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杭州商學院的英語教師朱錦繡因腸腫瘤住進了醫院。連日來不能吃喝,腹部痛脹,肛門停止排便排氣,朱錦繡感覺自己如同不會游泳的人被扔到海里一樣,無助地下沉著,抓不到一根稻草,看不到一絲希望。
醫生會診后認為,朱錦繡的病是糞便引起的梗阻,于是分別從胃管和肛門處給她灌入藥液。十多天后,朱錦繡的梗阻依舊未解除,肚子卻因大量的藥液注入和類便堆積而膨脹起來。到第十一天,朱錦繡腹脹如鼓,肚皮锃亮,仿佛要炸開一般,她的呼吸也越來越困難。
此刻,疾病吞噬的不只是朱錦繡的身體,更是她生活的勇氣和生命的自尊。
信心,生死相托的考驗
看著奄奄一息的妻子,朱錦繡的丈夫盛子潮心如刀割,他強烈要求醫院重新為妻子制定治療方案。最后,醫院請來了從事外科臨床工作40余年、擅長胸腹部腫瘤手術的葉圣雅教授給朱錦繡會診。
葉教授仔細檢查朱錦繡的各項體征、體檢報告后,認為此病為腸腫瘤引起的腸梗阻,進一步的腸鏡檢查也證實了他的推斷。葉教授建議立即做手術,他對朱錦繡說:“你們好好考慮一下,如果你們需要,我可以隨時過來動手術?!?/p>
葉教授向她們一家詳細解釋了這臺手術的必要性和風險性:“由于朱錦繡腸梗阻時間過長,導致梗阻上方腸管極度擴張變薄,故此切除后一次性吻合風險很大,原則上應該分兩次手術。第一次切除腫瘤,把近端腸子拉到腹壁上做造口,讓大便從腹部排出。然后等3~6個月,腸子恢復原狀以后,再做第二次手術,把腸子放回腹腔重新縫合。”
對朱錦繡而言,疾病造成的肉體疼痛還是其次,最令人難以忍受的是那種喪失尊嚴的乏力感。如果要把自己的腸子掛于體外,每天看著大便從腹壁排出……那簡直是一種莫大的羞辱。她希望葉教授能夠幫她做一次性的縫合。
然而,一次性縫合的難度何其大——朱錦繡已經13天沒排便,腫瘤上方腫脹的腸子仿佛久置于污水中的破布一樣,而下方的腸子又是完好的,這好比裁縫要把一塊撐開的破布和一塊縮水的新布縫合起來,還要做到天衣無縫。
朱錦繡誠懇地對葉教授說:“作為病人,我沒有更多的選擇,我信任您。你開刀吧,出了什么事情我們也不會為難您和醫院。”
手術,指尖上的生命藝術
朱錦繡被推進了手術室。室外是一個個心情忐忑的親友。
而在手術室內,在葉教授的親自掌控和指揮下,麻醉師、助手、護士等猶如一個配合無間的樂隊有條不紊地工作著。
成熟的外科醫生,要懂掌控。整個手術當中,每個步驟之間都要在空間與時間的銜接上做到恰當好處,進而營造出緊湊、流暢、和諧的氣氛。哪里要當機立斷,哪里要飛針走線,哪里要心細如絲,哪里要從容不迫……整個手術如同一首抑揚頓挫的進行曲,充滿了韻律和節奏感。
切除腫瘤之后,葉教授決定為朱錦繡實施一次性縫合。這是一次巨大而嚴肅的挑戰。把兩段完全不一樣的腸子縫合在一起,每個縫合陣的角度和深淺,每次手指或器械剝離組織的力度,剪切組織的深淺范圍,需要保護組織的保護都要恰如其分。既要顧全大局,又要精雕細琢,不能有一絲一毫的差池。葉教授的額頭上冒著細密的汗珠,但他頎長的手指嫻熟地打著外科結,如同在做一件精美的蘇繡作品一樣仔細地縫合著。他知道,稍有疏忽,后果將不堪想象。
凌晨零點40分,手術成功結束。葉教授將朱錦繡安頓好之后,騎上自行車消失在寒風中。
6天以后,朱錦繡成功地排出了大便。經過之后的化療和中藥配合治療,朱錦繡的身體很快就恢復得像正常人一樣。后來,她將自己的腸道X片拿給一些當外科醫生的朋友看,他們都驚嘆葉教授高超的醫術——一次性縫合在上端腸子收縮的情況下,仍然天衣無縫。
朱錦繡感慨的卻不僅僅是葉教授的醫術:“其實,葉教授完全可以不開這個刀,更可以為了自己的名聲,選擇風險最小的治療方案。然而他用愛心和責任心,選擇了對我而言最好的治療方案。這才是仁者醫心。”
書吧,將愛傳遞
隨著身體的康復,一個小小的夢想在朱錦繡心中萌動。
她想開一個書吧,通過它來傳遞一種愛,一種互相取暖的力量,一種對生命的敬畏和對永恒的期冀。
2000年9月,書吧開業了。朱錦繡給它取了一個非常富有詩意的名字——“純真年代”。劫后余生的朱錦繡,憑著“用愛去經營書吧,用愛引起大家共鳴”的理念,打理著這個寄托了她夢想的小書吧。十年來,這里舉辦過無數次文學沙龍、詩歌沙龍、英語沙龍,莫言、余華、張抗抗、陳忠實、阿來、王旭烽、唐浩明、麥家、劉醒龍、北島、舒婷等知名作家紛紛來訪,真可謂“談笑皆鴻儒,往來無白丁”。如今,杭州西湖邊寶石山上的“純真年代”已成為杭州文化圈的一道亮麗風景,被納入杭派文化創新旅游線路,成為杭州創意生活節最佳體驗點。而朱錦繡,這位曾身患癌癥又奇跡般康復的女主人,也成為杭州文化圈中的一大傳奇。
很多人說她樂觀,她卻說:“如果腸子掛在外面,誰敢在你面前吃飯?人可以樂觀,但是也要有本錢去樂觀?!焙芏嗳苏f她堅強,她卻說:“如果把腸子在我眼皮底下掛三個月,我不知道自己能堅強多久……”
于是,在朱錦繡的書吧里,人們可以看到這樣的文字:“是醫生高尚的醫德和精湛的醫術給了我第二次生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