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街道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調研報告,供大家參考。
黨的十八大以來,**市大力實施“871”重大生態工程,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進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提升。**區著力打造古海岸濕地綠廊、海河生態綠芯、**湖濕地藍芯,“一廊兩芯兩環六片區”生態空間格局初見成效。**湖街全域位于綠色生態屏障區內,如何推進綠色生態屏障建設和保護,充分發揮生態資源的“錢庫”功能,還需要揚優勢補短板,提出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一、主要優勢與做法
1.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鞏固提升生態環境質量。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生態資源,是**湖街最閃亮的名片,也是最寶貴的財富。近年來,街道始終把保護生態環境放在突出位置來抓,扎實開展污染防治工作,嚴格落實河(湖)長制要求,精細化實施綠化養管,推動空氣質量不斷提升,水環境面貌持續改善,綠化景觀提檔升級,對改善空氣質量和調解氣候發揮了重要的“城市綠肺”功能。街道先后被評為“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市最美河湖”“國家級綠化先進單位”“全域旅游示范街鎮”等。
2.加快推進文旅產業發展,持續釋放生態資源的經濟價值。街道依托豐富的生態資源,堅持把發展文旅產業作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的切入點,從細分文旅市場、精準定位目標人群入手,明確把本地游、周邊游作為主攻方向,把年輕人、親子家庭作為主要目標人群,把重點放在打造“兩湖”生態休閑旅游上,先后引入水上樂園、天鵝灣帳篷營地、花海藝術市集等眾多文旅項目,并通過微博、抖音、小紅書、微信公眾號等平臺以及邀請網紅大咖打卡直播等形式進行廣泛宣傳。在引進文旅項目過程中,街道堅持走市場化運作道路,所有項目均以營收分成模式合作開展,街道只提供場地和基礎設施配套,項目方負責日常運營管理,有效實現了資源互補、合作共贏,提升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積極開發利用地熱資源,加快推進綠色產業集聚發展。街道充分發揮地熱資源優勢,拓寬上下游產業,創新綠色發展途徑。依托**湖恒大溫泉旅游度假區,延伸發展健康醫養、休閑洗浴、酒店度假等產業,與旅游業實現良性互動,成為京津冀地區馳名的溫泉療養度假區。與中國地質調查局形成戰略合作,建設華北地質科技創新中心,引進水文地質調查中心、物化勘探所、中科院智能研究所等科研機構十余家,成為地熱主題的科技創新集聚地。目前,**湖區域實現地熱供熱面積約181萬平方米,占比44%,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雙贏。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文旅產業處于起步階段,對消費拉動作用有待提升。目前**湖區域景點以點狀分布為主,融合整合力度不夠,常態化、精品化旅游路線還沒有形成;
文旅產業“吃、住、行、游、購、娛”要素不完善,參與性、體驗性、文化性娛樂項目還不夠多,“過境游”“一日游”“閃電游”占比較大,大多還停留在觀光層面,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需進一步提升。
2.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不寬,開發力度不夠。對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路徑研究不充分,存在創新能力不強、推進力度不大、生態產品價值挖掘不夠等問題。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能力不足,生態農業還沒有發展起來,特色生態產品少,民宿、賓館等經濟載體不多,產業鏈不完善,推動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通道不足,生態資源的經濟價值沒有得到很好實現。
3.群眾生態文明意識不夠強,生態友好型社會尚未建立。居民主動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還不夠強,更多關注與切身利益相關的生態環境問題,還不能把環保理念落實到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中。同時,隨著文旅產業的快速發展,到**湖的游客越來越多,對生態環境保護也帶來了較大壓力。
三、發展思路和舉措
1.突出做強文旅產業,不斷提升文旅消費拉動作用。充分運用市場化運作模式,吸引更多優質企業參與到文旅產業中來,優化完善旅游“吃住行游購娛”布局,積極推進“旅游+醫養”“旅游+體育”,引入度假型酒店和更多優質輕奢項目,策劃特色精品節會,繼續辦好**湖文化旅游體育節,打造特色風情夜市,構建文旅消費新場景,持續釋放生態資源的經濟價值。樹牢全域旅游理念,將目前點狀分布的文旅項目串聯起來、整體提升,促進文旅項目資源疊加、優勢互補、抱團發展。延伸文旅鏈條、拉長文旅周期,推出春夏秋冬各具特色的旅游產品,特別是加大冰雪運動開發力度,打造冰雪主題樂園,開展冬季冰雪觀光活動,搶占冬季旅游先機,叫響冬季文旅品牌。
2.構建綠色產業體系,更好地服務新發展格局。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過程中,要加快集聚一批以“雙碳”、文化旅游、醫療康養為主導的綠色低碳企業,在麗健園等各類載體建設運營中突出智慧管理和節能環保理念,構建綠色低碳發展產業體系,實現產業綠色化、綠色產業化。以建設地熱資源高質量發展示范基地為契機,推進落地地熱產業技術研究院,整合地熱井權,科學開發利用地熱資源,提高綠色清潔能源的使用效能,不斷擴大應用場景,力爭五年內實現**湖全域地熱供暖,實現綠色發展和民生改善的共贏。
3.拓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探索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積極發掘**湖區域植物生態資源價值,大力開展中草藥、有機稻等特色生態作物種植,因地制宜發展林下、水中經濟,努力提高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和水平,將“好生態”轉化為“好產品”“好品牌”。積極適應“雙碳”工作要求,不斷提高碳匯能力,加快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推動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同步提升。
4.加快生產生活方式轉變,引領綠色低碳新風尚。加大生態文明宣傳力度,深化文明實踐,倡導綠色生活方式,持續開展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出行等綠色生活創建活動,嚴格落實生活垃圾分類制度,使綠色低碳生活成為一種新時尚,推動生態文明行為蔚然成風。
推薦訪問:文明建設 調研報告 街道 關于街道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