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俱杯规则-虎牙直播-比利亚vs西班牙人-德国杯|www.cnyhmy.com

淺談東北地區漁文化

時間:2024-10-17 11:45:02 來源:網友投稿

◎ 文/王月琪 陳倩 張嘉祺 李娜 段偉東

中國東北地區因沃野千里、山水環繞的獨特地理格局,被稱為“白山黑水”之地。這里有連綿的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和長白山脈,東北邊界環繞著鴨綠江、圖們江、烏蘇里江和黑龍江等幾大水系,中心部分是以松花江和東遼河為主要水系的松遼大平原。同時,還有鏡泊湖、查干湖、松花湖、興凱湖、臥龍湖、月亮泡、連環湖等大型淡水湖泊。富饒遼闊的水域資源造就了東北地區特有的魚類資源,也為漁文化提供了發展空間。在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下,加大對漁文化宣傳、保護和傳承,對促進東北地區漁業、旅游業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

東北漁獵文化距今已有5000年~6000年歷史,遼寧省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黑龍江省昂昂溪遺址、密山新開流遺址到吉林省東遼左岸的長山遺址、雙遼大金山遺址出土的魚骨、蚌殼、魚鉤、網墜、魚叉、魚鱗紋陶器等遺存均印證了漁獵文化歷史。我們不僅可憑遺存勾勒出上古時期的漁獵文化盛景,更幸運的是赫哲族將漁獵文化保留和傳承了下來。赫哲族是典型以漁獵文化為主的民族,他們“食魚肉、衣魚皮”,用樺樹皮制船,用網、鉤、叉捕魚,用“魚簍子”貯存漁獲物,用魚皮制作衣物和藝術品,用獨特的“船歌”抒發打魚時的歡樂心情,擁有完整的漁獵技術和習俗。其中,魚皮制衣、樺樹皮制船技術和“依瑪堪”民歌已成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隨著社會發展,人口不斷增長,漁業需求量激增,過度捕撈導致漁業資源面臨枯竭,赫哲族因此改變了單一的漁獵經濟結構,發展為以農業為主,漁獵文化也隨之陷入危機。為保護和傳承漁獵文化,政府和專家學者提議,建立查干湖漁獵文化博物館、黑龍江冷水魚漁獵文化展館、赫哲民族文化村等展館,同時舉辦“赫哲印象——赫哲族漁獵文化雕塑繪畫藝術展”等多元化漁獵文化展覽。在政府不斷重視文化傳承的大環境下,漁獵文化發展迎來新機遇。我們要在保護和傳承下不斷開拓和創新,實現漁獵文化與經濟社會的雙發展。

冬捕是一種古老的漁業生產方式,東北地區每年都會進行冬捕活動,以吉林省松原市查干湖冬捕最為著名。查干湖冬捕起源于遼金時期,分為祭湖、醒網、鑿冰、撒網等幾個環節,數萬斤鮮魚脫冰而出,極富民族特色。在拉網捕魚前,“漁把頭”需要進行誦經、敬酒、上香、插青松和獻哈達等儀式來祭湖醒網,祈求繁榮昌盛、永續繁衍。雖然很多地方冬捕已經開始采用機械化拉網,但是查干湖冬捕依然采用馬車拉網的古老形式,目的是將這種文化保留和傳承。在數九寒天、銀裝素裹的湖面,三掛大馬車和冬捕作業人員浩浩蕩蕩地作業。漁夫們身著皮襖,少數民族少女們手托哈達,彼時誦經聲、鞭炮聲、號角聲響徹湖面,為這白雪皚皚的冬天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雖然歲月更迭,查干湖冬捕的神奇、神秘與神圣依舊,目前已被列入吉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著名的吉林八景之一。除查干湖外,長春石頭口門水庫、吉林市松花湖、四平市二龍湖、黑龍江鏡泊湖、遼寧臥龍湖等東北多個湖泊每年均開展豐富多彩的冬捕活動。

(一)江水燉江魚

江水燉江魚起源于清朝時期,當時松花江沿江的林區將伐下來的木頭扎成很大的木排,沿松花江順流而下,被稱作放排,放排人生活條件艱苦,缺少菜肴,于是便會把捕來的松花江魚加上豆腐、白菜等用松花江水進行簡單燉制。“江水燉江魚、原湯化原食”,如此口口相傳、鮮美可口的燉江魚便成了人們餐桌上一道佳肴。

(二)特色開江魚

在東北有一個特殊吃魚季,那就是每年4月份水面剛開化的時候,這時候捕上來的魚被稱為開江魚,也叫開湖魚、開河魚。開江魚經過一個冬天,進食量很少,體內脂肪消耗殆盡,這時候魚肉更加緊致有嚼勁、沒有土腥味,口感與其他時節相比大有不同。雖然開江魚價格高于其他時節或者養殖魚類,但仍深受廣大食客喜愛。

