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3年國資委工作情況匯報,供大家參考。
國資委工作情況匯報
今年以來,國資委黨委全面落實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各項決策部署,以高度的政治自覺謀劃實施“一個工程”“八項行動”,著力重構國有經濟版圖、重塑國資治理體系,為實現“兩個確保”當好開路先鋒。
一、推進省管企業黨的建設“根魂”工程。始終把***總書記關于加強國有企業D建工作的重要論述作為指引,在省管企業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根魂”工程,以高質量D建引領保障國資國企高質量發展。堅持政治建企。堅持“第一議題”制度和理論中心組學習制度,堅定捍衛“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切實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省國資國企系統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刻敢打頭陣、勇當先鋒,2022年5月初鄭州疫情期間,全系統累計1679個黨組織的17505名黨員干部(職工)到社區報到,參與志愿服務;
豫信電科集團加快搭建全省核酸檢測系統,為全省疫情防控提供“大數據”支撐;
河南機場集團持續完善多點觸發、閉環管理等機制,全力守好全省“空中門戶”。突出基層強企。創造性推進基層D建一體化、具體化、實體化,統籌推進D建工作和生產經營深度融合,明確基層D建工作具體任務清單,確保基層D建工作有場所、有活動、有載體。抓好人才興企。充分發揮黨管人才的優勢,全面改革人才引進、評價、使用、激勵等機制,暢通國資委機關和省管企業雙向交流渠道,吸引更多人才進入國有企業貢獻力量。深化從嚴治企。永葆自我革命精神,始終堅持嚴的主基調,加快研究制定全面建設清廉國企工作方案,加強巡察工作,著力實現反腐全覆蓋無盲區零容忍。
二、實施創新提升行動。始終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實行“揭榜掛帥”,堅持引才費用全額列入經營成本、研發投入視同利潤全額加回,打造創新特區。著力形成創新投入高地,健全研發投入持續增長機制,力爭每年安排2000萬元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資金。著力建設創新人才高地,重點引進重量級領軍人才及創新團隊,建立科技帶頭人或首席專家制度。著力培育創新技術高地,推進省管工業企業設立科技創新委員會,統籌內外資源,集中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著力構建產學研融合高地,推動國有企業努力實現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與省內高校研發機構合作全覆蓋。
三、實施機制再造行動。通過實施“百日攻堅”行動,我省國企改革三年行動重點改革任務評估進入全國A級行列。在公司治理機制上持續發力,進一步厘清治理主體權責邊界。全面建立董事會專門委員會,拓寬外部董事來源渠道,促進董事會配齊建強高效運轉。持續深化三項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商業一類企業經理層市場化選聘、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健全收入與業績相掛鉤的聯動機制,加大對關鍵崗位核心人才、突出貢獻員工和企業家的激勵力度。堅持把轉換機制作為混改重點,把建立市場化機制作為混改“標配”,真正實現“以混促改、以混促轉”。
