有房子。現在我們再看一看用圖形組成的其他神奇的東西,小朋友們仔細的看,等一會呀小朋友也來做一做神奇魔法師。(引發幼兒進行創作的樂趣)小結:我們知道生活中有很多不同形狀的物品,知道用圖形可以創作很多好玩的東西。小小圖形真奇妙!

四、幼兒操作,老師巡回指導。

發給每個幼兒一份操作材料,讓他們也做小小魔法師,自己用圖形變出新的東西。待會表現好的幼兒老師也像這樣把你們的作品展示出來。



幼兒園觀察類科學教學教案 (菁選5篇)(擴展3)

——幼兒園科學類教案

幼兒園科學類教案1

  活動目標

  1、初步感知“水蒸氣蒸發”、“水蒸氣變水”的現象

  2、觀察實驗,講解自己的發現并提問。

  3、激發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酒精燈、燒杯、玻璃片、玻璃杯

  2、幼兒收集關于雨、雪、露、冰的圖片、文字等資料,了解有關常識。

  3、課件《小水滴旅行記》

  活動過程

  一、導入部分

  昨天,我們在活動室內放置了一杯水,并且記錄了水的高度,現在我請一位小朋友來觀察一下,水有什么變化。

  二、實際操作部分

  (一)、水由液態變為氣態

  1、幼兒討論:水到哪去了? (“學習科學的過程應該是幼兒主動探索的過程。”孩子要敢于想象,在想象的基礎上去操作,從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2、演示實驗:用酒精燈,加熱燒杯里的.水達到沸騰,請幼兒觀察正氣上升的現象

  3、提問:發現水有了什么變化?水汽是從哪里來的?到哪去? 在生活中你見過哪些水變成水蒸氣的現象?(燒開水、煮飯等) (“幼兒的科學活動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教師應充分利用幼兒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 小結:水遇熱會變成水蒸氣。

  (二)、水由氣態變為液態 (為了讓孩子“愿意與同伴共同探究,能用適應的方式表達各自的發現,并相互交流” 材料的提供是以小組為單位的。)

  1、出示玻璃片,請幼兒摸一摸玻璃片,再摸一摸熱水杯,說出哪一個涼。

  2、把玻璃片蓋到熱水杯上。

  3、引導幼兒觀察玻璃片上發生的現象。 在生活中你見過哪些水蒸氣變成小水滴的現象?(對著冷玻璃哈氣)

  小結:水蒸氣遇冷會變成小水珠。

  三、欣賞故事課件《小水滴旅行記》,理解“水”的奇妙變化 (增加科學活動的趣味性,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通過欣賞故事課件《小水滴旅行記》,使幼兒進一步利了解水遇冷時的循環變化過程(水——水蒸氣-——水——冰——水)

  四、活動延伸

  (一)、請幼兒繼續探究水遇冷又會變成什么? (相互交流展示收集的資料。)

  (二)、了解雨水與人們生活的關系,說說與水的好處和危害 (通過擴展部分,可以豐富幼兒的經驗,也使孩子*時注意收集各類資料,增加學習的主動性。) 五、結束部分 教師:我們知道了水的本領很大,它能夠不斷變化,又有那么多的作用,因此我們要節約用水,保護我們的水資源。


幼兒園觀察類科學教學教案 (菁選5篇)(擴展4)

——《有趣的顏色》幼兒園科學教案5篇

《有趣的顏色》幼兒園科學教案1

  一、活動目標

  1、能說出常見物體的顏色。

  2、對顏色變化感興趣、喜歡實驗活動。

  3、發展表現美的能力。

  二、重點和難點

  1、重點:激發幼兒對周圍生活中色彩的關注。

  說明:能夠意識到色彩美是幼兒感受美的一個重要方面。色彩是直觀的,但是,如果幼兒不能有意已去感受,就會視而不見。因此,激發幼兒對周圍生活中色彩的關注,比認識幾種具體的顏色更為重要。幼兒時周圍的色彩產生了興趣,就能主動去認識各種顏色,即時認識活動就成了幼兒自身的需要。

  2、難點:引起幼兒對科學現象的興趣。

  說明:啟蒙教育不是為了追求某種即時效果,而是為了給幼兒今后的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開端。所以活動應該定位于讓幼兒對科學現象的興趣,而不是對實驗結果的興趣。但是對于中班幼兒要通過活動,取得以小見大的效果是有一定難度的。

  三、環境創設及材料

  顏料和調色用具。活動室的布置要色彩豐富、協調。

  四、設計思路

  本活動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讓幼兒認識幾種顏色,而是為了激發幼兒對周圍生活中色彩的關注。所以,設計要注重為幼兒提供觀察、探索的機會,讓幼兒在主動活動中認識顏色、使用顏色,同時充分感受顏色的豐富性。

  中班幼兒可能會對調色活動本身感興趣,他們的興趣容易停留在操作上。因此,設計不僅要為幼兒創設自由探索的機會,還應該組織幼兒討論探索活動中遇到的各種現象,使幼兒的興趣轉移到對活動中出現的科學現象的興趣上,從而引發進一步探索的愿望。

