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鋒 陳影 李婉婷
摘 ?要:立德樹人既是高等職業院校的根本任務,更是院校立身之本,同時也是高等教育的價值目標和時代使命。創新專業課程思想教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具體舉措,同時也推動了立德樹人的實踐創新。文章以浙江同濟科技職業學院大數據與會計專業為例,創新育人模式,讓“崗課賽證”綜合育人與專業課程思政育人達到思想同心、目標同向、工作同力、落實同步的同頻共振效果。
關鍵詞:育人模式;
“崗課賽證”;
課程思政;
協同育人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3)07-0-03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總書記關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不忘立德樹人初心,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全面深入推進專業課程思想政治教育,以價值引領、思政育人、專技融合,助力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是我們教育的根本,也是我們教育工作者應該為之努力奮斗的目標和方向。因為專業課程思想政治教育與“崗課賽證”融通協同育人在教育理論邏輯上都是對教育規律與教育本質的遵循;
從價值邏輯上是個體性與社會性發展的觸媒;
從實踐邏輯上是我國職業教育實踐的指南。在這樣背景下,高校紛紛創新育人模式,將“崗課賽證”綜合育人與專業課程思政育人進行協同育人培養新模式的探究與實踐[1]。
一、課程思政與“崗課賽證”協同育人現狀與問題
(一)大數據與會計專業(以下簡稱本專業)課程思政與“崗課賽證”協同育人現狀
專業課程思想政治教育與教育的本質、教育的價值、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教師“教書育人”的核心使命以及學生“全面發展”的內在需求是相通的,都是強調要在專業課程教育教學中強化育人工作,以實現對學生的精神啟蒙和價值觀的塑造,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當前本專業課程思政教育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現狀:一是專業課程思政建設與“崗課賽證”融通協同育人的內在邏輯和關系混亂;
二是專業課程協同育人的路徑相對單一且可執行性受到限制;
三是價值觀的建立與理論知識教學和技能培養未能達到有效的交匯和融合,達不到“1+1>2”的協同效應等問題;
四是專業課程思想政治教育建設與“崗課賽證”融通處于各行其是、各自為營的局面,沒有達到有效的協同融合,導致協同育人實效不明顯。
(二)本專業課程思政與“崗課賽證”協同育人存在的問題
通過對本專業的協同育人現狀分析,主要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關鍵問題:一是本專業雖推進“崗課賽證”綜合育人模式,但專業課程思想政治教育目標與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存在目標不統一的現象,即如何將育人的內在隱性目標與專業知識技能的外在顯性目標進行有機融合,如何培養“又紅又專”的人才。二是本專業“崗課賽證”課程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專業課程教學內容難以相互貫通和統一,雖踐行思想政治教育全程融入專業教育之中,但未達到“鹽溶于水”的效果,還是存在兩張皮的問題。三是目前本專業“崗課賽證”綜合育人與專業課程思政教育育人存在各行其是、各自為營,如何讓他們協同融合、相得益彰,如何主動適應浙江省和杭州區域產業布局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需要,如何打造高質量人才培養“重要窗口”。
二、課程思政與“崗課賽證”協同育人實踐——以浙江同濟科技職業學院為例(以下簡稱本校)
(一)依托本校行業辦學特色,構建協同育人新格局
第一,基于本校水利廳辦學特色與職業教育的特征類型構建育人機制。從三全育人的格局看課程思政與“崗課賽證”融合,以本校水利行業辦學特色為切入點,將類型定位為育人指明方向,將新時代水利精神與專業職業道德規范內化于專業課程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從而構建多維度、多角度、全方面的協同育人機制,為專業實現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提供實踐遵循。
第二,基于社會發展的需要,科學合理地規劃課程體系。本校位于浙江杭州,是數字經濟特別發達的城市,區域經濟對數字化人才的需求特別強烈。而本校專業要想保障區域為實現高素質技能人才對高質量產業發展的需求,應當著重構建合理、科學的課程體系結構框架。明確專業技術能力、職業素養以及思政素養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性,逐漸明確新時代下新經濟對數智財務人才的需求,革新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定位,科學合理地設計各類課程形態和課時比例、實踐課時比例。以及進一步完善課程標準,確定各課程上課學期,遵循教育規律、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及專業的知識邏輯規律,能有效匹配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達到課程目標與人才培養目標、育人目標形成有機統一[2]。
