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瑛
摘 要:隨著新時代的快速發展與經濟文化全球化進程加快,教育更強調以人為本,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發展觀。2014年4月教育部首次提出“核心素養體系”科學論斷,到2016年明確了歷史學科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這五大核心素養。為積極響應教育部相關要求,歷史學科進行教學創新是必然趨勢。針對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在高中歷史課中的培養方向進行探究,并對五大核心素養分別進行闡述,通過分析近三年高考歷史試卷中對學生核心素養測評的統計分析,進一步明確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教育的必要性,為歷史學科具體教學策略提供一些參考意見。
關鍵詞:高中歷史;
五大核心素養;
培養策略
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及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促使社會向多元化方向邁進,我國對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作為人才培養的主要陣地,基礎教育是重中之重。歷史學科是一門綜合性、應用性較強的學科,主要體現在人生觀、價值觀、道德信仰以及理想信念等方面,以前人之鑒,知榮辱、明是非、辨善惡,強調人的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為適應社會發展,我國教育做進一步的改革創新,對原有的教育模式進行選擇性揚棄“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和學科教育。高中階段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迅速、人格品質塑造的關鍵時期,具備思維活躍、探索欲強,易受影響等特征,要在學生身心發展的黃金時期,盡力為其提供科學的、符合個性發展、適應社會趨勢的教育。目前,基于核心素養的歷史教學策略已經進入探索中期,具備了豐富的經驗和探索方式,但整體上來說不足的地方還存在很多。從核心素養培育角度對高中歷史學科教學創新提出一些建議,為一線歷史教師開展教學工作提供幫助。
一、核心素養培養體系實施的重要意義
“核心素養培養體系”是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具體操作和實施途徑。在歷史學科中滲透的核心素養即歷史學科素養,是“核心素養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標準對高中課程教學提出兩個主題:一個是核心素養,著重解決學什么,怎么學的問題;
另一個是在共同的基礎上如何實現差異化發展[1]。縱觀現階段高中歷史教師對核心素養培育理念的領會表現,大部分教師以某一課作為研究中心,聚焦本節課當中的亮點進行教學設計。本文以統計分析和具體案例分析相結合的方式,從歷史核心素養的角度進行探究設計,增強教師對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理念的意識,構建系統的教學體系,為高中歷史教師提供一些借鑒。
二、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
對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內涵的見解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根據已有的文獻進行分析討論,部分學者認為,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主要體現在四大方面,分別是:確證與通透史實,解讀和運用史料,體驗與領悟史感,分層與表達史事。這不僅體現了教育的本質內涵,更是在歷史學科領域將教育目標具體化,著重強調“可教化人性”的觀點。也有部分學者認為,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體現在對歷史史實的敏銳性、對歷史相關知識的連貫性;
思維層面擁有獨特性、概括性以及深刻性這些思維品質。綜合現有的各類觀點,對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內容總結,分析出三種取向:社會價值取向、學科目標取向和教育價值取向。
其中社會價值取向主要從歷史認識切入教學中,提出史情、史實、史論、史法、史觀。學科目標取向則是指通過史學研究內容提出意識、能力、知識、價值四大層次。教育價值取向則是以史學研究過程為主,探究問題意識、證據意識、現實意識、時空意識、融合意識、分層意識。本文以教育部對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定義進行研究,包含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這五方面。
三、高中歷史學科五大核心要素分析
(一)唯物史觀
唯物史觀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及發展規律,是一種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其觀點主要有辯證思維、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等[2]。全面、客觀地評價歷史要以唯物史觀為基礎。歷史不僅是指某一個事件或者某一段經歷,它代表了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里人類社會不斷運動變化的一個動態過程。
