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論文撰寫方法:(全文完整),供大家參考。
上海卷高考小論文撰寫方法 撰寫歷史小論文可以反映出學生歷史的基本素養和綜合能力。
今年小論文可能要縮減分值, 恢復到以前的結構式, 可能是幾道簡釋題加上一段小論文。
高考試卷中的歷史小論文題,一般有兩種類型, 一是史論題, 要求考生論證說明某一歷史觀點; 二是史料題, 要求考生從給出的史料中提煉出文章的主題, 自擬題目, 撰寫論文。
2003 年上海卷高考的小論文題, 就是典型的史料題。04 年和 05 年都可以看作是史論題。
這樣做即可克服閱讀的盲目性, 節約時間, 還能保證論文不會游離主題。
可是, 在實際考試中偏離主題的論文大有人在。2003 年高考卷中很多學生忘記了“以世界眼光觀察與理解下列材料”。
2004 年很多學生未能兼顧文明在時間(縱向)
和空間(橫向)
上的傳承和交融。
2005 年忘記是次世界大戰的教訓, 要有自己的思考, 寫成流水帳。
第二對于史論題, 由于題干題目已經提供, 只要略加改造即可。
改造的思路是, 讓觀點明確即可。
例如 2004 年我們可以用“文明在傳承和交往中發展”、“人類文明是世界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 2005 年的主題可以是:“戰爭毀滅文明, 不能讓二戰悲劇重演”、“牢記戰爭教訓, 避免世界大戰”。
有時主題可以寬泛活潑些, 可以用副標題加以限制和說明。例如, 2005 年可以用 “文明一定能戰勝野蠻——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 60 周年的反思”。
作為史料題, 先要閱讀史石料, 閱讀時必須注意材料(們思找到中心句或關鍵詞, 圖片題要聯系時代背景和圖片主題。
例如 2003 年題的六幅圖片,《南京條約》 是中國“千年變局” 的開始(外因促成內變的), 總理衙門是洋務運動中的產物, 洋務運動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和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產生的……再通過歸納法, 就可以概括出貫穿六幅圖的主線:
近代以來中國歷史的變遷。
如果范圍要小或具體些, 可以選擇中國社會結構中某一領域的變化加以深化。
如政治、 經濟、 外交、 思想等。
當然主題的選擇要揚長避短, 最好是自己比較熟悉的, 以便能保證自己下文有話可說。。
也就是擬定提綱或打腹稿)中能給我, 文獻材料可以論文總體結構為:
總——分——總。
具體工作就是圍繞(論點), 確立分論點, 選擇論據和預設的結論。
例如以“文明在傳承和交往中發展” 為論點, 分論點可以是:
文明在傳承中發展, 文明在交往中豐富。
結論:
文明是全人類共同創造的。
論據:
傳繼概括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信息時代文明交替加以說明, 交融:
可以選擇概括中原文明與草原文明, 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按照古代到近代現代)
加以概括說明。
材料式的小標題(分論點)
可以從材料中歸納提出, 小標題不宜太多, 否則變成羅列史實的帳單了。
如 2003 年 36 題給的六則材料, 圍繞自己所確立的主題, 確立出不同的小標題。
若以外交史為選題, 主題可以是“中國由被動開放走向主動開放的近代化歷程”。
小標題可分別是 “天朝上國夢的破滅”,“對西方文明艱難的抉擇”,“主動融入世界,迎接挑戰的決策” 等。
若從抗爭史的角度運用該材料, 重點在于說明條約對于中國的危害; 若從經濟發展史的角度運用該材料, 則主要論證外國侵略客觀上對中國經濟的瓦解作用。
史論式的小標題可以采取結構分析法。
剖析文明社會的結構:
可以按照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展開, 而各自文明又有本身的結構, 例如物質文明——農工商, 政治文明——各種制度, 精神文明——文史哲藝科。
有時為了說明文明社會結構中的某一部分面貌及其特點, 或綜合描述某一文明結構的整體面貌及其特點, 還就必須正確理解各個結構之間的辨證關系(實際就是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
經濟基礎——上層建筑——意識形態。
對于事件的分析, 可以以背景(原因)
——經過——影響緯線, 可以根據事件的演變過程確立小標題, 再結合內在邏輯進行論說。
其中對于背景的分析, 我們基本可以按照由大到小, 由遠到近, 由世界到中國, 由概括到具體的思路組織材料; 經過應
該概括; 影響的剖析可以按照由小到大, 由近到遠, 有本國到世界, 由具體到概括的思路。
有的觀點也可以運用對照法(正論和駁論), 來論證我們的觀點。
:
(l)
題目:
要簡潔、 醒目, 既能概括論文的中心內容, 又能引人注意。
為了更好地揭示論點, 也常常用副題, 作為對正題的補充。
(2)
緒論:
主要導出論點。
緒論必須寫得簡明扼要, 在整篇文章中所占的比例要小。
(3)
本論:
必須根據論點, 或正面立論, 或批駁不同的看法, 要周詳地論證文中的全部論點。
