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俱杯规则-虎牙直播-比利亚vs西班牙人-德国杯|www.cnyhmy.com

新中國成立以來出版人才培養的歷史脈絡與經驗成就

時間:2023-08-11 13:25:03 來源:網友投稿

【摘要】新中國成立以來,出版人才隊伍的培養和發展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一樣,經歷了從艱難起步到調整優化的不同階段:新中國成立后到改革開放前,艱難起步建設階段;
改革開放后到黨的十八大召開前,恢復壯大發展階段;
十八大召開至今,新時代調整優化階段。本文按照歷史發展脈絡,梳理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不同階段出版業人才培養的主要舉措,概括了不同階段人才隊伍建設的成就,總結了我國人才隊伍培養的經驗和面臨的挑戰。

【關鍵詞】出版業 人才隊伍 歷史脈絡 經驗成就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我們在建設現代化強國的過程中,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為此要深入實施科技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報告還多處提出要“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把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人民事業中來”。報告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新時代人才建設的高度重視,為新時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人才保障和人才培養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建設社會主義強國,必須要建設文化強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要在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文化強國的先行基礎是打造出版強國,出版強國的建設需要一支高素質的出版人才隊伍。

出版業的人才隊伍主要包括編輯、印刷、發行領域的從業人員。按照2020年度新聞出版產業年度統計數據,全行業從業者在320萬人左右,加上數字出版、網絡傳播的工作者,從業隊伍規模就更為龐大。從內容選題到編輯加工、從發行營銷到物流運輸、從設計印刷到讀者服務,這支隊伍分布在出版業的各個環節和各個崗位,為我國廣大人民群眾提供著豐富的精神食糧,譜寫著社會主義文化新篇章。

一、新中國成立初期出版人才隊伍培養與成就

(一)人才培養從出版行業最緊缺的業務培訓開始

新中國成立之初,出版業起步基礎困難、從業人員成分復雜、管理制度缺乏,文化建設急需清理隊伍、提高素質、統一思想,形成技能為先、文化普及、管理規范的政策制度。

1949年1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新聞總署和出版總署同時成立。出版總署設有出版干部司,由下設的教育處領導全國出版教育和培訓工作,這一專門機構的設立,開啟了新中國出版教育事業和人才管理工作的新征程。70多年來,盡管國家出版管理部門幾經調整改革,但這一管理思路基本延續至今,為出版業人才培養和專業教育發揮了重要作用。

出版業同其他行業一樣,面臨百廢待舉、人才匱乏的局面,特別是管理干部和一線編輯、印刷和發行的業務人才。當時出版總署署長胡愈之對此有深刻的認識,他在不同場合多次談到,由于出版事業發展得太快,最后都碰到干部不夠的問題。

提高業務實踐技能,最見效的辦法就是舉辦短期培訓班:新華印刷廠分區開辦藝徒學校和技工訓練班,招收具有初中同等學力的青年,以適應印廠大量建立的需求;
新華書店分局開辦短期發行訓練班,訓練初中畢業生,輪訓在職干部;
中央一級國營出版社以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培養訓練高中畢業生;
專業化出版社加大與機關部門和人民團體的聯系,同時與相應的主管部門、業務對口的專業部門合作培訓職工;
發行部門則選派干部主動深入農村合作社、工廠圖書館、工會協會、青年社團中,有計劃、有組織地熟悉了解基層業務。同時,總署也號召引導各級各類出版機構、印刷廠和新華書店等單位按照因地制宜、自主培養的方式,積極開辦形式多樣的業務訓練班。

(二)籌劃啟動正規辦學推進人才培養

短期訓練班、學習班和師傅帶徒弟等方式只能解決實踐一線緊缺人才的問題,而高級出版干部和專業編譯、技術人才的長期培養,還得依靠正規辦學來保障。出版總署在1951年成立“出版干部訓練班”,不久改為“出版干部學校”,負責任職干部的調訓,及時培養了一批理論水平較高的出版干部。1953年上海印刷學校成立,成為我國第一個專門培養出版發行系統人才的專科學校,出版人才培養納入國家正式學制教育。

這一時期出版總署也積極與教育部、人事部等部門聯系,力圖在大學設立專門的科系、成立專門的出版高等學校,實現人才集中培養和統一分配。出版總署提出“希望自1953年起在北京大學和復旦大學開辦新聞出版系”。文化部黨組也曾在給中宣部的報告中提到調一部分地方出版社的編輯干部到中國人民大學,開設新聞出版專業進行較長期的深造計劃。1958年8月,文化部文化學院成立,設置出版、文物、印刷、發行、群眾文化等專業,出版人才的培養向專業化系統化邁進了一步。

考慮到對外宣傳和引進國外先進文化交流的需要,出版總署還指定由大學外文系、外國語學校為相關部門培養外文干部。積極組織選派優秀分子出國到莫斯科印刷學院學習,派在職干部到民主德國的印刷廠實習進修,學習出版貿易及印刷藝術等專業知識,加大特殊領域高級人才的培養力度。

這一階段人才培養的特點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第一,以改造思想為重點。因為新中國成立后集中起來的出版隊伍,來自不同的地區和領域,文化素質層次不一,思想觀念也有明顯差異,統一思想和普及政策是學習重點。第二,側重基礎技能,注重實踐和應用。根據當時國情和行業實際情況,編輯、印制、發行等崗位都急需大量熟悉技能的人才,需要進一步提高教育層次,鼓勵高等院校開設相關專業。第三,俄語高級人才培養是工作重點。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在很多方面學習借鑒蘇聯經驗,俄語專業翻譯及編輯人才是滿足對外交流的重要任務。

(三)正規和業余教育“兩條腿走路”相結合的培養方針

20世紀60年代前后,隨著出版各項事業穩步發展,出版人才培養逐步由初期緊缺狀態下的短期培訓、集中培訓,轉變為正規教育和業余教育“兩條腿走路”相結合的培養方針。

有條件的印刷企業相繼開辦在職職工、不脫離生產的業余學校、夜大等,組織職工學政治、學文化、學技術。以上海為先,北京、遼寧等各地省市紛紛創辦了印刷專科學校或者培訓班。部分規模較大的印刷廠附設半工半讀的印刷技工學校,招收初中畢業生,半天生產、半天學習,培養專業技工。

