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與朱元思書教案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與朱元思書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與朱元思書教案五篇,供大家參考。
精選與朱元思書教案5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與朱元思書教案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與朱元思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積累一些文言知識,準確掌握本文的重點文言詞語及句子。
2、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3、學習抓住特點有層次的寫景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1、指導學生積累文言知識,重視朗讀訓練,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讀和翻譯能力。
2、反復誦讀理解課文內容,品味賞析文章,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提高鑒賞水*。
3、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課文的寫景方法進行探求。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欣賞富春江山水的奇麗多姿的優美景色,體會感悟作者沉醉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2、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1、在準確朗讀的基礎上疏通文意,背誦課文。
2、品味文章描寫山水的巧妙手法,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教學難點】
1、正確理解作者流露出來的思想感情。
2、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課文的寫景方法進行探求。
【教學方法】
誦讀法、合作探究法、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面對祖國的名山大川,無數文人墨客寫下許多優美的詩文,請同學們說說你所知道寫山水的詩句。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寫山水的美文吳均的《與朱元思書》。
二、簡介作家作品
吳均,字叔庠,南朝梁代有名的文學家、史學家。他文章工于寫景,尤以小品書札見稱。文詞清拔有古氣,人稱吳均體,本文是作者寫給友人信中的一段話,寫的是浙江境內富春江的秋景,是一篇優美的山水小品。
三、吟誦課文,賞優美風光
1、一讀課文,讀準字音
把你不認識的字或者不容易記住的字寫在黑板上。 明確:文中注音的字及邈(miao)、窺(kui)
2、教師吟誦課文,學生聽讀,畫出節奏、領悟感情,再讀課文。
明確:喜愛、贊美、陶醉
3、三讀課文,讀懂內容
(1)、結合課文注釋,疏通文意,理解文句,合作交流,讓學生板書你認為重點的詞語和句子,點撥釋疑。
教師釋:奔、軒、邈、東西、好鳥
(2)、各段寫了什么內容?從哪些方面來寫水之異的?從哪些角度來寫山之奇的? 作者面對這天下獨絕的奇山異水時流露出一種怎樣的情感和志趣?
4、融情背誦課文
四、品讀課文,析美文美點
本文是一篇模山范水的美文,請前后一桌的同學合作探究,品味賞析文章,用《與朱元思書》真美,美在句式,說說對課文美點的發現。
提示:從描寫角度、修辭方法、詞語運用、表現手法等角度,任選一點,揣摩妙處,體會寫法。
示例:《與朱元思書》真美,美在語言,你看句式整齊、音韻和諧,讀來瑯瑯上口,節奏感極強。(泉水激石,冷冷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
《與朱元思書》真美,美在結構,你看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總領全文,第二段分寫水之美,第三段分寫山之美,先總后分,脈絡清晰,嚴謹完整。
五、現學活用,小試牛刀
仿吳均體,寫一段文字記錄幻燈圖片所述的場景或者自己經歷的趣事。教師點評學生作品
六、歸納小結,結束新課
七、作業設計
1、背誦并默寫課文。
2、仿吳均體,寫一段文字記錄自己所見的景色或者經歷的趣事。
