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子南
More than anyone Ive ever known hes always been at peace with death. Death is inevitable. It will come for us all. And that inevitability robs death entirely of its significance. What matters are the things that are not inevitable. The things we create, the things we find, the left we take when everything in our life is leading us right. How we live. Ive always loved him for that. For his remarkable refusal to go quietly into that good night. Imagine Raymond, a man surrounded by death in so many ways, so passionately committed to embracing life. He could have surrendered a thousand times over...but instead chooses to rage. To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to rage against the bad guys that would do us all harm, rage to protect those people he loves. To find moments of peace and joy and fun even though he knows the light is still dying. To live a most passionate life knowing it will still lead to the same inevitable end. Its perhaps the most deeply moving choice one can make. It is the lesson at the very core of my time with him. You never imagine this is how it would end, but our time with him, our time together was never about how it ended. It was about the adventure, about life, about Raymond constantly reminding us, showing us, imploring us to rage. To rage.? (From The Blacklist)
本段文字選自美國電視連續劇《黑名單》(The Blacklist)。說這段話的人是丹貝(Dembe)。這位來自非洲的黑人是本劇主人公雷丁頓(Raymond Reddington)的保鏢和密友。雷丁頓原來是美國海軍情報人員,后被美國政府通緝,成為頂級要犯。丹貝眼里的雷丁頓倒是個頗正面的人物,他顯然不是從政府的正統角度評判這位逃犯的。這個上演了十季的電視劇內容起伏跌宕,情節扣人心弦,看上一集,也許能暫時忘掉生活的艱難。
這段獨白無艱深的文字,說的也都是普通人的話,但言談中用了go quietly into that good night,足見丹貝并非無文化的大老粗,因為此句出自一首名詩,我們下面會提到。
鑒于人工智能(AI)目前火得厲害,大有取代人譯之勢,那我們就請人工智能出來顯一下身手,看看它到底能給我們端出一盤怎樣的“佳肴”:
與我所認識的任何人相比,他一直對死亡保持著淡定。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它將降臨于我們所有人。而這種必然性使死亡完全失去了它的意義。重要的是那些不可避免的事物。我們創造的事物,我們發現的事物,當我們的生活一切都指引我們向右時,我們選擇向左的事物。重要的是我們如何生活。我一直因為這個而愛著他。因為他對安靜地走向那個美好夜晚的明顯拒絕。想象一下,雷蒙德,一個在很多方面都被死亡所圍繞的人,如此熱衷于擁抱生命。他本可以一千次地投降……但選擇憤怒。對抗光明的凋零,對抗那些會給我們帶來傷害的壞人,為了保護他所愛的人而憤怒。盡管他知道光明仍在消逝,但他選擇尋找片刻的寧靜、歡樂和樂趣。以最激情的生活方式生活,即使知道它最終會通向同樣不可避免的結局。這也許是一個人能夠做出的最深刻的選擇。這是我與他在一起的核心教訓。你永遠無法想象這就是它的結局,但我們與他在一起的時間,我們在一起的時間從來都不是關于它如何結束的。它關乎冒險,關乎生命,關乎雷蒙德不斷提醒我們,展示給我們,懇請我們憤怒。去憤怒吧。? (ChatGPT譯文)