新華書店系統積極開始正規教育的探索。個別省市地區陸續舉辦培訓發行干部的機構,如上海、山西、廣西等地開辦圖書發行學校,遼寧舉辦科技書發行專業訓練班。北京發行所和外文發行所開辦圖書發行職業學校和半工半讀的專科學校,面向高中畢業生,學制兩年,也是出版發行專業專科教育的有益探索。

同時,部分教育機構也積極參與高級專業人才的培養。1959年,北京大學中文系受中華書局委托,設立古典文獻專業,培養古籍專業編輯;
中央美術學院裝潢美術系受文化部出版局委托,在京、津、滬三地舉辦裝幀工作研究班,培養裝幀設計人才。文化部創立文化學院,通過進修班和研究班形式,培養編輯、出版、印刷專業干部。1961年文化學院停辦后,印刷系遷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到1965年共招收了四屆本科生,為后期北京印刷學院成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這一時期各出版單位積極貫徹落實中共中央知識分子問題會議精神,改善知識分子的待遇和工作條件,部分出版社開始自行為編輯人員評審專業職稱,極大調動了干部員工的積極性。干部和員工、編輯和技術人員互相學習、共同提高蔚然成風,有的出版社為鼓勵員工學習,還舉辦形式多樣的書刊質量展覽會或編輯經驗交流會等活動。出版人才隊伍建設和培養迎來嶄新局面。

但由于“左”傾思潮逐漸抬頭,****較為頻繁,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人才隊伍的培養陸續受到影響,一些高級編輯人才受到沖擊、一批專業技術人員被迫離開崗位,人才隊伍的發展遇到了很大阻力和困難。“*****”開始后,職業學校停課、培訓工作停頓、專業院校停辦,出版事業遭到嚴重的摧殘和破壞,出版人才的培養和專業教育的發展陷入停頓。

二、改革開放以來出版人才隊伍的培養與成就

(一)成人教育與培訓是人才培養的基本手段

改革開放以來,出版專業教育和人才培養的恢復首先是從20世紀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中期成人教育與培訓開始的。1983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加強出版工作的決定》中提出“加強出版隊伍特別是編輯隊伍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和業務建設,培養一支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隊伍”的要求,并指出“目前編輯隊伍專業骨干缺少,老化現象嚴重,知識水平跟不上科學文化的新發展”,“充實調整和培訓提高編輯隊伍是當務之急”。

為解決當時出版隊伍人才青黃不接、后繼乏人的現象,政府機關、出版機構和各種協會團體都舉辦各種形式的培訓班。有的出版社延續原來的傳統,采取舉辦編輯業務學習講座、安排編輯人員脫產學習進修、實行單位內部以老帶新、推行崗位責任制等多種辦法,鼓勵員工參加各類專業活動,安排骨干人員出國進修或者考察,這些方式得到了效仿和推廣;
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成立后,經常在全國各地組織多種形式的培訓班或業務講座,如科技編輯干部讀書會、文藝編輯干部讀書會、少數民族干部讀書會、辭書編輯研究班等。據不完全統計,僅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在1980—1986年舉辦培訓班就達50多期,培訓人員3000多人;
國家出版局和國家版權局也多次舉辦中國標準書號培訓班、外文翻譯編輯讀書班、全國書刊統計微機管理系統應用學習班等。

新華書店總店討論制定了《全國新華書店發行人員輪訓規劃》,計劃在三四年內把全國新華書店工作人員輪訓一遍,并明確了各級書店分工和開展的具體措施。同時還制定了《全國新華書店業務技能考核規范》,對每項業務技能制定了具體的考核辦法,為指導各地書店規范培訓提供了條件。新華書店的職工培訓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形成了豐富的培養經驗。首先,統一編寫培訓教材、規范業務流程。新華書店總店組織各方面力量編寫了《農村發行工作》《門市工作》《進貨工作》《科技書發行》《圖書宣傳》等十多部業務教材,省店結合總店編寫的培訓教材先舉辦師資培訓班,學員學深學透,然后再到基層擔任教師開展培訓。其次,針對實際工作開展分類培訓。例如針對基層店業務經理舉辦企業管理培訓班,針對入崗的新員工舉辦業務知識和技能訓練班,針對圖書宣傳知識欠缺的情況舉辦美術訓練班,針對財務知識薄弱的情況舉辦財會人員培訓班,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還開辦少數民族業務培訓班。為加強國際人才的交流學習,1985年3月新華總店還選拔11名年輕職工分兩批到日本出版販賣株式會社進行了三個月的短期研修。

全國印刷系統職工的技術培訓也取得了很大進展,按照國家有關部門規劃和要求,在印刷行業開展全行業技術培訓。20世紀90年代初期,全國14個省市如期完成書刊印刷工人中級技術培訓任務,其他省市的培訓也進展順利,大部分完成任務過半,以技術培訓為主的職工培訓開始轉向崗位培訓。

1994年10月,《新聞出版系統開展崗位培訓工作的實施辦法》對全行業培訓進行了原則指導和細化規定。1996年,新聞出版署教育培訓中心成立,面向新聞出版行業承擔起在職員工多類型、多層次“全員培訓”職能,培訓中心在上海、四川地區設有2個分中心,在北京、江西、江蘇、云南建有4個培訓基地,不定期組織各類專項培訓。全國出版行業培訓工作更加制度化、成體系、有規范。出版業逐步形成以教育培訓中心為核心、全國各地新聞出版局培訓中心為重要補充的非學歷職業培訓機制。到21世紀初期,通過十多年努力,基本完成了行業八大崗位兩萬余人的普及性培訓任務,完成圖書、期刊、印刷、新華書店等系統中高層管理者業務知識和管理的訓練和提升。

