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蘇丹宣布根據聯合國安理會前一天的相關決議,同意停止針對南蘇丹的一切敵對行動。這使得自4月18日蘇丹總統巴希爾對南蘇丹宣戰以來的緊張局勢得以緩解。
此次沖突最直接的原因是位于兩國邊境的哈季利季油田的歸屬問題。從去年12月開始,蘇丹指責南蘇丹自獨立以來一直沒有為通過北方輸油管道、港口和其他設施出口石油支付“過境費”,同時,蘇丹每日從南蘇丹出口的石油中扣留一定份額作為“過境費”。南蘇丹政府于是在今年1月20日決定停止石油生產,并停止通過蘇丹輸油管道出口石油。根據海牙國際法院2009年的裁決,位于蘇丹和南蘇丹邊界北側的哈季利季油田屬于蘇丹領土。南蘇丹政府今年4月宣布哈季利季油田屬于南蘇丹,并從4月9日開始占領了哈季利季,蘇丹則對南蘇丹邊界地區進行空中轟炸。沖突由此而起。
而在2011年7月9日南蘇丹脫離蘇丹獨立之前,蘇丹已經爆發過兩次內戰:第一次是從獨立前一年的1955年到1972年,持續17年;第二次是從1983年到2005年,長達21年。長期的武裝沖突不但造成了上百萬人的死亡,使得蘇丹總統巴希爾因為“種族滅絕”成了第一位遭到海牙國際刑事法庭通緝的在任國家元首,更使得蘇丹成為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長期高居美國《外交政策》雜志“失敗國家”排行榜的前幾位。
長期以來,局外人一直將蘇丹內戰簡單化為北方的阿拉伯穆斯林壓迫南方的黑人***。如果按此邏輯,南蘇丹的獨立將會為雙方之間的沖突畫上句號。但事實顯然并非如此。在南蘇丹獨立之前,蘇丹的公民中有39%的阿拉伯人和61%的非洲人;而在宗教信仰方面,70%的人口信仰伊斯蘭教,其余30%是***或其他宗教。這就意味著該國1/3 的人口是信奉伊斯蘭教的非洲黑人,而在2005年的《全面和平協議》中,這部分人的利益完全沒有被提及。
5月4日的《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關于蘇丹和南蘇丹沖突的文章,直言給“戰爭一個機會”。文章認為對于成千上萬食不果腹的蘇丹和南蘇丹人來說,在沖突中被軍人打死并不比餓死慘多少。蘇丹沖突的根源是北方的阿拉伯人政府對非阿拉伯人的剝削和奴役,這些人不僅包括南部的***,還包括西部的達爾富爾人、東部的貝賈人、北部的努比亞人和努巴人。
而在獨立不久的南蘇丹,民族和部族問題同樣存在。南蘇丹800萬人口當中,有大約一百萬人是丁卡人,這是南蘇丹最大的民族。在南蘇丹還未正式立國前,就有7支反政府武裝揚言要推翻政府。一些政治勢力對丁卡族把持政權主要職位存有不滿,要求擴大自身在未來政府中的代表性。另外,南蘇丹所轄10個州內生存著兩百多個部落,它們經常在宗教、牲畜、水源等問題上產生沖突。對于南蘇丹這樣一個超過90%的人口平均每天生活費不到1美元、缺乏一個獨立國家所必需的機構、設施和法律條文的新國家來說,為油田而大動干戈顯然并不明智,當務之急顯然是加強內部治理,避免成為新的失敗國家。
按照定義,失敗國家并不單單指經濟上的落后,更指的是內部治理的失效和混亂。在2011年的失敗國家排行榜上,前10位有7個是非洲國家。這些國家都是由部落或民族構成的,幾乎沒有認同意識,也絕對沒有經歷過現代政府的統治。用小說家奈保爾的話說,他們陷入了介于不可利用的歷史和還未進入的未來之間的“半成品社會”。很多時候,人們用殖民主義的罪惡來為這種現狀開脫。
但問題是,這些國家很多擺脫殖民統治已經50年以上,那些頻發的內戰和政變,又和殖民者有什么關系?而二戰后西方國家給予非洲國家的援助金額,已經遠遠超過馬歇爾計劃對歐洲的援助。那為什么二次大戰之后,西歐、日本、南韓、臺灣可以迅速成長而沒有淪為失敗國家或地區呢?從這個意義上講,蘇丹和南蘇丹的挑戰,遠不是某個油田的歸屬問題那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