(二)時空觀念
歷史研究不能脫離時間和空間這兩大概念。從宏觀的角度對歷史進行剖析,歷史人物的活動與歷史事件的發生以及演變密切相關,總是在承前啟后、循序漸進中,按照既定的時間和順序進行著,充分體現歷史的時間性。抽象的時間包含社會生產方式、文化生活等意識形態。此外歷史也包含具體的、特定的時間節點,具體的時間包含具體的、固定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環境等。只有將宏觀的、抽象的時間與微觀的、具體的時間相結合,才能綜合定義為時間概念。
(三)史料實證
教育部對史料實證進行進一步闡述:史料實證以歷史解釋為基礎、以史料為依據,采用客觀和理性的態度對歷史事物進行分析評價。史料作為歷史的重要表現和形式不僅是研究歷史、進行學習探究的重要途徑,使用史料對歷史進行研究探討獲取知識也是歷史學習能力的重要體現。培養良好的史料實證能力,引導學生樹立嚴謹認真的歷史意識,依托證據對歷史信息進行處理,鍛煉學生大膽假設,謹慎求證,事實為證的歷史探究習慣[3]。
(四)歷史解釋
從根本上來說,現在所了解到的歷史陳述,基本是依托于歷史事件對時間以及空間里發生的事件進行的一種闡述和記錄,并對這些記錄做出一定的評判。經過歷史的長河沖刷留存下來的并不是完整的歷史本來面目[4]。此時歷史解釋就充當了重要的角色,以歷史史實為基礎的歷史解釋盡可能地客觀地還原歷史真相,以公正、辯證、科學的視角解讀歷史事件和人物。歷史解釋是一種信息溝通,其目的在于通過解讀歷史將自己的觀點傳遞給他人,其過程符合邏輯、準確通順、便于理解。
(五)家國情懷
歷史學科不僅承載著歷史史實,還兼具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育人功能。家國情懷從宏觀角度來說,是指在探究歷史的過程中要充滿人文情懷,從歷史史實中關注現實、民生以及精神傳遞,滲透于民族自強和人類社會發展;
從微觀角度來說,家國情懷是在立德樹人的過程中所體現的高尚品質,是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以及學生探究歷史內涵的靈魂所在。如果說擁有史料分析能力是歷史學科素養的外在能力之一,那么飽含家國情懷在對歷史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升學生素養、樹立歷史價值觀則是歷史學科素養的內在能力。關注學生能否從歷史史實中汲取經驗、吸取教訓,以史為鏡,傳承精神,形成具有民族認同感的家國情懷,樹立高尚的理想信念。
四、高中歷史學科培養核心素養的必要性
(一)培養正確的價值取向
歷史核心素養體現了學生的歷史觀念和歷史思維,在對歷史人物、事件、認知的基礎上充分體現核心素養水平。歷史核心素養與核心素養之間既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也是個性與共性的關系。加強歷史核心素養的培育,有利于塑造學生正確的人文意識和歷史觀念,對人的成長與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歷史核心素養與“立德樹人”的精神內涵相契合,順應歷史發展趨勢。其中唯物史觀給學生宏觀看待歷史的基礎、時空觀念明確歷史事件和人物的定位、史料實證培養明辨是非的能力、歷史解釋鍛煉學生思維與表達能力、家國情懷凸顯愛國主義情感。課程標準對教育重點和方向提出了新的理念,強調人性化、個性化教育,在歷史學科教學中促進學生全面成長。
(二)核心素養考查情況分析
1.選擇題中五大要素統計分析
對近三年內全國卷歷史學科的七套試卷進行逐一分析,一一對應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題目頻率進行評判,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和歷史解釋共體現84處,史料實證15處,可以說全國卷歷史中的每一道選擇題的解答都體現歷史核心素養,由此可見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對歷史的學習來說是非常關鍵的。唯物史觀是學習歷史、認識歷史所需要具備的基礎素養,也是做好歷史答卷的基本前提。同樣時空觀念和史料證實也是學生學習歷史的基本學科能力,在歷史試卷中,強調驗證學生“論從史出”“有一分材料說一分話”的素養。
2.材料題中五大要素統計分析
材料題是歷史學科在學習和考核當中比較重要的題型,對近三年內全國卷歷史學科的七套試卷進行分析,在材料題中,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和歷史解釋有42處體現、史料實證有40處、家國情懷35處。歷史教育是培養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在實體考查過程中滲透思想理念和愛國教育。材料解析題要對題目進行解讀,聯系所學的歷史知識進行闡述和分析,論證自己的觀點,凸顯自身情感,可謂是綜合體現歷史學科素養的關鍵。家國情懷在材料題中體現得尤其突出,通過解析題干,論證解答處處滲透價值觀念和個人情感。
五、高中歷史教學中落實五大核心素養新思路
(一)滲透哲學觀點,培養唯物史觀
唯物史觀揭示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規律和客觀基礎,是一種科學的發展觀和方法論。在歷史學科教學當中培養學生唯物史觀,強調提高學生使用唯物主義原理對歷史事件進行辯證和分析的能力。高中歷史學科的教學中,學生必須從教材內容出發去了解探究歷史真相才能確保歷史事件的完整性和準確性,但是歷史事件中所蘊含的更深層次的抽象的價值理念需要學生自己感悟體會,心有所得。此外,在學習過程中受影視劇、小說、思維慣性的影響,對歷史知識有較多的錯誤判斷和認識。唯物史觀強調從浩瀚如海的歷史資料中對事件、人物有明確的分析辨別能力[5]。教師首先要具備馬克思、恩格斯對唯物史觀的研究成果基礎思維,結合學生實際特征創新教學手段,唯物主義理論的教學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難度,高中階段學生對抽象的理論知識不容易消化理解是正常的。因此要加強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透過歷史表現深挖內在含義,用辯證的、發展的眼光進行分析,最終達到透過現象看本質的學習目的。