我們暫且把這個譯文看作是供閱讀的譯文,而非供聆聽的臺詞,因為臺詞這一特殊的語境會給譯者額外的“自由度”。我不知道讀者如何看待這個文字版的譯文?如果你覺得譯文不錯,那我就會感到非常失望。在這個語境中,這樣的文字居然會被認可?這難道不讓我們警覺,時下人們的語感已如此遲鈍,居然未能體會出譯文語言的單薄無力,無法在讀者心中激起漣漪。沒錯,意思大都翻譯出來了,文字也無語法錯誤,大部分文句讀起來也算順暢,譯文成功完成了與讀者“交流”的任務。但你不管怎么讀這段文字,都會覺得它如死水一潭,或像僵尸一具,缺那么一口氣。人工智能仍然無法把能決定文章“生死”的那口氣吹進譯文。我們不妨來看看具體文句,對譯文作一番褒貶:
先看 at peace with death的譯法,ChatGPT處理得很靈活(保持淡定),谷歌的Bard翻譯得也很靈活(坦然),都是不錯的選擇,足見人工智能已經不是完全亦步亦趨地貼著文字翻譯了,得給它點個贊。其實這個詞組的翻譯本來就是八仙過海,有非常多的選擇,使譯者頗費掂量,比如翻譯成“視死如歸”如何?按照peace這個詞譯成“坦然”“淡定”最合適,但是你只要看完這個電視劇就會發現,原來劇中的主人公無數次面對死亡,都是驚心動魄,頃刻間就是死亡,容不下有淡定的機會,所以“視死如歸”也不是一個不可以的選項。但是幾經掂量,我還是選擇了文字上更貼近的“坦然”。
“It will come for us all.”這句也許大家會覺得沒什么可說的。但對于初學者來說,譯者內心的掂量還是值得分享的。有人會翻譯成“我們誰都免不了一死”,當然不錯。但是上述兩個人工智能技術都把it當成譯文的主語,而沒有轉換成“我們”。難道這里還有什么值得掂量的嗎?其實這里誰當主語還真無大禁忌,換成“我們”也無大亮點。但是若我翻譯的話,也會用原文的主語it當譯文的主語。為什么?因為我不想去驚動原文的結構。沒錯,這個結構表面看無大意義,誰當主語意思都一樣。但若不去變換原文的結構,也不影響譯文的質量,為什么要轉換呢?而且真要較真兒的話,“我們誰都免不了一死”和“死亡將降臨于我們所有人”還是有些差別的。
下面這句“And that inevitability robs death entirely of its significance. What matters are the things that are not inevitable.”ChatGPT翻譯成“而這種必然性使死亡完全失去了它的意義。重要的是那些不可避免的事物。”。讀英文,significance和matters能讀出連貫來,因significance此處的意思本來就可以用matter來替換(significance:
the extent to which something matters; importance)。但是譯文卻把significance解釋為“意義”(該詞當然有“意義”的意思),結果就無法和后面的matters構成連貫。翻譯成“正因死亡不可避免,反倒無足輕重。舉足輕重的是那些并非不可避免的事……”,兩個“重”字前后呼應自然帶出連貫的感覺。順便提一下,ChatGPT的翻譯把not inevitable譯成了“不可避免的”,顯然意思相反了,而傳統的谷歌翻譯工具反倒沒出問題(并非不可避免的)。在文字翻譯方面,由于ChatGPT會不停地彰顯其智能的一面,有時反而弄巧成拙,未必優于傳統的機器翻譯。
ChatGPT將the left we take when everything in our life is leading us right翻譯成“當我們的生活一切都指引我們向右時,我們選擇向左的事物”,顯然是一個不算錯的譯文。但是在整篇的大語境中,everything in life這部分未必需要翻譯出來。這個everything指的就是人所處的環境,如外部社會對你的期待、內心價值觀的認同、喜歡隨大流的天性,這些都促使你選擇一條更會被社會接受的道路。所以譯文完全可以略去everything in life不譯,如“那些本可以隨波逐流向右走而我們偏向左走的事”。
“For his remarkable refusal to go quietly into that good night.”這句譯成了“因為他對安靜地走向那個美好夜晚的明顯拒絕。”。人工智能的譯文明顯很生硬,首先remarkable一詞譯成“明顯”就十分牽強,而該詞在此處的意思是正面的,就是highly admirable、exceptionally courageous。但這個詞意義不大,能放進去就放進去(因他拒絕一聲不響地走進死亡那個美好的夜晚,令人肅然起敬),放不進去就刪掉(因他拒絕一聲不響地走進死亡那個美好的夜晚),用“明顯”這個詞來翻譯remarkable卻是下下策。這句中最麻煩的是go quietly into that good night。由于這是一句著名的詩句,譯者處理時就不能通過解釋的譯法翻譯,而必須要保留原詩的文字。that good night在那首詩中就是死亡的意思,見下面的原詩: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By Dylan Thomas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Old age should burn and rave at close of day;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Though wise men at their end know dark is right,
Because their words had forked no lightning they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Good men, the last wave by, crying how bright
