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俱杯规则-虎牙直播-比利亚vs西班牙人-德国杯|www.cnyhmy.com

青海塔爾寺之塔文化內涵

時間:2022-11-01 11:00:02 來源:網友投稿

???zo??)j馟??i??Z???人物多次封授名號,清康熙皇帝賜有“凈上津梁”匾額,乾隆皇帝賜于“梵宗寺”稱號,并為大金瓦寺賜有“梵教法幢”匾額。三世**、四世**、五世**、七世**、十三世**、十四世**及六世班禪、九世班禪和十世班禪,都曾在塔爾寺進行過宗教活動。

塔爾寺是我國藏傳佛教格魯派(俗稱黃教)六大寺院之一,也是青海最大的寺院。其中以八寶如意塔為典范的佛塔,是塔爾寺的標志性建筑,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塔爾寺是先有塔,而后有寺,故名塔爾寺,又名塔兒寺,坐落在西寧市湟中縣魯沙爾鎮西南的蓮花山谷中,是一座因塔而著稱的佛教寺院。其得名于大金瓦寺內的大銀塔,藏語稱為“袞本賢巴林”,意思是“十萬獅子吼佛像的彌勒寺”。

塔爾寺是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大師誕生的地方,其母因念子心切,在其出生地修起一座蓮聚寶塔,并在上面修建一座屋以覆蓋塔身。經過歷朝歷代的不斷修葺擴建,規模逐漸壯大。尤其經明、清兩代增修擴建,逐漸成為由眾多經堂、佛塔、僧舍組成的規模宏大的建筑群。據文獻記載,塔爾寺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迄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占地600余畝。塔爾寺的建筑依山而建,布局合理,錯落有致,建筑物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受宗教“三界”觀的影響,塔寺建筑由低到高依次進行布局,在視覺上形成了次第而上的磅礴氣勢和宏偉的審美特質。

塔是塔爾寺的來源和建筑主體,其塔中不僅蘊含著藏傳佛教的文化內涵,也融入河湟地區漢族的文化特色,是典型的多元化塔文化載體。

“塔”,梵文意為“冢”,其原型為印度墳冢。佛教之“塔”,本意為“佛塔”,或作“浮屠”,或作“浮圖”,唐代詩人岑參《與高適薛據同登慈恩寺浮圖》和杜甫《同諸公登慈恩寺塔》詩歌便可為證;亦作“塔婆”“兜婆”“偷婆”等。佛塔初為供奉佛骨(舍利子)等物,以木、磚等構造成的覆缽型建筑物,后世亦藏經于其中,俗稱寶塔,是佛陀的象征,被賦予神圣的佛教文化內涵。故而,佛塔深受佛家弟子們的崇敬和膜拜。《金剛經》云:“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 其意為:能夠依據機緣向他人宣講此經,哪怕僅僅講解經中的四句偈,而講讀此經的地方,世間所有的天、人、阿修羅,都應該前來護持、恭敬供養,就如同對供養佛塔廟宇一樣。甚至,但凡有佛經的地方即為有塔,“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即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佛塔之神圣可見一斑。《法華經》亦曰:“若經卷所住處,皆應起七寶塔,極令高廣嚴飾,不須復安舍利。所以者何?此中已有如來全身。此塔應以一切華香、瓔珞、繒蓋、幢幡、伎樂歌頌,供養恭敬,尊重贊嘆。若有人得見此塔禮拜供養,當知是等皆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段經文說明:凡是《法華經》存在的地方,皆應該建起七寶塔,所建之塔極盡高大莊嚴的裝飾,無需另放置舍利,因為塔內已經有了如來的法身。可見,藏經塔在佛教意義上與舍利塔等同。

北魏學者楊衒之的《洛陽伽藍記》,是專門記載佛寺和佛塔的著作,其中有記載云:“至晉永嘉唯有寺四十二所。逮皇魏受圖,光宅嵩洛,篤信彌繁,法教逾盛。王侯貴臣,棄象馬如脫屣,庶士豪家,舍資財若遺跡。於是昭提櫛比。寶塔駢羅,爭寫天上之姿,競摸山中之影。金剎與靈臺比高,廣殿共阿房等壯。”由此可以想象當時中原地區佛塔修建的盛況。

后世卻將佛塔與“支提”混同,而泛指于佛陀降世、成道、轉法輪、般涅槃等處,以堆土、石、磚、木等筑成,作為供養禮拜之建筑物。“其實兩者是有差別的,凡有佛陀舍利者,稱為‘塔’;無佛陀舍利者,稱為‘支提’。”

中國境內的佛塔都是佛教傳入中國后與本土文化相結合的產物,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載體。據北魏著名的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記載,當時京都名城佛塔處處可見的盛況:“京邑帝里,佛法豐盛,神圖妙塔,桀峙相望,法輪東轉,茲為上矣。”佛塔結構多為五層七級,“寶塔五重,金剎高聳”。(《洛陽伽藍記》)佛經對佛塔的層級本有界定,誠如《十二因緣經》云:“八人應起塔,一,如來,露盤八重以上,是佛塔。二,菩薩,露盤走重。三,圓覺,露盤六重。四,羅漢,露盤五重。五,那含,露盤四重。六,斯陀含,露盤三重。七,須陀含,露盤兩重。八,輪王,露盤一重。”

