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市中心城區農貿市場改造情況調研報告【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
為加快推動我市中心城區農貿市場改造提升,進一步改善居民生活服務供給質量、擦亮城市文明窗口,市委政研室對我市中心城區農貿市場改造情況進行了調研,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工作建議。
一、基本情況
我市自*年開展城市區農貿市場改造提升工作以來,按照“屬地管理、先易后難、穩步推進”的原則,分階段分批次推進農貿市場硬件和軟件改造升級,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年至*年,城市區*個農貿市場通過改造提升或關停并轉,實現了從傳統無序的“馬路市場”到大棚式、封閉式室內農貿市場并存的轉變。*年至*年,在城市區開展農貿市場星級評定及微改造工作,行署路農貿市場、龍祥農貿市場等*個農貿市場獲得星級評定,*家農貿市場完成微改造,農貿市場規范化管理水平進一步提升。今年以來,我市出臺《*市農貿市場超市化改造提升工作實施方案》,制定了《*市農貿市場規劃建設導則》、《*市城市區農貿市場管理規范》等政策文件,確定了*年*月底前完成中心城區*個農貿市場改造的目標任務,建立了由分管副市長任召集人、市商務局牽頭、相關市直部門和各城市區分管負責同志參與的聯席會議制度,協同推進農貿市場改造工作;
各城市區落實屬地責任,成立了工作專班,制定了工作方案,建立了領導分包、臺賬管理等工作機制,推動了農貿市場改造工作有序開展。目前,基礎條件較好的*個市場正在推進微改造;
剩余的*個半封閉、大棚式農貿市場中,*個已開工建設,*個正在完善改造方案,*個仍在開展前期調研。
在推進農貿市場改造過程中,部分城市區探索形成了較為有效的改造方式。一是多方籌措資金。我市農貿市場改造一般按照“誰開辦、誰改造、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由市場開辦者或經營者自行承擔改造費用。針對部分農貿市場缺少改造資金的問題,相關城市區結合實際、創新方法,較好解決了問題。比如,*區由區平臺公司收購東關農貿市場,并將市場的規劃、建設、管理統一打包給第三方運營公司,在解決改造資金問題的同時,提升了改造專業化水平;
*區龍瑞B區農貿市場位于小區內部且土地性質為集體所有,所在街道將其收回后納入老舊小區改造項目,改造資金問題得到解決。二是加強運營管理。為進一步提升農貿市場管理水平,部分城市區積極引入專業管理團隊,實行專業化、精細化、長效化管理,推動市場環境更加整潔、管理更加規范。比如,*區王城市井農貿市場實行“管辦分離”,市場由*惠農農貿有限公司投資建設,引入*泰禾鑫商業管理有限公司負責運營管理,有效發揮了專業運營公司的智慧化管理、線上線下營銷、基地直發直供等優勢,提升了市場規范化管理水平、降低了管理成本,為消費者創造了舒適便捷的市場環境。三是合理調整布局。針對部分城市區農貿市場分布過密或過疏的問題,通過整合資源、擇址新建等方式,持續優化農貿市場布局。比如,*年,針對*區谷水農貿市場、*農批市場、谷水蔬果批發市場設施陳舊、距離較近、功能趨同的問題,將*個農貿市場整合為*個并實施改造升級,布局“微調整”不僅未影響居民日常購物,而且節省了改造費用、提升了改造質量。比如,針對*區沒有農貿市場的問題,*年整合*區部分小型集市,按照星級農貿市場標準規劃新建秋實農貿市場,大大提升了居民生活便捷性、改善了消費環境。四是積極拓展功能。部分農貿市場在改造過程中更加突出便利化、人性化服務,增加了社區服務等與居民日常生活相關的其他業態,不僅提升了市場顏值,而且拓展了市場功能。比如,*區狀元紅農貿市場除設置了自助查詢機、公共服務、農殘檢測、公平秤等便民服務區外,還開辟了餐飲百貨區和兒童游樂區,逐步形成了涵蓋生鮮超市、餐飲、休閑娛樂、社區服務等在內的多功能復合業態。
