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菌種復篩(修改),供大家參考。
菌種復篩 1、 菌種耐酸性能的測定 1.1 實驗材料與方法 1.1.1 實驗材料 1.1.1.1 菌種來源:
篩出的具有較高降膽固醇、 降甘油三酯能力的編號為 1-4、 1-7、1-31 的菌株。
1.1.1.2 培養基 (1)
MRS 液體培養基培養基 蛋白胨 10.0 g、 牛肉膏 5.0 g、 酵母粉 5.0 g、 吐溫-80 1.0 mL、 葡萄糖 20.0 g、磷酸氫二鉀 2.0 g、 檸檬酸氫銨 2.0 g、 乙酸鈉 5.0 g、 硫酸鎂 0.5g、 硫酸錳 0.25g,蒸餾水定容至 1000 mL。
121℃下滅菌 20 min。
?。?)
耐酸實驗培養基 蛋白胨 10.0 g、 牛肉膏 5.0 g、 酵母粉 5.0 g、 吐溫-80 1.0 mL、 葡萄糖 20.0 g、磷酸氫二鉀 2.0 g、 檸檬酸氫銨 2.0 g、 乙酸鈉 5.0 g、 硫酸鎂 0.5g、 硫酸錳 0.25g,蒸餾水定容至 1000 mL。
121℃下滅菌 20 min 用鹽酸調節 MRS 液體培養基 pH分別為 1.5、 2.0、 3.0, 121℃滅菌 20 min。
?。?)
MRS 固體培養基 蛋白胨 10.0 g、 牛肉膏 5.0 g、 酵母粉 5.0 g、 吐溫-80 1.0 mL、 葡萄糖 20.0 g、磷酸氫二鉀 2.0 g、 檸檬酸氫銨 2.0 g、 乙酸鈉 a5.0 g、 硫酸鎂 0.5g、 硫酸錳 0.25g,20.0 g 瓊脂, 用蒸餾水定容至 1000 mL。
121℃下滅菌 20 min。
1.1.2 實驗方法 1.1.2.1 菌種活化 將于 4℃保藏的菌種接種于 MRS 液體培養基中, 37℃培養 16-18 h。
1.1.2.1 菌種耐酸性的測定 將活化的菌株按 2%的接種量分別接到 pH 值為 1.5、 2.0、 3.0、 4.0、 5.0 的 MRS液體培養基中, 于 37℃培養。
分別于 0、 2、 4、 6、 8 h 后, 對被測樣進行 10 倍梯度稀釋選取后三個稀釋度, 分別取 200 µL 于滅菌后的平皿中, 將固體 MRS
固體培養基傾入平皿中, 37℃培養 48 h, 觀察菌落數。
實驗中以不經過調節 pH值的 MRS 培養基為對照實驗。
每個做 2 個平行樣。
2、 菌種耐膽鹽性能的測定 2.1 實驗材料與方法 2.1.1 實驗材料 2.1.1.1 菌種來源:
篩出的具有較高降膽固醇、 降甘油三酯能力的菌株。
2.1.1.2 培養基 (1)
MRS 液體培養基培養基
同上 (2)
耐膽鹽實驗培養基 蛋白胨 10.0 g、 牛肉膏 5.0 g、 酵母粉 5.0 g、 吐溫-80 1.0 mL、 葡萄糖 20.0 g、磷酸氫二鉀 2.0 g、 檸檬酸氫銨 2.0 g、 乙酸鈉 5.0 g、 硫酸鎂 0.5g、 硫酸錳 0.25g,蒸餾水定容至 1000 mL。添加豬膽鹽使 MRS 液體培養基的質量分數分別為 0.1%、0.2%、 0.3%, 121℃滅菌 20 min, 備用。
(3)
MRS 固體培養基
同上 1.1.2 實驗方法 1.1.2.1 菌種活化
將于 4℃保藏的菌種接種于 MRS 液體培養基中, 37℃培養 16-18 h。
1.1.2.1 菌種耐酸性能的測定 將活化的菌株按 2%的接種量分別接到豬膽鹽的質量分數分別為 0.1%、0.2%、 0.3%的 MRS 液體培養基中, 于 37℃培養。
分別于 0、 2、 4、 6、 8 h 后,對被測樣進行 10 倍梯度稀釋選取后三個稀釋度, 分別取 200 µL 于滅菌后的平皿中, 將的 MRS 固體培養基傾入平皿中, 37℃培養 48 h, 觀察菌落數。