(二)逐步健全的學歷教育是人才培養主要途徑

改革開放之后,為了解決出版技術人才嚴重不足的局面,國家積極鼓勵支持行業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21世紀初,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大部分都開辦出版印刷中等學校。除了恢復發展中等專業及技工學校外,許多地方還成立了職業高中。例如北京市五十八中改辦為印刷職業高中,浙江省杭州市、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也都開辦了印刷職業高中班。

1981年2月,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強職工教育工作的決定》,鼓勵加快發展高職高專教育。1987年12月,上海出版印刷專科學校在上海印刷學校的基礎上宣布成立,開設出版、印刷、美術三系,后進一步擴升為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2008年獲得新聞出版總署“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貢獻獎”表彰,成為國家示范性特色高職院校。此外,江西新聞出版職業技術學院、安徽新聞出版學校也是這一時期富有特色的出版類高職高專院校以及產學研一體化培訓基地。

高職高專側重于技術技能和專業素養的培養,目標重在培養服務本地區的技術工人和專業職工。因此,教學內容多集中在出版印刷和發行領域,專業主要為電子出版技術、出版信息管理、版面編輯與校對、出版與電腦編輯技術、印刷圖文信息處理以及出版與發行等。高職高專是在改革開放后相當長時間內編輯出版專業人才培養的主力軍,全國超過一半的高職院校都開辦設置過與出版有關的專業方向。

編輯出版專業本科教育先從印刷開始,后擴展到發行、編輯專業。1978年12月,北京印刷學院在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印刷工藝系基礎上成立,啟動了我國印刷專業本科教育;
1983年4月,教育部同意武漢大學在圖書館系設置圖書發行專業;
1984年7月,胡喬木同意開設編輯學專業,南開大學首先試辦,培養學制4年的社會科學編輯。印刷、發行、編輯三大專業奠定了我國出版本科教育的基礎架構。1998年,教育部頒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將編輯學和圖書發行學合并為編輯出版學專業,列為新聞與傳播學的獨立二級學科進入目錄,其培養目標為“具備系統的編輯出版理論知識與技能、寬廣的文化與科學知識,能在書刊出版、新聞宣傳和文化教育部門從事編輯、出版、發行的業務與管理工作及教學與科研的編輯出版學高級專門人才”。出版教育入列國家本科專業目錄,確定了編輯出版學應有的地位。

1986年,河南大學依托漢語言文學專業招收了我國第一屆編輯出版專業方向碩士研究生。此后武漢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印刷學院、北京師范大學、復旦大學等其他高校也相繼依托相關專業培養編輯出版學方向碩士研究生。1998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河南大學和北京印刷學院聯合開設編輯出版學碩士學位授予點,標志著編輯出版專業進入獨立設置碩士研究生學位教育階段。2003年前后,武漢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具有一級學科授予權的院校同樣采取掛靠相關專業辦法,招收出版發行學、出版學、出版傳播專業方向的博士研究生。2010年,全國出版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成立,同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設立“出版專業碩士”學位,北京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等14家高校獲得首批授權資格,標志著出版專業研究生教育正式列入我國研究生教育體系。

這一時期,編輯出版專業教育體系日漸完善、結構日漸健全、教材和課程體系逐步規范,教師隊伍穩步擴大。黨的十八大召開前,高校編輯出版專業盡管從學歷制度上看仍缺少博士專業教育,但在實際教學培養中,已經形成專科、本科、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育相對完整的體系。

(三)職業門檻制度是人才培養的基本保障

為了加強對編輯人員的培養、考核、合理使用,1980年11月,國務院頒布了《編輯干部業務職稱暫行規定》。從1981年年底開始,各出版單位陸續在編輯人員中開展了評定職稱工作。1982年11月,文化部出版局主持召開全國評定編輯業務職稱工作會議,強調要求各級出版部門把評定編輯業務職稱工作列為重要任務。

1986年3月,中央職稱改革工作領導小組轉發文化部《出版專業人員職務試行條例》及《實施意見》,又對編輯人員職稱做出了詳細規定,將編輯人員職稱分為編審、副編審、編輯和助理編輯4個等級,出版專業人員的職稱制度正式改為實行專業技術職務聘任制度。實施專業技術職務聘任制度使出版隊伍的結構趨于合理,極大調動了編輯出版隊伍工作的積極性。

1995年12月,新聞出版署、中宣部、國家教委、人事部頒布《新聞出版行業持證上崗制度》,提出“為推動整個出版業的發展從以規模數量增長為主要特征的階段向以優質高效為主要特征的階段轉移,提高出版隊伍的整體素質是一個重要條件,其中,提高各級領導干部的素質尤其重要”,決定對出版單位主要崗位的工作人員進行培訓,取得《崗位培訓合格證書》是上崗任職的必備條件之一。各級組織在聘任或任命出版單位各主要崗位職務時,應從已取得該崗位《崗位培訓合格證書》的人員中選拔或派送。同時,新聞出版署培訓中心在京啟動第一期全國出版社社長、總編輯崗位培訓班,出版業崗位培訓進入了規范化、系統化、制度化的新階段,出版單位主要負責人崗位培訓班累計舉辦已近80期。此外,出版單位編輯部主任崗位培訓班也一直延續至今。

2001年,人事部和新聞出版總署聯合發布了《出版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考試暫行規定》和《出版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考試實施辦法》,決定從2002年度開始出版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實行全國統一考試管理,專業技術人員初、中級職業資格考試取代了初、中級職稱評審。職業資格考試制度建立了出版行業從業主體隊伍準入門檻,優化了出版職業入門評價指標,提高了社會預備從業人員進入出版行業的基本素質,強化了出版基礎知識和實務方面的系統學習,保證了行業入職者的職業素養,為出版人才隊伍職業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基本保障和堅實基礎。

2008年2月,新聞出版總署頒布《出版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管理規定》,決定對全國出版單位從業人員實行職業資格登記管理,特別是對責任編輯實施注冊管理制度規定。要求申請責編注冊者“必須具有中級及以上出版專業職業資格”,出版單位若聘用未取得責任編輯證書的人員擔任責任編輯,將受到處罰。

