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俱杯规则-虎牙直播-比利亚vs西班牙人-德国杯|www.cnyhmy.com

在小學校園文化建設中滲透德育的策略與實踐

時間:2022-10-20 09:25:02 來源:網友投稿

摘 要:德育具有內隱性,在學校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道德教育元素,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滲透德育符合德育教學的原則和學生成長的規律,是學校內涵式發展和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推動因素。校園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校園精神氛圍是最重要且首要的建設內容。在校園精神文化的引領下,將德育滲透到校園物質環境和制度文化中可參考如下路徑——由外而內:物質文化中的德育指引;向內扎根:校園氛圍中的德育滲透;豐富文化活動:以生為本的活動支持。

關鍵詞:小學;校園文化;文化建設;品德教育;滲透策略

品德的內隱性和小學生學習的生活化決定了對小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滲透性原則,即小學德育工作應該滲透到學科教學中、學生的日常生活中,以及學校的文化建設中。其中,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滲透德育符合德育的教學原則和學生成長的規律,是學校內涵式發展和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推動因素。學校文化即學校內的成員所共享的信念、價值觀、態度、假設等,這是學校文化的深層次的結構,也是學校文化的精髓,而關于學校的故事、傳說、典禮、儀式、人們做事的方式或方法則表征了學校文化外在的淺層的結構。校園文化應該是校園場域中的文化,它是在校園中顯現或隱含的一種力量;校園文化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校內成員由于共同生活和歷史積淀在行為方式和思考中共享特定的精神理念;校園文化有外顯的形式,這些形式雖體現了校園的文化精神,但并不是校園文化的全部內涵和深層次結構。因此,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注重校園中人的價值、尊重校園內的精神力量、注重校園文化外在表現的建構以及內外兼修的構建路徑,是校園文化內涵的本質要求。

一、由外而內:物質文化中的德育指引

學校文化內涵的外在體現是指校園中可見、可感的物質環境,校園物質環境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一部分,校園物質環境的建設是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良好的校園物質環境有利于塑造學生的美好人格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豐富的物質基礎。

物質文化是顯性文化,也是教育學生的隱性資源。學校物質文化建設要著眼于以下幾個方面,即學校地理環境、學校規劃布局、學校建筑設計、校園綠化美化、學校人文景觀、學校文化傳播設施等。滲透德育的校園物質文化建設需要教育者考慮在學校規劃布局、人文景觀設計、設施設備填充等活動中有意圖地滲透德育元素,讓德育內涵在環境中得以體現。例如,在校園景觀設計中,學校可以將校訓刻在一座具有藝術感的雕塑上,合理地布置在校園園林環境中,讓學生直觀地感受校訓,為逐步深入體會校訓內涵打下基礎。在學校規劃布局、建筑設計、室內外裝飾等方面,也可以滲透關聯學校辦學理念和歷史傳統的德育內容。

另外,校園物質環境的布置不只是學校規劃者或者教師的事情,學生的參與也至關重要。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讓學生參與進來,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力,還可以提升學生對學校和班級的歸屬感,這本身就是一種德育。學校的墻面設計、走廊設計、園林景觀設計、校徽設計等都可以征集學生的創意,對入圍作品進行獎勵,全校師生一起投票決定使用方案。班級環境創設更需要學生的參與,包括主題內容的選擇、班級裝飾、各種墻面欄目的設計等,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創設積極向上、輕松活潑的班級環境,給學生以潛移默化的道德熏陶。

二、向內扎根:校園氛圍中的德育滲透

校園氛圍的營造是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包括學校制度文化的建設和精神文化的建設以及在合理的制度、理念引領下的師生校園生活狀態。

學校制度文化是學校正常運行,進行教育教學工作的保障,主要指學校的規章制度、管理條例、各種標準、組織機構及其功能職責等。學校制度文化從外部約束學校師生的行為,為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的營造提供制度保障。穿校服、說普通話、升旗儀式等都是學校制度文化的體現。學校制度本身具有德育功能,師生需要遵守學校的制度參與活動或日常的教育,家校活動也要在制度的指導下進行。師生需要遵守學校制度,逐漸提高思想認識,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校制度文化的形成離不開師生的堅持和長期的積累,它將師生的行為與學校的文化聯系起來,反映了學校制度對師生行為的影響。因此,在校園環境中滲透德育是學校制度文化建設的要求。將道德品質的塑造融入制度文化建設中,有助于隱性德育元素發揮效用,有助于推動和諧校園的建設。