Their frail deeds might have danced in a green bay,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Wild men who caught and sang the sun in flight,
And learn, too late, they grieved it on its way,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Grave men, near death, who see with blinding sight
Blind eyes could blaze like meteors and be gay,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And you, my father, there on the sad height,
Curse, bless, me now with your fierce tears, I pray.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ChatGPT的翻譯沒有把“死亡”引入譯文,讀起來會感到非常突兀,怎么突然來了一個美好的夜晚?我覺得把“死亡”加進去更可取(他拒絕一聲不響地走進死亡那個美好的夜晚)。有人說可不可以翻譯成“ 他拒絕一聲不響地向死亡屈服”?大意不錯,但那樣就不能勾起與詩的互文聯想了,而這層聯系直接與這段話的主題相關,很有保留下來的必要。
ChatGPT把a man surrounded by death in so many ways翻譯成“一個在很多方面都被死亡所圍繞的人”。這個譯文的準確性無可置疑,但是譯文也流露出實用文本翻譯的痕跡;
in so many ways在實用文本中一般是直接按原文翻譯。但在非實用文本的翻譯中,原文的形式可以“背叛”,如本句就可譯成“四周被死亡包圍,永遠危機四伏”,in so many ways譯成“危機四伏”(“四”字此處不是字面的意思,而是many的意思)。這樣翻譯當然不如“很多方面”來得“準確”,但此處并無文字對應的必要,而人工智能目前還無法做這種取舍。
ChatGPT將to find moments of peace and joy and fun翻譯成“尋找片刻的寧靜、歡樂和樂趣”,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沒有翻譯成“寧靜、歡樂和樂趣的片刻”,多少顯出一點“智能”。但我也可譯成“尋覓平和喜樂的分分秒秒”。一個原文可以有多個譯法,這種多元是開放式(open ended)的,人能想出很多可能性,然后根據情況做選擇。人工智能雖也能“想出”很多可能性,但卻很難在特定語境中做出既恰當又準確的選擇,因為這個取舍的過程太復雜。
現在我們來談談rage這個詞的譯法。這個詞在原文中多次出現,有兩次單獨出現,但有時和against一起出現。ChatGPT將“chooses to rage”“rage against... rage against... rage to protect”“... imploring us to rage. To rage.”分別譯成“選擇憤怒”“對抗光明的凋零,對抗那些會給我們帶來傷害的壞人,為了保護他所愛的人而憤怒。”“……懇請我們憤怒。去憤怒吧。”。我們讀這幾個句子,會明顯感到譯文不知所云,什么叫“對抗光明的凋零而憤怒”?顯然這是詩性語言嫁接到普通言談時造成的不協調。這種情況下,譯者必須先照顧到漢語行文的流暢,其次才是保留原文語言的一些特點。rage當然是“憤怒”意思,而against則指出憤怒的對象。翻譯時最好保持“怒”的意思,同時再把against表達的對抗意思揉進去,如“憤而抗爭”。另外,原文的rage against、rage against、rage to protect構成了一個很有節奏的排比,ChatGPT合起來用一個“憤怒”顯然就丟失了這個節奏。下面的譯文就能帶出這個節奏:為阻止光明的消逝憤而抗爭,為抵御壞人的傷害憤而抗爭,為保護他深愛的人憤而抗爭。
最后,“It was about the adventure, about life, about Raymond constantly reminding us, showing us, imploring us to rage.”這句ChatGPT是這樣翻譯的“它關乎冒險,關乎生命,關乎雷蒙德不斷提醒我們,展示給我們,懇請我們憤怒。去憤怒吧。”。最后一個about的翻譯是敗筆。在一個供閱讀的譯文中,要想把三個about都用有書面語特征的“關乎”來翻譯,以取得行文的連貫是可以接受的(若是供聆聽的臺詞,則另作別論),但是前兩個“關乎”后面跟的都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關乎歷險,關乎生命),那么第三個要想在節奏上與前兩個同步,也必須用兩字組成的詞,而不能在“關乎”后面跟上一個長句。譯者必須調整原文的結構,把三個“關乎”后面都放兩個漢字,如“關乎歷險,關乎生命,關乎抗爭,他總是在不停地提醒我們,懇求我們,并向我們展示,你得憤而抗爭”。這個復雜的分析決策過程,目前的人工智能還很難做到,更不用說再添加書面語和口語這個因素。人工智能翻譯信息類文本總能旗開得勝,但一遇到修辭風格,就會敗下陣來。可是語言若僅剩下信息功能,那人不就變成了無情無感的機器了嘛!