第三,依靠系統性的育人工程特征,實現多維度、多角度、全方面的育人體制機制。為保障有效達成培養人才的目標,重中之重在于設計合理、科學育人體制機制。無論是專業課程思想政治教育建設還是“崗課賽證”融通都是育人工程系統性的展現。我們采取以“學校—學院—專業群—專業—課程組—教師”為路徑,加快落實系統化的兩者協同育人的管理體制,同時又選用核心的育人工程建立管理機制,如“雙師雙能”型能力教師素養培養機制、專業建設成效考核機制、學校學院專業知識競賽組織機制以及獎勵機制、政校企行合作機制、學生實訓實習管理強化機制等,使專業課程思想政治教育建設與“崗課賽證”融通育人能夠實現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有機融合[3]。
(二)依托專業培養目標與定位,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
第一,在人才培養目標的指引下,建立專業課程思想政治教育與“崗課賽證”融通協同育人的目標。我們根據企業崗位要求和從業標準,依據專業教學標準、技能競賽標準與“1+X”考證標準,對專業人才培養素質、知識與能力目標進行確定。還可以做到將“崗課賽證”中蘊含的行業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納入知識和能力目標之中,甚至將思政素養和職業素養融入素質目標之中。表1是專業主要“崗課賽證”對應關系表。
第二,在課程體系中系統化地融入專業課程思想政治教育建設與“崗課賽證”融通協同育人的內容。課程體系是結構化體系化的專業知識與技能體系、思政與職業素養要求的顯性體現,可以明確要怎么培養技能等級人才。因此,在設計課程體系時,一方面要通過選取、歸納、提煉企業崗位典型工作任務,首先分析崗位知識、技能、素質目標,其次分析職業技能競賽標準與“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考證標準,并遵循以學生為中心原則,強調知行合一,實施因材施教,設置模塊化的課程體系;
另一方面,逐漸從企業崗位的實際工作、技能競賽比賽、“1+X”職業技能等級考證中,提取職業奮斗精神、競技拼搏精神、工匠精神等育人元素,并將育人元素結合專業課程體系,進行有效的匹配,達到專業課程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技能的無形融合,使專業課程思想政治教育能夠有效引領知識技能的學習[4]。
第三,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全程貫穿專業課程思想政治教育建設與“崗課賽證”融通協同育人,創新培養人才新模式基于本專業的職業能力本位培養的需要,從而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探索與實踐。一是探索構建多元育人主體,通過設立產學研合作平臺,促使學校與政府職能部門、行業協會、企業耦合,形成多元育人主體,促進專業發展。二是探索創新教育教學模式,提出過程一體化的學生培養實踐體系,即以專業課程教學為基礎,探索課崗、課賽、課證與專業課程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有效的貫通融合,對接企業實際崗位能力要求,提升學生知識、技能、素質水平[5]。
(三)以專業課程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為核心,不斷優化課程教育教學改革
第一,對專業課程內容進行重構與優化。達到人才培養目標關鍵是課程,也是基礎和直接的載體。要進行課程教育教學改革,首先就必須從課程的內容重構和優化入手,因為專業的知識、能力和素質都需要通過課程內容的教學來實現。培養人才是否適應社會的需要,也是取決于課程內容。本學院課程團隊通過走訪學生實習單位、校企合作單位,進行深入的調研和交流,梳理了企業的核心崗位、典型工作任務,并歸納提煉了典型工作任務所涵蓋的技能、知識和職業素質所求,要求同時將這三大要求進行模塊化、項目化,采用任務驅動的方式使其能夠融入課程教學標準之中,同時將匹配的育人元素嵌入課程教學,實現專業崗位與課程內容、職業修養、職業競賽技能和精神要求以及“1+X”職業技能等級考證要求同向同行[6]。
第二,不斷進行課程教學策略的探索。要強化課程教學成效,教學方案是關鍵手段之一。我們在遵循大數據與會計專業課程的理實一體化性特征,并根據高職生源學情分析,實施因材施教,采用模塊化、項目化教學,同時采用任務驅動的方式,利用沉浸式真實情境導入等教學方法和手段來支撐和強化專業課程思想政治教育建設與“崗課賽證”融通協同育人下的教學實施。并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開展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將訓練競賽、培訓考證、課程思想政治教育與課程教學有機融合,增強思想政治育人、專技融合的有效性,實施多維多元多層次的立體化課程評價模式。通過多元多層次的評價,建立科學的評價標準,引入多方評價主體,采用多維度的評價方式和全過程的評價模式,將結果評價與過程評價相結合,動態評價與靜態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7],達到課證共生共長、課賽共融共合、證賽結合的效果,從而促進專業課程思政元素無形融入人才培養,促進學生全面成長。