例如:在“鴉片戰爭”相關歷史事件的教學中,要讓學生能夠深入分析“清政府戰敗的原因”,可以引入哲學觀點進行論證,引導學生從聯系和發展兩個角度,進行內外因的辯證分析,得出清政府戰敗的原因分別是:閉關鎖國、內部腐敗、農民起義;
工業革命后的資本主義國家實力強大,清政府戰敗是必然結果。學生在分析的過程中,對鴉片戰爭的相關史實形成客觀的認識,能夠從全視域、多角度來分析歷史事件,提升歷史學科唯物史觀素養。
(二)善用節點坐標,培養時空觀念
歷史的時間性體現在歷史事件的發生與演變的過程,以及歷史人物的活動中,這些元素按照時間順序進行推進構成歷史時間。除此之外,歷史時間還包含客觀的節點、具體的時間事件。例如: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歷史的空間性體現在固定的、具體的位置以及地理環境中所發生的歷史事件。比如:“四大文明古國”的發生地都圍繞河流而建成,河流的地理位置在總體上是不變的。除此之外,還包含具體的地理位置上人們文化生活、生產方式等意識形態領域的表現。在歷史學科中培養時空觀念要具備兩種技能:歷史年代的計算方法以及使用和辨別能力。學生不僅要掌握某一個時間發生了什么歷史事件,還應具備知識的貫通能力,通過一個或幾個已知元素,將歷史節點和發展串聯起來,形成系統的、完善的歷史知識體系。培養學生的歷史時空觀念素養可以利用時空坐標軸開展教學。設定“X軸”為時間軸,“Y軸”為空間軸,串聯歷史知識,提高學生對歷史的全方位認識。
例如:在“資本主義國家的新變化”相關歷史知識教學中,基于這部分知識空間覆蓋面廣、時間跨度大、地域分布廣的特征,需要培養學生較強的時空觀念才能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在教學時,將“一戰”“經濟危機”“二戰”大背景采用不同色塊標注在“X時間軸”所對應的時間上方。將“經濟危機”“黃金二十年”“科技革命”等大事件在“X時間軸”上再次進行標注,將X時間軸最小單位具體到“年”,將資本主義國家的變化進程中的大小事件在時間軸填補完整,形成一張具象化的歷史階段圖像,加強學生對這段歷史的進程有清晰的認識,從時空坐標軸不難看出哪些事件是交疊出現的?每個事件的復雜背景包含哪些方面?明確二戰前后由歐洲向美國轉移的經濟中心轉折點在哪。在學習中逐步培養學生的歷史時空觀念。
(三)培養分析能力,凸顯史料實證
研究分析史料,并從史料中獲取相關信息,通過史料表達個人觀點是歷史學習的能力體現。因此幫助學生形成“唯真論”“唯史料論”的歷史意識,培養其對史料的處理能力是非常關鍵的。分析近年來的歷史史料題,材料題形式呈現多樣化趨勢、來源更加廣泛,覆蓋面廣,時空跨越度大,觀點各異,內容豐富,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史料實證以更新、更廣、更深的材料形式出現在歷史教學中,結合時代特征,更富有時代氣息,由于大部分以材料題形式出現,所以讀懂材料、分析材料能夠有效解決學生在面對材料題時手足無措,不知所云的問題。
例如:在《三星堆文化的未解之謎》一課的教學中,利用辯論會形式充分發揮學生的材料收集、分析和闡述能力,幫助學生在辯論中逐步建立起“以真實材料說話”“深入分析史料資源”的觀念,凸顯史料實證素養在歷史學習中的實用性。在三星堆文化中,青銅大立人像爭議頗多,教師從爭議切入,以“青銅大立人像身份之謎”組織學生進行辯論,引導學生通過收集史料、分析史料,以史料為基礎論證大立人像是政治領袖、群巫之長還是獻祭者?通過仔細觀察圖像史料、對歷史背景史料進行研究,分析金杖、青銅樹的研究內涵,鼓勵學生自由辯論,大膽假設,謹慎求證,進一步提高學生史料分析和探索求證能力。
(四)創設歷史情境,促進歷史解釋
歷史解釋簡單來說就是通過對歷史事件所留下的歷史史料進行進一步的闡述和評判,體現對歷史事件所產生的客觀的觀點和看法。歷史解釋通常由史學家在盡可能公正、科學的視角去解讀客觀歷史,要求符合邏輯、準確通順[6]。學生具備較強的歷史解釋能力,才能實現將歷史問題賦予現實意義,實現“以史為鑒”的目的。創設歷史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沉浸式體驗,在體驗中對歷史事件/事物/
人物進行判定和解釋,提升學生歷史解釋素養。
例如:在《中國古代經濟的基本結構和特點》課時學習完畢之后,以情境教學法進行知識的鞏固和延伸。將學生進行分組,由A組的學生進行“古代市集”的情境創設,以古代人的吃喝住行方面入手,利用生活材料布置場地,設定為公元前120年的歷史背景,隨后由B組學生進入場地,在集市中尋找“不應該在公元前120年為背景的集市上出現的物品”,B組學生通過分析判定此時是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之后,第二次出使西域之前,所以“市集”中售賣蠶豆、核桃、葡萄是不合理的,因為這些食物是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后才帶回來的;
兩個書生看一模一樣的書是不合理的,因為印刷術在唐朝時期才發明;
穿胡服的小朋友背誦九九乘法表是合理的,因為漢靈帝時期胡服已經進入中國,秦朝時期已經發明九九乘法表……在B組學生體驗完畢之后,由A組學生進行點評,確認B組學生的解讀結果是否全面,還有哪一些比較隱蔽的、被忽略的知識點。在下一次的情境教學中,A、B組學生角色互換,由B組學生布置,A組學生進行解讀。通過創設歷史情境,鼓勵學生在情境中根據歷史史實解釋歷史現象,A組和B組的學生都能在體驗中對知識點進行進一步的鞏固,提高歷史解讀能力。在歷史的學習中,所做的猜想要立足史料,科學求證,切勿主觀臆斷、斷章取義。
(五)結合歷史事件,考查家國情懷