  五、活動流程

  1、通過認識顏色的活動激發幼兒對周圍生活中色彩的關注。

  (1)分散觀察。

  結合日常生活引導幼兒觀察大自然、人的眼飾、周圍物品中豐富多彩的顏色,并初步了解一些顏色的名稱。

  (2)集體活動。

  首先讓幼兒回憶觀察的顏色,教師出示相應的色塊,并讓幼兒進行顏色的指認和命名活動。然后讓幼兒談談最喜歡的顏色、什么東西和自己喜歡的顏色是相同的……。

  2、通過使用顏色的活動,讓幼兒進一步熟悉顏色,體驗色彩的美,引起對顏色的興趣。

  (1)涂色活動。

  為幼兒提供各種需要涂色的畫,如樹、水果、花……,讓幼兒涂上相應的顏色,要求與實物本來的顏色相似。

  (2)配色活動。

  讓幼兒在空白的玩具、服裝、樹葉圖上涂色,鼓勵幼兒自己配色。活動后組織幼兒欣賞同伴的作品,談談最喜歡哪幅畫的顏色。

  3、通過實驗活動引起幼兒對科學現象的興趣

  (1)調色活動。

  先讓幼兒自由探索,用顏料進行調色實驗,體驗發現的樂趣。然后組織幼兒討論、交流調色的經驗,談談顏色的變化。教師還可進一步操作實驗讓幼兒發現調色的結果是豐富多變的,激發幼兒進一步探索的興趣。

  (2)制作活動,

  讓幼兒通過制作和玩耍七彩風輪,引起懸念,產生求知欲。

《有趣的顏色》幼兒園科學教案2

  活動目標:

  1、認識紅色、藍色、黃色。能根據顏色標記,進行相應的歸類練習。

  2、能耐心的完成活動,體驗與同伴共同學習的快樂。

  活動準備:

  1、紅、藍、黃色的大卡片各一張,有三色標記的白紙各一張;

  2、三種顏色的玩具若干,三種顏色玩具筐各一個;

  3、三色彩筆和幼兒操作材料幼兒人手一套;

  活動過程:

  一、通過游戲的方式引導幼兒認識三種顏色。

  1、認識紅色

  請一個孩子扮演卡通造型的紅娃娃,向幼兒問好:“小朋友們好,我是紅顏色。”教師:“今天紅顏色來我們班做客,我們小朋友準備了一些禮物送給這個朋友,但是紅娃娃只喜歡紅色的東西,請小朋友把紅顏色的玩具送給紅娃娃。

  2、小朋友找紅色

  教師:你們剛才找出了許多紅色的玩具,還將它送給了紅娃娃,你們還能在教室里找出紅顏色嗎?

  3、認識藍色

  (方法同認識紅色)

  4、小朋友找藍色

  (方法同找紅色)

  5、認識黃色

  (方法同認識紅色)

  6、小朋友找藍色

  (方法同找紅色)

  二、幼兒自由分小組進行桌面操作

  第一組請幼兒將紅、藍、黃三種顏色卡片分類擺放。

  第二級按紅、藍、黃的標記給白紙涂色。

  第三組做紅、黃、藍三種顏色的水果串。

  第四組進行幼兒活動材料的操作。

  幼兒自由選擇,教師進行巡回指導。

  三、教師針對每組幼兒的活動進行評價、總結

  四、延伸活動。

  和紅、黃、藍三位卡通娃娃一起做游戲。

《有趣的顏色》幼兒園科學教案3

  活動目標:

  讓幼兒認識三原色,嘗試調配顏色,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通過觀察、交流與討論等活動,感知周圍事物的不斷變化,知道一切都在變。

  激發幼兒樂于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準備:

  紅、黃、藍三種顏料的溶液,塑料杯,油畫筆,水,各色調好的顏色。

  活動過程:

  教師事先用黃和藍,紅和黃,紅和藍各調配了四種顏色,然后裝在小玻璃瓶子里,擺好,引起幼兒的注意。當幼兒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這些小瓶子上的時候,教師要抓住機會,引導幼兒,調動起幼兒的求知的積極性,然后把幼兒的主動地位保持住,我看到所有的孩子都注意我擺在桌子上的小瓶,有的竊竊私語,有的伸長了脖子看著那些小瓶。于是,我就抓住這個機會問他們:“這些瓶子里的顏色,漂亮嗎?”孩子們看著我,齊聲回答:“漂亮,真漂亮?”有的孩子問:“老師,這些瓶子怎么那么好看呀?”我說:“因為里面有好看的顏色呀。”“那么老師,這些顏色怎么來的呀?”我說:“你們看,”我拿起紅、黃、藍三個小瓶子,“剩下的顏色,所有老師桌子上的顏色都是用它們三個變出來的。”“老師,那怎么變呀?”我拿出一個塑料杯,“注意看,看老師怎樣變魔術呀!”我先往杯里倒了一些黃色,看了他們一眼,只見他們的眼睛一眨都不眨地盯著我,小嘴都張著,“看啊,看仔細了。”我拿起藍色倒了一點兒,然后輕輕搖了搖塑料杯,“呀,變綠了,顏色變綠色了,老師真棒!”我笑著,拿起一個小瓶子,“看,這個瓶子里的綠色和杯子里的一樣嗎?”“一樣。”“那老師是怎么變的呢?”“先加黃色,加上藍色。”“那變成什么顏色了呢?”“綠色。”我又拿起藍色,繼續往杯子里倒,“現在什么顏色?”“深綠色。”我繼續倒藍色,“那么現在又變成什么顏色了?”“有點藍,有點綠”,“那叫藍綠色”,我教了他們顏色的名字。然后我又用黃和紅,紅和藍調了橙黃、橙紅、紫紅,紫藍等顏色,幼兒觀察得特別仔細,回答得也很好,只是對調出的顏色名稱還不了解。

