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從中職語文的教學實際出發,結合中職學生的認識水平。從四個方面進行了具體而微的分析研究。這些教學成果經多年教學實踐的檢驗,方法得當,行之有效。
關鍵詞:中職,語文教學,解題切入法
我曾經觀察過我的藝術家同事制作玉器,他首先做的是仔細地揣摩手中的這塊材料,思考如何依據它的形狀、紋理,巧妙地順勢而為。他告訴我:想法成熟后,在那里下第一刀至關重要。下得好了,往往可以得心應手,一氣呵成;下得不好的話,會越做越不順,最后的作品離自己心目中的樣子相去甚遠,令人沮喪。
聽他說這番話,不由得讓我聯想起了我的課堂教學。語文教學不也是一種藝術嗎?我們面對文本,也要事先思索鉆研,反復地由淺到深,由此及彼,重點難點,拓展延伸。爛熟于心,成竹在胸后,才能最終站上講臺。而開課的第一環節猶如藝術家們給作品下的第一刀,也是至關重要的。切入得好,可以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使他在不自不覺中配合你的教學,任由你牽引著走進課堂,走進課本。果然藝術都是相通的。
我們中職學生,語文基礎相對薄弱一些,學習習慣也沒得到很好的養成。這些都迫使中職語文老師耗費更多的精力,去探索研究如何在上課之初,通過老師的精心設計的解題方法,讓學生快速地了解課文的大意,順利地進入學習,完成教學任務。此外,中職語文課本的選文,也都是一些文理兼美的經典文章。這些文章內涵豐富,但文人創作自古以來都講究 “文貴曲,忌直白”,所以這些文章在表達上比較含蓄。學生學起來就有了理解上的障礙,感覺這些課文就像一座座迷宮,字都認得就是不知道它講的是什么。多年的教學實踐,我逐漸找到了打開這座座迷宮的鑰匙,那就是緊緊抓住上課的第一環節——解題切入,根據課文的內容精心設計解題方法,把最重要的內容,通過形象生動的方式,直白淺顯地呈現出來,幫助學生了解課文,使學習能事半功倍。
方法一:游戲法。
魯迅的雜文 《拿來主義》,是一篇講如何對待外來文化和文化遺產的文章。他用比喻的方式來講道理,比較含蓄。如何讓學生形象地理解,我設計了一個游戲:上課伊始,我拿出準備好的一大把筆,其中有漂亮的也有不起眼的,有新的也有舊的,然后問大家:“如果老師把這些筆送給你們,你要怎樣才能拿到最好的?” 學生脫口而出:“讓我自己來選。” 我說:“對,這就叫拿來主義——用同學們剛才的話來說,就是挑選、占有。當然,魯迅說的拿來主義不是挑選一支筆這么簡單的游戲。而是談對待外來文化和文化遺產,也要運用自己的眼光去進行挑選。你們會怎么挑選?是挑好的?還是中等的?還是差的?答案不用我說了吧。而課文中是運用了比喻來區分這三者的。下面我們讀課文,請同學們把這些比喻找出來”。這個游戲具體又形象,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作者的觀點,接下來的教學就順理成章地得以展開了。我留意到同學們關于這一課的課后作業和考試都完成得比較好,也觀察到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能活學活用,常把“拿來主義”掛在嘴上。這說明游戲給他們留下了較深的印象,他們是真正的理解了。
方法二:問題導向法。
我上課很重視對學生進行審題環節的訓練,常常跟學生說:“一篇文章的題目是對它的內容的高度概括,它就像文章的‘眼睛’一樣,通過審題,我們可以發現它的秘密。我們在審題時要養成多思考的習慣,多問自己幾個‘為什么’”。比如在講《像山那樣思考》這篇文章時。我請同學們就文章的題目進行提問,學生提出的問題五花八門,我和學生一一分析甄別,最后大家一起歸納出幾個問題:“山思考的是什么問題?”、“山是怎樣思考的?”、“人是怎樣思考的?”、“為什么要像山那樣思考?”。既然問題已經提出來了,接下來我給學生們布置任務: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比賽,在課文中找出答案,看哪組先找到。同學們帶著問題去聽讀課文,能按圖索驥,迅速找到了答案,而且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問題導向法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組織學生提問題的過程中,要不動聲色地掌控課堂,引導學生的思路,關鍵之處要進行點撥啟發,讓他們自己將遺漏的問題找補齊全。比如“這個題目句子結構好像不完整啊,大家看看‘像’字前面是不是省略了主語啊?”學生立即反應過來。就這樣一點一點地,問題越提越多,逐漸完整成型。這樣的啟發要做到點到為止,目的只是幫助學生打開思路,使思維往更深處流動,而不是越俎代庖。
做法三:實物展示法。
《南州六月荔枝冊》這篇課文是高教出版社《語文》(基礎版)下冊中選錄的一篇文章。我把它放在六月份荔枝開始上市的時候進行講授。當我帶著新鮮荔枝走進教室的時候,所有學生的注意力都被吸引了過來。我讓他們仔細觀察手中的荔枝,對照看課文來了解有關荔枝的科學知識,了解說明文在表達上的要求。“片峰,龜裂片,縫合線,果肩,果頂”等一系列的專有名詞,讓他們明白了。科普說明文在語言運用上的要求;通過觸摸——目視——品嘗。理解了這篇文章按照“殼-色-形-大小-膜-肉-核”這樣一種從外到內的說明順序展開說明。啟發學生們感知這種順序與人們認識事物的邏輯兩者之間的一致性,這種一致性讓我們在讀文章的時候,就會覺得很順暢。最后我告誡同學們:以后在生活或工作中,遇到要向他人介紹事物或事理時,要注意語言的邏輯性和條理性,向別人展現自己的思維能力和工作能力。
做法四:討論分析法。
《勸學》是一篇經典的文言文。有關學習的話題對于中職學生來說,也是老生常談的了。從小到大,老師和家長時常耳提面命,但真正理解的有多少呢?果然,當我將問題“你們為什么要來這個學校學習”拋出來時,五花八門的答案就砸向了我。有人說是爸媽叫我來的;有人說是為了將來找個好工作賺錢啊等等。好那大家來討論一下:“學習為什么就能找到工作,就能賺錢呢? 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啊?”接著啟發他們“比如說大家來到建筑工程學校之前,你們懂建筑嗎?經過了這段時間的學習,大家學到了什么?想想兩年半以后,你們走向社會時,可以擁有什么能力可以做什么呢?”經過師生的思考討論,學生最終能形成答案:這篇文章論述學習的好處及意義就在于——增長知識,獲得本領!然后我說:“你們的答案和兩千多年前的大思想家荀子不謀而合啊。他也是這個觀點,但是在他的這篇文章中你找不到這句話。我們來看看他都寫了些什么?他寫的這些跟他的觀點之間有什么聯系?”這樣的分析探討,通過追問方式牽引著學生進行邏輯思維的訓練。而且提綱挈領,讓學生從整體上了解課文的內容,也為接下來的教學開展做好了鋪墊。
“文無定法”,解題切入課文的方法也是種類繁多、各有千秋的。但萬變不離其宗,老師在設計解題方法時要遵循的原則是一樣的,即一方面要扣緊文本,深耕課文,找到課文肌理的關鍵所在,以此為契機破局;一方面要研究學生的學情及學生學習心理,設計的問題要能觸及學生,產生共情,喚起他們的情感認同。這才是解題的正確打開方式。
參考資料:
1、倪文錦、于黔勛,《語文》(基礎模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7
2、倪文錦,《語文教學參考書》(基礎模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