板書設計:
21與朱元思書
吳 均
異水清、急
景 天下獨絕
奇山高峻、樹密、景美
情 向往大自然 鄙棄功名
與朱元思書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是人教社初中語文下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文言自讀課。
為了增加學生的文化底蘊,吸收古代文學的精華,初中語文課本每冊都有兩個單元反映古代生活的文言文。《新課標》要求閱讀淺顯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并背誦優秀篇章。吳均的《與朱元思書》就是一篇優秀寫山水的小品文。它要求全文背誦,可見其精美。學生學習本文是讓學生初步懂得怎樣審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還要通過學習本文,善于啟發學生的想象和聯想。
2、教學目標:
⑴ 知識目標:學習本文按總分順序寫景狀物的方法;體會作者融情于景的寫法;反復誦讀,達到熟讀成誦,學習用審美的角度分析課文。
⑵ 思想目標:本文描寫了從富陽到桐廬一路上的奇山異水,景色奇特秀麗,令人神往。通過學習,同學們會情不自禁地熱愛大自然的風光,從而培養了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⑶ 能力目標:運用想象,把文字轉化成生動的畫面。學習這篇課文,要反復誦讀,一邊讀,一邊用想象把文字變成生動的場景,從而領悟本文的意境。體會出作者的志趣和人生態度。這一目標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欣賞,讓學生學會賞析的意識,漸漸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3、教學的重點、難點:
重點:反復誦讀理解文章內容,從審美的角度體會文章的結構美、意境美、志趣美、語言美。
難點:把文字轉化成生動的畫面,領悟本文的意境,將最能體現作者的志趣和人生態度的句子找出來。
【教材處理】
雖然學生已經接觸了一些古文,但對古文還是有恐懼癥。教師應盡力宣傳古人的優秀,文化遺產,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反復誦讀,力爭當堂背下來。
【教學方法】
閱讀──討論──點撥──擴展;
朗誦法、背誦、討論質疑、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手段】
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程序】
一、導入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吳恒贊)
“錢塘江盡到桐廬,水碧山清畫不如。” (唐·韋莊)
“三吳行盡于山水,由到桐廬景情美。” (宋·蘇東坡)
1、聽課文錄音,正音,掌握重點詞語:
韻 柯 縹碧 軒邈 泠泠 戾天 經綸 負勢
2、誦讀:采用多種形式,形成齊讀、分讀、領讀、目的是熟讀成誦。
二、研讀課文,探究思考
1、整體感知課文,從審美的角度看,你認為此文美在何處?結構有什么特點?總分,脈絡分明。
得出結論:(一)結構美
2、文章如何抓住“異”和“奇”兩個字來寫山和水的?
3、從各種聲音中你會感到什么?
得出結論:(二)意境美
4、請你在文中找出體現作者情感和志趣的語句。
“從流飄蕩,任意東西”“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得出結論:(三)志趣美
5、讀到現在,你覺得本文最大的特點是什么?
句式整齊,音韻和諧,對比立意,相映成趣,瑯瑯上口,節奏感強。
得出結論:(四)語言美
三、思維拓展
展開想象:根據自己乘船、坐車或者騎車之體驗,描述你所見之景象,要具體,給人以親見之感。
四、教師小結
學習了《與朱元思書》,我們如同讀了一本好書,欣賞了一幅好畫,在收到美的熏陶之時,我們以后在寫作文時,尤其游記類文章,也要注意景物描寫的生動具體,結構嚴謹清晰,句子整齊工仗,傾注自己的真情。
與朱元思書教案 篇3
一、詩詞導入
同學們,在上課之前先讓我們齊讀這些詩句:“錢塘江盡到桐廬,水碧山青畫不如。” “三吳行盡千山水,猶道桐廬景情美。”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這些詩句贊美的是從桐廬到富陽之間的富春江,是什么樣的美景讓歷代文人墨客流連忘返,推崇備至呢?讓我們隨南朝梁文學家吳均一同去富春江賞景吧!請同學們把書翻到《與朱元思書》。
二、學習目標
關于《與朱元思書》我們要學習哪些知識呢?請語文課代表為我們宣讀本課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熟讀成誦,積累 “縹碧、軒邈、經綸”等文言詞匯,讀通大意。