然而,塔爾寺的佛塔與一般漢族地區的佛塔在建筑結構和層級設置上多有不同,其以獨特的藏傳佛教為核心,兼具漢文化的特色,八寶如意塔其以獨特的建筑風格與文化內涵,在青藏地區的佛塔中,享譽甚高。

八寶塔位于寺院門口,是塔爾寺的象征,亦稱八寶如意塔,是典型的藏傳佛教中的佛塔代表。八寶如意塔為覆缽式塔,形如一個個倒置的缽,亦稱喇嘛塔,是藏傳佛教中風格獨特的佛塔建筑形式,它與印度的窣堵坡很相近。因此,塔爾寺的佛塔保留印度佛塔的特色最濃厚,這種覆缽式塔多見于藏傳佛教盛行的西藏、青海、甘肅、內蒙古等地區。

覆缽式八寶如意塔塔式與中原地區的樓閣塔、密檐塔、文峰塔有別。其主要特點是在厚實寬大的臺基上有塔托,塔托之上建造一個巨大的圓形塔肚,塔肚之上造長長的塔頂。塔頂上裝有層層圓輪,圓輪上再安有華蓋和仰月寶珠。八座塔從東到西依次是蓮聚塔、菩提塔、四諦塔、神變塔、降凡塔、息諍塔(和平塔)、勝利塔、涅槃塔,八座塔分別代表了藏語中的八邦、香曲、扎西果莽、喬赤、拉帕、彥敦、南嘉、娘堆曲丹,其意根據佛經記載,是為紀念佛祖釋迦牟尼一生中的八大業績而建。

藏式佛塔在發展過程中,一方面繼承了印度佛塔的基本模式,同時,又借鑒了東南亞各佛教國家和漢傳佛教地區佛塔的建筑風格,并融入本民族獨特的文化特色建造而成。據《西藏考古》記載:“在幾個世紀的進程中,佛教逐漸改變了其教條主義的教法,從小乘佛教發展為大乘佛教,進一步又發展到在西藏居統治地位的密乘。因而塔的形式也隨之逐漸演變。然而塔的演變僅僅局限在某些已被接受的格式之內。這些格式保持著相對的穩定,工藝水平則視修造者的技巧而異。” 這段文字著意說明了藏式佛塔形成的復雜過程。

早期藏式佛塔基本沿襲了印度和尼泊爾的佛塔,即主要有窣堵波和支提兩種類型:“窣堵波之外,尚有支提。最初二者的形制可能完全一樣,所不同的不過埋有舍利的稱窣堵波,無舍利的稱支提。從支提的原意來說,有‘聚集’的意思,即積土石而成,或謂佛的福德積聚于此。” 可見,藏式佛塔經過了幾個世紀的不斷發展和演變,是藝人別具匠心的智慧結晶。其塔文化中既有印度佛教的精華,也吸納了漢傳佛塔的特點,更富有本民族文化的因子。在世界佛塔中,八寶塔風格獨具。

拉毛杰博士在其論文中指出:“藏傳佛塔種類很多。從塔的內涵教義來說,可分為意、身、語之三種塔。意之塔,代表最基本的精神實質以及佛陀所持有的空寂明凈;身之塔,代表佛陀、菩提薩唾或喇嘛的化身;語之塔,則代表著佛陀的訓教或經文。” 依據此意來分,八塔則屬于意之塔。以佛教文化為核心的藏式塔爾寺之八塔蘊含著豐富教義和民族文化內涵,大致如下:

蓮聚塔,亦稱疊蓮塔,藏語稱八邦曲丹,是為紀念佛祖釋迎牟尼誕生后行走七步,步步生出蓮的故事而造;菩提塔,藏語為香曲曲丹,是為紀念釋迦牟尼悟道成正覺,得道成佛而造;四諦塔,亦稱“吉祥多門塔”或“轉法輪塔”,藏語稱扎西果莽曲丹,是為紀念佛祖初轉法輪,宣講四諦之要義而建;神變塔,藏語為喬赤曲丹,是為紀念佛祖降伏外道魔怪之功而建;神降塔,藏語稱拉帕曲丹,是為紀念佛祖自天而降超度眾生之功而建;和平塔,亦稱“息諍塔”,藏語稱彥敦曲丹,是為紀念釋迦牟尼平息僧眾爭論之功而建;殊勝塔,藏語稱為南嘉曲丹,是弟子和信徒們祝愿佛祖長壽而建;涅槃塔,藏語稱娘堆曲丹,是為紀念佛祖向眾生顯示萬物入于涅般的情形而建。

