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3年城鄉建設治理經驗交流材料,供大家參考。
近年來,我區深入學習貫徹******關于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論述重要指示,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按照“道德名城、魅力**”新定位,以城市規劃為引領,以建設管理為重點,以城鄉融合為方向,聚焦“四個突出”,高標準設計、高品位打造、高質量建設更加宜居、更加美好、更具活力的城市和鄉村,探索城鄉建設治理新模式,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全面提升城市品位,一幅城鄉融合發展的畫卷正徐徐鋪展開來。2022年12月15日,**市城鄉建設治理工作會議在**區召開,并就城鄉建設治理工作作典型發言。
一、突出科學規劃,下好城鄉建設治理先手棋。規劃是城鄉建設的靈魂。**區堅持規劃先行,及時確定“向西融合、向南拓展”的發展方向,形成“一城兩心三軸四組團”的空間結構布局。一是科學編制規劃。主動對接中心城區總體規劃,在總規框架內,編制了《**區中心城區控制性詳細規劃》《龍湖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城市新區核心區城市設計》和綜合交通、公共文化設施、綜合防災減災等33個專項規劃,加快編制19個鄉鎮(街道)國土空間總體規化,初步完成380個村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構建了發展規劃為統領、國土空間規劃為基礎、專項規劃為支撐的規劃體系。目前,城區面積5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2萬人;
完成了王店撤鄉設街道,劉振屯撤鄉設鎮工作,鄭集、大連撤鄉設鎮,城關、白樓撤鎮設辦工作已上報省民政廳,屆時城鎮化率將大幅提高。二是“規委會”統籌決策。每半月召開一次“規委會”,重大空間規劃項目、城市建設項目等,一律提交“規委會”研究決策,確保規劃事項科學可行。目前,已召開“規委會”26次,對 504個規劃事項進行了審議。三是強化規劃控制。按照規劃一張圖、審批一支筆、管理一個法、建設一盤棋“四個一”原則,建立規劃管理人員責任追究制度,健全項目選址、會審、發證、放線、驗收等工作機制,形成相互協調、相互制約的規劃控制制度機制,有力保障各項規劃的順利實施。加強農村宅基地和村民自建房管理,468名協管員常態化開展日常巡查,有效防范自建住房風險隱患。
二、突出項目建設,打好城鄉建設治理主動仗。堅持“項目帶動”,實施各類城建項目240個,建成市政道路186 公里、縣鄉道路1200公里,為城鄉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一是拓空間。以全國文明城市、國家5A級旅游景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創建為抓手,實施國家5A級旅游景區創建環境綜合整治行動、古城保護和城市更新行動,征收城中村房屋9114戶、232.8萬平方米;
加大拆違治亂力度,拆除“兩違”建筑69萬平方米,為城市長遠發展拓展了空間。2022年以來,已上報土地10809畝,批復土地8480畝,供應土地1839畝。探索實行房票安置政策,發出房票941戶,資金額度7.8億元,走出了一條拆遷安置補償的新路子。二是補短板。堅持以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大力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快補齊城市建設短板。累計投資20.3億元,新建擴建中心城區道路85條,打通斷頭路、卡脖子路,完善城區路網結構。扎實做好城市修補,城區主次干道坑槽挖補罩面3.7萬平方米,整治窨井蓋3548個。實施城區水系治理工程,對城區6條河流開展水環境綜合治理,治理河道27公里,新增濱河景觀綠地2600余畝,初步實現“水清、河暢、岸綠、景美”的目標。三是揚優勢。加快公園游園建設步伐,努力把城市形象變為生產力。建成蘇子讀書園、伏羲文化公園、慈善園、民生公園、紅楓園、長壽園等公園游園93個,新增綠地面積150萬平方米。實施總投資12億元的龍湖濕地生態保護和綜合治理項目。目前,伏羲文化廣場、生態停車場、龍湖進水閘、內環湖綠色走廊、古城雨污水管網及道路升級改造、青龍橋等工程已全部竣工,內湖治理項目正在加快實施。注重以文化城,把**歷史文化元素和法治、慈善、雙擁等主題融入公園游園,完整呈現了城市文化脈絡。建成“道德書屋”11座,全天候開放、數字化運行、可持續運作,打造公共文化服務新亮點。四是強功能。改造老舊小區70個,修建停車場18處,新增機動車停車位1.6萬個;
新建改建公廁97座,垃圾中轉站33座,愛心驛站10座,建設各類運動場地56個,健身設施860個,城市功能加快完善,中心城區綜合承載力得到全面提升。五是惠民生。新建改擴建中小學、幼兒園16所,完成“民轉公”學校13所,新增公辦學位4.8萬個。區人民醫院、第五人民醫院、婦幼保健院、中醫院建成投用,市第一人民醫院新院區加快建設;
改造鄉鎮衛生院18個、村衛生室131個,新建特色中醫館18個;
利用農村閑置宅基地、廢舊房屋,發動在外鄉賢積極捐助,建設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19座。