  后來,我又請了幾個孩子嘗試調出他(她)自己喜歡的顏色,孩子很積極,爭著舉手,我就先請了三名幼兒上來調色,其他孩子幫助他們直到調出正確的顏色為止。

  由于時間有限,這次活動不得不結束了,孩子們竟猶未盡。都不愿下課,于是我就把紅黃藍三種顏色放到觀察區,準備了幾個干凈的塑料杯,告訴孩子們:“你們有時間,可以到觀察區隨便去調配色彩,但玩過要把桌子擦干凈,下課了。”孩子對我說,“老師,這些顏色可真好玩呀!”

  通過這次課,孩子認識到顏色之間的關系,知道了只要有了三元色,就可以調出好多種顏色,充分調動了幼兒探索的積極性,他們學會了觀察,仔細觀察。

  教學反思:

  本節活動讓幼兒深刻地感受到了色彩的美。讓幼兒在觀察、實驗中認識了幾種顏色,使用顏色,并在調色活動中充分地感受到顏色的豐富多變。色彩是直觀地,如果幼兒不能有意去感受,就會視而不見,因此本人讓幼兒在實驗活動中去體驗發現的樂趣,在調色活動中感受顏色的多變,大大地激發了幼兒對色彩的關注,同時讓幼兒觀察周圍的東西,讓幼兒對周圍的色彩產生了興趣,就能主動去認識各種顏色,在配色活動中,也讓幼兒對科學的現象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通過自己動手操作調色、配色,幼兒興趣濃,而且大大激發了他們探索的欲望。但是在給幼兒操作調色的活動時,我沒能充分地引導和組織幼兒探討活動中遇到的各種現象,使得幼兒的興趣停留在操作上,沒能達到進一步探索的愿望

《有趣的顏色》幼兒園科學教案4

  活動目標:

  1.通過看一看、玩一玩,知道兩種顏色加在一起會變成其他顏色。

  2.能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探索中來,對新事物有濃厚的興趣。

  活動準備:

  紅、黃、藍顏料桶若干,小桶(每組一個),調色盤、調色筆人手一個,

  活動過程:

  1.老師出示紅、黃、藍三種顏料,幼兒觀察。

  師:今天我給你們帶了三種顏色,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2.加入情景,激發幼兒的探索欲望。

  師:今天我們可都是厲害的魔術師,要來變一個厲害的魔術。

  3.老師操作實驗,引起幼兒興趣,并請幼兒觀察顏色的變化。

  (將紅色顏料和黃色顏料倒在一起,用調色筆攪拌一下,讓幼兒觀察其中的變化,再跟之前的顏色做對比)

  4.讓幼兒來說說實驗的變化,什么顏色和什么顏色變成了什么顏色。

  5.讓幼兒自己動手操作,給他們提供材料,讓幼兒自己感知顏色的變化。

  6.用自己“變”出來的顏色畫畫。

  師:哇,你們都變出神奇的顏色啦。那讓我們用這些神奇的顏色來畫一幅畫吧。

  (給幼兒提供紙張,讓幼兒作畫)

  7.和幼兒一起將作品展出,欣賞他人作品。

《有趣的顏色》幼兒園科學教案5

  活動目標:

  1、通過游戲,感知紅、黃、藍三種顏色,感受兩種顏色混合在一起的美妙變化。

  2、幼兒在活動中體驗創造變色的喜悅。

  活動重點:

  通過游戲,感知紅、黃、藍三種顏色,感受兩種顏色混合在一起的美妙變化。

  活動難點:

  能夠在活動中自由選擇顏色并大膽操作。

  活動準備:

  音樂搖搖搖、瓶子、瓶蓋若干、紅黃藍三色顏料、宣紙

  活動過程:

  1、引發興趣:

  教師做魔術瓶搖動瓶子,使瓶子里的水變顏色。幼兒說一說瓶中變出了什么顏色?

  2、幼兒操作變色:

  幼兒學做魔術師,跟著音樂節奏搖一搖、變一變。

  看一看、說一說,自己的瓶中變出了什么顏色的小精靈?

  引導幼兒按顏色分類。

  討論:為什么瓶子里的水寶寶會變色?

  總結:在我們的產瓶蓋子里有顏料,不一樣的顏料變出來的顏色不一樣,只要我們搖搖瓶子,瓶中的水就變色了。

  3、幼兒操作兩色混合:

  拿出準備的瓶蓋子,和小朋友做游戲,也可以變換瓶蓋變魔術。

  (提醒:在搖的之前瓶蓋一定要擰擰緊)

  分享交流:又變出了什么顏色?是哪兩個顏色小精靈在一起?