這一部分內容多, 為求眉目清楚, 可以加上小標題或用不同的序碼。
其中小標題可以是并列式、 遞進式、 正駁對照式。
基本要求:
符合題目要求, 做到史論結合, 層次分明, 段、 文中要兼顧邏輯性 (主要包括知識邏輯——歷史學科的四大要素、思維邏輯), 書寫工整。
本論部分是論文的核心, 必須全力把它寫好。
(4)
結論:
這一部分要對緒論中提出的、 本論中分析論證的問題加以綜合概括, 從中引出結論和思考, 使讀者能夠明確了解作者獨到見解之所在。
a)
論點是論文闡述的具體觀點, 相當于文章的主題和小標題, 要明確、 簡練、 不能含糊費解。
論據服務于論點, 一般用題目所給材料, 相關歷史事實或自己的拓展性思考來說明論點;
論證是用理論(文明史理論)
做指導, 選取典型的事例或運用嚴密的邏輯分析來闡述和證明論點。
結論是對全文進行扼要概括或總結。
b)
c)
d)
①主題明確符合要求, 力爭富有創意。
②論據充實, 引用的材料恰倒好處。
③論證過程科學準確, 邏輯嚴密, 詳略得當。
④結論正確, 首尾呼應。
能由感性知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能抓住本質, 給人以深刻啟示。
⑤語言要有史學之一般特點。
要真實準確又頗具文采, 要講究理性又富感染力,
( 2003 年). 以世界眼光觀察與理解下列材料, 自 擬題目 , 寫一篇歷史小論文。
(30 分
注意:
( 2004 年)
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內 懸掛著一幅清末民初一位詩人寫的對聯:
“文明新舊能相益, 心理東西本自 同”
對聯贊嘆了 人類文明的時間和空間上的傳承與交融, 哲學家、 社會學家、 經濟學家、科學家、 文字家……各有討論。
假如你是歷史學家, 對這幅對聯作何評論? 請自 擬一個題目 ,寫一篇歷史小論文。( 選題 2 分, 觀點 12 分, 史實 12 分, 文字 4 分)
(2) 觀點: 如體現以下基本觀點
人類文明是全世界各民族共同創造的; (以其體現的明確程度給分)
人類文明是前后繼承、 創造、 發展的; (以其體現的明確程度給分)
人類文明是互相補充、 交融、 促進的。
(以其體現的明確程度給分)
如從其他視角 論述, 體現人類發明發展的道路、 方式是多 樣的、 人類文明的發展有經驗, 也有教訓……、 應按上述規則給分。
( 2005 年)
今年是反法西斯戰爭勝利 60 周年, 全世界都在深刻反思。
請結合所學史實, 以野蠻賤踏文明, 文明戰勝野蠻為主題, 撰寫一篇反思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小論文。
( 選題 2 分, 觀點 10 分, 史實 12 分, 結構 2 分, 文字 4 分)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 國際軍事法庭將法西斯戰犯起訴為:“破壞和平罪”( 指策劃、 準備、 發動或進行侵略戰爭);“戰爭罪”)指違反戰爭法規和慣例, 包括虐待或殺害俘虜、 人質、 勞工, 以及掠奪財產、 破壞城鎮等);“違反人道罪”( 指戰爭發生前和戰爭期間, 對任何平民的殺害、 滅絕、 奴役及其他不人道的行為)。
( 2 )
觀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戰爭和空前野蠻的暴力行為, 它毀滅著人類的文明,踐踏著人類的尊嚴, 侵犯著包括生命權在內的人類各種基本權利。
考生可從人權、 人的尊嚴、人道與現代文明, 人類文明的各種載體和象征, 民族精神與人類和平、 戰爭與法治文明, 暴力與正義等視角 來進行反思。
( 題目 就是論點, 主題突出。
)
人類崇拜敬畏上帝, 因為在人的觀念中, 上帝是造物主, 是上帝賜給了人類所需要的一切。
上帝在哪里? 其實, 上帝就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大自然。
人和自然都是上帝的子民, 人和自然應該和諧相處。( 別具一格, 提出主題, 給人心靈震撼。
)
縱觀文明史的長河, 人作為自然中的一分子, 是自然界中最具智慧的物種,而自然也就象母親一樣, 呵護著我們, 給我們提供衣食住行和工作娛樂的舞臺。由于人類經驗不足, 科技和生產力水平落后, 人們以自己的本能在適應自然, 雖然生活的艱難, 但是人類與自然基本能和睦相處, 享受著自然的恩賜, 生息繁衍至今。( 能從歷史的角 度, 來說明人與自 然和諧相處, 就能受到自 然的呵護。
)
但是由于人們長期認識的錯位, 私欲的膨脹和科學精神的激勵, 人們對與自己朝夕相處的自然卻缺少理性的認識, 對自然賜給人類的福音卻是熟視無睹。
人們把自己的衣食父母當作奴隸, 把自然看作肆意掠奪和索取對象。
正當人類陶醉在自己偉大的科學發明和創造中的時候, 正陶醉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杰出的科學發明的時候, 正在享受科學文明所帶來的豐富的物質成果的時候……人類也在不知不覺遭受到了自然的懲罰, 生態災難實際上也就是對人類的警示。
美麗的草原原本是自然的恩賜, “天蒼蒼, 野茫茫, 風吹草低現牛羊”, 這本是草原的天性。但是人們并沒有尊重大自然的意愿, 而是一味地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 借助科學的工具向自然索取。為了吃飯而燒毀了草原用來耕地; 為了羊毛羊肉而過分畜牧;為了一己私欲而滅了草原人圖騰精神的寄托—狼。
