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農業經濟發展學術論文范本,供大家參考。
篇一 《 傳統文化視域下農業經濟發展途徑 》
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是儒家文化,而因其是在幾千年的對自然界依賴非常大的農業社會環境中發展起來的,使得儒家文化從開始就崇尚穩定,即人與自然的穩定、人與社會的穩定和家庭的穩定,不僅對國人的倫理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產生了深刻而久遠的影響,也形成了其自身的精神內核:重群體輕個體,重義務輕權利,重和諧輕征服,重人世輕鬼神,而這些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又通過社會長期發展的積淀,以和、義、忠、信等傳統文化內容體現出來,并融入到經濟社會發展中,對中華民族經濟社會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1綏化市異地經濟發展思路
綏化市是黑龍江省典型的農業大市,下轄三市六縣一區。近年來盡管綏化市農業發展整體水平不斷提高,但由于綏化市所轄的10個縣(市)區資源差異很大,使得綏化市內部縣市區間經濟發展水平很不平衡,呈現出馬太效應。既有肇東、安達這樣的全省十強縣,又有蘭西、明水這樣的全省十弱縣。異地經濟發展思路就是在綏化農業經濟發展很不平衡的條件下產生于基層干部群眾發展經濟的實踐活動,2006年,綏化市下屬安達市太平莊鎮鎮長陳福義向投資商宣傳安達市招商引資的政策和發展環境,投資商出于市場輻射半徑的考慮,沒有看中距離市區較遠的太平莊鎮。但在安達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投資商最終把項目建設安置在安達工業園區,稅收由太平莊鎮和園區按比例分成。這個變通,不僅改變了太平莊鎮的經濟發展命運,而且開創了安達市乃至整個綏化市異地經濟的新樣本。而后得到上級的重視、推廣和運用。2011年初,新任市委書記朱清文在基層調研中充分肯定了太平莊鎮的做法,并針對綏化當時農業經濟發展資源與項目結合途徑矛盾突出的情況決定將太平莊鎮的做法加以推廣,提出在綏化市范圍內無論誰引進的項目,都可以放到該市的任何地方落地建設,享受當地的所有優惠政策,打破行政區域界限,實行全市優勢資源共享,從而促進優勢地區強勢發展,劣勢地區借勢發展。異地經濟的精髓就是針對行政區域內農業發展資源稟賦條件差異大的實際,樹立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理念,打破行政區域界限,實行區域經濟內優勢資源共享。如今綏化市異地經濟發展思路已作為經濟戰略被黑龍江省委省政府寫入文件,并號召該省條件具備地區推廣異地安置招商引資企業的做法。
2傳統文化與綏化市異地經濟發展的契合點
2.1重視發展農業生產
傳統文化重視發展農業生產,首先是因為農業生產是衣食之源,只有衣食無憂生存才有保障。荀子主張輕田野之稅,平關市之征,省商賈之數,罕興力役,無奪農時。綏化市是黑龍江省典型的農業大區、工業弱區,經濟發展的重頭戲在今后很長時期內還是要搞好農業經濟發展。當前在異地經濟發展戰略的指導下,綏化市農業經濟已取得初步成效,接下來還要有更大的發展,這為傳統文化與異地經濟發展戰略的結合從根本上提供了條件保障。
2.2提倡勤儉精神
儒家文化強調的使民以時、節用等勤儉思想,養成了國人勤勞、艱苦奮斗、節約的品格。這種品格不但成為今天市場經濟條件下,因囿于農業大市特殊發展環境,綏化人堅持發揚吃苦耐勞、豁達樂觀的綏化精神,促進綏化加快發展的動力,而且也成為綏化市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節約經濟發展成本,實現異地經濟戰略的思想根源。異地經濟發展戰略有利于不同市縣降低項目投入成本和企業運行成本,共享優越的區位條件、基礎設施和更好的服務環境。
2.3忠誠守信的處事原則
忠誠守信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儒家倫理思想的基石。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誠者物之始終,不誠無物。傳統文化關于忠誠守信的教導與當前綏化市大力發展異地經濟的形勢要求相一致。在綏化市異地經濟發展中,優勢地區與劣勢地區在項目引進、收益分配上要通過協議、合同來保障和約束各自的行為,尤其是優勢地區要重合同、講信譽,充分協調好資源配置的利益關系,才能共謀綏化的大發展。2.4和諧的價值觀追求傳統文化崇尚和諧、以和為貴,并已深深扎根于民族心理之中。但和的本質是和而不同。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聲一無聽,物一無文,味一無果,物一不講是說不同的東西彼此和諧才能生世間萬物,所有東西都一致的話,世界也就不再發展了。把許多不同的東西結合在一起而使它們得到平衡,這叫做和諧。當前,綏化市各地農業經濟發展一直處于不平衡狀態,需要域內優勢地區帶動劣勢地區發展,劣勢地區則需借助優勢地區發展,而異地經濟發展戰略主要目標就是要從整體上提高綏化市農業經濟的發展水平,通過不斷提升劣勢地區的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縮小與優勢縣市、鄉鎮之間的差距,達到綏化農業經濟均衡發展,實現終極目標的雙贏。