二、存在問題
(一)規劃布局不夠合理。農貿市場應著眼于城市功能品質提升、方便群眾就近購買農副產品,按照“小規模、高密度、社區化”原則布局。目前,我市農貿市場的規劃布局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數量不足。中心城區(不含*、*)共有農貿市場*個,平均每個城市區不到*個,每萬人擁有農貿市場*個,與先進地區差距較大。比如,青島市*個城市區現有農貿市場*個,每萬人擁有農貿市場*個,是*的*倍;
新規劃農貿市場*個,建成后每萬人擁有農貿市場將達到*個,是*的*倍。二是空間布局不均衡。農貿市場應綜合考慮輻射范圍、人口密度等因素均衡分布,最大限度提升覆蓋率。我市現有的*個農貿市場空間分布還不均衡。比如,*區共有*個農貿市場,幾乎每個街道都有,而*區只有*個農貿市場,*區只有*個農貿市場。三是規模結構不合理。農貿市場的規模結構應該呈金字塔式分布,主要從事農產品批發的大中型農貿市場占少數,主要從事零售的小型農貿市場占大多數。這樣的結構更有利于農貿市場社區化,保障群眾采購便利。比如,武漢市將建設社區蔬菜便民店列為民生實事,便民店數量由*年的*個大幅增長至*年的*個,打通了市民買菜的“最后一公里”。而我市中心城區現有的*個農貿市場中,規模較大的占多數,面積*平方米以上的*個,*至*平方米的*個,*至*平方米的*個,沒有*平方米以下的小型農貿市場。這就迫使大中型農貿市場承擔了相當一部分零售功能,既增加了市場管理難度,又造成群眾采購不便,也為“馬路市場”的長期存在提供了土壤。
(二)功能業態過于單一。目前城市區農貿市場大多仍與幾十年前的農貿市場一樣,僅僅提供蔬菜、肉蛋等的售賣,功能較為單一,無法滿足消費升級所產生的新需求。一是延伸服務欠缺。目前農貿市場中多數攤位售賣連根帶土的毛菜,只有極少數攤位售賣凈菜;
肉類、水產攤位多數能夠提供去皮、剁塊、絞餡、去鱗等簡單服務,基本沒有攤位提供去蝦線、切魚片等初加工服務。調研中發現,個別攤位售賣凈菜價格盡管高于同等蔬菜*至*角錢,但銷售較好;
有群眾反映希望在農貿市場購買鮮活農產品后能夠提供瓜果除瓤、肉類精細切分等服務。二是商品種類偏少。農貿市場中多是大棚菜、白條肉等常規農產品,缺乏時令菜、精品菜、有機菜、生態肉等高質量農產品,不能滿足群眾高品質生活需要。部分農貿市場除了售賣蔬菜、肉類和少量水果外,缺乏與蔬菜關聯度高的糧油副食、干貨調味品、日雜百貨等商品,常用商品不能一站式購買齊全。調研中,部分群眾還希望*豆腐、上戈蘋果等縣區知名農副產品和夾馬營燒雞兔肉等“老字號”特色食物可以在農貿市場設置攤位,方便購買。
(三)經營能力還有不足。目前有的農貿市場,特別是改造后的農貿市場,因為經營模式單一,成本收益難以平衡,生存發展比較困難。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一是缺乏龍頭企業。我市農貿市場多數是單打獨斗的小微市場主體,缺乏擁有完整供應鏈和物流鏈的龍頭企業,無法依靠規模效應、科學管理實現降本增效。而先進地區通過龍頭企業專業化運營,農貿市場經營狀況較好。比如,正育農貿是上海專業的標準化農貿市場連鎖品牌,擁有*家標準化農貿市場、*家生鮮便利超市、*家農副產品連鎖商店,采用標準化品牌化經營方式實現品質管控、特色營銷,保持了較高的盈利水平。二是盈利模式單一。農貿市場開辦方收入以單一的攤位租金為主,基本沒有其他經營性收入渠道。部分農貿市場為收回改造成本提高攤位租金,而較高的租金又會轉嫁到菜價上,導致客流量小、銷售額低,從而造成惡性循環。比如,上發市集是*區*年重點打造的智慧型標準化農貿市場,由于較高的租金和電價,生鮮區商戶入駐率由開業時的*%至*%下降到目前的不足*%。三是政府支持力度不夠。農貿市場具有一定公益屬性,開辦方多數保持微利運營,需要政府統籌相關資源給予其他盈利性項目、獎補等支持,促進其更好平衡開支,但是目前市區兩級均缺乏相關支持政策。