  活動延伸


幼兒園觀察類科學教學教案 (菁選5篇)(擴展5)

——幼兒園中班教案《聲音》科學教案5篇

幼兒園中班教案《聲音》科學教案1

  活動目標:

  1、在幼兒原有基礎上幫助幼兒分辨各種聲音。

  2、體驗尋找、猜測的樂趣。

  3、發展合作探究與用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的能力。

  4、培養探索自然的興趣。

  活動準備:

  各種聲音錄音帶(日常生活中聲音、說話聲、水聲、聲音來源圖片。

  活動過程:

  1、聲音導入法。

  利用各種聲音引起幼兒興趣,請幼兒猜猜看是什么聲音?為什么認為是這種聲音?

  2、圖片對照法。

  放各種聲音請幼兒辨認,請幼兒先閉上雙眼,仔細聆聽聲音,鼓勵幼兒用肢體語言表現出來。若幼兒無法分辨聲音來源,教師給予簡單的提示,最后展示圖片讓幼兒對照,加深印象。

  3、語言描述法。

  請幼兒描述各種聲音的特色或聽起來的感覺

  活動延伸:帶幼兒到戶外感受各種各樣的.聲音。

  帶回家的活動:

  家長可與幼兒進行聲音辨別的游戲。繼續尋找、收集各種聲音。

  教學反思:

  引領幼兒再次深入地進行探索,給幼兒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間。整個活動,給予幼兒較寬松的氛圍,教師只是充當了活動中的支持者,鼓勵者,合作者,引導者,用心傾聽幼兒的表述,并及時的梳理與小結。

幼兒園中班教案《聲音》科學教案2

  活動準備

  復讀機若干,錄音操作指示卡。

  課件一份,話筒一個。

  創設幾個相對安靜的錄音空間。

  活動目標

  通過活動感知聲音的復制。

  學習看標記使用復讀機錄音。

  體驗聲音復制給人類生活帶來的方便與樂趣。

  活動過程

  一、投石問路:聲音從哪里來

  教師:小朋友們好,我是邵老師,今天X老師有事不在班上,她有一些事情要關照我們小朋友。

  播放錄音。(小朋友好,我是X老師,提問:X老師人不在我們這里,她的聲音是從哪里來的呢?

  小結:原來,我們可以把我們要說的話完整地錄下來,這就是聲音的拷貝,也就是我們*時說的錄音。

  二、心靈手巧:感知聲音COPY

  1.打開多媒體課件,

  (1)情境一:兔媽媽急著出門,她有一個任務要交給我們小兔,可我們怎么知道兔媽媽交待的是什么任務呢?

  教師:咦,這不是錄音筆嗎?(打開錄音)快聽聽媽媽和我們說了一些什么?

  錄音內容:兔寶寶們,媽媽有事出門了,你們要把門兒關關好,別讓壞人進來,再過幾天,小狗就要過生日了,媽媽想和寶寶們一起唱個歌給小狗聽,你們在家先把本領練好哦!

  提問:兔媽媽用了什么好辦法給我們交待任務的?

  小結:原來,聲音是可以完整地錄下來的,這就是聲音的拷貝,也就是*時說的錄音。

  (2)情境二:兔媽媽坐公共汽車去動物超市,可是,該怎么知道到動物超市了呢?

  教師:公共汽車里有報站名的聲音會提醒我們,這聲音是從哪里來的?

  提問:生活中還有哪里會用到錄音?

  小結:生活中有這么多地方會用到錄音,它給我們帶來了方便。(六一演出音樂,早操音樂、復讀機、電話錄音、公交車報站名)

  2.學習體驗:學習錄音,體驗錄音帶來的便捷。

  情境三:在動物超市里,小猴吆喝得滿頭大汗,有什么辦法能讓小猴省力一點?

  (1)兒操作:幫小猴錄制吆喝的聲音。

  ①學習看操作提示卡使用復讀機。

  ②交待操作要求:5只小兔一組合作完成錄音任務。

  ③教師重點指導操作有困難的小兔。

  (2)示錄音成果,總結錄音經驗。

  教師:在合作錄音的過程中,你們遇到了什么困難?是怎么解決的?(教師講解錄音時的注意點:不要發出噪聲,盡量選擇在安靜的空間進行錄音,錄音時聲音要響亮。)

  小結:小猴現在省力多了,他很感謝我們兔寶寶的幫助。你們不但學會了錄音的本領,還幫助了小猴,心里高興嗎?

  3.藝術再造:鞏固學習,錄制生日歌曲。

  (1)復習領唱、合唱的技能。

  教師:我們在以前學過一首,今天我們用領唱合唱的形式把她唱出來。

  (2)錄制歌曲。

  教師:本領練好了,我們要正式錄制歌曲了,準備好了嗎?

  (3)現場播放錄音,感受成果。

  教師: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我們的錄制的歌曲吧!

  4.結束部分,教師小結。

  教師:這么美妙的歌曲,我想送給小狗當生日禮物,小狗一定會很高興。回到家,寶寶們還可以嘗試用其他錄音工具進行錄制聲音,希望你們能有更多發現,更多收獲!