由此可見,八寶塔既代表了藏式佛塔的八種形式,也是意塔的典范,它清晰地展示出佛祖一生八個階段的成就和精神意義以及佛法思想:靈異出生—智慧悟道—宣講佛法—降除邪魔—超度眾生—平息爭議—弟子祈壽—示意涅槃。藏傳佛教把佛祖的生命階段和學法、講法、示法的過程以八塔的形式來表示,其中不僅蘊含著豐富的佛法大意,也飽含著藏民族的佛教思想和生命觀。

青海省是個多民族地區,其中藏族、土族、蒙古族以及部分漢族都是信奉藏傳佛教的,藏式八塔不僅是塔爾寺之塔的典范,也是藏傳佛教中塔文化的代表,八塔類型在青海藏區隨處可見,其意義皆如此。拉薩布達拉宮的如來八塔,在形式和內涵上與塔爾寺的八塔同類。

除八塔之外,宗喀巴紀念塔殿也是塔爾寺的建筑主體之一,也稱大金瓦殿。大金瓦殿位于全寺正中,藏語稱為“賽爾頓慶莫”,即金瓦的意思。其建筑面積為450平方米。大金瓦殿初建于公元1560年,后于公元1711年,用黃金1300兩、白銀1萬多兩改屋頂為金頂,形成了三層重檐歇山式金頂,后來又在檐口上下裝飾了鍍金云頭、滴水蓮瓣。飛脊裝有寶塔及一對“火焰掌”。四角設有金剛、套獸和銅鈴。底層為硫璃磚墻壁,二層是邊麻墻藏窗,突出金色梵文寶鏡,正面柱廊用藏毯包裹,殿內還懸掛著乾隆皇帝御賜的金匾,匾額題字為“梵教法幢”。殿內13.3米高的大銀塔,是宗喀巴大師誕生的地方,尊稱為菩提大銀塔。該塔建于公元1629年,大銀塔塔底周長34米,以純銀作底座。塔身通體呈白色,塔剎飾以鎦金銅傘,并鑲嵌各種珠寶,呈金黃色,上承接日月飾形,是一座典型的藏傳佛教覆缽式佛塔。塔上有一龕,內塑有宗喀巴像,塔前陳放各式酥油燈盞,銀鼓號角,玉爐金幢。梁枋上布滿了帷、幡、繡佛、圍帳及布陳天花藻井,層層哈達,琳瑯滿目。大銀塔建筑莊嚴高貴,雄偉壯觀。

以菩提大銀塔為中心,周圍眾塔林立,形成了塔爾寺獨特的塔林景觀,其布局誠如《塔爾寺文化》所記,呈如下格局:

大銀塔右側有至尊?阿旺官卻丹貝尼瑪的銀制舍利塔、阿嘉?羅桑丹貝堅贊、阿嘉?益西克珠嘉措、阿嘉經師洛桑端珠等5人的靈塔;左側依次供有章嘉?阿旺洛桑卻丹的靈塔、拉科?喜饒群覺的銀質靈塔、賽赤?洛桑丹白尼瑪的靈塔、切西?阿旺丹巴的靈塔及銀制菩提塔一座。大銀塔前面的佛龕內有噶東赤巴?羅桑丹白尼瑪、賽朵?阿旺丹貝堅參、當彩?益西格桑、嘎端赤巴?阿旺圖旦丹貝尼瑪等活佛的靈塔,其塔型有天降塔、菩提塔等。這些靈塔有用優質木料制作的,也有純銀和合金制造的。賽朵活佛府邸的佛堂內供有兩座銀質靈骨塔。

此外,諸活佛府邸佛堂內大多供奉著本活佛體系的靈塔,不勝一一枚舉。密宗學院經堂內供有西納和拉科等堪布的靈塔;大金瓦殿頂層樓上有噶當塔、尊勝佛塔;大經堂、小金瓦殿、拉讓吉祥新宮佛殿等殿堂內供奉著規格大小不等的諸多佛塔。

總之,因塔而建寺、依寺而修塔的塔爾寺,佛塔絡繹不窮,寺院、殿堂迤邐山間,形成了一道塔寺想結合的人文景觀。塔爾寺建筑群汲取了藏、漢等民族傳統的建筑工藝,以藏式為主,將鮮明的民族藝術與地方藝術相結合,是一處集漢藏藝術于一體的完美的古建筑群,其中蘊含的豐富佛塔文化,是挖掘不盡的寶藏,這些建筑古樸莊嚴,別具一格,深受各族人民的敬仰,揚聲海內外。

賴永海主編:《佛教十三經?金剛經》,中華書局2013年版,第55頁。

賴永海主編:《佛教十三經?金剛經》,中華書局2013年版,第71頁。

賴永海主編:《佛教十三經?法華經》,中華書局2013年版,第265頁。

賴永海主編:《佛教十三經?金剛經》,中華書局2013年版,第57頁。

羅哲文:《中國古塔》,中國青年出版社1985年版,第15頁。

[意]杜齊著、向紅笳譯:《西藏考古》,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9頁。

吳焯著:《佛教東傳與中國佛教藝術》,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9頁。

拉毛杰:《藏傳佛塔文化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第20頁。

楊貴明編:《塔爾寺文化》,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49頁。

推薦訪問:塔爾寺 青海 內涵 文化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