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杏禹,卜慶雁
(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 農學園藝學院,遼寧 營口 115009)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關鍵在于“人才振興”和“產業振興”。針對當前我國農業農村發展不均衡,農業行業工作條件艱苦、效益不高等現實情況,如何為農業生產一線培養大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是當前農業高職院校面臨的重要任務。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正是培植學生家國情懷、樹立專業自信的有效途徑。特別是既有理論學習又有技能訓練的專業課,更適合成為價值塑造和習慣養成的有效載體。本文以“蔬菜栽培”課程思政為例,從課程目標確定,思政元素挖掘,思政元素融入和有效實施保障等方面進行探索和實踐,以期為同類院校專業課課程思政改革提供借鑒和參考。
(一)有利于實現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為鄉村振興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服務于生產一線的農業科技人才是農業高職院校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將相關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蔬菜栽培”專業課理論和實踐教學中,可有效引導學生樹立專業自信,認識到我國農業生產的重要性,樹立責任感和使命感,學農愛農,強農興農,讓更多的畢業生主動投身農業產業,并成為鄉村振興的主力軍,這對于實現農業高職院校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意義重大。
(二)有利于提升畢業生綜合職業能力
針對高職學生自主學習和自我管理能力偏弱的特點,將職業素質養成、創新創業意識以及與“蔬菜栽培”內容相關的文化知識有機融入到課程教學的各個環節,可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使其成為具備蔬菜生產專業知識技能,具有一定文化底蘊,能夠分析和解決問題,具備良好職業素養和創新創業意識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三)有助于提升專業教師綜合素質
在傳統“蔬菜栽培”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多專注于專業課程內容,對蘊藏在專業知識點中的思政元素缺乏統一梳理和有效應用。當前,在全面推進課題思政建設背景下,教師不但要具備較高的專業素質和思想素質,還應該具備淵博的知識、廣闊的視野,并能熟練運用各種教學方法[1]。專業研究越精深,思政教育資源的開掘面就越廣;
專業方法越靈活,思政教育資源的附加值就越高;
專業精神把握越準確,思政教育資源的效能就越容易進行有效轉化[2]。因此,實施專業課課程思政,要求教師首先要加深對專業課程內容的理解和研究,并在此基礎上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合理進行教學設計、科學運用教學案例,最后有效完成教學實踐。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必將不斷學習和提升自身的專業水平、思想覺悟、文化素質和教學能力,真正實現教學相長。
“蔬菜栽培”課程是農業高職院校園藝技術類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是一門利用自然科學原理指導蔬菜商品生產和種苗生產的應用性課程。根據課程特點,要實現的教學目標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第一,教授學生掌握蔬菜栽培相關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學生可根據不同蔬菜的特性合理安排茬次,并采用相應的栽培技術完成蔬菜生產實踐,獲得安全優質的蔬菜產品,實現專業層面的學習目標;
同時,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通過嚴格管理和科學考評,逐步養成嚴謹認真、團結協作、安全生產、遵紀守時、厲行節約、吃苦耐勞等職業素養。第二,完成價值塑造。讓學生充分了解蔬菜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的重要地位,了解改革開放以來無數農業科技工作者和菜農投身這一產業,用智慧和汗水換來的今天的巨大成就,從而樹立專業自信,激發強農興農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第三,喚醒創新創業意識。“蔬菜栽培”課程涉及的創新創業案例極為豐富,學生在教師啟發和指導下,可以結合課程內容實現一些小創意或進行小規模創業實踐。第四,提升文化修養。課程內容涉及傳統農耕文化和唯物辯證法,可幫助學生了解農耕文化,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根據“蔬菜栽培”課程特點,將價值塑造、職業素質養成、創新創業意識培育和文化修養提升四條思政教育主線貫穿“蔬菜栽培”課程實施的全過程,并自然融入專業知識技能的學習和訓練中,實現教書育人的課程目標。
(一)根據課程目標,深度挖掘思政元素
“蔬菜栽培”是一門綜合性課程,可挖掘的思政元素范圍廣、數量多、形式各異。因此,課程思政的第一步就是根據課程目標挖掘并梳理思政元素,開發教學資源,并將其分門別類歸納好,詳見表1。然后對照專業課程內容進行重新梳理備課,根據課程內容融入合適的思政元素。
表1 “蔬菜栽培”課程思政元素分類歸納表
(二)“蔬菜栽培”思政元素的有機融入
