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驗證草甘膦和百草枯兩種除草劑不同使用量濃度配比對麥后復播田的各種雜草的防治效果,特進行了田間防效試驗研究。結果表明,兩種藥劑混用,不但可以加快吸收,效果加快,還可以降低使用成本。
關鍵詞:草甘膦;百草枯;麥后復播田
中圖分類號 S512.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06-80-02
近年來,隨著北疆農作物產業結構調整力度的不斷加大,麥后復播作物種植面積進一步擴大,各項復播農業技術措施得到推廣和實施。但是復播田中雜草繁殖速度快、生長量大,對復播作物的正常生長有很大的影響。本試驗通過兩種除草劑不同使用量濃度配比對麥后復播田的各種雜草開展防治效果的試驗,評價對雜草的田間防效,以期為麥后復播田雜草防除提供防治依據。
1 材料和方法
1.1 試驗材料 供試藥劑:以內吸傳導型為代表的41%草甘膦異丙胺鹽水劑(天津中農住商農用化學品有限公司)和以觸殺型為代表的20%百草枯水劑(江門市大光明農化有限公司);防治對象:麥后復播田各種雜草。
1.2 試驗地點 農七師130團18連。
1.3 試驗設計 試驗5個處理,每處理300m2,每個處理選3個樣點,每樣點1.1m2,各處理用藥量分別為:①草甘膦200g/667m2+百草枯200g/667m2;②草甘膦250g/667m2+百草枯150g/667m2;③草甘膦300g/667m2+百草枯100g/667m2;④草甘膦350g/667m2+百草枯50g/667m2;⑤草甘膦400g/667m2。以不噴除草劑作為對照(ck)。試驗田面積1 800m2,該復播田土壤質地為壤土,前茬小麥。
1.4 試驗方法 試驗時間在7月8日下午,晴朗無風,各處理按照試驗設計方案將不同濃度配比除草劑配好,用人工背負式噴霧器逐個處理進行均勻噴霧,在處理區內選擇雜草長勢均勻一致、生長量適中的區域做出標記作為樣點。噴灑除草劑之前,調查樣點內所有雜草的種類、株數。噴灑除草劑5d、10d、15d和20d后調查雜草枯死株數及對作物生長的影響。
2 結果與分析
2.1 田間調查結果 調查結果表明,噴施前各種雜草從形態學角度主要分為禾本科雜草,以稗草和車前草為主;莎草科雜草,以蒿子等為主;闊葉類雜草,以龍葵、蒼耳、苣賣菜為主。雜草種類比較復雜,且生長量較大,每個樣點面積為1.1m2的平均雜草數量在69.33~91.33株不等,每樣點雜草種類有5~8種不等。具體各種雜草種類和數量見表1。
2.2 除草劑噴施后對各處理雜草的防效 從表2中各處理濃度配比可以看出各處理在第5d的時候,隨著百草枯濃度含量的降低,防效呈現下降的趨勢,處理1的防效最高,為59.10%,處理5的防效最低,為24.79%;第10d時各處理防效增加,具體表現為處理1和處理2在第10d防效達到最高,分別為88.74%和89.62%,處理3、4、5在隨著天數的延長,防效也隨之增加,尤以處理5最高,為95.85%。
3 結果與討論
百草枯以觸殺性為主,適合以龍葵、蒼耳、灰綠藜等闊葉性雜草為主的麥田,其濃度含量較大的情況下對闊葉類雜草滅除迅速,但對稗子草等禾本科雜草防效不佳,甚至有新的幼草出現。草甘膦以內吸傳導性為主,對闊葉性雜草防效較慢,但對稗子草等禾本科雜草的防效較好優于百草枯,說明草甘膦以內吸傳導為主的除草劑雖然不如觸殺型的百草枯來的迅速,但防除效果比較持久。
本試驗將草甘膦和百草枯混合使用,按照一定配比研究發現,利用少量百草枯對植物葉片、莖稈進行輕度觸殺,植物在受傷以后呼吸作用加強,吸收草甘膦的速度加快,導致植物死亡。若百草枯量大,致使植物葉片直接干枯,則草甘膦不能被植物葉片吸收,從而導致浪費。這樣混合使用的結果,不但可以加快吸收,效果加快,還可以降低使用成本。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