2.5注重人際關系交往
中國的社會結構是以己為中心,像石子投入水中,像水的波紋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遠,也愈推愈薄。而維系這種關系的紐帶是受傳統文化影響而形成的、每個中國人都難以割舍的親情、鄉情、友情、血緣、親緣、地緣、業緣這些中國社會的基礎網絡。從綏化市異地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這些中國社會的基礎網絡可以看成是一種可以利用而且必須加以利用的資源,比如從項目建設招商引資來看,除了遵守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源配置的利益法則外,充分利用國內甚至國外可以利用的親情、鄉情、地緣等紐帶來發展綏化市的經濟就是很好的條件和機遇選擇。
3傳統文化促進異地經濟發展的途徑
異地經濟戰略實施主體是綏化市內的各級行政單位,尤其是經濟發展弱勢區域的行政單位更是積極引進項目,落戶合適地區,來盡快發展本地區經濟。但是當前這種由各級政府主導的項目引進只是異地經濟戰略發展的初始階段,下一發展階段應當由政府主導向區域內的企業主導轉變,這將是異地經濟發展戰略升級到更加市場化的合理要求,這一轉變對經濟弱勢區域而言困難很大。因此,上一級政府的幫扶仍然必不可少,甚至需要一定的政策傾斜,以便最終實現區域內經濟的協調發展。針對異地經濟的這種發展動態,借助傳統文化來促進異地經濟發展,可以從如下方面著手:
3.1維護權威、重義輕利、調控經濟
儒家文化的三綱五常就其合理的方面看,在處理國事家事上,必須樹立一個綱,即權威,發展市場經濟也是必須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的自發性和盲目性帶來的經濟發展弊端需要國家的宏觀調控優化資源配置。就綏化市當前發展異地經濟而言,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需要域內各級政府做好宏觀調控工作,從而借助政府的行政工作力量,來為綏化市異地經濟發展保駕護航。為維護好政府的權威和引領作用,政府在有關發展異地經濟政策制定和實施的過程中,一定要廉潔自律,重義輕利。這里的輕利,不是說政府不重視經濟發展目標的實現,而是說政府在發展經濟過程中一定要保證各項政策的制定和措施的落實公開、公平和公正,真正做好異地經濟發展領路人和裁判員的角色。正如董仲舒所說要重視道誼,不謀利益,不計功利。作為政府一定要把德本才末的基本價值取向進一步落實到行動上,擺正義利關系,使政府的行為與道義相符,不與民爭利,而是要為民謀利。
3.2借文化體制改革之力,弘揚傳統文化,促進異地經濟發展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把傳統文化與市場經濟發展要素相結合,已成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經濟更好更快更大發展的有效途徑。盡管綏化市目前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還相對薄弱,但自從落實十二五發展規劃以來,綏化市對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促進本地經濟社會大發展大跨越重要性已經提高到了核心競爭力的高度,并積極采取措施來推動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如大力培育支柱型文化產業,辟建文化產業園,提升原有文化產業基地,培育統一、開放、有序的文化市場體系,建立健全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等。當前將傳統文化中的和、信、義、忠、仁、廉等思想精神融入到這些綏化市發展與繁榮文化的措施中,必將進一步鞏固和加強綏化人在悠久的歷史發展中所形成的勇于擔當、無私奉獻、吃苦耐勞、豁達樂觀、顧全大局、團結奮進的綏化精神,從而更好地為綏化人合力謀發展、傾力干事業,開創異地經濟發展的新局面,注入不竭的動力。