(三)醬燜雜魚

醬燜雜魚起源于滿族特色魚餐“醬燜鯽魚”,后來發現這種做法烹飪其他魚類味道也非常好,但一般是不超過20cm的小型魚類,如泥鰍、麥穗、嘎牙子、白飄子、穿釘子、黃姑子、葫蘆籽、老頭魚等雜魚,所以稱為醬燜雜魚。其特色是味道醬香濃郁、咸香味重,深受東北人喜愛,是一道關東特色魚餐。

(四)東北鍋臺魚

鍋臺魚起源于清朝中期,選用四大家魚、鯉、鯽、大馬哈魚等幾十種特產活魚為食材,加以東北農家風味的十多種精制醬料,用東北風情的大鍋臺加以柴火慢燉而成,是一道經久不衰、營養豐富的美味。東北鍋臺魚以吉林省蛟河市慶嶺活魚和黑龍江省得莫利燉魚較為出名,二者有著不同的烹飪特色。慶嶺活魚在烹飪過程中加入一種特殊的食材——把蒿,把蒿學名北方藿香,其味苦而辛,具有特殊香氣,用把蒿燉魚不僅可以提香去腥,同時還有祛濕功效。得莫利燉魚的特色在于用熬制的肉湯燉魚,同時加入五花肉、大豆腐、東北特色粉條、大白菜等配菜,將多種食材味道融合,讓整道菜味道更加豐富醇厚。

(五)松花江水蒸白魚

白魚又稱“島子”,學名翹嘴紅鲌,著名“三花一島”中的一島指的就是白魚。松花江水蒸白魚是一道吉林市著名魚餐美食,烹飪這道菜有兩個重要條件,一是必須選用松花江的水,二是必須用新鮮出水的白魚。相傳清朝乾隆皇帝東巡吉林城,曾品嘗過烏拉衙門的廚子做的清蒸白魚,覺得新鮮無比,乃人間之美味珍饈。自那以后,松花江水蒸白魚便成為文人雅士喜歡品鑒的美食。特別是冬天,常有文人墨客欣賞著寒江雪柳、瓊樓玉宇,品嘗著松花江鑿冰捕獲的白魚,以賞心悅目、吟詩作賦。曾有詩曰:“寒極登臨愿久違,瓊瑤一望失江磯。誰知玉宇龍爭息,竟擬金盤白魚肥。”

(六)生拌魚

生拌魚歷史悠久,是吉林省滿族的傳統風味菜肴。生拌魚起源于三四千年前滿族的祖先肅慎族。肅慎人捕魚后,剖去魚皮,分成小塊,沾鹽而食,這種生食魚的方法經過數千年發展,演變形成現今的生拌魚、生拌魚皮等。生拌魚選用當地特產鮮活魚為主要原料,經過食用醋精腌漬,搭配各種新鮮時令蔬菜和香味醇厚的調味汁,食用起來鮮嫩爽口、清淡不膩。在吉林省白城地區,生拌魚更是婚宴上必備名菜。

東北地區特殊的環境氣候和豐富的水系造就了豐富的魚類資源。“三花一島五羅十八子七十二雜魚”是對東北豐富魚類種類的概括,其實東北的魚種類遠遠多于這個數字。東北冷水魚類資源豐富,有大麻哈魚、細鱗魚、花羔紅點鮭、黑龍江茴魚、江鱈、鱘鰉魚、勃氏雅羅魚(灘頭魚)、其它鮭鱒魚類等。研究表明,我國10種天然鮭鱒魚類中,東北占8種,其中,細鱗魚、花羔紅點鮭、黑龍江茴魚均屬于東北土著魚類。冷水魚肉質鮮美、無腥味、易于消化、營養價值較高,可加工成生魚刺身、魚子醬等高端食品,具有較高經濟價值和廣闊開發前景。

在水產養殖技術快速發展的腳步中,很多漁文化逐漸弱化甚至消失,其實,漁文化對漁業發展有著深遠影響。筆者在此呼吁,我們應該提高保護和傳承文化的認識,學會宣傳我們自己的漁文化特色,利用漁文化打造集養殖、休閑、垂釣、餐飲、文化于一體的現代漁業綜合體,打造屬于東北乃至中國的漁文化名片。

猜你喜歡 漁獵查干湖白魚 小白魚回家小學生作文(低年級適用)(2022年12期)2022-12-28滿語漁獵詞語butha初探青年時代(2020年4期)2020-05-03云南歸來話珍肴——油煎鱇浪白魚當代水產(2019年2期)2019-05-16不聽批評的周厲王學苑創造·B版(2019年2期)2019-02-19『青銅之繁』——宴樂漁獵攻戰紋圖壺少年漫畫(藝術創想)(2018年10期)2019-01-29新時期赫哲族漁獵舞蹈的傳承與發展藝術家(2019年3期)2019-01-12美麗富饒的查干湖作文與考試·小學高年級版(2019年24期)2019-01-06多看一眼都不行閱讀與作文(小學低年級版)(2017年10期)2017-10-27查干湖捕魚季時代青年·視點(2017年1期)2017-02-17查干湖冬捕頭魚拍出85萬高價農產品市場周刊(2017年2期)2017-01-16

推薦訪問:東北地區 淺談 文化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