過程與方法:品讀精美語言,體驗富春江的美麗風光,學習作者寫景的技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把握關鍵句子,體悟作者愛慕大自然、避世隱退的高潔志趣和人生哲理。
教學重點:文言文知識積累、品讀精美語言鑒賞美點。
教學難點:學習作者寫景的技巧,體悟作者愛慕大自然、避世隱退的高潔志趣和人生哲理。
教學方法:朗讀法、小組合作探討法、思維導圖法
三、以讀助學
好文章,三分品七分讀,接下來我們就請朗讀專家組為同學們進行朗讀指導:
PPT展示:朗讀專家組將從字音、節奏、重音、語速、情感等方面進行指導。
學生一:讀音指導
接下來我將為大家指導本文中的重難點字詞,請大家跟我讀。、
jù piǎo bì jiā xuān miǎo líng ling zhuàn yuān
俱 縹碧 夾岸 軒邈 泠泠 轉 鳶
lì kuī kē zhòu yóu shū
戾 窺 柯 晝 猶 疏
學生二:節奏、重音、情感、語速
本文是一篇駢體文,大多數以四字句為主,所以節奏應該是二二拍。
例如:風煙/俱凈,天山/共色。(請大家齊讀)
重音: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在本句中“箭”和“奔”應該讀重一些,這樣才能體現出水流湍急,請大家齊讀。
情感:本課應讀出對大自然的贊美、熱愛之情。如: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語速:舒緩
學生三:示范朗讀
學生四:請同學們舉手朗讀出自己喜歡的自然段。
評價:我對某某同學的朗讀做一下簡單的評價,他讀出了 ,但在 方面還需改進一下,就會更好。
學生五:請全班同學齊聲朗讀。(學生五對全班同學的朗讀進行評價指導)
四、預習檢測
讀通大意是學習文言文的基礎,預習課上大家已經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了預習,認真梳理了這篇文章的大意和文言現象,接下來我們就以搶答的方式考察一下大家的預習。
1、重點字詞及重點句子
俱:全、都 凈:消散 許里:左右 獨絕:絕妙 縹碧:青白色 負勢競上:憑借 戾:至,到達 經綸:治理、籌劃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江流比箭還要快,那驚濤駭浪勢若奔馬。
(2)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 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像鳶飛到天上極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名利的心就*息下來;那些治理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
2、通假字:千轉不窮 同“囀”鳥叫聲
窺谷忘反 同“返 ” 歸、還
3、詞類活用:猛浪若奔 飛奔的馬
互相軒邈 向高處和向遠處伸展
任意東西 向東向西漂流
4、古今異義:一百許里 古義:左右 今義:允許
千轉不窮 古義:窮盡 今義:貧窮
5、一詞多義:天下獨絕 絕妙 負勢競上 向上
百叫無絕 停止 橫柯上蔽 上面
五、整體感知
梳理完文言知識,請同學們再齊聲朗讀一遍文章,并思考下面兩個問題。
(一)作者運用哪兩句話,高度贊美了富春江美景的特點?
學生: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二)這篇文章的結構是什么?
學生:總分,先寫異水,再寫奇山。
六、鑒賞感悟
接下來請同學們擔當小小欣賞家和小小評論家,來鑒賞這奇山異水。
PPT呈現:用“山(水)之美,美在 ”的句式,說說你對課文美點的品味。
提示:(一)展現文字所表現的美妙畫面;
(二)從山水的特點、用字、修辭、寫作方法、表達效果等方面進行評點。
任務分配:1、2、3組尋找“山之美”;4組點評。
5、6、7組尋找“水之美”;8組點評。
(點評小組可從書寫、展示內容、表達能力、互動能力等方面進行點評。)
時間:六分鐘
展示方式:大卡
鑒賞示例:
山水之美,美在風煙俱凈,天山共色。
表達效果:江面上風*浪靜,風塵煙霧全都散盡,*山色無限,似與天接。視野是何等的開闊,心情是何等的舒暢。這兩句是作者登州縱目的總體感受,宏觀勾勒,異常大氣。
用字:“凈”字在這里形容詞做動詞,是消散之意,寫出了江面的風*浪靜。
七、本課小結
教師總結:同學們,本節課我們從朗讀課文、學習文言知識、分析文章結構、鑒賞文章美點等方面著手領略了富春江的.美景,感受到了作者熱愛自然、厭棄塵俗、寄情山水的情感。 接下來請大家拿出小卡,用思維導圖的方式總結本課你都學到了什么。哪位同學愿意在黑板上展示?
