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俱杯规则-虎牙直播-比利亚vs西班牙人-德国杯|www.cnyhmy.com

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傳播

時間:2023-07-15 15:55:03 來源:網友投稿

韋柳冰

摘要:當前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途徑與方法主要以線下為主。而數字媒體的蓬勃發展及移動端設備的廣泛普及,切實豐富并拓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渠道與途徑,我們可以將其稱之為“動態傳播”。本文從數字化傳播的特征著手,詳細闡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運用數字化傳播的重要價值,提出并總結了數字化技術應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與傳承的可行性途徑,以期能切實地賦予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現代化屬性,促使其煥發出新的生機。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技術;傳播機制;可行性途徑

歷經千年的滄桑變化與歲月沉淀,我國積累了大量以傳統技藝、傳統習俗為代表的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天然具備獨一無二、底蘊深厚的歷史特征,因此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繼承與傳播是我國建立文化自信的應有之題。同時,文化瑰寶的保護也直接關系著傳統文化可持續發展的進程。近年來,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播的相關政策、制度在不斷頒布與完善,但我國依舊面臨著大量優秀的傳統文化資源流失、傳承斷代、傳播面窄等嚴峻問題。因此,本文深入研究并探討了借助數字化技術來傳播與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思路與途徑,具備積極的現實意義。

一、數字化傳播的特征

(一)傳播是信息的傳遞

我們可以將信息載體在通道之中流動的過程稱之為傳播。傳播的發起人是傳播者,傳播者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將信息以符號的形式展現出來,在媒介的輔助之下,促使信息在傳播者與受傳者之間形成流通,最終達到傳播的目的。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傳播為例,要想傳播得以有序進行,首先需要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包含的各類地理符號、人文符號、環境符號等重新進行解讀并且進行有效的技術處理,進而將符號轉變成為更有益于傳播的信息。從信息傳遞的視角出發,一旦環境因素改變,那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信息傳播方式就應隨著環境因素的變化而變化。鑒于此,基于數字化傳播形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在數字化的環境中,盡可能營造出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原生環境相似的特征,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展現出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價值,也更有益于其傳播的長遠化、有效化。

(二)傳播方式現代化

信息是一種意識形態,無法單獨存在,因此勢必要借助一定的物質基礎。運用數字化技術手段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有效模式之一,同樣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與規律。

首先,在提取信源時,要深入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征要素;其次,選擇一種最恰當的傳播方式與表達形式,最好能夠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原生環境特征保持一致;最后,促使其與新環境完美融合在一起,在新的環境中得以煥發生機與活力。此時,數字化技術可以充分發揮其獨特功效,例如現代通信技術、人工智能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等,將其合理且靈活的應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過程中,作為有效的技術支撐,進而促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信息源時可以在傳播過程中彰顯現代化特征。

其次,數字化傳播方式具有傳播范圍廣、傳播速度高且傳播效率大幅度提升的優勢,尤其是數字化三維掃描技術、數字化視頻技術以及數字化影像技術等新型的數字化技術能夠對承載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信息進行高精度的獲取與保存,有利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修復、深度研究與信息共享等工作的有序開展與運行。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運用數字化傳播的重要意義

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的快速發展期,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也逐漸被提升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此背景之下,保護我國已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被破壞,不被大規模的社會經濟建設而干擾,保證其在得到有效保護的前提之下進行合理且更可持續化的傳播與發展顯得格外迫切。

因此,作為新型技術的代表,數字化技術將促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形式更加有效,同時使其得到更好的呈現、保存與傳播,最終展現出來其特有的文化底蘊與風采。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途徑經過數字化處理之后,可以更好地將其從原生環境中提取出來,輔以當前熱門的數字形式相結合,可以為其傳承與傳播奠定堅實的發展基礎。一方面,在發展壯大自身文化軟實力的同時,可以進一步增強我國民族文化的自信力;另一方面,切實給文化產業增加文化底蘊,也可以很好地抵御外來文化的入侵。