(四)市場管理水平總體偏低。目前我市農貿市場大多數仍停留在傳統的散戶經營、各自交易等方式上,與超市化、規范化、智慧化要求仍有差距。一是食品安全難保證。存在食品準入和溯源制度落實不到位、檢測手段單一等問題。糧、油、肉、蔬菜、瓜果等進貨渠道繁雜,特別是蔬菜、水產進貨時普遍存在攤主電話下單、供貨方接單送貨的方式,雙方憑借信任交易,缺乏規范的憑證,給食品溯源帶來較大困難。檢測手段多為定性檢測,僅能測試被測樣品是否含有有毒有害物質,無法檢測含量,目前只有*家農貿市場配備快檢室,難以滿足當前農貿市場食品安全監管的實際需要。二是環境衛生不達標。多數傳統農貿市場的環境衛生水平仍與超市化改造提升標準存在差距,垃圾清運不及時、熟食攤位案板晾賣達不到防塵防蠅要求等現象比較普遍。比如,在*區唐宮路農貿市場內,有個別攤位仍提供活禽現買現殺“一條龍”服務。三是配套設施不完善。我市農貿市場有較大一部分都是老舊市場,受地理位置、建筑空間、建設成本等方面制約,標準化程度不高,配套設施不完善。由于農貿市場空間偏小,一些市場商住不分,人車混行,車輛停放混亂;
市場整體消防安全水平低,私搭電線、占用消防通道等問題突出,*區*家農貿市場只有*家符合消防要求。四是明碼標價難落實。目前我市農貿市場還多以口頭問價為主,不標價、賣價與標價存在出入的情況比較普遍。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商戶認為農產品價格波動大,早晚價不同,買賣雙方都習慣于討價還價,標價意義不大;
二是市場經營方思想上不重視,內部監管不到位,明碼標價機制不健全。
(五)改造提升存在困難。農貿市場改造提升要求在*年*月底前完成,但截至目前,需要改造提升的*個農貿市場中,只有*區周公市場開工建設,要完成預期改造提升目標難度較大。影響進度的主要原因:一是產權主體復雜。我市農貿市場主要由街道辦、企業、私人開辦,其中街道辦開辦*個、企業開辦*個,其余都是私人開辦,各種主體間難以達成改造共識。二是用地性質瓶頸。有些農貿市場是租用的集體用地,建設現狀與未來城市規劃不一致,部分業主考慮到經營年限不會太久,不愿再投資改造提升。三是改造升級成本較高。大多數農貿市場都是老舊市場,有的已經開業*多年。初建時受設計條件、經濟環境及年代限制,導致設施不全,再加上使用時間長,電路、通風、采光、地下管線等頻繁出現問題,升級改造工程量大、成本高,部分基礎較差的市場改造成本甚至高于拆除重建。比如,*區康滇市場為半封閉建筑,如果改造為全封閉需要增添消防噴淋系統,業主核算建設成本與新建相當。四是改造空間受限。城市區農貿市場大多建在建筑密集區,而且內部也是充分利用空間布滿攤位,升級改造無法找到新的場地空間。比如,*區新綠鮮農貿市場位于地下,不具備無障礙通道和消防通道改造提升條件。五是業主存在顧慮。農貿市場多數在*、*年進行過改造提升,有的市場改造后運營狀況不佳,影響了部分業主的信心。