第三,對課程資源進行建立與運用。課程資源對于課程教學實施是根本保障。我們以浙江省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共享平臺為依托,不斷建立建設線上課程資源,打造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并結合校企合作共同開發教學案例、視頻、習題等資源,共同共建實驗實訓室,營造真實的企業工作場景,以源于企業高于企業的標準全過程顯示企業技術人才所需的知識、技能、職業素養以及思政元素,充分利用校企共同開發的教學平臺發布,為教師數字化教學以及滿足學生信息化、碎片化學習的需求。并且,要開發“新形態、活頁式”數字化教材。教學之根本則為教材,而目前常規式教材過于理論化、紙質化以及學科特征明顯,滿足不了當前我們職業院校教師對信息化、數字化的教學需求以及學生的網絡化學習訴求。因此,我們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將“崗”“賽”“證”“思政”等學習資源嵌入教材中,知識、技能與素質的呈現采用數智化,不僅展現了數字經濟時代的快速發展,而且給學生搭建了網絡化、個性化、碎片化學習的平臺[8]。
三、結語
“崗課賽證”與課程思政最終的落腳點都是為了培養人才,課程思政建設以育人為重,而“崗課賽證”融通則以育才為主,他們有著異曲同工的作用,但在實際操作中很難達到充分的融合與協同。本學院始終圍繞建設高素質人才培養體系,從學校育人、專業建設、課程教學三個層面進行了課程思政建設與“崗課賽證”協同育人的實踐,梳理了大數據與會計專業的主要技能競賽項目與“崗課賽證”對應關系(含思政元素),對建設“崗課賽證”與課程思政做到思想同心、目標同向、工作同力、落實同步,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蒲萍,袁芬.崗課證賽深度融合的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財會通訊,2010(9):47-49.
[2]楊艾.會計專業崗課證賽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教育與職業,2013(33):114-115.
[3]李茂英,曾慶軍.課證崗賽融合的專業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職業技術教育,2015(11):16-19.
[4]陸道坤.課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問題及解決思路——基于專業課程思政的探討[J].思想理論教育,2018(3):64-69.
[5]曾天山.“崗課賽證融通”培養高技能人才的實踐探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8):5-10.
[6]楊德廣.課程思政是教育規律和教育本質決定的[J].江蘇高教,2021(6):1-3.
[7]王艷霞.“三環、四段、七步”教學模式探究[J].衛生職業教育,2022,40(12):92-94..
[8]曾天山.“崗課賽證融通”培養高技能人才的實踐探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8):5-10.
(責任編輯:麻彩鳳)
猜你喜歡崗課賽證育人模式協同育人“崗課賽證”融通的工業機器人專業課程體系構建科技風(2021年29期)2021-11-03常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崗課賽證”融通育人模式探索職業技術教育(2021年17期)2021-09-08基于“崗課賽證”融通的計算機網絡專業人才模式研究與實踐科學導報·學術(2020年14期)2020-10-14電子商務專業“崗課賽證”融通的課程重構實踐研究電子商務(2020年5期)2020-05-26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在大學生就業工作中的作用研究成長·讀寫月刊(2016年12期)2017-01-12論學分制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及對策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5期)2017-01-06“雙一流”建設不能缺失本科教育中國大學教學(2016年5期)2017-01-05專業教師與思想政治教師協同育人機制研究求知導刊(2016年31期)2016-12-16協同育人視角下高校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研究新教育時代·教師版(2016年31期)2016-12-07由“依附”走向“聯動”:學校與政府協同育人策略研究考試周刊(2016年65期)2016-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