此外,廣闊的傳播范圍將原本不被新時代人民群眾所熟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用更加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方式展現出來,在互聯網的有效支撐與輔助之下,可促使越來越多的人民群眾對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欣賞、研究,并實現資源共享?;跀底只瘋鞑バ问降姆俏镔|文化遺產還可以以更加生動、形象的數字化虛擬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的形式展現出來,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突破時空與地域的限制,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存、傳播與發展提供了新的渠道。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播的可行性路徑

(一)厘清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播的展示形態

隨著信息傳播手段的日漸繁多,從最早時候的口頭傳播、文字傳播,來到了如今的數字化傳播。不僅傳播手段日益繁多,更重要的是傳播對象經過傳播過程的沉淀與發展,傳播形式也變得愈加豐富。其中,文字、聲音、影像等都是數字化傳播中非常重要的展示形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的過程中,不管是傳播范圍較為狹窄的自我傳播形式,還是范圍較為廣泛的人際傳播、群體傳播,展示形態都在向著更加復雜多元的方向發展。因此,構建更加高效、直觀且便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播形式對于傳播質量與傳播效率的提升都將產生更直接的影響。在此背景之下,更需要做的是對眾多傳播形式的優勢利弊進行深入挖掘,在有效分析的基礎上,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體性、傳統性出發,進一步確定不同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播過程中適合怎樣的展示形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探索出一條更適合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播展現形態的新道路。

其一,從數字媒體本身來看,其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征與特點。傳統數字媒體的展示特征大多都集中于影像、舞臺、紙張等,現如今在新時代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形式變得逐漸豐富了起來。基于智能手機、互聯網、數字媒體等載體進行傳播的短視頻、虛擬空間、線上交互等形式切實豐富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形式。

其二,虛擬現實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詮釋路徑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進一步促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從線下走向線上。受眾完全可以通過線上、線下之間的高效轉換來產生良好的情感共鳴。同時,在影音載體的有效輔助之下,可以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極其重要的服飾、道具等及場景設置與舞蹈、音樂、技藝等有效結合起來,進一步促使非遺作品與觀眾形成直接的情感共鳴,同時作品的影響力與表達力也將得以顯著提升。以電影《大魚海棠》為例,其中包含福建土樓等傳統的建筑場景。在電影《大鬧天宮》中,同樣融入了大量的戲曲元素,同時靈活運用臉譜化的表現手法來展現角色的特征。

(二)構建立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播體系

隨著數字媒體與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與廣泛應用,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傳播體系也需要基于新時代進行變革與創新。尤其是要盡可能在融合傳統與現代的基礎之上,在互相彌補、互相借鑒之中形成一個更加立體化、多層次且多角度展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體系,最終促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文化實現創新性與創造性的發展與轉化。

要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傳播的高效,首先要充分認識到媒體與受眾之間的內在聯系。在數字化傳播的體系中,受眾占據的位置是相當重要的。突出表現為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過程中,受眾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有了更加自由的選擇權利。他們渴望獲得更加豐富及個性化的視覺、感官享受。因此,在充分發揮網絡主流媒體的獨特優勢與作用的背景下,需要進一步豐富并拓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播新形式,將傳播者、信息、媒體、受眾和效果這五個傳播要素完全融合于傳播的過程之中。

此外,隨著數字化技術的不斷更新迭代,全民直播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傳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與傳統意識形態下的傳播方式相比(如借助影視劇以及紀錄片來達到傳播的目的),在全民直播的背景之下,直播這種傳播方式憑借低成本、見效快的顯著優勢,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播帶來了更為光明的發展前景。例如,云南大理州地區的扎染、銀器制作等民間技藝通過短視頻與直播的傳播方式,瞬間收獲了非常多的關注。傳播者將與扎染、銀器制作等相關的制作過程先用手機拍攝下來,然后經過配樂、剪輯等技術手段的處理,將原本靜態的制作過程以動態視頻的形式展現在觀看者面前,同時還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受眾特地來到當地進行參觀與體驗。