3.3落地企業要借助傳統文化發展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是企業發展的精神動力和支柱,由于異地經濟發展的主體是適應市場競爭需要的各類落地企業。因此,落地企業需要通過加強自身的企業文化建設來促進自身的發展。而要加強落地企業文化建設,傳統文化因素就可以被借鑒,因為企業文化是基于民族文化的根基之上的。在異地經濟發展中落地企業建立和發展企業文化,首先要樹立誠信為本的企業理念。誠者,圣人之本;誠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其次要建立重義輕利的企業價值觀。儒家文化思想以仁、義、禮、智、信等價值觀念來調節人們的行為和利害沖突,強調君子明得大義,小人只懂財利。盡管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需要盈利才能生存,但企業卻不能唯利是圖,這對新落地的異地經濟條件下的企業來說尤為重要,因為重義輕利才能為落地企業贏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最后要做到以仁為本,服務社會。異地經濟發展中落地企業取得了經濟效益后,要以部分利潤回報社會,更好地構建異地經濟發展區域內經濟社會和諧,這是傳統文化仁和和的要求,同時也能樹立落地企業的權威以及更好地促進落地企業與本地社會的融合。
3.4落地企業借助傳統文化來加強企業經營管理
傳統文化融入到現代企業中,體現在企業經營管理上就是價實、貨真、量足、守義。布帛精細,不中數,幅廣狹不中量,不粥于市,就是說經營者必須對消費者負責,保證商品質量和數量足量,童叟無欺。在異地經濟發展中,無論是新落地的落地企業,還是已經落地較長時間的落地企業,為能夠在市場競爭中獲得長足的發展,應該嚴格生產環節,生產出貨真價實的商品,提供給市場,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解決綏化市區域間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放大共享優勢、縮小發展差距的異地經濟發展目標。
3.5落地企業要借助傳統文化加強多方合作
傳統文化將和的思想,貫穿于中華文明的始終,這一思想對綏化市落地企業加強多方合作,發展異地經濟意義重大。為此,落地企業首先要樹立和諧共處的經營理念,與項目引進方和落地方以及其他落地企業間開展廣泛合作,誠實守信,遵守契約。合理分配資源與實現利益共享。其次,傳統文化一方面認為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但另一方面也認為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作為落地企業要樹立見利思義的財富觀,采取正當手段獲得財富,這對處理企業間的競爭與合作關系無疑是一劑良藥。
作者:王文剛 呂曉軍
篇二 《 財政支農支出影響農業經濟增長研究 》
國民經濟的基礎是農業,農業的發展需要國家財政給予支持。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超過13億人口中有2/3是農民,農業在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農業和農村經濟可否保持快速和穩定的發展,不僅對9億農民改善生活水平至關重要,而且也關系到我國經濟社會的穩定和社會的安定統一。與此同時,農業是低利潤,高風險的弱質產業,國家財政支持是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隨著對農業的財政支持的增加,正確認識和評估財政支農政策及影響的貢獻對農業經濟研究領域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1財政支農支出存在的問題
自改革開放以來,縱觀我國出臺的農業政策,可以發現財政對農業的投入在農業政策的整個體系中具有重要作用。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農民的收入增加困難,副業增長放慢,農村諸多事業停滯等問題成為三農問題的聚焦點,財政對農業的投入就更加突出其重要性。然而,財政對農業的投入存有總支出不足,結構不盡合理等問題,且財政農業投資從農業增長和農民增收的效益方面看并不高。
1.1國家財政對農業投資規模支出總額不足
這個問題主要體現在財政對農業投資的總體規模雖然不斷擴大,但財政農業投入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一直在下降,在1978~2014年間,除了1978年,1979年,1980年,1991年,1992年和1998年財政農業投入占總支出比例相對較高外,剩下的年份都是不高;國家財政對農業的投入增長幅度大多數年份都低于財政收入的增長,進一步提高增長速度有空間;財政農業投入占財政支出的比重,總是低于農業總產值占全國GDP的比例。