  活動延伸

  區域活動:在探索區內投放錄音工具,讓幼兒進行學習錄音,體驗錄音帶來的歡樂和便捷。

  游戲活動:講錄制好的歌曲放置在小舞臺中,作為表演的背景音樂。

  家園共育:和爸爸媽媽一起體驗錄音的快樂,學習更多錄音方法。

幼兒園中班教案《聲音》科學教案3

  【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的傾聽能力,感知人的聲音的變化。

  2、感受不同的聲音所表達的不同情緒,并能用語言進行描述。

  3、體驗假聲說話給我們帶來的樂趣,鼓勵幼兒大膽表演。

  【活動準備】

  1、大灰狼,小兔子的手偶各1個。

  2、錄好不同情緒聲音的磁帶1盤。

  3、手指指偶每位小朋友2個。

  4、小兔、小貓、大家的頭飾各1個,青蛙頭飾22個;自制小兔的家背景。

  【活動過程實錄】

  1、教師手偶表演,引起幼兒興趣.

  (1)師:小朋友們好!你們看,誰來了?(出示小兔手偶)

  (模仿小兔說話的聲音進行表演)

  兔:我是兔媽媽,我要到樹木里去采蘑菇,一會兒,我要早點回家,可不能讓大灰狼看見.

  (出示大灰狼手偶,并模仿它說話的聲音)

  狼:我是大灰狼,長得丑來,壞心腸.我有好幾天都沒有吃東西了,肚子餓的咕咕直叫,我這就去找找哪有吃的東西.

  (2)表演后,提問

  師:小朋友,剛才是誰學的兔媽媽和大灰狼說話呀?(老師)(你們真聰明).老師現在說話的聲音和剛才的聲音一樣嗎?(不一樣)老師的聲音能變,你們的聲音能不能變?(能).

  2、幼兒嘗試變化自己的聲音

  (1)師:好!現在我就請小朋友試一試,在小朋友說話的.時候,你要仔細聽!誰愿意來試試?

  師:告訴老師你叫什么名字?

  幼:我叫**

  (如果幼兒的聲音變化了,老師就說,我聽著有點變化,如果幼兒的聲音沒有變化,教師就要接著問:“你還能用跟這個不同的聲音說話嗎?”“你還能用另外一種聲音說話嗎?”“你還能變成另一個聲音說話嗎?”)

  師:誰還來試試?

  幼:我叫**

  師:還有沒有小朋友愿意試一試?

  ⑵小朋友們!其實,我們人的聲音變化可豐富了!

  3幼兒傾聽不同情緒下的不同聲音,并進行練習。

  ⑴你們聽!這是誰在說話?(小兔子)你覺得小兔子說話時的心情是什么樣的?(高興)你高興的時候是什么表情?高興的時候,說話的聲音怎么樣?(好聽、高、快)高興的時候,說話的聲音快、好聽、甜甜的,讓人聽了很舒服。小朋友,你高興的時候,都說了哪些話?

  (媽媽給我買了一個大蛋糕,我很高興。)

  (今天我穿了一件新衣服,我真高興。)

  (老師表揚我,我特別高興。)

  (春天來了,五顏六色的花都開了,我很高興。)

  (你們高興的聲音可真好聽!)

  ⑵聽!這是誰在說話?(小熊)你覺得小熊的心情怎么樣?(難過)難過的時候,說話的聲音是什么樣的?(低、深、粗)難過時的聲音是低沉、緩慢的。小朋友們,你遇到難過的事情有時,都說了什么?

  (我的好朋友不跟我玩了,我很難過。)

  (媽媽又出差了,我好幾天都看不見媽媽了。)

  (我的玩具摔壞了,我很難過。)

  (我的小貓走丟了,我很難過。)

  (我的小雞死了,我很難過。)

  ⑶小朋友聽!這是誰在說話?(媽媽)你覺得媽媽說話時的心情是什么樣的?(很生氣),你覺得生氣的時候說話的聲音好聽嗎?(不好聽)怎么不好聽?(聲音尖難聽、聲音很高)。噢,生氣的時候說話很生硬、很難聽。你們有沒有生氣的時候?生氣的時候你是怎么說,怎么做的?

  (誰把我的玩具摔壞了。)

  (媽媽說,你今天又跟誰打仗了?)

  (你怎么又把衣服弄臟了。)

  ⑷小結:原來人的聲音有這么多的變化,高低、快、慢、輕重、緩急,而且還可以表達不同的情緒,如高興呀、難過呀、著急呀等等。

  4、通過《小兔乖乖》的游戲,共同體驗不同感情色彩的聲音。

  師:現在我們一起來玩一個《小兔乖乖》的游戲。請小朋友們來學一學兔媽媽兔媽媽、大灰狼和小兔子的聲音。

  兔媽媽回到家,一邊敲門一邊高興地唱(幼兒模幼兔媽媽的聲音高興地唱)大灰狼躲在大樹后學會了,趁兔媽媽不在家,來到小兔家門口,一邊敲門一邊唱:(幼兒模仿大灰狼的聲音演唱)小兔子們可聰明了,一聽不是媽媽的聲音,生氣的唱:(模仿小兔子的聲音演唱)。

  5、幼兒自主選擇指偶,進行大膽地表演。

  師:你們表演得可真像呀!老師還給你們準備了好多的指偶,你們看(這時老師出示指偶,并進行示范表演)小朋友們,你們也來試一試吧!