(六)政府管理服務有待加強。有力有效的政府管理服務是農貿市場長期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目前相關部門對農貿市場的管理服務還存在不足,不利于農貿市場的經營管理和改造提升。一是管理合力不足。農貿市場的管理涉及商務、市場監管、規劃、住建、城管、消防等多個部門,由于各部門之間缺乏有效的統籌協調、聯合執法機制,造成農貿市場管理“九龍治水”的情況,難以形成管理合力。比如,商務部門牽頭負責農貿市場建設管理和行業指導,但沒有執法權,缺乏強有力的監管手段,遇到問題需要協調同級其他監管部門,導致一些工作推進效果不理想。二是屬地管理需進一步加強。市委、市政府著力推動農貿市場由“條條管理”向“塊塊管理”轉變,將市相關部門管理權限逐步下放給各城市區,推動各城市區整合力量、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率。但一些城市區還未及時研究謀劃如何承接用好下放權限,未出臺新的綜合管理辦法,屬地管理作用未得到充分發揮。三是常態化動態化管理不到位。由于管理制度機制不完善、工作責任壓得不實,相關部門對農貿市場的管理偏重突擊檢查、專項治理和舉報查處等,在常態化動態化管理上下功夫不夠,沒有找到治本之策,“馬路市場”等頑瘴痼疾長期得不到根治,存在檢查治理“一陣風”,過后又迅速反彈回潮的現象。
三、工作建議
(一)優化規劃布局。按照“小規模、高密度、社區化”原則,優化農貿市場規劃布局,構建分級分類、高效便捷的農貿市場體系。一是科學規劃數量規模。加快構建以大中小型農貿市場為主體、以社區小區生鮮站點為補充的農產品供給網絡。小型農貿市場占大多數,建筑面積以*至*平方米為宜,主要方便周邊居民日常購菜;
中型占少數,建筑面積在*至*平方米,主要滿足附近居民對農副產品的多樣化、品質化需求;
*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農貿市場占最少數,主要滿足農產品批發集散需求;
在此基礎上,以各居民小區周邊或內部的生鮮便利店、超市等更為靈活便捷的站點為補充,推動各類農產品供應主體協調發展,實現社區全覆蓋。二是不斷優化空間布局。著眼于生活服務社區化,綜合考慮人口密度、服務半徑、消費需求等因素,圍繞社區周邊合理均衡布局大中小型農貿市場和生鮮站點。一般在*至*萬居住人口的區域內,應確保布局的各類農貿市場總面積在*至*平方米,服務半徑不超過*米,有效滿足居民需求,完善“*分鐘”便民生活圈。三是研究制定專項規劃。根據城區發展規劃和人口居住分布,結合鄰里中心建設,統籌編制農貿市場專項規劃,并納入城市建設總體規劃和城市土地利用規劃,與城市提質各項工作同步建設、同步驗收。
(二)豐富商業業態。在充分考慮周邊市民實際生活需求的基礎上,鼓勵引導農貿市場完善功能配套,更好滿足消費升級產生的新需求。一是延伸服務內容。大力倡導和鼓勵凈菜上架,提供削皮、去瓤、切分等食材初加工服務,有條件的農貿市場可提供食材烹飪等服務,為經營戶增收,為消費者提供便利。二是增加商品種類。提供凈菜、有機菜、預制菜以及糧油副食品、干貨調味品、日雜百貨等商品,滿足群眾一站式購物需要。引進“老字號”特色食品、特色小吃等商家入駐,提升農貿市場人氣。設置*豆腐、*紅薯、*縣大蔥等特色農產品銷售專區,引入“*源耕”等特色農產品區域品牌,為消費者提供多樣化選擇。三是突出自身特色。針對不同農貿市場情況,增加個性化的功能需求類型,比如對景區附近的農貿市場增加旅游相關產品的展示和體驗功能,對創新平臺附近的農貿市場增加一些咖啡店等小微創新空間等。