1.2財政農業投資在農業增長和農民增收方面收益不高
研究表明,財政對農業的投入和農民增收、農業增長之間有很強的相關性,盡管他們的增長是非平穩的,但長期來看,財政農業投入和農業增長、農民增收的穩定有一定的協同平衡關系的互動,財政農業資金投入每有1%的增長,農業生產總值就有0.12%的增長,農民收入就將有0.45%增長。總體而言,農業經濟發展,有利于增加財政對農業的投入,但財政對農業的投入,從農業增長、農民增收方面看效益并不高。
1.3財政投入的結構不合理
支持農業生產支出和林業、水利氣象部門等費用不合理。在支持農村生產支出里面,雖然有較高的占有率支出,實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增加非農業投入支持鄉鎮企業所造成的。在農業、林業、水利和氣象部門的運營費用中,一方面事業性支出嚴重擠占了生產性支出,從而影響資本的實際效率;另一方面,工資和有關福利性花費迅速崛起,而業務基金和其他基金緩慢增長,這樣的結構直接削弱財政支持農業。農業基礎設施支出的份額較低,并呈下降趨勢。數據顯示,我國的財政對農業的基本建設投入不足,農業的物質基礎保持了較低水平,這限制了財政農業投資在農業經濟增長的拉動效應,影響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農業科技三項費用嚴重不足。研究資料表明,1978~1984年,農業科技三項費用總支出比重由0.70%~1.54%;以后波動在0.5~0.7%之間,幅度不大,并且徘徊在低位的范圍,這就難以滿足現代農業的需要。
2財政支農支出政策建議
2.1繼續擴大財政支農的規模
增強其貢獻的農、林、牧、副、漁業的附加值。各級政府要認真落實涉農責任,確保支農資金的有序發展,提高農業的支出占財政支出總額的比重。一方面,要逐步提高對農業的財政支出的總體水平,保證國家財政支農資金的穩定增長;另一方面,對農業的財政支持應該是創新的方式,使用補貼,貼息,擔保,項目申報,稅收減免等手段,充分發揮農業金融的指導作用,杠桿效應和放大。
2.2優化改善財政支農支出的結構
最大限度發揮財政支出作用。研究表明,事業費支出對農業產出和效果并沒有顯著作用,對增加農民收入可能有作用,但效果遠遠超過生產性支出。因此,各地區應大幅削減支出,把有限的財政資源用在更高的產出和生產性支出上。如農業相關的機構可以簡化,合并重復設置部門,人員分流,減少行政開支,提高管理效率,使支農資金過于分散,難以形成合力的情況得以改觀。
2.3財政支農政策加快轉型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國家的財政資金有了質的飛躍,因而財政資金支農的投入要著眼于投入直接關系到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科技和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上,充分發揮財政對農業支持的政策性作用。
2.4加強資金管理監督,完善考核評價機制
要規范支農項目立項程序。申請支農項目立項的基層政府部門應當提交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的書面申請材料,按級上報審批;有關部門要建立對支農項目的績效評價科學體系,通過財政部門和業務部門項目評估中心,對申請材料的完整性,可行性和成本效益的真實性進行專家審定,為確定預算和項目評審提出科學的決策參考意見,以避免項目審批的盲目性和隨意性。支農資金的管理體制應當予以改進。應全面推行報賬制度、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和支農資金管理制度相結合。報銷制度與國庫集中支付相結合,能夠做到直接由財政部門專門機構根據項目的進展支付實際的款項,憑報賬依據,逐筆直接或授權支付給各地區農業項目的直接實施者或承建者。與此同時,各地區應積極加強支農的監督機制,一方面是要建立監測系統,包括財政監管、人大監督和公眾的監督,使支農資金使用透明,建設陽光財政;另一方面,在支農資金管理和使用的單位里面,建立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使支農支出預算編制、執行和制約監督分開,由此加強各有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的責任心,以確保安全有效地使用支農資金。
作者:劉躍
有關推薦:
推薦訪問:農業經濟發展學術論文范本 學術論文 范本 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