學生總結:拿出小卡,繪制思維導圖。
教師示例: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西安高級中學鄭若冰)
七、本課作業
寫一篇富春江的導游詞(200字)
與朱元思書教案 篇4
一、導入
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其實在浙江還有一個非常美麗的地方---富春江。南北朝時梁代的文學家吳均曾經寫了一篇關于富春江山水的文章。今天,讓我們尋著這位文學家的足跡,走進富春江,去領略富春江山水的優美景色。
二、作者及背景簡介(生說,師補充)
吳均,字叔庠,吳興故鄣(今浙江安吉)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家世寒賤,均好學而有俊才。沈約曾見其文,頗為贊賞。天監初,柳惲任吳興太守,召他為主簿,常與他賦詩。后為建安王蕭偉記室,升國侍郎。他曾表求撰寫《齊春秋》,完稿后上呈武帝,武帝惡其實錄,“以其書不實”,命焚毀。后奉詔撰寫《通史》,未就而卒。事見《梁書》卷四十九、《南史》卷七十二《吳均傳》。今人朱東潤《詩人吳均》一文中有吳均年譜(見《*文學論集》,中華書局1983年出版)。
吳均是史學家,他著有《齊春秋》三十卷、《廟記》十卷、《十二州記》十六卷、《錢塘先賢傳》五卷,注釋范曄《后漢書》九十卷等,惜皆已亡佚。他是著名的文學家。《梁書》本傳說:“均文體清拔有古氣,好事者或學之,謂為‘吳均體’。”《隋書經籍志》四著錄:“梁奉朝請《吳均集》二十卷。”《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著錄皆為二十卷。《宋史藝文志》著錄:“《吳均集》三卷。”可見其文集宋時已大部分散失。
關于駢文:和散文相對的一種文體,起源于漢末,形成于魏晉,盛行于南北朝。駢文的最大特點是講求對仗,即所謂“駢偶”(兩馬并駕為駢,兩人并處為偶)。全篇以偶句為主,構成字數相等的上下聯,句法結構相互對稱,詞性、詞義相互配對,句子的字數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所以這種文體,晚唐時被稱為“四六文”,以后歷代相沿。其次是講求*仄,上下聯要*仄相對,*對仄,仄對*。其三是講究用典,目的是使文章委婉、含蓄、典雅、精練。用典有明典和暗典,有時還將典故反用,起襯托、對比作用。為了追求形式美,駢文還講究詞藻華麗,大量使用顏色、金玉、花草等類詞匯。駢文對唐宋以后的文學語言,特別是律詩、律賦的發展有很大影響。由于過分追求形式,逐漸走向*,妨害思想內容的表達,成為文章的桎梏。
三、出示學習目標
1.準確、流利地朗讀、背誦、翻譯課文。
2.了解有關吳均的文學常識,并認識作者通過描寫富春江美景所表達的厭棄塵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關的文言實詞和虛詞及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等現象。
4.理清文章的結構,學習文章多角度刻畫景物的寫法。
四、指導學生進行自學
1.誦讀課文。
(1)自讀。要求:句讀分明,節奏合理,語速適中,語句流利,音韻鏗鏘,停頓分明,不讀破句子等。
(2)指名讀,點評。
2.了解文意。
借助工具書、結合文下注釋以及小組討論疏通文意,注意落實關鍵字詞的意思,將不懂的做上記號,自學結束后提出來全班討論。
教師明確:
風停了,煙霧都完全消散,天空和群山融為一色。我乘著船隨著江流飄浮移動,隨心所欲地任船所至觀賞風景。從富陽到桐廬,一百里左右的奇山異水,是天下獨一無二的美景。
富春江水都呈青綠色,深深的江水清澈見底。水中游動的魚兒和水底細小的石子,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無障礙。湍急的水流比箭還快,洶涌的波浪就像奔騰的駿馬。夾江*的高山上,都生長著耐寒常綠的樹木。高山憑著高峻的山勢,爭著向上,仿佛彼此爭著向高處和遠處伸展;群山競爭著高聳,筆直地向上形成無數個山峰。泉水沖擊著山石,發出泠泠的響聲;美麗的鳥兒相互和鳴,鳴聲嚶嚶,和諧動聽。蟬兒長久不斷地叫著,猿猴長時間地啼個不停。那些像老鷹高飛沖天一樣極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就會*息熱衷于功名利祿的心;那些辦理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山谷中由于)橫斜的樹枝在上邊遮蔽著,即使在白天,也還像黃昏時那樣陰暗;稀疏的枝條交相掩映,(山谷中)有時也可以見到(從枝葉的縫隙間漏射下來的)陽光。
3.質疑求助——歸納整理
A(1)書中注釋及補充的重點字詞(2)古今異義字詞(3)通假字 (4)一詞多義(5)同義詞(6)成語 (7)句子翻譯
B分析層次結構,理清背誦思路
明確:先總后分。先總寫:用“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八字大筆勾勒,將一幅天高氣爽、色彩清麗的整體圖畫推至讀者面前。接著,在進行具體描繪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筆調告訴我們從富陽至桐廬的大約一百里之內,“奇山異水,天下獨絕”,以激起讀者的極大興趣。分寫:首先寫水。這里的水,第一個奇異之處是極其清澈:“千丈見底”,甚至游魚細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另一個特點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馬。作者在此外連用兩個比喻,將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勢表現得十分生動形象。這兩個特點可以概括為一靜一動。接著寫山。“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這里寫“奇山”——富春江*高山之雄偉。簡單概括為先總后分,先寫水,后寫山。
C本文描寫生動,你認為具體表現在哪里?