語言的風格是寫作者長年“浸泡”于生活的流露。幾十年的辛苦遭逢、繁華中的冷眼旁觀、離鄉時的熱淚盈眶,以及那大刀闊斧的胸襟,都會在寫作時不知不覺地有所流露,使行文者選擇某個詞而不是另一個詞,用隱喻而不是明言,行短文而不構長篇。正是人世間的種種經歷釀造了萬字如流的美文!人與文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復雜關系連作者自己都說不清,人工智能要想取代那個情感豐滿的人還真有太長的路要走!或者說,那條路就根本走不到頭。下面譯文的作者就是那個情感豐滿的人:
我所認識的人中,沒有人像他那樣能坦然面對死亡。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它會找上我們每個人。但正因死亡不可避免,反倒無足輕重。舉足輕重的是那些并非不可避免的事,那些我們創造的事,我們發現的事,那些本可以隨波逐流向右走而我們偏向左走的事。也就是說,重要的是生活中的選擇。我熱愛他恰是因此。恰是因他拒絕一聲不響地走進死亡那個美好的夜晚。想想吧,他這樣一個人,四周被死亡包圍,永遠危機四伏,卻熱情地擁抱生活。他本可以屈服千百次,但是他沒有,而是選擇了憤而抗爭,為阻止光明的消逝憤而抗爭,為抵御壞人的傷害憤而抗爭,為保護他深愛的人憤而抗爭。盡管知道光明正在消逝,但他還是會去尋覓平和喜樂的分分秒秒。雖然知道迎來的是躲不過的相同結局,他卻仍活得激情滿懷。這樣的人生選擇是最令人動容的。這是我與他在一起時學到的最寶貴一課。你不會想到結局會是如此,但我們共度的時光從來不是關乎結局,而是關乎歷險,關乎生命,關乎抗爭,他總是在不停地提醒我們,懇求我們,并向我們展示,你得憤而抗爭。
猜你喜歡 譯法抗爭黑名單 防曬黑名單?第2款就翻車了!好日子(2022年6期)2022-08-17Enabling the Movement漢語世界(The World of Chinese)(2021年2期)2021-04-22Enabling the Movement漢語世界(2021年2期)2021-04-13倒譯法在韓漢翻譯中的應用探究韓國語教學與研究(2020年4期)2020-05-17受懲黑名單中國信用(2017年5期)2017-05-25受懲黑名單中國信用(2017年4期)2017-05-23黑名單兒童故事畫報(2016年7期)2017-02-08順命或抗爭,接著《天注定》往下講影視與戲劇評論(2016年0期)2016-11-23正反譯法及其原則海峽科學(2011年10期)2011-03-22當代女性:由幻滅到抗爭-評系列中篇小說《女人三城》中國文學研究(2011年1期)2011-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