“蔬菜栽培”這類理科類專業課與文史類課程不同,思政元素一定要經過精心設計,自然融入。首先,思政元素的選擇切忌生搬硬套,如果思政元素與專業教學內容關聯不緊密,就會出現“兩層皮”現象,引起學生的困惑;
其次,專業課堂應以專業教學內容為主,思政元素是附著在專業知識點上的引申內容,占用時間要恰到好處,點到為止,留給學生更多的空間去思考和感悟。可通過以下7個培養目標為引領,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入到“蔬菜栽培”課程教學過程。
1.樹立專業自信,培植家國情懷
農業院校的學生首先要樹立專業自信,深刻理解強農興農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意義。因此,專業教師要不斷學習,了解蔬菜產業發展趨勢和農業相關的時事政策,授課過程中要利用相關數據和時事新聞將思政元素滲透到教學內容中。例如,教師在講授蔬菜栽培概述時,讓學生了解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蔬菜科技快速進步、蔬菜產業迅猛發展的現狀,以及其在國民經濟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引導學生熱愛蔬菜產業相關工作;
講授設施蔬菜栽培品種選擇時,通過國產種子與進口種子應用情況,讓學生理解“打好種業翻身仗”的重要性,引導學生堅定專業自信,樹立自強自立的決心,學好本領,振興中國種業。結合蔬菜栽培在線開放課程教學資源,推薦學習侯鋒、吳明珠、方智遠等幾位院士投身農業、造福人民的感人事跡,激發學生強農興農、報效祖國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2.遵守法律法規,端正價值取向
“蔬菜栽培”課程不僅要教學生如何栽培蔬菜,更重要的是教導他們如何做事做人。教師收集課程相關真實案例應用于教學,以案說理,不但能夠激發學生興趣,更能教會學生從案例分析中明辨是非,堅持真理。例如,以濰坊生姜違規施用高毒農藥“神農丹”事件讓學生認識到嚴格遵守行業規范,恪守職業道德的重要性;
以假種子坑農事件,正面引導同學們要遵紀守法、誠信做人,不能唯利是圖;
以“爆炸西瓜”等生產中的冤假錯案,告訴學生要提升科學素養,明辨是非,不能人云亦云;
通過“新西蘭奇異果引自中國”的案例,教導學生要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
3.勤訓練嚴要求,提升職業素養
課堂不僅要傳授知識、培訓技能,同時也要規范行為,培養良好的職業素養。好的習慣都需要反復訓練,嚴格管理。“蔬菜栽培”理論課和實踐課非常注重學生行業規范的養成,主要包括以下七方面。一是遵守時間。教師引導學生嚴格遵守上下課時間、按時完成課前測驗和課后作業,嚴格履行考勤制度。二是遵守課堂(勞動)紀律。教師每次上課前提出紀律要求,課中嚴格管理,注重維護課堂的神圣感。三是嚴謹認真。在完成作業、實踐操作、數據調查的過程中,要求學生一絲不茍地按標準完成,培養學生嚴謹認真、實事求是的工作態度。四是參加勞動。農業生產是艱苦行業,很多學生入學前并沒有接觸過農事操作。課程實訓設計保證勞動強度適度,并隨著學生的適應性逐漸加大強度,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意志品質。五是承擔責任。開展課堂活動或實踐活動,隨機分配小組,讓學生學會與陌生人合作。工作任務落實到人,如果出現失誤,責任人需要接受相應的懲罰,并影響本組的成績,以此來加強合作精神和責任感的培養。六是厲行節約。每個生產項目實施之前,都要指導學生進行成本核算,實訓課也重點強調節約實訓材料,反對浪費。七是強調安全生產和保持環境衛生維護。安全教育常抓不懈,特別是實訓課更要加強監管,發現安全隱患應立即排除并進行現場教育。每次實訓課都將整理工具、清理衛生納入考核范疇。
4.學習優秀校友,培育工匠精神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但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袁隆平、屠呦呦等老一輩科學家的先進事跡會讓他們覺得遙不可及,可能覺得經過努力也很難達到。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身邊的教師、優秀校友為榜樣,讓他們認識到所學的知識能夠促進農業、農村的發展,改善農民的生活,從而激發學生的認同感和使命感[3]。例如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將番茄育種專家李海濤研究員、水稻育種專家許雷研究員、農業企業家徐福春董事長等優秀校友事跡與學生分享,同時廣泛收集近十年畢業的優秀校友事跡,他們當中有的是蔬菜育種專家、有的是工廠化育苗專家、有的已成為企業首席專家,還有的成功創辦了自己的蔬菜企業……通過他們在校期間努力學習、潛心實踐、工作之后繼續鉆研業務的一件件小事,不斷向學生灌輸“勞動光榮、技能偉大、創造寶貴”的職業思想,弘揚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5.引進“三新”內容,培育創新意識
“蔬菜栽培”課程教學實踐中,不斷融入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例如,在學習辣椒栽培時,向學生介紹農民自行發明制造的辣椒去柄機;
在學習芹菜栽培時,給學生講述農民偶然發現“芹芽”并將之做成產業的故事;
還有蔬菜吊蔓夾、番茄果柄夾、點花器、振蕩授粉器等新產品和新技術的發明,均來自于生產實踐。通過真實案例,啟發學生樹立創新思維,培養創業意識。同時,收集歷屆畢業生創業大賽、創業實踐材料,供有創業意愿的學生學習借鑒。
6.傳承優秀文化,堅定文化自信