明確:本文描寫十分出色,關鍵在于抓住了景物特征。選用了形象的語言:“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僅八個字就描寫了風清日朗、天碧山青、一塵不染、一視萬里的富春江環境。以“凈”托“色”,“景”中孕“情”。置身于這樣的山光水色之中,那心情該何等舒暢! 寫異水:“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寫出江水的明凈澄澈。寫奇山:“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竟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五成峰。”這里寫出了山“色”青蔥,寫出了山“勢”高聳,更寫出了大自然的生命節奏。
五、課文小結:
(一)寫作特色
1.由總到分描寫景物
文章第一部分開篇寫“風煙俱凈,天山共色”,是游富春江的總體感受,然后交代了自己游覽的路線后,用“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總括文章內容。文章第二部分先寫 “異水”,后寫“奇山”。由總到分,條理清晰,結構緊湊。
2.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描寫
本文總寫山水時,用奇異來形容概括。第二段寫水時,抓住了動靜兩種情況下水的特點:在迂緩處水的特點是清澈。作者描寫水清澈的特點用了夸張的修辭:“水皆縹碧,千丈見底”,而且用水底景物來突出這個特點:“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水流迅急處水的特點是飛速洶涌,作者用了比喻夸張的修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寫山時,抓住了山陡峭高聳和山間景色優美的特點來寫的。在寫山的陡峭高峻時寫群山“負勢競上”“爭高直指”,“競”“直指”生動描畫出山峰陡直的樣子。寫山間景色,作者選取山間生機勃勃、千姿百態的動物、植物、泉水,動靜結合。聲色俱全地展現了山間美景。
3.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文章第一段是總寫,從總體上感受“風煙俱凈,天山共色”,透露出作者悠閑、輕松之情,“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用議論景色直接表達對景物的喜愛之情。第二段寫山景的時候,描繪山的雄偉峭拔,顯示出贊嘆之情;寫山間景色,各種動植物等,體現出對美景的陶醉神往,進而抒發了淡泊名利、向往*靜自然生活的心情。
4.文章語言簡約清新,精于錘煉
文章在寫景的時候運用大量駢句,使文章讀來更瑯瑯上口,并且把相關聯的事物并列起來描繪,更是互相襯托,相得益彰。如寫山間景色;“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不僅將清越的泉水擊石聲和歡快的鳥鳴聲并列在一起,表現出各自的特點,同時泉水和鳥鳴的聲音相互和應,更別有一番風韻。而“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蟬聲的喧鬧,猿聲的凄厲,顯出山間的勃勃生機。
與朱元思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讀出本文生動形象、優美傳神而富于意蘊的特點。
2、調動豐富的想象拓延本文的意境。
3、了解景物描寫的層次、藝術處理方法及作者的感情。
教學重點:
賞讀基礎上熟誦全文。
教學難點:
寓情于景。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古人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我們要有仁智之人的修養,就要會醉于山水。好,就讓我們跟隨散文家吳均,讓他帶我們到富春江那奇山異水去走一走,看一看。
吳均何許人也?南北朝時南朝文學家、詩人。其文工于寫景,尤以小品文書札見長,表現出沉湎山水的情趣,稱為“吳均體”。本文是一篇駢體文,多用偶句,少用散句。