  請你輕輕地走到托盤前,取兩個指偶,再輕輕地回到小椅子,開始表演!(老師觀察幼兒表演情況)

  小朋友們,現在請你輕輕地把小指偶放回托盤中,回到座位上。剛才你們說得都很好,玩得高興嗎?

  6、故事表演《大跳龍》。

  我們都知道《大跳龍》的故事。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表演這個故事,誰來演小兔子,誰演小花貓、大象、大青蛙?剩下的小朋友我們一起來扮演那只調皮的小青蛙,請你們從椅子下面輕輕地取出頭飾戴好,馬上躲到小兔子的家中,小朋友準備好了嗎?現在表演開始(幼兒表演)。

  師:今天小朋友們表演得太精彩了!現在,我們就用不同的聲音和老師們再見,我們先用輕輕的聲音說:“老師再見!”再用甜甜的聲音說:“老師再見。”用粗粗的聲音說:“老師再見!”

幼兒園中班教案《聲音》科學教案4

  活動目標:

  1.尋找生活中的聲音,能聽辨好聽的和不好聽的聲音。

  2.感受各種聲音的特點,嘗試制造好聽的。

  3.初步了解其特性。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動準備:

  各種空瓶子、盒子、罐子,小石塊、沙子、紅豆、黃豆、小紙片,樂音與噪音的音樂,雷聲、動物叫聲、流水聲、鋼琴聲等錄音。

  活動過程:

  一、興趣導入,辨別生活中的聲音

  師:“小朋友們,今天咱們來玩個游戲,請你閉上小眼睛。猜一猜這是什么聲音?”

  1、教師播放打雷的聲音:“你聽到了什么聲音?”

  幼兒:“雷聲”

  師:“來學一學雷聲”

  幼兒模仿。

  2、教師播放流水聲“這是什么聲音?”

  幼兒:“水的聲音”

  3、教師播放鑼鼓聲“你聽到了什么聲音?”

  幼兒:“敲鼓的聲音。”

  教師:“你再哪里聽到過敲鼓的聲音啊?”

  幼兒1:“電視里”

  幼兒2:“過年的時候”

  幼兒3:“廣場上”

  幼兒學小貓的叫聲。

  教師:“小朋友們的耳朵真靈!我們剛剛聽到了打雷的聲音\流水聲\敲鼓聲\小貓的叫聲,生活中還有許多聲音,你都聽到過什么聲音呢?”

  幼兒交流自己聽到過的聲音。

  (教師以*時聽到過的、感興趣的聲音為切入點,引導幼兒發現生活中各種有趣的聲音,通過模仿幼兒對活動的興趣更加濃厚,為幼兒積極參與操作活動打下了基礎。)

  二、制造聲音

  教師:“小朋友們都聽到了老師帶來的聲音,現在我們來自己制作聲音。看,老師給你們準備了什么?”

  幼兒:“盒子\瓶子\還有小罐子。”

  教師:“來,我們每人一個來試著制造聲音吧。”

  幼兒自由操作。

  教師:“好啦,誰來說說你方法?”

  幼兒1:“我用手捏瓶子就會有聲音。”

  幼兒2:“我用瓶蓋來刮瓶子。”

  幼兒3:“用罐子敲一敲地就會有聲音。”

  幼兒4:“用兩個盒子來碰一碰。”

  教師:“哇,小朋友真的很有辦法啊,那有沒有和他們想法不一樣的?”

  幼兒:“還可以裝上東西搖一搖。”

  三、嘗試比較裝有不同物品的聲音的不同

  教師:“老師就給你們準備了東西,看看都有什么?”

  幼兒:“小石子、紅豆、黃豆、紙片、沙子。”

  教師:“我們來試一試,這些東西裝在瓶子里會發出什么樣的聲音。但是老師有要求,聽清要求再去裝,第一,每個瓶子里只能裝一種東西,裝完吧瓶子寶寶的蓋子蓋的緊緊的,不要讓里面的東西跑出來,第二,在裝東西時在桌子上面裝,裝時候要保持桌面和地面的干凈,第三,聽到老師唱1 2 3 4 5-的時拿著瓶子候趕緊回到座位上,聽清楚了嗎?去吧。(教師進行巡視指導,指導幼兒之間裝的相同和不同材料進行對比)

  師:1 2 3 4 5-,都做好了嗎?吧你們的瓶子保護好,不能讓他發出聲音,(請兩位裝有相同豆子量多和量少的幼兒進行對比,讓幼兒說說有什么不同聲音,然后再請裝有小石子和紙片的兩位小朋友進行對比讓幼兒說說有什么不同聲音)

  幼兒1:裝的豆子多聲音大,裝的豆子少聲音就小。

  幼兒2:裝小石子的盒子聲音重,裝紙片的盒子聲音輕。

  師:“原來裝的東西一樣,裝的多和裝的少它發出的聲音就會不同,裝不同的東西聲音也會不一樣,恩小朋友們真棒。現在請小朋友閉上眼睛,你來聽一聽老師播放的聲音哪個更好聽?”

  四、樂音和噪音

  教師分別播放鋼琴曲和電鋸的聲音,讓幼兒傾聽并說出感覺。

  “你喜歡哪種聲音?”