學校精神文化具有方向引領、動力聚生、活力激發、品質塑造等教育價值,蘊含無限的、內在的道德因素,包括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倫理觀念、心理狀態、理想人格、審美情趣等。學校精神文化的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基于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和積極的學校理念引導,尤其是領導者的整體設計和有力管理。德育內容與校園精神文化的內容是相互交叉和互相滲透的。因此,在校園精神文化建設中,不需要刻意滲透德育,從某種程度上說,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的過程即滲透德育的過程。但是,為了強調校園精神文化的德育價值,學校可以從優良的歷史和辦學理念中提煉富含德育的精神內核,并將其通過外顯和內隱的方式進行傳播,內化于學生的內心,達到德育的目的。例如,學校可以將自律作為一種精神文化來建設,并逐漸上升為學校的精神內核。自律精神的培養可以結合課堂教學、實踐活動、習慣養成、榜樣示范、讀書交流等教育形式,滲透到師生的日常,形成自律的文化氛圍。學生會逐漸體會到自律的力量以及它對自身成長的重要作用。

三、豐富文化活動:以生為本的活動支持

道德是隱性的,德育的隱性特征是指教育者將明確的教育目的和意圖隱藏在各類教育活動中,讓學生在自由的氛圍中接受道德熏陶,教育者也能達到德育的目的。“隱性德育”采取間接的、內隱的方式來開展各類德育活動,從校內、校外入手,全方位、多層次挖掘德育資源。從德育的隱性特征來理解德育的本質,有利于教師在文化活動中采用適宜的教育手段,讓學生更容易接受道德教育,提升道德教育的實效。在學校文化建設中滲透德育,將德育融入各類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和校園環境中,符合德育的本質屬性,有利于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校園德育氛圍,讓學生在無形和有形的校園環境中受到德育熏陶和感染。

校園文化建設的目的是促進校園文化德育功能的實現,讓學生在和諧的校園文化中得到有益的發展。人是校園文化建設服務的對象,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要參與者,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主張順應人的自然天性,最大限度地釋放人的天性,以自然之力促使自我提升。校園文化建設需要豐富多彩的活動支撐,在活動中蘊含道德教育的力量,促使良好品德的養成。因此,教育者要遵循以生為本的理念,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受到道德教育。例如,在學校辦學理念指引下的傳統文化儀式活動、科技節活動、班級互動交友活動、社團展覽活動等,都需要學校在制度、物質保障、人員安排、精神鼓勵等方面給予支持,以學生的發展為活動的核心,滲透德育內容,保證活動順利開展的同時,讓學生受到美好道德品質的洗禮。例如,在傳統經典共同誦讀活動中,滲透“溫、良、恭、儉、讓”的道德品質,讓學生在誦讀中體驗,在誦讀中受到傳統文化精髓的熏陶。

總之,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滲透德育,是校園文化建設中需要體現的內容,也是德育內隱性的要求。從學校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設的維度,審思隱性德育的實施手段,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滲透德育,符合德育教學的原則和學生成長的規律,是學校內涵式發展和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推動因素。

參考文獻:

[1]李紅霞.國外學者關于文化與學校文化的理解與啟示[J].外國教育研究,2007(02).

[2]汪明虎.學校文化體系建設的幾點思考[J].中國教師,2019(02).

[3]馬龍.學校精神文化的返璞歸真與實踐創新[J].教育科學論壇,2018(25).

[4]陳敏.潤物于無聲 養成于無痕——淺談小學隱性德育[J].教書育人,2019(01).

[5]李思靜.以生為本:素質教育理念的變遷——從傳統教育到生本教育[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4(14).

推薦訪問:德育 校園文化 滲透 實踐 策略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