(三)增強運營能力。堅持運營思維,兼顧農貿市場公益性和盈利性,創新解決收益平衡問題。一是引育龍頭企業。引進培育實力強、運營經驗豐富的龍頭企業參與農貿市場建設運營,打造有價值、有影響的市場品牌。二是鼓勵多元經營。鼓勵農貿市場開辦方跨領域、多業態經營,用其他盈利性業態平衡農貿市場成本。探索在農貿市場內增加超市、餐飲等盈利能力較強的關聯業態,實現相互引流,拓寬盈利渠道。鼓勵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提供配送服務,滿足消費者網上購物需求。三是加大政府支持。市區兩級加快研究出臺支持農貿市場改造提升、多元化運營相關政策,通過將一些盈利性項目交給農貿市場開辦方運營、對積極實施改造提升的農貿市場進行獎補等方式,平衡改造提升成本;
完善星級管理制度,以運營水平為主要指標,評定星級市場并給予一定獎勵,鼓勵農貿市場開辦方提升運營水平。
(四)提升管理水平。突出標準化引領,在硬件升級改造同時,同步提升農貿市場內部管理水平。一是加強食品安全監管。完善商戶資格審查、食品準入等制度,配齊食品流通追溯和檢測設施,落實食品溯源和檢測制度,實現農貿市場的全方位、無縫鏈接檢測。二是提升環境衛生水平。壓實網格化屬地責任,督促農貿市場經營方落實主體責任,完善環境衛生標準考核,建立落實“門前三包”責任制,確保功能分區合理、商品擺放規范有序、清掃保潔到位、垃圾收集容器配置合理并及時清理。三是完善配套設施。合理規劃農貿市場內交通,區分消費者、貨物、工作人員流線,實行人車分行,避免交通擁堵無序。劃分機動車、非機動車停放區域,增加建筑退讓及市場緩沖空間,避免市場出入口處與城市道路產生擁堵。完善消防車道、水池、泵房等消防設施。四是加大誠信建設力度。引導市場實行制度管市、契約管市,落實明碼標價制度,組織開展文明誠信市場創建等系列活動,選樹先進典型,以評促建、以評促管。
(五)加快分類改造。對于不同農貿市場的不同問題,建議通過分類改造“一場一策”解決,重點解決以下問題。一是確定改造方向。按照鞏固提升、收購歸集、關閉轉型三個方向,盡快確定各農貿市場的改造方向。其中,對產權、經營權統一,經營狀況較好,管理比較到位的市場,促使其改造升級和管理提升;
對產權分散、經營管理不到位、符合收購條件的市場,由轄區街道與區屬平臺公司進行對接,積極引進業內實力強、實操經驗足、運營能力好的公司,通過產權收購、統一租賃等方式歸集農貿市場開辦者或經營者,實施改造升級;
對不具備改造條件、業主經營意愿不強烈的農貿市場進行關閉或促其轉型。二是明確投資主體。原則上由業主方投資改造,支持市區兩級平臺公司和大型連鎖商超通過收購、參股合作、多元經營等方式參與改造。三是加強指導規范。盡快出臺農貿市場規劃建設導則,對建設要求明確予以規定。規劃、住建、市場監管、消防等部門加強指導,針對不同農貿市場實際情況,提出切實可行的改造建議,幫助解決瓶頸問題,促進規范化改造提升。四是拓展改造空間。結合舊城改造,改造利用廢舊廠房倉庫、公交場站、社區底商等空間增補農貿市場數量。合理布局現有市場內部空間,用足用活公攤面積,提升空間利用效率,為市場內部交通優化、消防等配套設施設置提供空間。五是解決合理需求。在農貿市場封閉改造期間,可劃定臨時擺攤區域,合理安排商戶規范經營。有條件的農貿市場,可以實行一半施工一半經營的半封閉施工方式。
(六)強化管理服務。堅持問題導向,著眼常態長效,以制度和機制建設為重點,不斷提升政府對農貿市場的綜合管理水平。一是落實屬地管理責任。各城市區要進一步承接好市級部門下放的職能、權限和人員,結合本地實際出臺農貿市場綜合管理辦法,充分發揮街道社區作用,建立健全綜合執法機制,提升管理水平,形成管理合力。二是加強常態化管理。建立健全日常巡查、駐場管理、督導檢查、考核獎懲等機制,深入研究“馬路市場”整治和農貿市場食品安全、環境衛生、周邊秩序等問題,強化常態化動態化管理,讓農貿市場真正成為方便群眾生活和體現城市文明的城市生活服務新空間。
推薦訪問:農貿市場 市中心 調研報告 市中心城區農貿市場改造情況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