2010年11月,新聞出版總署頒發了《出版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暫行規定》,針對出版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目標任務、機構、內容、時間和方式等方面做了詳細的規定,并要求出版專業技術人員每年參加繼續教育的時間累計不少于72小時。

自此,出版業職業準入門檻制度基本形成,從職前準備、入職考試、資格注冊、繼續教育、職稱評定、崗位培訓等多個角度進行了規范和科學的設計,以公平客觀的評價系統對從業者進行入職評價和職業資格管理,有利于促進從業者加強出版理論和實務的學習,為長期高質量從事出版行業奠定了扎實的制度基礎。

(四)人才激勵制度為人才培養提供了加速動力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家社會主義現代化各項事業的進步,出版從業人員政治與業務素質有了明顯提高,先進人物和模范事跡不斷涌現、優秀作品層出不窮,極大滿足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為進一步激勵出版工作者,加強出版隊伍的思想建設和業務水平,從20世紀70年代末期開始,中央和地方各級出版行政管理機關、行業協會及相關部門開展了一系列評優獎先活動。例如在全國發行系統和書刊印刷系統先后舉辦評選和獎勵先進單位集體和個人的評選活動、新華書店召開的全國新華書店表彰先進大會、文化出版局召開的表彰大會等。同時在全國各地舉辦的相關優秀讀物評獎活動中,優秀作品的責編常常也和作者同時受到表彰,這對長期甘為他人作嫁衣的編輯來說是極大的鼓勵和支持,進一步增強了他們的事業心和責任感,有益于出版隊伍的思想建設和業務水平的提升。

榮譽獎項是激勵編輯出版人才的有效舉措。1987年4月,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設置出版界的最高榮譽獎——韜奮出版獎。1992年,中宣部和國家新聞出版署分別組織開展“五個一工程”和“國家圖書獎”評選工作,地方省市新聞出版管理機構也都設立并舉辦各類圖書獎、先進出版單位和優秀個人的表彰等。1997年,《圖書質量保障體系》由新聞出版署頒布,確立“堅持優秀圖書獎勵制度”,鼓勵各地“開展地區和部門內的優秀圖書評定活動,并使之制度化”。此外,中國編輯學會等行業協會每年開展一些專項榮譽評比活動,進一步激發了編輯出版隊伍趕優爭先的行業風氣。

人才工程是國家培養和選拔高端編輯出版人才的重要措施,一大批高層次的新聞出版行業人才被列為重點培養對象。1995年,為培養編輯、印刷、發行、行政管理等方面跨世紀人才,新聞出版署成立“跨世紀人才工程領導小組”。1997年,新聞出版署召開人才工程會議,設立人才培養的專項資金,制定《出版行業跨世紀專業技術人才選拔培養實施辦法》,建立人才津貼制度。2007年1月,新聞出版總署印發了《全國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遴選和培養實施辦法》,“全國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評選從2008年開始啟動,每兩年評選一次,加強了適應國家新聞出版事業發展需要的高層次人才培養力度。

(五)出版科研活動為人才成長創造了良好氛圍

1985年3月,中國出版發行科學研究所成立。該所在開展科研工作中,采取了專業研究和業余研究相結合的原則,在全國連續召開出版科學學術討論會,出版行業理論研究邁出了扎實的步伐。同時,天津、湖北、浙江、黑龍江等省市也先后成立了出版研究所(室),上海、天津、湖南、安徽、河南、廣東等地還相繼建立了編輯學會、編輯研究會、出版研究會和圖書發行研究會等學術團體和科研組織。這些機構舉行了大量密切結合出版實踐工作的研討會、論文交流會、裝幀設計培訓會、圖書發行研討會等。全國各地的出版研究活動方興未艾,出版科研蔚然成風。

從20世紀70年代末期開始,為適應編輯和出版學術交流和總結經驗需要,一批專業性刊物陸續創辦發行,例如《出版工作》《出版發行研究》《編輯學刊》《編輯之友》《中國出版年鑒》等。同時,全國各地出版行政管理機構及業務機構也有很多內部刊物,結合出版實踐工作,也積極開展業務和經驗分享交流,共同為行業高級人才培養和成長提供了學術支持平臺。

20世紀80年代,兩個專業性出版社——中國書籍出版社和書海出版社,分別在北京和山西成立。主要業務是出版有關編輯出版方面的學術著作、業務書籍和相關基礎知識讀物。他們組織編寫的“出版知識叢書”“編輯叢書”、翻譯出版的“國外出版譯叢”“國外編輯出版叢書”都在出版業內引起廣泛好評。

學術科研活動日益增多、學術刊物和專業出版機構的創辦成立,為出版人才成長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氛圍,從事出版教育和科研的人才隊伍也在逐步擴大。20世紀90年代,全國編輯出版專業性的研究機構和各類學校從事科研教學的專職人員已有300余人。此外,一批富有實際工作經驗和相當學術理論水平的出版社和期刊的編輯也兼職從事科研教學工作。在這一時期,新華書店系統和武漢大學圖書情報學院發行專業在出版研究隊伍建設方面領先一步,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六)社會團體為人才培養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社會團體在出版業隊伍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20世紀80年代前后,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和中國印刷技術協會先后成立。此后數年,大部分省市、自治區、直轄市也相繼成立了地區版協和印協。上海市編輯學會、大學出版社協會、少數民族工作聯誼會等其他的出版行業社會團體也紛紛成立。

中國版協為開展專業性較強的業務研究和交流,還設立了一些專門工作委員會和專業研究委員會,包括科技出版工作委員會、學術工作委員會、教育工作委員會等,通過這些機構和組織開展了大量工作。如組織干部員工培訓和學習交流,先后為在職干部舉行短期讀書班、研討班、進修班,學習內容涉及編輯、裝幀、發行、管理等各種出版業務,還探索編寫專業教材,為培訓干部和編輯提供學習條件。中國版協還通過舉行出版研究年會等方式,促進群眾性出版理論的研究工作。從1979年起,中國版協多次組織派遣編輯人員出國學習交流,如赴英國參加編輯培訓,赴日本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亞洲地區書籍生產培訓班等,這些活動開拓了編輯隊伍的國際化視野。

