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全市教育技術工作要點(完整文檔),供大家參考。
一、指導思想
2023年,全市教育技術工作將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關于建設數字中國的戰略要求、國家和省市教育發展和教育信息化發展“十四五”規劃和教育技術年度工作要求,對照浙江省的“重要窗口”定位、“兩個先行”和建設**教育高地的目標,緊密圍繞《**市創建國家“智慧示范區”實施方案》,堅持品牌意識積極推進教育領域數字化改革和智慧教育示范區建設;
堅持五育并舉發展素質教育適應教育改革,開展研學實踐基地及教育裝備建設;
堅持優質服務做好網絡支撐、裝備標準和采購的優化提升;
堅持安全底線思維,確保網絡、數據、?;泛筒少徥召M安全。
二、任務舉措和成效
(一)堅持品牌意識,推進智慧教育示范區建設
1.縣縣試點,智慧教育全域均衡推進。聚焦共同富裕,各縣(市、區)均有省、市智慧教育試點任務,開展定期區域視導、結對幫扶和智慧教育發展指數評定工作,全域推進智慧教育發展,培育市級智慧教育示范區2-3個。建成**未來教育數智空間,打造智慧教育決策、研究和展示中心。完成智慧教育示范區三年創建任務,區域智慧教育相對均衡發展,市教育信息化發展水平指數居全省第一方陣,承辦全國性智慧教育論壇,發布《2022年**智慧教育發展報告》,提升**影響力。
2.數改引領,數字大腦賦能有品牌。推進省、市“數改”試點項目申報、建設和應用,將教師隊伍建設、校園安全、藝術互聯網學校、勞動教育和綜合評價等項目列入重點培育對象,推動體制機制變革和育人模式改革,爭取2個項目在全省有影響力。支持“三朵云”“校企匯”“精準教學”等項目推進。優化“好學**”應用端界面,培育2-3個賦能學校教育教學的數字工具或應用,建成2-3個數據賦能教育決策應用場景,建立“好學**”應用準入考核與退出機制,加快實現各應用統一入口單點登錄,舉辦第三屆市教育領域數字化改革創新應用大賽,開展校園數據集成模式的研究并取得可推廣階段性成果。
3.應用為王,數字資源建設出成效。出臺《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應用試點實施方案》,瑞安、洞頭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省級試點出成果,做好國家、省和市級資源平臺推廣和優秀應用案例評選,以用戶思維做好應用推廣。構建**地方特色智慧教育資源庫,建設整理**鄉土課程資源和非遺文化資源等,優化“云圖”“**教育影院”“云閱卷”等**特色資源平臺。做好全市師生數字資源和空間應用調查分析,在市直學校開展數字資源應用和空間常態化備授課試點工作,全市中小學教師利用空間常態化開展備授課教學活動達到40%以上。推動家校共育,數字家長學校比例達75%以上;
積極參與開發精品數字資源,征集各類微課程600個、微電影300個以上。
4.區校聯動,智慧校園創建有特色。優化智慧校園2.0創建標準,完善線上評估系統,開展過程指導,做好驗收工作。開展智慧校園典型案例征集評選,推進數字教育試點,發揮區域數字賦能、CIO微團隊和智慧校園2.0先行校的示范作用,每個區域均召開智慧校園建設推廣會,開展復制和重構的推廣行動。創建智慧校園達標校200所,智慧校園2.0學校100所,市直學校絕大部分參與創建并培育若干所有影響力的學校。
5.示范引領,人工智能教育推進有路徑。開展人工智能實驗校申報和標桿校培育工作,做好省市人工智能教育試點的指導工作。做好師資培訓,研發人工智能師資培訓課程,開展人工智能名師工作室活動,進行人工智能合格教師考核認證。研發小、初、高3門**市本地人工智能普適性課程。持續開展“中小學生信息素養提升實踐活動”“創客文化節”“科創春‘玩’”等活動。人工智能教育實驗校的普及率達到70%,創建人工智能實驗校300所,示范校30所。舉辦人工智能教育推進會,并聯合騰訊等企業與中西部地區開展結對幫扶活動,輸出**人工智能教育做法并擴大影響力。
6.能力提升,數字素養培訓成體系。打造**市未來教育技術學院品牌,建立運作章程與管理規范,初步形成信息化“四能力”(領導力、應用力、指導力和研究力)培養路徑,重點做好領導力內涵與標準的制定和培訓課程的開發。做好教育信息化課題研究與指導,完善“三大”信息素養問卷內容,開展問卷調查和研究,發布區域智慧教育發展水平指數報告。做好數字素養培訓,開展不少于4場“送教下鄉”等活動。組建智能化教育骨干校長和教師隊伍,舉辦“甌越教育論壇”信息化領導力專場和信息化在教學中應用專場,舉辦智慧教育學術沙龍,舉辦智能化教育領航校長和教師培訓班,培養一批有影響力的校長和教師。
(二)堅守底線思維,確保技術支撐有力與全面安全
1.提升網絡服務能力和安全防護能力。召開網絡數據服務及安全年度工作部署會。聯合公安等部門開展**教育系統網絡安全檢查工作,舉辦全市教育系統網絡安全攻防、滲透測試、可信眾測等系列活動,常態化開展網絡安全應急演練和網絡釣魚演練。繼續推行網絡安全管理人員持證上崗制度。以“好學**”平臺為核心持續開展網絡安全等級保護工作。深化各類應用系統IPV6改造,推進校園全光網絡新建和改造工作,推進市直學校統一網絡運維試點工作,同時探索wifi6、5G、物聯網等應用融合研究。優化教育數據中心網絡結構,建立視頻直播、大并發應用、云端服務響應等網絡技術服務保障機制,規范流程,提高用戶體驗。嚴格執行《**市教育系統數據安全暫行管理辦法》,促進教育系統數據的共建共享。出臺《**中小學網絡數據安全教育指導意見》和《**市教育系統反詐教育指導意見》,助力網絡安全教育。提煉教育網絡安全建設與管理**模式,打造**教育網絡區域聯防聯控新機制,為國家智慧教育示范區創建保駕護航。