  “聽到電鋸的聲音你會有什么感覺?”(難聽、刺耳)

  “聽到刺耳的聲音你會怎么辦?”

  幼兒1:“我會把耳朵堵上。”

  幼兒2“戴上耳麥。”

  五、活動總結

  師:今天我們發現了很多聲音,也比較了聲音的不同,其實在生活中還可以找到很多很多聲音哦,那我們到外面去找找好聽的聲音吧。

  (此環節以幼兒主動探究為主,我為幼兒提供了多種材料,教師循序漸進一步步的引導幼兒制作聲音,在幼兒擺弄的過程中他們也有了自己的想法,活動中一直保持著和諧自主的氛圍,尊重了幼兒的個性需求。)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的設計我從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興趣出發,利用多種感官通過聽一聽、玩一玩、學一學的方式,讓幼兒主動尋找生活中的聲音探索聲音的特點。

  第一環節尋找生活中的聲音。突然發出的、特別的聲音總是能引起幼兒極大地好奇心,所以,我找了一些幼兒*時生活中比較容易接觸到而又引起幼兒興趣的聲音,讓幼兒們能感受自制聲音帶來的樂趣,充分的體現了師生互動。

  第二環節制造聲音。我以一個組織者、引導者的身份,為幼兒提供了操作材料讓他們自由去嘗試怎樣讓物體本身發出聲音,幼兒通過親自游戲,發現了通過碰、擠、刮、敲等方式來使物體發出聲音,活動中幼兒積極參與,情緒高漲。

  第三環節時探索聲音的特點。教師通過在操作區放置不同的材料來激發幼兒的主動探索,教師提前設計探索性的問題,講清活動時規則,使幼兒在操作時有目的性。很多幼兒在操作過程中很認真,等老師總結得出結論的時候,很多幼兒已經得出了結論。很多幼兒都明白了一樣的物體,數量不同,發出的聲音不一樣。不同的物體裝在同一個瓶子或罐子里聲音也會不同。但在本環節,也發生了突*況,一個孩子的瓶蓋沒有蓋好導致豆子跑了出來,引發了其他幼兒的哄搶。在此時就考驗了教師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我在此環節沒有及時清理好豆子,使幼兒的注意力分散了。

  第四環節是分辨樂音和噪音。通過兩種聲音明顯的對比,幼兒分清了好聽的聲音和不好聽的聲音,并學會了在噪音環境下保護自己的身體。

  整個活動的層次還是比較清晰,孩子們始終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下自由的游戲著。在操作中嘗試、模仿、觀察、比較、傾聽,突發事件的發生告訴我以后該要怎么去處理,不要忽視每一個小細節。

幼兒園中班教案《聲音》科學教案5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仔細傾聽周圍發出的各種聲音。

  2、激發幼兒愉悅地參與游戲的情感。

  活動準備:

  各種會發聲的玩具、遮玩具布一塊

  活動過程:

  一、幼兒自由選擇區域游戲。

  老師巡回觀察各區域幼兒活動的情況。

  二、重點指導:

  1、看電腦的幼兒

  引導幼兒說說電腦中的各種小動物以及各種交通工具的名稱,并仔細聽聽它們發出的聲音。

  2、游戲:聽音找物

  (1)幼兒自由玩各種會發聲的玩具

  (2)老師與幼兒一起玩玩、聽聽各種玩具,引導幼兒學學它們的聲音。

  (3)提議幼兒和玩具寶寶玩捉迷藏的游戲。

  a、選擇5--7種玩具用布遮住,老師在布內任選一玩具并使它發出聲音,幼兒猜猜是什么玩具發出的聲音。

  b、打開布,幼兒指出剛才是哪個玩具寶寶發出的聲音。(游戲反復進行)

  2、發幼兒繼續探索的欲望

  a、師:我們除了聽到這些好聽的聲音外,還聽到過其他好聽的聲音嗎?(幼兒說說其他好聽的聲音)

  b、師:我們一起到外面找找好聽的聲音吧!(帶幼兒外出找聲音)


幼兒園觀察類科學教學教案 (菁選5篇)(擴展6)

——幼兒園科學教學設計 (菁選3篇)

幼兒園科學教學設計1

  活動目標

  1、初步探究發現桔子的特征及桔子制品。

  2、嘗試制作桔子制品,并對制作活動感興趣。

  活動準備

  1、實物桔子若干,榨汁機一臺,杯子、吸管若干。

  2、封閉的盒子一個(只可以一只小手伸進去),里面放一個桔子。

  3、幼兒了解許多種水果的形狀及吃法。

  活動過程

  1、猜一猜

  (1)第一次猜想:有一種圓圓的水果,它是誰?