(二)讀其文,疏其義。
1、對于這樣出色的寫景美文,需要我們好好品讀吟誦,一起來讀一遍,讀時一定要以“樂山水”之心去讀,節奏要隨情景而易。要讀其文,感其美,匯其情。(課文朗讀)
2、下面我們還是先來疏通文意,請同學們結合課下注釋,四人一小組合作交流。(學生分組活動)
請三個同學來翻譯一下,一人一段。老師在屏幕上打出了課文中一些重要的詞句,和大家一起交流。
(三)神游佳境。
本文作者在文中細膩地描繪了富春江從富陽到銅廬一段沿途百里的無數景物,請同學們用波浪線將文中的景物劃出來。(學生回答:風煙、天山、水流、小舟、游魚、細石、急湍、孟浪、夾岸、寒樹、清泉、小鳥、鳴蟬、哀猿、橫柯、疏條)
(四)體情品意。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那么作者寓于山水間的感情是怎樣的呢?思考半分鐘后,開通我們的“自由論壇”。(學生討論)
整理學生發言得:本文抒寫了富春江山水之美,也抒發了作者對世俗官場和追求利祿之徒的蔑視之情,含蓄地流露出愛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你是從文中哪一句話中看出作者崇尚清高隱逸、鄙視世俗官場的思想感情的?(學生可結合“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自由探討在當時一定程度上黑暗的封建社會,避世退隱的積極性及消極性。)
(五)探尋藝術的魔棒。
該文情景兼美,辭章俱佳,能給我們以美的享受、心靈的愉悅。我們看看作者除了有很深厚的語言功底,他還采用了哪些藝術手法寫就了這篇至文?
1、結構上綱舉目張,脈絡分明。
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與朱元思書》教案二》,來自網!
首段以“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總起全篇,二、三兩段分承“異水”和”“奇山”兩方面,圍繞“獨絕”二字生發和描摹。
2、寫景順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遠,逐層展開,符合“從流飄蕩”的觀景習慣,條理清楚。
3、詳略處理適宜,動靜結合搖曳多姿。詳寫“山”,略寫“水”。寫山水動靜結合而又有變化。寫“水”詳寫靜態略寫動態,寫“山”詳寫動態略寫靜態。
4、善于多角度寫景,從視覺和聽覺方面激發人們的感受。
①聽覺:“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泉水泠泠,鳥鳴成韻,蟬聲不斷,猿嘯無絕,組成了一部美妙的大自然交響曲,繪聲繪色,使人產生親臨其境之感,令人神往。
②視覺:
a、“風煙俱凈,天山共色”,作者不僅為我們描繪出在“天”這個壯闊背景上寫了一幅天清氣朗,明快秀麗的景色。
b、“從流飄蕩,任意東四”,既寫出富春江水陡,山形千回百轉的特色,也表現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閑適心情。
c、“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用擬人的手法,把靜止的山寫活了,賦予了它們以生命和動感……
5、描寫、記敘、抒情和結尾的議論渾然一體,這里不僅有特色鮮明的景物,更有明朗灑脫的畫意。
6、運用了大量的對偶句,讀來瑯瑯上口;用詞精當優美,如作者用“箭”“奔”比喻江水的湍急洶涌,用“競”“爭”形容山峰相互依侍,爭相向上崛起的形狀,用擬人化手法,把靜態的山寫活了。
7、本文情景交融。大部分寫景,描寫富春江之美,在如此美景中自然產生“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的隱逸情懷。
(六)小結本文。
讀《與朱元思書》,猶如賞一幅山水寫意的圖畫,因為它有特色鮮明的景物,更有明朗灑脫的畫意;讀《與朱元思書》,如同讀一首好詩,因為它不僅使用辭藻雋永、音節和諧的詩一般的語言,更洋溢著清新淡雅的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