蔬菜栽培歷史伴隨著中華民族的文明史,農耕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白露種蔥”“清明前后,種瓜點豆”等俗語,讓學生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二十四節氣”的內涵并能夠熟練運用其指導蔬菜生產。收集整理與蔬菜生產有關的農諺俚語,例如,“苗好七成收”“鋤頭底下有火,鋤頭底下有水”“鏟地不鏟草,鏟草鏟不了”等,一方面指導學生分析其中的原理,將之應用到生產實踐當中,另一方面也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學會并傳承這些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指導學生學習與蔬菜相關的詩詞典籍,在學習各種蔬菜引種和栽培歷史時,教師為學生提供與“蔬菜栽培”課程相關的詩詞典故作為課外學習資源,從《詩經》中的“參差荇菜,左右采之”到《南齊書》中的“春初早韭,秋末晚菘”,從杜甫的“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到陸游的“雞跖宜菰白,豚肩雜韭黃”,使其在拓展專業學習領域的同時提升文化修養。
7.運用哲學原理,分析解決問題
唯物辯證法是一種研究自然、社會、歷史和思維的哲學方法,它是認識論也是方法論。“蔬菜栽培”課程內容中蘊含著方法論[4-5],例如:通過“蔬菜栽培”課程的學習,掌握理論與實踐的辯證關系;
通過“蔬菜分類”掌握共性與個性的辯證關系,學會總結歸納;
通過“合理密植”掌握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系,學會顧全大局;
通過“調整秧果關系”掌握矛盾對立統一屬性,學會應用“兩點論”解決問題;
通過“溫光水肥”環境因子的關系,掌握事物普遍聯系的特征等。學生通過“蔬菜栽培”課程的學習,進一步了解、掌握和應用唯物辯證法的方法論,并學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這對于其今后的工作和生活都具有重要意義。
(三)“蔬菜栽培”課程思政教學案例
“黃瓜日光溫室越冬茬栽培”教學內容共6學時,通過學生自主學習、教師講解、實踐教學和考試考核,可將專業自信、家國情懷、唯物辯證法、明辨是非、職業素質養成等思政元素有機融入部分教學內容,具體內容和融入方法,見表2。
表2 “黃瓜日光溫室越冬茬栽培”思政元素融入案例
(一)組建課程團隊,統一思想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課程思政的前提是教師做好言傳身教,教師要“立德”方能“樹人”。因此,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打造一支品德高尚、技藝精湛、熱愛教育事業、熱愛“三農”事業,具有奉獻精神和創新意識的教師團隊,不斷向青年學生輸出正能量,是課程思政有效實施的根本保障。為提升團隊的思政教育能力,課程團隊應包括1~2名思政課教師。團隊組建后,全體成員要統一思想,集體備課,共同進行教學設計并應用于教學實踐,定期進行教學反思,相互交流經驗,不斷優化課程思政教學設計,保證課程思政的有效實施[6-7]。
(二)集思廣益,開發建設課程思政資源庫
團隊成員集思廣益,共同開發課程思政教學資源庫,資源類型可包括微課、PPT、動畫、文本、富媒體資源等,供團隊教師隨時調取。例如,收集和制作農業科學家、杰出校友的感人事跡制作微課,整理與“蔬菜栽培”相關的詩詞典籍制作成PPT、小動畫,吸引學生自主學習,提升教學效果。同時,教師需要與時俱進,及時了解國家大政方針,學習解讀相關政策文件,時時發掘思政元素,例如,“宇航員太空種菜”“疫情期間如何實現‘蔬菜自由’”等與專業課程相關的時事新聞內容均可收集作為教學資源。
(三)潛移默化,長期浸潤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課程思政是一項長期系統工程,不能操之過急,更不能過度思政。每次課(2學時)教學過程中融入1~2個思政元素即可,思政元素過多就失去了專業課本身的意義。但要保證每次課都融入思政元素,就像植物需要水,要長期滋潤,職業習慣的養成,更需要反復訓練。
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短期內很難顯現,因此,教學過程中切不可為了追求效果而急于求成。同時,如果發現學生在思想上和行為上的良好表現,必須及時給予肯定,以此激勵和帶動全體學生,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自我教育。
以“蔬菜栽培”為代表的專業課程經過近年的課程思政教學實踐,對實現園藝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表現在學生從對專業的懵懂到逐漸認可并熱愛,主動參加課外專業興趣小組,積極報名參加專業技能大賽、創新創業大賽、企業實習和志愿服務,并取得了優異成績,說明課程思政達到了啟智潤心的效果。“蔬菜栽培”是高職院校農業類專業具有代表性的專業課程,其課程思政實施路徑可為同類專業課提供借鑒。各農業高職院校可根據專業課程特色,大力開發課程思政教學資源,建設課程思政示范課,全面推進課程思政,這既是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也是推進鄉村振興有效實施的根本保障。
猜你喜歡蔬菜栽培蔬菜思政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奇怪的蔬菜小學生優秀作文(低年級)(2021年5期)2021-07-21關于影響蔬菜栽培管理技術推廣的相關因素研究新農民(2020年1期)2020-12-09蔬菜小太陽畫報(2020年3期)2020-04-24思政課“需求側”當代陜西(2019年15期)2019-09-02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當代陜西(2019年9期)2019-05-20陽臺蔬菜栽培及意義現代園藝(2017年19期)2018-01-19《蔬菜栽培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創新探析園藝與種苗(2015年10期)2015-02-27蔬菜也“瘋狂”小學生·多元智能大王(2014年3期)2014-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