中國印刷技術協會成立以后,設有學術工作委員會、普及與教育工作委員會等多個工作機構。大力實施印刷技術教育,采取開辦函授班、短訓班干部學習班、繼續教育班,以及請人傳授技藝等多種形式,開展各個層次的印刷職工技術培訓與技術交流活動。

綜上所述,改革開放后,出版行業的各級各類社團組織紛紛成立。他們開展了大量的學術交流、課程培訓、考察學習等多種形式的行業活動,積極推動了人才隊伍的成長。

三、新時代以來出版人才隊伍的培養與成就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出版業發展也進入快車道,大多數出版機構完成轉企改制,積極面向市場推進產業改革,出版行業對人才的需求提出新要求。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為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精神生活需求,出版業人才隊伍的建設必須要適應時代要求,服務文化大局。

(一)形成較為完善的學歷教育人才培養體系

學歷教育一般分為專科、本科、研究生(包括碩士和博士)等不同的層次的教育,根據人才培養的目標制訂教學計劃、組織教學內容、傳授系統知識。學歷教育培養的人才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技能型人才,另一類是研究型人才。新中國成立以來,編輯出版專業的學歷教育,大致經歷了人們感性模糊認識、積極呼吁推進建設、多方努力協同促進等不同階段,目前基本形成多層次、多類型、多結構,具有鮮明特色的編輯出版專業學歷教育體系,成為培養編輯出版人才的重要途徑。但多年來,由于出版學一直未能列入一級學科,學科人才培養分散在新聞傳播、文學、藝術與傳媒、信息管理、人工智能等不同學科之下,各高校的出版學科和專業點也分別設置在不同的院系下,學歷教育統籌與整合發展尚需推進。

據“出版學一級學科論證報告寫作組”統計,2020年度全國共有編輯出版學本科專業建設點71個,數字出版本科專業建設點19個,年度招生1100余人;
全國至少有52個學術型碩士點招收出版方向的研究生,28所高校招收出版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有18所高校在新聞與傳播等專業學位碩士點也開設了出版相關研究方向,年度招生超過2000名;
盡管出版學尚無一級學科博士點設立,但武漢大學、中國傳媒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17所高校開設有出版學博士研究生培養研究,每年招生60人左右。2022年11月新頒布的《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2022年)》中,明確了出版專業博士培養可授予專業博士學位,進一步優化出版專業學歷教育的結構。當然,由于出版學科的實踐性、交叉性和跨學科性,按照全國招生管理系統統計,很多高校特別是高職學校開設有新媒體、印刷、數字媒介、設計、剪輯、音視頻媒體等相近專業,大部分以出版行業實踐應用為導向,也是對出版專業教育積極有益的補充。

此外,一些高校或者知名出版機構或獨立或聯合,開展了編輯出版專業博士后流動站的建設,進一步提升了出版高級人才培養建設的層次。登錄全國博士后工作站系統,輸入“出版”關鍵詞,可發現截至2022年11月,全國共有16家出版機構設有出版專業博士后工作站。

總體來看,出版專業學歷教育正在逐步形成多層次、多方向、結構齊備的培養體系。專業課程整體建設態勢平穩,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專業課、選修課、公共課、實踐課課程體系。不同層次的辦學主體根據辦學實際定位,形成各有側重、各具特點的培養模式。各級各類學校從事編輯出版專業教育的師資隊伍也在初步成長,據“出版學一級學科論證報告寫作組”統計,高校出版專業師資主要來自出版學、新聞傳播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學科背景,多元化復合型特點比較明顯。當然因為出版學還缺乏獨立的學科地位,仍然存在專業師資不足、學校支持有限、招生就業困難、教材缺乏、學科發展環境不佳等問題。

(二)形成了較為健全的非學歷職業培訓機制

新時代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干部人才教育培訓工作。2015年,為推進干部教育培訓工作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中央發布《干部教育培訓工作條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廢止《全國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暫行規定》,印發《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規定》,對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的工作原則、任務要求、管理體制等做出新的規定,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2018年中組部面向全國干部培訓工作印發《2018—2022年全國干部教育培訓規劃》對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培訓提出了明確要求。中宣部針對宣傳文化系統印發《2018—2022年全國宣傳思想文化系統干部教育培訓規劃》,為出版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提供了基本遵循和原則指導。各級新聞出版行政管理部門和出版機構組織開展繼續教育培訓工作,進一步完善優化了多形式、多層次、制度化的非學歷職業培訓機制。

首先,各級出版行政管理部門直屬的培訓中心、中國出版協會及其專業分會、中國編輯學會及其各省市區級編輯學會、大學出版協會、部分大型出版機構組織開展了多層次、全方位、有針對性的業務培訓、學術論壇、交流會議,針對新員工入職、傳統出版業務、數字融合轉型、選題策劃、市場銷售等各級各類內容,開展了具有綜合性、專題性、分享性、展示性等特色的人才培養和學習交流活動。2018年,隨著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新聞出版管理職責劃入中央宣傳部,承擔全國出版行業繼續教育培訓主渠道、主陣地的職能機構也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研修學院轉到全國宣傳干部學院。結合線上培訓技術的發展,全國宣傳干部網絡培訓資源得到了進一步整合充實,到2022年年底,共上線專業課程600余學時,可為全國出版從業者提供遠程學習及學時認證。