三、突出精細管理,抓好城鄉建設治理牛鼻子。堅持以城市“五治”行動為引領,深入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一是建好城市智慧大腦。社會治理綜合服務中心投入運行,匯集城管、旅游、水利、公安、消防、農業、環保等18個智慧應用場景,實行數字經濟與智慧城市的雙輪驅動,努力實現城市治理精細化、社會服務優質化、農業農村現代化、基層管理創新化、依法治區制度化、民主監督全面化,著力打造“一網統攬、一屏智享、一體應用、一站服務、一門受理”的城市治理體系。二是開展城市“五治”行動。在生態環境治“污”上,第二污水處理廠、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南水北調水廠投入運行,新增雨污管網210公里,城區15處易積水點得到徹底根治,實現了由“污”向“凈”的轉變。在交通秩序治“堵”上,渠化改造道路交叉口36處,新增公交港灣160處,治理店外經營、流動攤販6000余處,實現了由“堵”到“暢”的轉變。在市容衛生治“臟”上,整治“飛線”近10萬米,整理背街小巷104條,遷改高壓線路11條,完成44條道路強弱電入地改造,規范沿街商戶外觀、門頭匾額、廣告牌等6000余處,拆除沿街門店防盜窗5萬余處,號召群眾自覺粉刷沿湖、沿路、沿河建筑外立面42萬平方米;
對城區道路實行機械化清掃,每日出動保潔人員800余名、車輛120輛,實現了由“臟”到“凈”的轉變。在專業市場治“亂”上,將沿街流動商販、建材店等六類商戶進行劃行歸市,引導260余家商戶入駐久鴻萬洋農博城、廣商建材城等專業市場,實現了由“亂”向“治”的轉變。在公共服務治“差”上,上線“淮好辦”APP, 400個高頻事項實現一鍵受理、指尖辦理,實現了由“差”向“優”的轉變。三是健全完善長效機制。建立健全城市建管工作推進機制,形成發現問題、交辦問題、整改問題的工作閉環。建立城管委會議機制,每半月召開一次會議,每次選取不同類型問題,針對性研究解決,立足“小切口”,解決大問題。建立干部責任分包機制,處級干部帶頭分包路段、村(社區)網格,區直單位具體分包沿街門店、住宅小區,確保責任到人、細化到點、落實到位。建立網格化管理機制,以村(社區)、街道、小區為單元,劃分25個城市管理責任網格,1813名網格員常態化開展巡線,發現問題及時上報。建立督導檢查機制,區委督查委設立專項督查組,對城市管理工作周周督查、周周通報、月月排名,全面壓實區、鄉鎮、村(社區)三級管理責任。四是加強基層社會治理。依托社會治理綜合服務中心,設立接待受理、法律服務、矛盾調處等8個功能中心,建立人民調解、訪調對接和訴前調解多元調處化解機制,主動發現、化解矛盾糾紛5000余起,赴上三級信訪同比下降28.5%;
高標準建成基層警務室100座、鄉鎮消防站19座,招聘專職消防員163名、村級輔警468名,基層社會治理能力不斷提高。
四、突出融合發展,走好城鄉建設治理新路子。按照“爭當城鄉融合發展先行區”工作要求,堅持以鄉村振興示范村建設為抓手,統籌推進城鄉基礎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一是全力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按照“農投公司介入、村集體植入、鄉村產業導入、社員群眾加入”模式,整合自然資源、住建等部門力量,合理開發利用騰退宅基地、村內廢棄地、空閑地,有效解決了城鄉發展“地和錢”的問題。目前,已整治農村低效用地2100畝,計劃再整治5000畝。二是大力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建成總投資5.3億元的西紅柿產業融合示范園(河南省現代設施蔬菜生產示范園),建設總投資2.96億元的省級優質小麥現代農業產業園,總投資8.16億元的安嶺鎮科教用品、劉振屯鎮板材加工產業園,形成了多點、多區、多園的產業發展格局。目前,共有農業產業園省級2個、市級2個,發展種植專業合作社1605個、養殖專業合作社696個,累計帶動6萬多農戶參與到現代產業鏈條。三是加快建設三級便民物流體系。按照“區園、鄉站、村點”整體規劃布局,區級建立物流總倉,占地300多畝的快遞物流產業園、130畝的淮西物流港,2023年6月份可建成投用;
建成電商服務點450個,鄉級建設19個客貨郵綜合服務站,村級建設468個快遞服務點,實現客貨郵一體化、區鄉村三級物流網絡全覆蓋。四是全面實施鄉鎮政府所在地改造提升工程。對19個鄉鎮政府所在地進行改造提升,硬化路面175公里,鋪設雨污水管網96公里,建成公廁25座、污水處理廠17座,強弱電改造17.38萬米,植樹4.5萬株,安裝路燈 2358盞,外立面粉刷179萬平方米,鄉鎮政府所在地初步實現了“凈起來、綠起來、亮起來、美起來”。按照“低投入、低運維、無動力、微動力”的思路,探索出適宜平原農區推廣應用的7種污水治理模式。五是積極創建“四好農村路”省級示范縣。開展路域環境綜合整治行動,對所有農村公路進行路田分離、路宅分離、路肩培護。累計整理邊坡邊溝1300公里,栽植行道樹55萬多株,為群眾建設“四小園”1萬多個。高標準打造3個區級中心養護站,成立19個鄉級管養站,設置468個村級養護室,愛路護路鄉規民約、村規民約制定率達100%。
推薦訪問:城鄉建設 經驗交流 治理 城鄉建設治理經驗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