歷史長河滾滾而來,如果說掌握歷史知識是歷史學習的基本要求,那么培養學生學科素養、立德樹人,引導學生辨是非、明善惡、樹立遠大的理想信念、家國情懷則是歷史學科的靈魂所在。要帶領學生認識和了解自己的民族和歷史文化,并對價值觀、人生觀給予正確的指導。雖然家國情懷是內在的、隱形的,很難通過具體的客觀的文字去考查,但在近幾年的歷史學科試卷中,專家學者將家國情懷無意地滲透進試題立意中,形成具有深刻內涵和人文精神的新型考查形式。通過對試題的解讀、分析和表態,從側面挖掘學生的思想觀念、理想信念,側重于培養學生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的能力。這樣一來,考查不僅僅是檢測學生歷史基礎知識客觀水平的存在,更是歷史價值觀、人生觀的教育和考查過程,形成對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承和發揚的意識,在現實生活中樹立理解、開放、接納、尊重的文化態度。那么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更好地滲透家國情懷教育,就需要教師采用柔性教育手法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
例如:在學習“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相關知識時,這部分歷史由“五四運動”開始,那么教師就可以從“五四運動”相關歷史開展朗誦、演繹、配音、延伸聯想等教學,培養當代青年的家國情懷[7]。歷史上“五四運動”是由熱血青年發起的,這種精神和信念能夠作為重要的教學資源激勵當代青年人奮發圖強,百折不撓,以天下興亡為己任,培養愛國情操。在完成基本的教學任務之后,利用“互聯網+教育”模式,借助現代化教學設備向學生播放《恰同學少年》《覺醒年代》《我的1919》等學生宣言片段,鼓勵學生為片段配音,為事件賦詩,做事件手繪等,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在體會中升華情感。
結束語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五大部分是一個整體,每一項素養在歷史學科的學習中都有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普通高中歷史學科強調在通過對學生進行五大素養方面的培養,逐步健全學生在歷史學科的顯著特征中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高中歷史學科的教學工作不能停留在答疑解惑層面,在以歷史基礎知識傳授的基礎上,圍繞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進行全面教育,優化教學成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辯證觀和人生觀,具備新時代青年人必備的高尚品格和理想信念,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教育目標,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參考文獻
[1]馮遷麗.高中歷史教學中“歷史解釋”核心素養的培養研究[D].臨汾:山西師范大學,2019.
[2]潘紅巖.高中歷史教學中五大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J].名師在線,2020(17):37-38.
[3]張艷.高中歷史教學中五大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J].教育藝術,2022(3):76.
[4]唐丹丹.高中歷史教學中五大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J].智力,2022(26):72-75.
[5]潘紅巖.高中歷史教學中五大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J].名師在線,2020(17):37-38.
[6]吳楠.淺談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J].考試周刊,2021(44):143-144.
[7]吳子勝.高中歷史核心素養培養體系構建[J].新課程研究,2020(32):98-99.
猜你喜歡高中歷史培養策略高中歷史自主探究教學的實踐探索甘肅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討論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中學政史地(2017年2期)2017-05-17基于選考背景下的高中歷史教學隨想中學歷史教學(2016年6期)2016-11-11高中歷史學科高效課堂的構建中學歷史教學(2016年5期)2016-11-11淺議學生問題意識培養策略考試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高中政治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策略初探考試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高中體育教學中創新意識的培養考試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巧設任務,發展數學思維能力考試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歷史教學中學生證據意識的培養策略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高中歷史的學習感悟文學教育(2016年33期)2016-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