其次,出版行業的職業準入和崗位準入執業管理體系得到進一步完善。出版專業是我國第一批納入實施職業資格管理制度的專業。2021年1月,為貫徹落實國家《關于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形成設置合理、評價科學、管理規范、服務全面的出版專業技術人員職稱制度,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新聞出版署發布《關于深化出版專業技術人員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完善了體系和標準,進一步創新評價機制,實現職稱制度與職業資格制度有效銜接:突出強調了出版專業技術人員的政治立場、職業道德和從業操守;
注重評價出版專業技術人員的能力素質和工作業績,推行代表性成果評價機制;
針對不同層次專業技術人員的特點,改進和優化評價方式,提高評價的針對性和科學性,為特殊人才提供綠色通道,進一步促進職稱制度與人才培養使用相結合。同時,職業資格考試在規模效益上也取得明顯進展,根據2022年8月23日出版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考試開展20周年專題座談會信息,全國出版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考試自舉辦以來,共計37.69萬人(次)報名參加了考試,9.79萬人(次)通過考試取得了出版專業技術人員初、中級職業資格。

最后,進一步優化專業繼續教育工作制度建設,加強繼續教育培訓實效性改革。2020年9月,為貫徹落實《關于加強和改進出版工作的意見》,國家新聞出版署、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研究修訂了《出版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規定》,從總則、管理體制、內容與形式、學時管理、繼續教育機構、考核與監督、附則等方面對涉及繼續教育相關內容進行調整優化。《規定》進一步深化了繼續教育機制,突出政治引領,明確了適用范圍,完善學時管理和考核監督機制,提出“出版專業技術人員每年累計不少于90學時”,積極倡導運用講授式、研討式、案例式等教學方法,統籌推進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培訓模式,提高繼續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三)形成了獨特的“政產學研”相結合培養模式

《新聞出版業“十二五”時期發展規劃》明確提出“發揮產學研機構人才培養作用,建立產學研戰略聯盟”,培養一大批出版人才。這一指導思想,既是對過去幾十年來中國特色的出版人才培養模式的精練概括,也是結合出版產業發展實踐推進未來出版行業人才隊伍建設的指導思想。

無論是新中國成立初期新華書店系統、新華印刷廠系統從業務實用角度開展的崗位培訓,還是21世紀以來國家行業管理機構主導建立的職業培訓體系,都立足實踐、從解決出版業務的實際問題出發,重點強調出版產業的政治性和把關性,突出出版人的文化導向和守土有責的責任意識。黨的十九大以來,隨著出版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對于出版職業人才的培養,更是強調要提高思想政治的修養,高度體現了出版行業人才培養的特殊性。

從20世紀80年代編輯出版學發端建設,到2022年出版專業博士進入國家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充分反映了中國編輯出版學40多年的建設和發展,學科人才培養漸成規模體系。很多業界的專家進入高校擔任兼職導師,一些高校科研人員參與業界出版實踐活動,業界和高校教學科研形成了良好的互動。特別是全國出版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和全國高等學校出版專業教學指導委員兩個機構先后成立,進一步加強了教育行政部門和行業主管部門與高等院校的溝通和聯系,為我國出版學界、業界聯合開展人才培養搭建了良好的平臺。

2000年以來,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和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先后在上海理工大學、南京大學、北京印刷學院、北京師范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設立高級人才培養基地,主要職能為培養符合產業需要的高層次專業人才、探索現代出版領域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模式、承擔新聞出版系統委托的專項人才培養項目等,從行政管理角度加大對人才培養的支持。同時,許多高校與出版企業聯合建立了出版人才培養基地,合作申辦各級各類融合出版實驗室、科技與標準實驗室、產學研基地、創新人才培養平臺。據統計,開設編輯出版專業的高校大概有一半以上開設出版實踐基地、實訓室等,提供產業實習教學內容與課程。此外,高校在師資、課程、教材建設和實踐教學等環節充分利用行業資源和行政資源,推進“產學政研”資源整合,力爭培養出既符合出版實踐需要又具有系統學理基礎的研究人才。

2015年,教育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下發了關于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促進部分大學的出版人才培養和市場進一步結合。2018年10月,教育部印發《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決定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全面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2019年4月,教育部辦公廳又發布了《關于實施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雙萬計劃”的通知》,進一步要求高校優化傳統專業結構、積極發展新興專業,大力推進“四新”建設,培養人才要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四新”倡導人才培養要結合大數據、人工智能新技術,契合社會需求培養“新型人才”。這些政策的出臺,為出版人才“政產學研”深度結合、交叉融合提供了新的契機。

我國出版業“政產學研”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充分發揮了社會主義新聞出版事業的獨特優勢,由政府統籌頂層設計,確立培養目標服務產業發展,結合出版實踐促進專業學研,反過來又進一步指導出版產業實踐。這種模式有利于培養新時代政治素質可靠、業務能力突出的綜合人才,為我國新時代建設出版強國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

(四)形成了一支全面綜合的高素質的出版隊伍

據新聞出版產業年度分析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全國共有新聞出版單位24.3萬家,就業人數為320.9萬,其中印刷復制業就業人數239.9萬人,出版物發行業50.0萬人,報紙出版業17.1萬人,期刊出版業6.3萬人,圖書出版業6.6萬人。在這支龐大的文化人才隊伍中,從類別看,既有專業技術人員、經營管理人員,也有系統發行人員、印刷技術人員和版權貿易人員;
從結構看,既有高級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數字出版人才,也有一線采編設計人才、市場營銷人才、生產復制人才;
從學歷看,從業人員日趨年輕化、高學歷化、跨界化,特別是圖書期刊出版單位,大部分從業人員學歷達到本科以上,部分中央部委社的研究生學歷已經超過半數,高素質、多層次、綜合化的出版人才隊伍正在形成。相比改革開放前,這支隊伍的數量規模、質量結構、學歷層次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同時,人才隊伍進一步向技術化、綜合性、國際化方向提升。專業高校和專業機構通過訪學、培訓、進修、學術會議等途徑,積極開展相關國際交流與合作,拓展人才培養的國際視野。例如,由北京大學現代出版研究所、臺灣南華大學管理學院和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發起的海峽兩岸華文出版論壇,已經成功舉辦十四屆;
由中國、日本、韓國編輯(出版)學會輪流主辦的國際出版學術研討會已成功舉辦二十屆,成為三國之間展示編輯出版學術成果、加強信息溝通、推動出版學術創新的重要平臺。同時,出版專業人才的國際化也逐步從“學術交流”向“聯合培養”轉變。例如,北京印刷學院先后與英國愛丁堡龍比亞大學、美國佩斯大學、澳大利亞堪培拉大學等多所國外高校開展了多層次、多形式的聯合培養項目;
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聘請美國高校教師定期為傳播學碩士研究生授課,舉辦學術講座,選派青年教師赴美國高校進修學習,促進專業出版人才的國際化成長。隨著出版企業實力增強,一些出版企業在國外設立了分社(公司)、編輯部,有的并購國外出版公司等。截至2020年不完全統計,我國出版企業在海外設立各類分支機構400多家,與70多個國家的5500多家出版機構建立了合作伙伴關系,為國際化人才培養提供了難得的實踐平臺。