實驗中以未添加豬膽鹽的 MRS 培養基為對照實驗。
每個做 2 個平行樣。
3、 菌種抑菌性能的測定(同時測定菌株的產乳酸的能力,產過氧化氫的能力)
3.1 實驗材料與方法 3.1.1 實驗材料 3.1.1.1 菌種來源:
實驗菌株:
篩出的具有較高降膽固醇、 降甘油三酯能力的菌株 1-4、 1-7、 1-31。
指示菌:
實驗室保藏的金黃色葡萄球菌、 大腸桿菌、 沙門氏菌。
3.1.1.2 培養基 (1)
MRS 液體培養基培養基
同上 (2)
指示菌用培養基 營養瓊脂培養基:
牛肉膏 3.0 g, 蛋白胨 10.0g, NaCl 5.0 g, 蒸餾水 1000 mL,121℃滅菌 20 min, 備用。
固體培養基另加瓊脂 20.0 g。
3.1.2 實驗方法 3.1.2.1 菌種活化
分別將保藏于斜面培養基的待測菌與指示菌接種到 MRS 液體培養基與瓊脂培養基, 37℃培養 16-18 h。
轉接 2 代。
3.1.2.2 抑菌能力的測定 吸取 1mL 活化后的致病菌于平板后加入適量的營養瓊脂培養基混勻, 待其凝固。
將牛津杯放入平板中, 分別吸取 200 µL 實驗菌株的發酵液置于牛津杯中,置 37℃恒溫培養 24 h, 觀察周圍抑菌圈。
3.1.2.3 菌種產乳酸能力的測定 按 10%的接種量接種于 20 mL 的含有 CaCO3的 MRS 液體培養基的錐形瓶中, 于 37℃恒溫靜止培養, 取發酵液 5 mL, 3800r/min 離心 10min, 以除去菌體和碳酸鈣沉淀。
吸取上清液 1mL 置于潔凈離心管中, 加水 50 mL, 加 4mL 濃度1mol/L NaOH 以調節發酵液 pH 大于 12, 鈣黃綠素指示劑 0.02g, 用濃度 0.05mol/L EDTA·Na2溶液滴定至背光觀察黃綠色熒光轉變為橙色為止, 并記錄消耗掉的體積 V(mL)。
3.1.2.4 菌種產過氧化氫的能力
將300 mL/L的H2O2用氯化鉀緩沖液稀釋為0、 0.1、 1、 10、 20、 40、 80共7個梯度(nmol/L), 分別取200 µL作標準曲線。
在96孔板中加入各待測菌上清液,每孔200µL。
每個樣本加兩孔。
各孔加入酚紅-辣根過氧化物酶(HRP)
- 氯化鉀緩沖液(酚紅0.56mol/L, HRP17U/mL)
20 µL, 振蕩1 min, 加入0.5 mol/L 氫氧化鈉10 µL 混勻, 終止反應。
在BIO-TEK自動微板讀數儀上635 nm讀數。
用醫學實驗數據處理智能系統軟件包回歸擬合并優選出 工作曲線, 換算H2O2濃度(nmol/L)。
4、 菌種粘附能力測定 4.1 菌體重懸液的制備
將細菌培養物 3800 r/min,4℃, 離心 15 min, 收集菌體, 用磷酸鹽緩沖液洗滌菌體 2 次, 10 mL/次。
以磷酸緩沖液為空白對照, 并用磷酸緩沖液調整菌液濃度,使其在分光光度計 600 nm 波長下 OD 值為 0.6±0.02。
4.2 菌體表面疏水性的測定
通過試驗菌種對碳水化合物的親和力反映菌種表面的疏水性。
取 4 mL 菌體重懸液分別加入 200 µL 十六烷和二甲苯, 對照組不加, 該兩相體系通過漩渦徹底混合 60 s, 靜置 15 min 分層。
取水相, 以磷酸鹽緩沖液為空白對照, 在 600 nm下測量吸光度值, 記錄。
表面疏水性(%)
=(對照組 A600-實驗組 A600)
/A600*100.進行 5 次獨立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