四、實施戰略重組行動。把重組整合作為重構重塑的關鍵一招,在關鍵行業和重點領域打造更具規模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的“旗艦勁旅”企業。合并“同類項”,推動產業做大。合并主業相近、功能相似企業,強強聯合打造行業龍頭,最大程度發揮規模效應。如新組建的河南交投集團,總資產超5000億元,管轄通車公路總里程5720公里,成為河南交通產業發展“新引擎”。整合“關聯項”,推動行業集中。整合同質化資產資源,將分散優勢變成集中優勢,提升市場競爭力。如重組的中豫港務集團,成立專業化港口集團,負責整合全省航道、港口、岸線及相關資源,構建全省河港業務“一條鏈”。引入“合伙人”,發揮撬動效應。積極尋求與中央企業、民營企業等的深度合作,以開放包容的態度放大改革乘數效應。如河南建設集團與相關央企合作成立的中豫建投集團,把河南市場規模優勢與央企的管理、人才、技術等方面優勢緊密結合,由央企實質運營,有效提升了企業運營效率。堅決“斷舍離”,推動主業做強。重新核定省管企業主業,處置非主營業務和低效無效資產,推動資金資源加快向主業集中。如平煤神馬集團,瞄定“世界一流企業”目標,明確“三大核心產業”,采取有力舉措,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做大做強主業,努力使這三大產業站前排、爭先進。
五、實施化險攻堅行動。堅持系統觀念、底線思維,抓好各種存量風險化解和增量風險防范,努力在全局中守好一域。全面化“存量”。出臺債務風險防控工作實施意見,制定企業債務風險化解專項方案,建立債券風險監測預警機制,落實“631”債務償還機制。強化重點企業管控,專班專案、一企一策化解風險。主動控“增量”。開展全省國有企業債務風險排查,加快完善涵蓋投資規劃、并購重組、債務融資、業績考核、責任追究全過程的風險管控機制,加強債券全生命周期管理,從嚴控制非主業投資,嚴禁超財務承受能力舉債投資,嚴禁對無股權關系企業提供擔保、對參股企業超股比提供擔保,做到重大風險第一時間反應、報告、處置,確保風險可控在控。
六、實施“鏈長”培育行動。堅持“雙向發力”。既做“聚變”文章,聚合產業鏈上下游的中小微企業,共同做大做強產業鏈,培育“鏈長”“群主”企業,又做“裂變”文章,依托重點子企業外引內育、提質升級,積極打造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和單項冠軍。堅持“高端引領”。引導國有資本集中投向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新型基礎設施等新興產業重點領域,立足現有優勢領域鍛長板、圍繞基礎較弱領域補短板,推動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體系現代化。堅持“托底支撐”。在重要能源資源和民生需求保障方面發揮重要保障作用,加快升級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加大優勢產能釋放,保障電煤供應;
加大育種攻關和農產品加工、倉儲、金融服務領域投入,穩定糧食等初級產品供應。
七、實施數字賦能行動。推動“產業數字化”。實施國資國企數智賦能三年行動計劃,設立專兼職首席信息官(CIO),制訂專項規劃,專人保障推進。統籌推進“國資云”建設,加快企業遷云上云、用數賦智,實現“一網統管”,提升數字治理能力。推動“數字產業化”。依托豫信電科集團積極布局集成電路、區塊鏈、軟件等領域,堅持“補芯、引屏、固網、強端、育器”協同并進;
深化與中國電子集團等的合作,探索數據確權、定價、交易業務,充分激發數據要素價值。
八、實施綠色低碳行動。研究制訂省管企業碳達峰碳中和行動計劃,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危險物品等“兩高一危”項目,大力發展綠色低碳高效產業。聚焦能源脫碳供給、工業綠色制造、終端零售消費等領域,加強綠色技術攻關,推動構建高科技、低消耗、少污染的綠色制造體系。支持省管企業積極參與構建綠色屏障,推動生態保護修復,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九、實施監管提效行動。緊扣主線強機制。堅持以“管資本”為主線推進國企改革和加強國資監管,建立健全穿透式國資監管制度機制,重塑監管理念、架構、方式。修訂投資管理辦法,對一定范圍和額度的投資事項實行事前備案和報告,建立及時“踩剎車”止損機制。優化考核定標尺。完善以質量效益為核心的考核指標體系,以質量效益為共性指標,其他指標根據企業行業特性和發展階段差異化選取。堅持“硬考核”導向,將業績考核與薪酬分配、職務升降掛鉤,考出壓力動力。授權放權激活力。制定并動態調整授權放權清單,推動省管企業集團公司對所屬企業同步授權放權,激發各級企業活力。強化監督筑防線。落實重大投資決策失誤責任追究制度,推動出資人監督與紀檢監察、巡視巡察、審計、社會監督等協同監督,構建“縱橫一體、協同聯動、懲防并舉、高質高效”的大監督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