隨著數字技術和智能技術在出版業的廣泛應用,全媒體、數字型人才的培養正在成為行業隊伍建設的重要工作。據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的調研,全社會與數字出版編輯工作密切相關的從業人員超過100萬人。2014年8月,《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發布,媒體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人才轉型也成為傳統出版業發展的主旋律。《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十三五”發展規劃》確定了重大人才建設工程和推進傳統新聞出版業數字化轉型升級、促進融合發展的戰略舉措,為此專門研究發布了《新聞出版業數字出版“十三五”時期發展規劃》和《新聞出版“十三五”時期人才建設規劃》。2017年8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啟動的“數字出版千人培養計劃”,主要為“書報刊三類新聞出版企業培養高端復合型戰略人才和精通專業技能的骨干人才”,明確指出這一重大工程“是著眼于未來的基礎性工程和戰略性工程,事關新聞出版事業產業發展全局”。2020年6月30日,***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強調“加大全媒體人才培養力度”,凸顯了大力培養全媒體人才的必要性與緊迫性。2021年年初,國家相關部門在推進深化職稱制度改革工作時,特別提出加大對數字出版人才在職稱考試和職稱評審方面的支持力度,數字出版的人才培養體系、激勵機制、評價體系不斷健全完善。

黨和國家也非常重視創新人才評選表彰評價和激勵機制的建立。表彰選拔體系主要包括:中國出版政府獎、韜奮出版獎和畢昇印刷獎以及“全國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工程。中國出版政府獎中的優秀出版人物獎(含優秀編輯獎),是我國政府關于出版人才方面的最高獎項,已組織評選5屆;
中國版協與中國韜奮基金會聯合評選的韜奮出版獎,已組織評選14屆;
中國印刷技術協會組織評審的畢昇獎是印刷界的最高個人獎勵,已組織評選16屆;
國家新聞出版署主辦的出版界最高涉外獎項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已組織評選15屆。除榮譽表彰外,全國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工程是最重要的選拔制度,評選行業各領域專家或帶頭人,包括業務類、經營管理類、學術類、技術科研類等多種專業,已組織評選了5批。此外還積極探索實施重大項目首席專家制度、開展青年創新人才培養工程、推進專業人才庫的建設。在重要的時間節點、特殊的紀念活動,開展特殊表彰評選活動,例如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時原新聞出版總署表彰“新中國60年百名優秀出版人物”“中國百名優秀出版企業家”和“百名有突出貢獻的新聞出版專業技術人員”等。

新時代以來,為培養壯大出版行業專家隊伍,形成結構合理、優勢互補、功能齊備、適應行業所需的人才高地,國家相關部門還積極推進出版行業智庫建設。2018年,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印發《關于加快新聞出版行業智庫建設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明確了新聞出版行業智庫建設的主要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等。《出版業“十四五”時期發展規劃》提出用5年時間打造20家出版高端智庫的具體目標。2022年1月,國家新聞出版署著手實施出版智庫高質量建設計劃,開展出版智庫的申報與遴選工作。6月,首批16家出版智庫培育機構正式公布。出版智庫的推進建設,必將從行業高端人才的角度提升帶動出版人才隊伍培養的水平,為我國出版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保障。

四、結 語

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我國大力開展出版隊伍建設和人才培養,人員整體規模和結構素質發生了很大變化,全行業樹立了人才興業的意識,取得了顯著成果。當前面對時代之變、行業之變、技術之變,出版業作為文化內容產業,人才資源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更加凸顯,出版人才隊伍建設也在面臨著新的矛盾和挑戰。

一是傳統出版人才隊伍結構性矛盾將進一步突出。從全球范圍看,新聞出版業智能化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新興業態的載體不斷出現。數字編輯、媒體運營、視覺創意、用戶管理等新興崗位面臨大量人才缺口,傳統的內容采編人員卻轉型困難。同時由于人工智能逐步運用于內容生產、審核、分發、接收、反饋等業務流程,傳統出版人才結構性過剩問題將會進一步凸顯。

二是隨著出版機構綜合競爭能力分化,專業人才的馬太效應也將更加明顯。我國大部分出版機構轉企改制后,市場化、產業化、全球化競爭程度不斷加劇,組建集團、產業上市、海外布局已經成為大型出版傳媒機構的發展路徑。專業化人才向大型知名、薪酬待遇好、發達地區的出版機構聚集趨勢明顯,小型、專業、區域性出版機構面臨人才青黃不接、難以留住骨干人才的困境,文化多樣性和豐富性面臨挑戰。

三是人才培養和人才需求之間的矛盾仍將存在。出版工作具備較強的文化性、政治性、專業性和技術性,合格優秀的出版人才培養是一個復雜開放的系統,需要政產學研共同協調和推進,既需要管理部門做好頂層培養機制的設計,也需要學界和業界擔當創新,協同做好學歷教育和職業教育的互補互通,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由于產學研分屬不同系統,存在績效考核體系、培養目標等方面的不同,出版人才的培養和產業需求的矛盾也將長期存在,并制約學科發展、行業發展。

