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俱杯规则-虎牙直播-比利亚vs西班牙人-德国杯|www.cnyhmy.com

構建“雙走廊”,加快建設國際性綜合交通通信樞紐

時間:2022-10-29 19:15:03 來源:網友投稿

40年對外開放,推動成都實現從區域中心城市到國家中心城市的跨越,樞紐輻射力、要素集聚力、產業引領力顯著躍升,為服務國家開放全局奠定了堅實基礎。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書記范銳平在成都對外開放大會上談到,進入新時代,成都將由享譽全國的創業之城、成功之都轉身為新一輪西部開放的機遇之城、“一帶一路”建設的幸運之都。滿足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發展要求,充分發揮國家中心城市的戰略支點作用,增強對“一帶一路”沿線和國家西南區域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引領、輻射和集散功能,提升在全球范圍的價值和地位,要求成都增強交通先行理念,構建以“空中絲綢之路”和“國際陸海聯運”雙走廊為主要框架的國際性綜合交通體系。為此,成都需全面提升交通運輸互聯互通水平,建設通達全球、銜接高效、功能完善、保障有力的國際性綜合交通通信樞紐。

成都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戰略定位及作用

(一)“一帶一路”建設中成都的戰略定位

成都是“一帶一路”的核心節點、帶動腹地發展的戰略支點、連接“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紐帶。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并強調“優化區域開放布局,加大西部開放力度”。成都是中國唯一的南方絲綢之路、北方絲綢之路、長江經濟帶三大經濟帶交匯點,在西部地區一直處于領先發展地位。在備受矚目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中,成都被寄予“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發展厚望。

2016年,國務院發布《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要求成都以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為目標,增強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科技中心、文創中心、對外交往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功能。2017年,成都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明確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總體目標,及肩負國家使命、體現國家意志、引領區域發展,切實增強“五中心一樞紐”支撐功能的具體目標。

(二)“一帶一路”建設中成都的重要作用

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要求成都充分發揮“一帶一路”、西部大開發和長江經濟帶建設的戰略支點作用,構建國家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增強引領、輻射和集散功能,推動東中西互動發展、沿海與內陸互動發展,提升成都在全球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中的地位。

一是成都作為西部經濟核心增長極,應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引擎作用。產業是支撐“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載體。成都是西部地區經濟基礎最好、經濟總量最大、產業規模和質量領先的城市,2017年GDP達1.39萬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萬美元,還擁有中西部地區數量最多、種類最齊全的金融機構。成都電子信息、軟件外包、生物醫藥、航空制造等產業優勢明顯,具備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區域合作能力;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產業互補性強,有能力規模化承接并實施產業轉移。成都應在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同時,積極帶動西部經濟崛起并向“一帶一路”沿線延伸。

二是成都作為我國內陸對外開放門戶,應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示范作用。成都是西部地區開放程度和水平最高的城市,處于“一帶一路”建設和國家向西向南開放前沿,對外結成國際友好合作關系城市達60多個,落戶世界500強企業285家,成都“引進來”仍大有可為。成都應鼓勵引導在蓉企業充分發揮資源、產業、人才等優勢,促進經濟要素有序流動、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積極拓展“一帶一路”國際市場,鼓勵企業參與國際技術標準制定、取得境外知識產權,增強企業國際競爭力。在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雙向互動中,成都應發揮排頭兵的示范作用,更好地服務“一帶一路”建設。

三是成都作為西部科技創新中心,應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引領作用。科技創新是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成都是中西部唯一的校地企三類國家雙創示范基地落地城市,基本形成了以科技金融服務和科技中介服務為主要內容的科技服務體系,涌現出高鐵大系統動力學理論及技術體系、原創性生物材料骨誘導理論、制冷式紅外感光芯片等一批國際國內領先的自主創新成果。成都應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的科技創新合作,充分利用全球高端創新資源,構建國際科技研發中心產業群并引領區域科技創新產業發展。

四是成都作為文化教育名城,應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助推作用。文化實力已成為決定城市競爭力的核心要素,文化與教育是營造“一帶一路”軟環境的重要抓手。成都擁有各類高校52所、國家級科院機構46家,各類專業人才總量西部第一。憑借獨有的豐饒物產和豐厚的文化底蘊,成都成為第一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并正在建設世界文化名城。成都應大力傳承巴蜀文明,發展天府文化,充分發揮文化和教育資源優勢,推動文化、教育、體育、旅游、會展等產業大發展,促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文化教育的交流融合,促進民心相通,筑牢“一帶一路”建設社會根基。