2.構筑?;钒踩托@保險管理閉環。全市所有中小學校落實《**市中小學校危險化學品管理指導意見(試行)》。督促各地各校建立閉環管理機制,開展危化品安全專項檢查。出臺新一輪校責險承保方案,開展新一輪承保和經紀機構招標,舉辦校園風險防控培訓及安全主題活動,構筑學生保險底線。
3.規范安全提高采購質量。貫徹落實《政府采購法》,發布和實施《2023年**市教育部門集中采購目錄》,開展全市政府采購工作的調研、指導和培訓。指導市直學校完善采購內控制度,組建市直學校采購標準專家庫并賦能學校,優化教育裝備標準,提高采購質量。嚴格落實移動終端和教育教學應用(APP)進校園管理規定,開展市直學校采購巡查和監督。修訂項目專家庫遴選標準、優化專家庫,開展評審專家培訓監管,落實采購監管責任制。開展校服與學生床上用品管理采購和質量管理“規范年”建設,落實抽查監管工作,試點區縣校服管理平臺建設。
(三)推進勞動教育,構建研學實踐生態圈
1.推進“行走甌越”研學帶建設。編制全市研學基(營)地一張圖,完善升級兒童友好研學導圖。爭創省級中小學實踐基地8個以上,市級兒童友好實踐基地17個,推進龍港市勞動研學實踐綜合基地建設。啟動全市普通學校勞動實踐教室配建工程,創建省級特色勞動實踐教室17間,創建市級特色勞動實踐教室53個。
2.做好規范管理和推廣應用。開展勞動研學實踐課程指導評選工作,開展“數學家之鄉”等研學精品線路評選。推進研學實踐智慧平臺和移動端應用,探索“云研學”、基地直播等新型研學方式,發揮平臺在社會類基地星級評價和動態化管理中的作用。出臺《**市校外勞動和研學實踐教育實施方案》,召開全市研學實踐現場推進會,力爭全市研學實踐百萬人次。
3.加強隊伍建設和品牌輻射。定期開展基地校長和師資隊伍教研培訓,完善研學指導師執證上崗制度。指導國家、省勞動教育試點區域工作,推動勞動教育評價成為省級試點。發揮**研學旅行協會、**研學旅行教育研究院作用,開展公民辦基地結對幫扶,開展長三角研學實踐教育的互聯互通研究探索,辦好“少年行智慧實踐”微信公眾號,打響“少年甌越行”**研學品牌。
(四)加強教育裝備,奠基教育現代化發展
1.全面提升教育新基建。推進新型教學空間應用場景開發和常態應用,保障80所小規模學校鄉村美育“空中飛課”順利開展,支持教共體390位結對教師線上教研活動。支持全市中小學校校園數學文化廳建設,在“數學家搖籃工程”領軍學校推動校園數學教育館建設。深化書香校園建設,依托“云圖”實施紙質圖書館?;ネǚ桨负徒炭蒲小坶喿x等活動,提高中小學圖書館圖書配備達標率。繼續推進幼兒園教育裝備達標園建設,開展幼兒園專用活動空間優秀建設案例評比,承辦浙江省幼兒園教育裝備論壇。
2.需求導向,精準服務。開展市直學校裝備現狀調研,出臺市本級學校(單位)教育技術項目實施辦法。依托市大數據發展管理局的全生命周期系統,建立項目預算審批、執行、招標和驗收入庫的閉環流程。持續加強與兄弟部門的合作,協助開展新改擴建學校的智能化建設工作,確保甌海二高、溫職專、溫二職等學校的裝備配置、智能化設計更符合學校的實際需求。開展實驗教學調研,啟動新一輪的實驗室迭代升級試點行動,開展中小學教師實驗技能大賽和新課標實驗教學研究活動。開展中小學和幼兒園優秀自制教具評選,在**教育影院設專欄進行優秀案例展播,并探索研究建立個人專利申請機制。開展市明眸民生實事工程實施工作回頭看專項調查工作,督促做好延伸服務工作。
3.觀摩學習,迭代裝備。組織參加全國教育裝備展示會觀摩交流活動,學習了解最新的教育技術產品和解決方案,為學校的設備配置提供參考指導。加強教育裝備行業協會、企業互動,開闊采購視野和采購行為,及時迭代教育裝備。
三、深化雙融雙促,做優做強黨建工作
1.深化黨建引領。全面深入開展二十大精神學習教育活動,扎實開展創先爭優活動,深化“藍海先鋒、技術引領”黨建品牌特色,充分發揮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和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深度融合黨建與中心年度工作,推動“智慧教育示范區”創建、教育數字化改革等各項工作,實現高質量發展。
2.加強作風建設。狠抓黨風廉政建設,堅持系統觀念和底線思維,按照**市教育局全面推進“清廉教育”建設的要求,鍥而不舍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全力防范化解風險隱患,與企業開展合作堅守“親”“清”原則底線,構建廉政風險防控長效機制。
3.塑造新時代中心文化。堅持以人為本,管理數字化、工作創新化、服務人性化,打造具有中心特色的組織文化。定位梳理中心的核心價值追求、組織建設目標,工作作風和技術中心人的精神追求。建設兩條文化走廊,全面提升中心的對外形象。組建宣傳隊伍,辦好**教育技術公眾號。
推薦訪問:教育技術 全市 工作要點 全市教育技術工作要點 2023年全市教育技術工作要點 2023年全市教育技術工作要點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