新時代以來,人民群眾對于美好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強,高質量出版人才的培養是建設文化強國的基礎工程,因此需要管理部門、行業協會、從業機構凝心聚力,深入學習******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關于宣傳思想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論述,積極貫徹二十大報告提出的人才強國戰略,聚焦新時代出版工作使命任務,勇敢面對和積極謀劃解決出版業人才隊伍建設的問題和矛盾,才能推動出版業持續、健康、高質量發展。

〔作者趙玉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科學研究院、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編審〕

參考文獻

1.《當代中國》叢書編輯部編輯:《當代中國的出版事業》,當代中國出版社1993年版。

2.陸本瑞主編:《出版教育研究論集》,中國書籍出版社1993年版。

3.《論新民主主義的國營出版印刷發行事業(胡愈之在全國新華書店第二屆工作會議第二次大會上的報告)》,袁亮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出版史料》第2冊,中國書籍出版社1996年版。

4.中國出版年鑒社:《中國出版年鑒(1998)》,中國出版年鑒社1998年版。

5.辛廣偉:《版權貿易與華文出版》,重慶出版社2003年版。

6.肖東發、許歡:《我國編輯出版學教育的回顧與展望》,《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1期。

7.盧玉憶:《編輯出版學專業一次重要的轉折》,《出版史料》2005年第4期。

8.周斌、葉新:《建國初期(1949—1956)的出版教育與培訓》,《新形勢 新思考——中國編輯學會第十屆年會論文集》,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9.張志強:《關于將編輯出版學列入研究生專業目錄的幾點思考》,《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期。

10.陳尚志:《出版職業資格制度芻議》,《龍巖學院學報》2007年第4期。

11.方厚樞、魏玉山:《中國出版通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卷》,中國書籍出版社2008年版。

12.于友先:《加強出版教育的幾點思考》,《中國出版》2008年第8期。

13.李媛媛:《中國編輯出版學專業本科課程設置研究》,北京印刷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14.本書編寫組:《中國出版業變革三十年》,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5.葉新主編:《出版教育探索與實踐》,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年版。

16.章宏偉:《雪泥幾鴻爪 苔庭留履痕——新中國60年出版大事記》,《編輯之友》2009年第9期。

17.李樂:《我國編輯出版高職高專教育的歷史、現狀及對策》,《中國出版》2011年第6期。

18.張志強、左健主編:《中國出版業發展報告:新千年來的中國出版業》,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19.李建偉:《中國編輯出版教育透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

20.姬建敏編:《編輯出版教育研究》,河南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

21.范軍主編:《“十二五”時期中國出版業發展報告》,中國書籍出版社2017年版。

22.田建平:《學科建設 人才培養 學術發展——中國高校編輯出版教育的發展歷程、實踐與展望》,《中國編輯》2017年第8期。

23.趙玉山、邢自興主編:《木鐸出版智庫·第3輯·中國大學出版發展資料匯編(2017—2018)》,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研究院組編,2017年。

24.范軍、李曉曄主編:《中國新聞出版業改革開放40年》,中國書籍出版社2018年版。

25.閆玉剛、宮承波:《直面時代需求,加強數字出版人才三種能力的培養》,《出版廣角》2018年第19期。

26.王效云:《出版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培訓之我見》,《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8年第7期。

27.李文娟:《改革開放40年的新聞出版人才隊伍建設》,《科技與出版》2018年第12期。

28.萬安倫、劉浩冰、龐明慧:《編輯出版人才培養40年:階段歷程、培養機制及問題挑戰》,《中國編輯》2019年第1期。

29.陳丹、李柴非、秦陽:《我國出版專業高等教育七十年回顧與展望》,《中國出版史研究》2019年第2期。

30.張炯、吳平:《新中國70年編輯出版人才培養略論》,《中國編輯》2019年第9期。

31.王譜聲:《以出版“走進去”推動文化“走出去”——以〈東南西北看中國〉出版發行為例》,《出版廣角》2019年第19期。

32.趙玉山:《新時代出版人才隊伍培養成就及經驗》,《出版廣角》2020年第2期。

33.陳瑩:《服務文化發展 奠定學科方向:我國編輯出版學前學科時期的歷史梳理》,《出版廣角》2020年第16期。

34.任社宣:《〈出版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規定〉政策解讀》,《中國組織人事報》2020年9月30日。

35.陳丹、徐露:《全國高校出版專業教育現狀調研與發展路徑分析》,《出版發行研究》2021年第2期。

36.《出版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考試開展20周年專題座談會召開》,《出版與印刷》2022年第4期。

37.李立國、趙闊:《從學科交叉到交叉學科:“四新”建設的知識邏輯與實踐路徑》,《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3期。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s, Experiences and Achievements of Training Publishing Professional Teams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Zhao Yushan

Abstract: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train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teams in the field of publishing, in line with th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has gone through several stages, from an arduous start to adjustment and optimization. From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t was the stage of a difficult start and construction. From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it was the stage of recovery and growing up. From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to now, it was the stage of adjustment and optimization in the new era. Based on the order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s,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primary measures of training publishing professionals and the achievement of each stage. It concludes with some experiences learned from the training and the challenges faced when China developed from a big country to a powerful country in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Keywords:publishing industry, professional team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experiences and achievements

猜你喜歡出版業人才隊伍關于培養新時期青年人才隊伍的思考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以按需出版為抓手,推動出版業數字化轉型印刷工業(2020年4期)2020-10-27關于科研單位人才隊伍建設的思考減速頂與調速技術(2020年1期)2020-07-27實施“五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隊伍中國煤炭工業(2019年5期)2019-11-04激發人才隊伍活力 更好助力追趕超越當代陜西(2019年9期)2019-05-20品牌,出版業生存發展的根基上海商業(2018年6期)2018-07-05AR與VR技術在兒童出版業中的應用新聞傳播(2016年23期)2016-10-18對出版業供給側改革的思考出版與印刷(2016年1期)2016-01-03人才隊伍:發展機制待完善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人才隊伍建設江蘇年鑒(2014年0期)2014-03-11

推薦訪問:脈絡 人才培養 新中國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