“一帶一路”需要成都構建國際性綜合交通體系

交通運輸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和先決條件,是社會進步的重要保障和文明標志。構建國際性綜合交通體系對成都促進“一帶一路”建設和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具有重要的先導和引領作用。

(一)成都具備建設國際性綜合交通體系的良好基礎

成都地處“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以及“中巴經濟走廊”“中印緬孟經濟走廊”的腹心地帶,是連接“一帶一路”的樞紐與咽喉,也是向西開放的重要支撐點。在成都東端和南端,分別是運營繁忙的雙流國際機場和正在加快建設的天府國際機場,北端則是忙碌的成都國際鐵路港,一個是“中西部最強空港”,一個是“亞洲一流國際鐵路港”,“兩港”疊加使不沿海、不沿江、不沿邊的成都擁有了建設國際門戶樞紐城市、國家西南方向開放口岸的優越條件。

航空運輸方面,成都是中國內陸最大的航空樞紐,初步形成“國際多直達、國內滿覆蓋”的航空運輸體系和“一市兩場”航空樞紐雙節點格局。成都雙流國際機場是中西部第一個擁有雙跑道、雙航站樓的機場,旅客吞吐量居中西部城市第一,進入全球機場前50強行列,初步建立起面向東南亞、東亞,直達歐洲、北美等的國際航線網絡。

鐵路運輸方面,成都是全國第五大鐵路樞紐,具有發展西部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并輻射“一帶一路”沿線的良好條件。目前,蓉歐快鐵已連接14個國際節點城市,成為全國首個實現天天有班列、往返運行最穩定的中歐班列,樹立起中歐班列第一品牌形象。同時,成都擁有亞洲最大的鐵路集裝箱中心站,相繼開通中亞班列,初步形成陸路對外國際運輸大通道雛形。

公路運輸方面,成都已初步形成高速公路、市域快速通道、國省干道和農村公路的城鄉一體化公路網絡,實現中心城區至各區(市)縣高速通道連接。

(二)成都國際性綜合交通體系的建設目標

成都應依托國際航空港和鐵路港“雙樞紐”,構建“空中絲綢之路”和“國際陸海聯運”雙走廊戰略通道,打造“空、鐵、公、水”四位一體的國際性綜合交通網絡體系,形成聯結歐亞、通江達海的國家西向開放門戶,提升國際連通能力與國內輻射能力,實現交通供給能力與“一帶一路”和國家中心城市發展需求相匹配并適度超前發展。

一是構建“國際多直達、國內滿覆蓋”的航空運輸體系。成都應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為重點,大力拓展國際(地區)航線,打造通達全球、中轉高效、功能完善的國際航空網絡,架設起面向歐洲、東南亞、南亞、中東和中亞的“空中絲綢之路”。同時,需配套加快天府國際機場、新機場高速公路、成都雙流國際機場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及完善工程,滿足“國際多直達、國內滿覆蓋”需求。

二是打造國際鐵路運輸大通道。應著力構建以成都為戰略支點的四向鐵路大通道,建設以7條國際鐵路貨運通道、5條國際海鐵聯運通道為支撐,“縱貫南北、橫貫東西、通江達海、四向聯通”的陸海國際大通道,筑起以成都為樞紐、聯系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新亞歐大陸橋,形成全方位互聯互通格局,推動跨境通道網絡向“一帶一路”域內國家和地區延伸覆蓋。

三是形成暢接成渝城市群、輻射中西部、通達全國的高速公路網絡體系。成都應推動形成“成渝西昆貴鉆石經濟圈”高速公路骨架,強化與周邊各省市的互聯互通,貫通國家高速公路網,建成“三環十三射”開放式高速公路網絡體系,構建成都至重慶3小時高速公路交通圈,至周邊省會城市貴陽、昆明、西安、武漢8小時高速公路交通圈,至京津冀、珠三角、長三角地區20小時高速公路交通圈,暢通“空中絲綢之路”和“國際陸海聯運”向內陸腹地的輻射通道。

四是重點發展多式聯運,建設立足西部、輻射全國、影響全球的國際區域物流中心。成都應增強物流集散中轉功能,實現多種運輸方式順暢銜接和高效中轉,支持多式聯運“一單制”服務;優化貨物運輸結構,提高鐵路承擔的大宗貨物運輸量,鼓勵鐵路運輸企業增加鐵路集裝箱和集裝箱平車保有量,提高集裝箱共享共用和流轉交換能力;提升內陸口岸開放水平,推動形成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開放格局,構建便利快捷、功能完善的國際區域物流體系。