(三)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播的智能水平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首先離不開智能化手段的輔助。因此,要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智能化水平,首要任務就是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信息的數字化和數據管理水平。在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資源數字化技術標準以及分類體系的基礎之上,需要切實借助圖片、視頻、音頻等多元化的手段進行知識表達,并且構建更為完善的數據庫體系,創新數據庫技術,例如圍繞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構建大型的數據庫及基因庫,以便進一步的系統性研究和傳承譜系的構建。此外,傳統傳播的主要途徑依賴分享。分享的越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IP特征就會越明顯,其IP價值也將越高。但是在網絡化時代的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播的主要渠道不再僅僅是分享,更應將注意力放在分享后的協同層面。此時,大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便發揮出來其獨特的價值,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智能化傳播奠定良好的技術與龐大的數據支撐。

其次,需要從根本上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創造性與智能創作能力。根據以往的實踐可知,傳播人員或者創作人員更加注重的是在文藝作品中加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因素能夠對作品價值的提升發揮怎樣的作用,而忽視了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的獨特價值和受眾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情感需求。因此,在智能化傳播的背景之下,可以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場景式創作的基礎上增加算法決策,從而全面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智能化水平。算法決策指的是通過整合、分析大量互聯網的受眾信息,如以往同類型作品的觀看評價、受眾位置、分享數據等,在此基礎之上,總結得出不同年齡、不同階層受眾群體到底有怎樣的文化需求。之后,創作人員可以以這些信息作為創作基礎,在有效結合當下文化背景及生活環境的基礎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內容進行更深層次的剖析、分析與理解,最終創作出更契合新時代受眾需求的文化作品,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創造有利條件。

(四)夯實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移動網絡媒體的推廣

當前,網絡信息的傳播已經離不開社交網絡平臺。其中,移動網絡平臺的快速發展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速度更快、傳播效率更高。此外,網絡媒體平臺還有著其他傳播所不能比擬的優勢與特征。其一,對于已經成型的網絡平臺而言,其有著自己固定的用戶群,且受眾區域極其廣泛;其二,它能夠獲得更多第三方平臺的支持,促使移動互聯網推廣效率越來越高;其三,在不考慮購買廣告制作以及頭條版面的前提下,網絡媒體平臺有助于大大減少前期的運營成本。當然,不同的平臺其特點也不盡相同,在選擇網絡媒體平臺進行推廣時,通??梢詮囊韵聨讉€角度著手:

第一,針對類似微信公眾號此類以圖文為主要表達形式的移動網絡媒體推廣,傳播者可以以文字+圖片的方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進行詳細的介紹,但是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要把握好專業度。

第二,針對以圖片及短視頻推送為主的社交平臺,如抖音、快手等,推送者在圖片選擇以及視頻制作方面應格外上心。

四、結語

借助數字化手段,可以有效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傳播與保護,并且幫助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保護、傳播這條道路上煥發出新的生機。傳播的實質在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得以存續,并將傳統文化的魅力帶給更多人。探索非物質文化更多的數字化傳播手段與實現路徑,也將有利于推進我國社會主義文明建設,為文化事業賦能,促進文化事業的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談國新,何琪敏.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播的研究現狀、現實困境及發展路徑[J].理論月刊,2021(9):87-94.

[2]方昌敢.體驗經濟視角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播策略探究[J].四川民族學院學報,2021,30(1):25-31.

[3]羅靜,張瑛.淺析**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播的問題與對策[J].西藏科技,2021(4):39-41.

[4]張福銀,周晴,牛佳芮.移動互聯網語境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播路徑[J].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1,12(6):161-168.

[5]李子璇,韓海燕.新媒體技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播的必要性——以察哈爾非物質文化遺產“阿斯爾”為例[J].藝術科技,2019,32(5):117,119.

猜你喜歡傳播機制數字化技術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室內設計教學理念與方法的相互滲透文藝生活·下旬刊(2016年11期)2016-12-12廣播電視發射機數字化改造商情(2016年40期)2016-11-28企業微信生態圈的信息傳播機制及效果分析中國市場(2016年41期)2016-11-28數字化技術在房地產檔案管理中的運用資治文摘(2016年7期)2016-11-23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策略研究電腦知識與技術(2016年25期)2016-11-16政府危機公關中的新媒體傳播機制透析人民論壇(2016年27期)2016-10-14網絡暴力的法理學透視人民論壇(2016年17期)2016-07-15淺談微電影的藝術特點及其傳播機制戲劇之家(2016年8期)2016-05-23

推薦訪問:數字化 文化遺產 物質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