人類確實得到了他們想要的,也自以為贏了自然。
可是, 向自然的過度的征服和索取, 人們也開始不斷地遭到了自然的報復, 現在草原退化了, 沙漠吞噬著草原, 美麗的草原風光不在, 沙塵爆開始威脅著人類生存的家園。
自然與人類生存, 難道一定要遵守兩難的選擇嗎? 其實, 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 錯誤往往都在人類的本身。
人類在適應、 改造自然的同時, 人們也應該想到如何善待自然, 撫慰自然。
歷史的實際是, 當我們在反思自己做過的一些事情時, 往往會發現, 人類的失誤往往是人類并未成熟的觀念和偏激的行動所造成的。
但是, 由于自然的寬容大度, 人類的一點一滴的錯誤, 最終會匯成災難性的破壞, 終究還是會降臨到人類身上, 因為自然是人類的朋友。( 從反面論證人與自 然關系失衡的主要原因, 史論結合, 能說明主題, 只是事例顯得單薄, 論說語言還可以凝練些。
)
人類是個群體動物, 人類應該珍惜上帝恩賜給人類的朋友。
人類也應該用一種寬容的心態和行動善待自然。
其實, 早在一百多年前, 革命導師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 中就警告過人們說:
“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于自然界的勝利, 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 自然都報復了我們。” 好在, 人類畢竟是智慧動物年, 人類的偉大, 就是能從歷史的經驗中汲取教訓。
在科學日新月異發展的今天, 人類終于覺悟了:
人與自然應該和諧相處, 已經成為人類生存的共識, 為了美好的未來,人類善待自然, 才能得到自然的呵護, 人類才能實現可持續性發展。( 呼應主題,提出對策, 文章思想得到提升。
)
點評:
文章立意明確, 層次清楚, 能從歷史的角 度, 從宏觀上論證人與自 然的關系, 論證過程較為嚴密, 只是史料選擇上顯得單薄。
——淺議現代科技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 點評:
用 神話傳說揭示主題, 思路獨特, 寓意深刻)
我們常說, 科技推動了人類的進步。
近代的輝煌, 得益于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
自 18 世紀中期英國開始工業革命以來, 英國獨領風騷近二百年; 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 美德在第二次科技革命成果最豐, 所以異軍突起。
20 世紀中期,美蘇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一路領先雄居榜首……。
科技推動了經濟的進步, 經濟改變了世界面貌。
而且也在改變著我們的生活。“蒸汽機推動了工業革命, 揭開了工業時代的序幕, 電話新開了人類通訊史上的新篇章, 汽車改變了人類的交通狀況, 載著人類向前發展, 向前奔馳……” 科技發展讓人類從刀耕火種, 茹毛飲血進化到用按鈕來制造產品, 從低矮潮濕的房屋走進舒適的高樓大廈, 從一個步行者變的能上天入地, 總之, 是科技讓人類從野蠻走向文明。
同樣值得一提的是, 20 世紀后期以來一直感覺特別好的美國人開始憂心忡忡。
美國總統布什大聲疾呼“今后 4 到 8 年的發展將決定美國究竟是否保持領先還是落后世界”。
美國人感到一股無形的壓力, 來自何方, 原因何在? 日本與德國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擴展, 與同樣擁有強大的科技與經濟實力。
觀察世界風云的變幻及其原因, 我們情不自禁的想起那位偉大的世紀老人說過的一句話:
科技是生產力, 科技而且是第一生產力。
科技的優勢就是經濟軍事和政治的優勢,科技已決定國家強弱民族辛酸的決定性因素。
科技似乎成為了指引人類前進的阿拉丁的神燈。( 點評:
列舉科技的進步作用 , 結論承應主題, 前后呼應。
)
但是,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 人類所面對的困擾和災難也越來越多。
生態環境的惡化造成沙塵暴屢屢肆虐, 地球升溫, 海洋大片死亡, 土地沙漠化, 臭氧層破壞等都是科技發展的結果。
包括 SARA 的出現也是野生動物對高科技社會中人類的一種報復。
核擴散, 核爆炸帶來的災難比如廣島長崎上空的蘑菇云, 切爾諾貝里和事故造成的后果都是毀滅性的; 生靈涂炭的近代化戰爭比如世界大戰, 海灣戰爭, 伊拉克戰爭的破壞力和殺傷力更是匪夷所思的; 還有科隆技術的出現也使人類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考驗和威脅。
在這里科技似乎成類帶來了無窮的災難。( 點評:
概說了 科技給人類社會帶來的消極影響, 以潘多拉的魔盒作結論, 雖然能呼應主題, 但轉折太突兀, 最好能點出人類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