  讓孩子們將自己*時所認識的水果在頭腦中過濾一遍。

  (2)第二次猜想,在第一次的基礎上縮小范圍:有一種水果圓圓的,要剝開皮才能吃。

  讓孩子們運用篩選和排除的方法努力去探訪答案。

  2、動腦筋,想辦法

  給孩子們提供一個封閉的盒子,只有一只小手可以伸進去,要求在不用眼睛看的情況下,自己想辦法去獲得答案。(可以用鼻子聞、用手摸等)

  3、玩一玩,發現秘密

  (1)幼兒討論:桔子可以怎樣玩。(滾著玩、拋著玩、掛起來當繡球、當小丑的鼻子等等)

  (2)幼兒討論:桔子可以怎樣吃。(剝開皮就吃、做成冰糖葫蘆、做成桔子罐頭、榨汁等等)

  (3)幼兒討論:桔子皮有用嗎?(洗凈曬干可以象茶葉一樣存放和沖飲,可做成糖桔絲、糖桔丁、桔皮醬、桔皮香、燒粥時放幾片桔子皮有開胃作用、燒肉或燒排骨時也放幾片,味道更美且不油膩)

  4、做一做,嘗一嘗

  老師和幼兒共同榨汁,并嘗一嘗其味道。

幼兒園科學教學設計2

  活動目標:

  1、愿意探索使各種物體轉動的方法。

  2、關注生活中的轉動現象,發現轉動在生活中的運用。

  活動準備:

  筷子、繩子、勺子、風車、呼拉圈、碗、蠟筆盒、瓶子、積木、毛筆等生活中常見的各種物品。

  活動過程:

  一、游戲引入

  游戲:迷迷轉

  (迷迷轉,迷迷轉,大風停了,我不轉。老師和小朋友一起念兒歌,念完后,做一個動作,老師數到十在動。)

  二、第一次探索

  1.熟悉材料

  教師:聽有聲音,它在說我也想轉。我們來看看有哪些東西想轉?

  (介紹材料)

  2.第一次探索操作

  教師:他們想請你們幫忙,你能幫助他們嗎?(幼兒回答:能)

  教師:但是我有一個要求,等會兒你要告訴大家,你是用什么方法讓什么東西轉動起來的?

  3.小結

  教師:我要請一個小朋友說你是用什么方法讓什么東西轉動起來的?

  (根據幼兒的交流抓住重點如一些動詞的運用,以及與轉動有關的因素都可以總結)

  三、第二次操作

  1、激發幼兒的探索欲望

  教師:看老師來變魔術,看這是幾?(教師從背后出示手勢2)

  2、第二次操作操作

  教師:這一次,我們要取兩樣不同的"東西,讓這兩樣東西合作,讓其中一樣轉動起來。

  教師:記住是“二”(出示手勢2)!就是代表兩樣東西合作哦!

  3、小結

  留出空間,讓幼兒邊演示邊講解。教師適當在邊上總結。

  四、游戲:想得快,說得多

  教師:你們說的太好了,老師要送你們一樣小禮物,看看這是什么呀?(出示一

  本關于轉動的故事圖畫書)

  教師:這本書可好看了,你們想不想看?先讓我來看看(翻書)。喲,里面的故

  事講的可好了,圖畫真漂亮呀!(幼兒回答:想)

  教師:我們先要玩一個想得快,說得多的游戲。就是老師把書放在桌子上,然后站到很遠的地方,回答出來一個問題,老師就想前走一步。行嗎?(幼兒回答:好)

  教師:聽好老師的問題,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哪些東西是轉動的呢?想得快,說得多,現在開始!

幼兒園科學教學設計3

  一、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摸弄,引起幼兒對球在斜面上滾動的現象感興趣。

  2、學習用語言和圖表表達自己的操作和體驗。

  二、重點與難點

  1、物體在斜面上會移動的。

  2、在不同的坡度上,物體移動的速度是不同的。

  三、活動準備:

  1、幼兒在科學角活動中已對物體的滾動發生興趣。

  2、已學習過作單一物體的觀察記錄。

  3、網球、洗衣板、積木、記錄紙、筆等。

  四、活動流程

  設疑探索——討論體驗——記錄延伸

  五、活動過程

  一、初次探索

  1、設疑:怎樣不用力推,球也能滾起來。

  2、探索:幼兒自由的操作擺弄,教師巡回觀察。(可能出現:板的一端放在腿上、椅子上、積木上,手拿著板的一端往上提等等)

  3、討論:

  (1)幼兒講述自己的方法并演示。

  (2)小結:板的一端墊高了,不用力推球就會從高的地方往下滾。

  二、再次探索

  1、設疑:請小朋友兩個人一起玩,想辦法使兩只球在板上滾的快慢不一樣。

  2、探索:幼兒自由結伴操作擺弄,教師巡回觀察。(可能出現:兩塊板都是*整的面朝上。但積木墊的高低不一祥。或者是,一塊板的面是*整的,一塊板的面是凹凸不*的,積木墊的一樣高)

  3、討論:

  (1)幼兒講述合作的經過,并進行演示。

  (2)小結了兩塊*整的板面,積木墊的低不一樣,的滾動快慢也不一樣,墊的高的板球滾的快,墊的低一點的球滾的慢。兩塊積木墊的一樣高,*的一塊球滾的快,凹凸不*的一塊板球滾的慢。

  4、幼兒體驗

  三、記錄

  1、請小朋友把玩的方法記錄下來,讓大家一看就明白。

  2、幼兒大膽地表述自己的記錄。

  四、延伸:

  今天我們玩的是球,那么別的東西放在上面是不是也是這樣的呢?

推薦訪問:教案 幼兒園 觀察 幼兒園觀察類科學教學教案 菁選五篇 幼兒園觀察類科學教學教案1 幼兒園觀察類科學教學教案1分鐘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