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2年談談霧霾調查報告,供大家參考。
調查的念頭
源于未出生已患腫瘤的女兒
追溯上一次柴靜出現在公眾視野里,是在美國生下了一個女兒。美國產女事件還一度引發軒然大波。而在昨日的視頻中,柴靜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2020年初,柴靜被爆與攝影師趙嘉結婚。同年10月底,據《南都娛樂周刊》報道,柴靜在美國生下了一個女兒。在接受人民網專訪時,柴靜透露當時未出生的孩子被檢查出患有良性腫瘤,一出生就要進行手術,所以她從央視離職并謝絕了一切工作邀請打算陪伴照顧女兒。但生活在一年竟有175天污染的北京,害怕女兒有一天會問什么是藍天、為什么老把我關在家里。
拍攝《穹頂之下》的想法便是在這個過程中產生的:照顧她(女兒)的過程中,對霧霾的感受變得越來越強烈,職業訓練和母親本能都讓我覺得應該回答這些問題:霧霾是什么?從哪兒來?該怎么辦?所以就做了這個調查。
《穹頂之下》全片長103分鐘,柴靜拿出她兩年前出書所得的稿費,總共投資了差不多一百萬用于該紀錄片國內外的拍攝和后期制作。她親自走訪中國、美國、英國多個污染現場,如倫敦、洛杉磯等曾經污染嚴重的城市等尋找霧霾根源,還拜訪了研究大氣污染的學術機構,并實地拍攝他們的治污經驗。
事實上,柴靜過去在央視也曾制作過污染治理報道,還曾獲選了2020綠色中國年度人物,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理事。但柴靜稱,相比于《穹頂之下》,這些污染報道就事論事,停留在監督某些排污企業和地方政府GDP沖動上,我自己也停留在一種要發展還是要環保?的簡單思維方式上,《穹頂之下》則是對過去問題的再回訪,這一次回訪使柴靜意識到,環保與經濟發展并無沖突。大氣污染并不是改革開放帶來的,恰恰需要更充分的市場化改革才能解決這一問題。
調查的初衷
這本是我和霧霾的私人恩怨
起初,柴靜的調查只是想解開自己的疑惑。柴靜說:我調取了十年來華北上空的衛星圖片,可以看到空氣污染早已存在。我就在北京生活,怎么沒意識到?我找了奧運空氣質量保障小組組長唐孝炎院士,她提供給我2020某個月的PM2.5數據曲線,相當于今天的嚴重污染,首都機場也關閉了,只是當天新聞報道是霧。可見今年1月,當時整個社會對空氣污染缺乏認識。
她在今年1月紀錄片首發的公開演講中說,這是我和霧霾之間的私人恩怨,沒有想到要公開。然而隨著調查的深入,她認為作為一個媒體人,有責任向大家說清楚,不聳動,也不回避,盡量說明白。
柴靜花了一年的時間拜訪了國內外多家研究大氣污染的學術機構,去了一些污染嚴重的現場調研,調查了背后的執法困境。接觸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改委能源所、工信部產業司、環保部等職能機構,也去了倫敦、洛杉磯這些曾經污染嚴重的城市,想找到一些空氣污染治理的教訓與經驗。柴靜說:我想回答三個問題:霧霾是什么?它從哪兒來?我們怎么辦?
她背負空氣采樣儀采樣送檢;她用數據視覺化展示,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前衛生部部長陳竺與專家合作發表于《柳葉刀》雜志的報告,估計的中國每年因室外空氣污染導致35萬至50萬人,處理得通俗、形象、警醒;她經歷了無人機因霧霾過重而無法記錄污染情況的尷尬;為考察同樣惡名昭著但污染源主要是汽車尾氣的洛杉磯光化學污染現象,她在直升機上俯瞰這座車輪上的城市攤大餅式的道路模式和對汽車的高度依賴,在公路邊直擊加州空氣資源管理委員會的官員向沒給重型柴油車加裝空氣顆粒物過濾器的司機開出罰單;她還把官員和業界已知的秘密推到公眾視野之中:一艘海輪排放的PM2.5幾乎等于50萬輛貨車。
在《穹頂之下》中,柴靜指出,中國的空氣污染60%以上來自煤和油的燃燒,霧霾問題很大程度上是能源問題,我國燃煤和燃油大概存在消耗量大、相對低質、前端缺少清潔、末端排放缺乏控制四大問題,在該紀錄片中柴靜還嘗試揭示這些問題背后的管理與執法困境。
公布的目的
為了自己的愛惜而行動起來
面對這些問題,柴靜在采訪中表示,公眾不能低估了治理的艱巨和復雜,更不能不當回事,聽之任之。從對英美的污染治理經驗的調查中,她認為我們怎么辦還是有路可尋的。她在調查的過程中發現,希望空氣清新已經成為了中國人強烈的社會共識,而公眾是空氣污染治理的核心力量之一,這也是她的信心來源。
看到家門口有一片工地裸露,柴靜試著與施工者交涉,結果揚塵的土堆得到覆蓋;樓下的餐館沒有加裝油煙處理裝置,她打了舉報電話12369,餐館老板果然裝上了法規要求安裝的設備;加油站的加油槍汽油揮發嚴重,她又向環保部門舉報,加油站答應馬上修好防揮發裝置。她的體會是,如果不打,12369就只是一個數字。她建議網友:表達你的不滿、維護你的權益。
柴靜說:一個人沒有當媽媽之前,這個世界只跟你有幾十年的關系,到此為止,我對我的一生負責任就可以了。但確實有了她之后,你跟未來世界有了關聯,有了責任。如果沒有這樣的一個情感的驅動,我確實很難去用這么長時間做完這件事。
柴靜表示,她無意于通過《穹頂之下》號召他人必須做什么,應該怎么做,她在采訪中說:人去做什么,是因為心底有愛惜我相信,別人心底有自己的愛惜,有適合自己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