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水稻種植年限的增加,水稻本田中雜草群落的結構在不斷的變化,雜草的變化對水稻的滅草效果有一定的影響,為提高水稻滅草效果,減少雜草對水稻的污染,針對水稻雜草的群落,選擇有代表性的地塊進行不同配方的除草劑試驗,篩選安全性高、滅草性好、成本低的除草配方,為農戶正確合理的應用除草劑提供科學的依據。
關鍵詞:除草劑;滅草效果;試驗效果
中圖分類號:S45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432(2011)-10-0049-1
1 試驗地的基本情況
試驗地設在海林林業局局直水稻示范區1號地,土壤有機質3.12%,堿解氮94.8mg/kg土、速效磷56.4mg/kg土、速效鉀154.9mg/kg土,PH6.64。畝施尿素12公斤、磷酸二銨6.67公斤、硫酸鉀3.33公斤。試驗品種:空育131,5月26日插秧,插秧規格9×4。
2 試驗藥劑(見表1)
3 試驗設計
3.1 試驗處理(見表2)
3.2 試驗設計
試驗采用小區設計。小區行長20米,每個處理15行,小區面積90平方米,隨機排列,三次重復。5月26日插秧,插秧規格9×4寸,小區間泥埂間隔。第一次施藥時間在插秧前5天(5月21日),第二次施藥時間在插秧后的15天(6月10日),施藥前保持水層在3-5cm,施藥采用人工甩噴法,施藥后保持水層5-7天。
3.3 雜草調查
水稻移栽后,每個小區取代表性樣點1平方米在6月5日、6月20日分別對雜草進行定點調查,6月30日調查鮮重。收獲前考種,小區采取人工割曬,實收計產。
4 除草效果調查與分析
4.1 田間闊葉雜草調查
施藥前調查田間雜草主要為雨久花、澤瀉2種。雨久花每平方米18-27株、澤瀉每平方米8-24株,雨久花較多。對照區:闊葉草自5月28日起陸續可見子葉露出,至6月8日闊葉草發生高峰期,之后發生量較少。
4.2 滅草效果
通過對不同除草劑除草效果調查發現,不同除草劑對闊葉雜草防除以處理2效果最好,株防效和鮮重防效較好,均達到100%;其次是處理3株防效和鮮重防效各為85.9%和85.3%;再次為處理1株防效和鮮重防效各為78.1%和84.2%,詳見表3和表4。
5 不同除草劑配方對水稻產量性狀的影響
通過成熟期的調查發現,各處理中處理3的穗粒數、空癟率、千粒重和產量等均表現較好;其次為處理1和處理2,處理4較差,詳見表5。
不同除草劑配方對水稻滅草效果的影響:試驗可以看出,處理2滅草效果較好,對闊葉雜草和闊葉雜草的防除效果都達到100%,施藥方法采用插前5天和插后15天2次施藥;處理1和處理3的滅草效果也較好;不同除草劑配方對水稻產量性狀的影響:從產量性狀看,處理2畝產573.6公斤最高,處理1和處理3相近,對照產量最低。
作者簡介:劉國棟(1950-),男,大專學歷,海林林業局副總工程師,從事農業生產系列管理、農業綜合開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