對成都加快建設國際性綜合交通通信樞紐的思考

(一)充分發揮成都通信網絡先發優勢

成都是國家八大通信樞紐之一,通信承載、網絡交換能力全國領先。城域網出口帶寬、寬帶接入端口數、光纖到戶覆蓋率、家庭寬帶用戶數、移動基站數居全國前列,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光網,在全國率先建成全域覆蓋的高品質4G LTE網絡和新一代物聯網(NB-IoT)。同時,成都是全國重要的數據聚集地,截至2016年底,集中存儲的交通數據、政務數據量分別達到1.2PB、800TB,三大電信運營商及第三方IDC運營企業存儲數據總量近900PB,網絡傳輸、信息集散和存儲計算等方面綜合服務能力居西部前列。構建國際性綜合交通體系要求成都保持并充分發揮領先西部、通達全國、聯接世界的通信優勢,為建設國際性綜合交通通信樞紐提供重要基礎支撐。

(二)構建天地一體化國際性綜合交通通信樞紐

成都應提升地面骨干網絡信息傳輸能力,普及1000兆光纖寬帶網絡。擴展國際直達數據專用通道,開通至歐美、北美、新加坡、印度、日本和大湄公河次區域等的直達國際光纖電路。強化至周邊城市通信干線通達能力,建設長江經濟帶信息傳輸大通道;到2022年,實現成都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點網間帶寬達1000Gbps,城域網出口帶寬達20Tbps,家庭寬帶普及率超過90%,寬帶接入速率普遍達到1000Mbps;無線移動5G寬帶網絡覆蓋城鄉;同時,利用衛星通信、北斗導航、高分遙感等空間資源,形成多星組網的天基信息通信網絡體系;構建天地互聯、多網融合、按需服務、安全可靠的天地一體化國際性綜合交通通信網絡樞紐,覆蓋“一帶一路”沿線和國家中心城市國內輻射區域,支持陸、海、空國際性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高效運行和科學管理,支撐成都戰略定位與目標的實現。

(三)打造綜合交通國際信息港

信息資源已成為現代社會重要的生產資料,成都應大力發展信息產業,持續吸引大型云計算平臺和大數據企業聚集,系統布局區域性、行業性數據中心,提升海量數據從傳輸、交換、存儲、災備到計算、處理的基礎技術承載能力;大力發展基于大數據的生產性信息服務業,加快建設以成都為運營中心的面向全球的多式聯運公共信息服務平臺,推動公路、水路、鐵路和民航信息資源互通共享,支持大通關應用和物流信息服務,打造與“一帶一路”、國家中心城市相匹配,滿足國際性綜合交通需要的信息樞紐、數據中心和國際信息港。

(四)強化高新技術創新應用能力

國際性綜合交通通信樞紐建設是高新技術創新集成應用的典型。成都應發揮相關行業專業力量、高新技術企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國際合作平臺優勢,合力開展科研研發和建設工作。同時,以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核心,強化無線寬帶、衛星通信、導航定位、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等技術在高速鐵路、航空運輸、城市軌道交通、道路交通等領域的創新應用,實現交通運行狀態可視、可測、可控,促進交通轉型升級,推動綜合交通、智慧交通、綠色交通、平安交通發展。

(五)加強網絡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作為國家關鍵基礎設施,國際性綜合交通通信樞紐網絡信息安全問題不容忽視。成都應構建以網絡信息安全監測綜合保障平臺為核心、以杜絕重大災難性事件為底線的網絡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形成覆蓋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和重要交通應用系統的安全監測、態勢感知、威脅管理、情報分析、通報預警、快速處置、態勢展示能力;重視網絡安全知識培訓、網絡安全模擬仿真、攻防演練,定期進行網絡安全綜合評價及合規性評估,建設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網絡信息安全城市。

(六)提升綜合交通應急通信保障能力

暢通交通神經中樞,應急通信至關重要。國際性綜合交通通信樞紐建設應注重利用融合通信云服務技術,結合PDT數字集群、寬帶集群、移動通信、以太網、衛星通信等手段,具備固定與機動、空中與地面、有線與無線通信能力,實現視頻、音頻、聯網監控等系統的有機融合,有效服務政府部門、交通行業對交通應急管理單位、外部協作單位等的應急指揮調度,為各類交通突發事件現場信息獲取、評估和調度、命令發布等提供支撐,為實現突發事件“看得見、聽得到、指揮到位”提供關鍵技術保障。

推薦訪問:樞紐 國際性 走廊 加快建設 構建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