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俱杯规则-虎牙直播-比利亚vs西班牙人-德国杯|www.cnyhmy.com

2023年元旦由來【10篇】【通用文檔】

時間:2023-01-12 10:45:04 來源:網友投稿

元旦的由來1  1、*元旦的習俗  在*剛剛開始慶祝元旦時,其慶祝的風俗習慣當然大都是類似于春節,或者說是春節的縮小版。畢竟元旦不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雖然沿用了部分傳統的.慶祝方式:如燃放炮竹、殺三生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3年元旦由來【10篇】【通用文檔】,供大家參考。

2023年元旦由來【10篇】【通用文檔】

元旦的由來1

  1、*元旦的習俗

  在*剛剛開始慶祝元旦時,其慶祝的風俗習慣當然大都是類似于春節,或者說是春節的縮小版。畢竟元旦不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雖然沿用了部分傳統的.慶祝方式:如燃放炮竹、殺三生、敬鬼神、拜祭先人等,但在人們的心目中卻并不見的會占用多么重要的地位。到了現代,元旦的慶祝習俗就更簡單了。

  2、放假

  全*甚至是全世界都知道的,很多國家都把元旦定為法定節日,在元旦這天放假。新*成立后,也規定元旦為法定節日放假一天。

  3、聯歡會

  現在比較普遍的就是由團體組織的活動如元旦聯歡會、掛慶祝元旦的標語、或舉行集體活動等,以前就有組織敲鑼打鼓、集體跳民族舞的,現在在電視記錄片上還能看到,到科技發展的今天,就演變為聯歡晚會什么的了。近年更是有旅游、聚會等節目,反正元旦這天并沒有太多的傳統,在這一天假期了就任人發揮了。甚至,元旦這天對年輕一代來說只意味著一天的假期。

  4、大吃一頓

  保留著*傳統的慶祝方式就是在以民間了,尤其是在農村。每到元旦,家家戶戶都會燃放炮竹,殺雞宰鵝的,拜祭過各方神靈后就是一家人團聚一餐。

元旦的由來2

  元旦,據說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元旦”一詞最早出現于《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

  南北朝時,南朝文史學家蕭子云的《介雅》詩中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宋代吳自牧《夢粱錄》中有關于:“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的記載。

  漢代崔瑗《三子釵銘》中叫“元正”、晉代庾闡《揚都賦》一賦中稱作“元辰”、北齊時的《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一辭中呼為“元春”、唐德宗—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一詩中謂之“元朔”。

  *元旦歷來指的是夏歷(農歷、陰歷)正月初一。正月初一的計算方法,在漢武帝時期以前也是很不統一的。因此,歷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歷以孟喜月(元月)為正月,商朝的殷歷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周朝的周歷以冬月(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后,又以陽春月(十月)為正月,即十月初一為元旦。

  從漢武帝起,規定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歷的正月初一)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公元1920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的統治,建立了*。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開會決定使用公歷,把農歷的1月1日叫做“春節”,把公歷的1月1日稱為“元旦”,不過當時并沒有正式公布。

  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歷,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歷(實際使用是1920年),并規定陽歷1月1日為“新年”,但并不稱為“元旦”。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屆*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也決定采用*用的公元紀年法,即我們所說的陽歷。元旦,指西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

  為區別農歷和陽歷兩個新年,又鑒于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歷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農歷一月一日改稱為“春節”,陽歷1月1日定為新年的開始-“元旦”,并列入法定假日,成為全國人民的節日。

  元旦禮物

  一、玩具

  如果你是一個頗懂女孩心思的人,你可以送她玩具。最好是那種毛絨絨的,泰德熊、加菲貓一類。每次見到這些,她都會夸張地為這些可愛的東西驚叫,雖然這有點像生日禮物,但只要不是為了追求她又有何妨呢?冬天里送一個大大的毛絨玩具,冷的時候可以抱著它,好像身邊有了你的陪伴。

  二、巧克力

  巧克力經男孩的手送出去給女孩子都有著特定的意義——甜蜜的感覺!在沐浴愛河的戀人們心中,巧克力被譽為“濃情巧克力”,它和玫瑰花相配是情人節最珍貴的禮物。巧克力的甜蜜溫馨就如同蕩漾在戀人們心中的甜蜜感覺,它有著孩童般的純真甜蜜,女人般的柔美妖嬈,只要你嘗過,那滋味就會長久縈繞在你心中。

  三、玫瑰

  和心愛的人一起約會,肯定少不了玫瑰了,玫瑰集愛與美于一身,既是美神的化身,又溶進了愛神的血液。用玫瑰來表達你對女朋友的愛意,可謂是浪漫中帶點保守,但是女孩子收到玫瑰還是非常開心喲!但不同顏色、朵數的玫瑰有著不同的意義,紅玫瑰代表熱戀、熱情、熱愛著你。粉玫瑰代表著初戀、求愛、愛心與特別的關懷。20**年元旦當天就用紅玫瑰表達你熱火的愛意吧!

  元旦祝福語

  1、祝您一帆風順二龍騰飛三羊開泰四季*安五福臨門六六大順七星高照八方來財九九同心十全十美百事可樂千事吉祥萬事如意!

  2、祝你正財、偏財、橫財,財源滾滾;親情、友情、愛情,情情如意;官運、財運、桃花運,運運亨通。

  3、祝你在新的一年里:事業正當午,身體壯如虎,金錢不勝數,干活不辛苦,悠閑像老鼠,浪漫似樂譜,快樂莫你屬。

  4、在元旦的鐘聲里舉起杯,任酒的醇香在空氣中蕩漾,任我對你的感激在杯里慢慢沉淀,深深祝福我的朋友,祝你新年幸福美滿,健康快樂!

  5、在元旦的這一天,讓我的祝福像雪花飄送,讓我的問候像綿綿春雨,片片花香,默默祝福,句句心語,聲聲關懷,連綴著滿心愉快,將快樂的音符送給你!

  6、在新的一年里祝:春風洋溢你,家庭關心你,愛情滋潤你,財神系著你,你朋友忠于你,我這兒祝福你,幸運之星永遠照著你,元旦快樂!

  7、在新的一年開啟新的希望,新的空白承載新的夢想。朋友拂去歲月之塵,讓歡笑和淚水,愛與哀愁在心中凝成一顆厚重晶瑩的琥珀停留。祝最好的朋友元旦快樂!

  8、在古代,飛鴿傳書,也道不盡我的思念;在現代,彩信電話視頻,也都道不出我的掛念。沒辦法,還是短信最能代表我內心的一切:提前祝你元旦快樂!

  9、元旦到,送你快樂“同心圓”:天圓地圓,天地之間愛心圓;心圓夢圓,心想事成事事圓;月圓人圓,闔家歡樂大團圓;你圓我圓,開心快樂心更圓!

  10、笑聲,歡天喜地;幸運,鋪天蓋地;才情,經天緯地;財氣,呼天喚地;豪氣,遮天蓋地;福氣,驚天動地;元旦,冰天雪地;快樂,翻天覆地!

  11、山河能遮擋視線,卻隔不開深深思念;經緯能拉開距離,卻擋不住真摯情感;歲月能流逝華年,卻扯不斷友情的線。迎新年,朋友在我心間,捎去祝福片片!

  12、“元旦”寶貝已下架,擁有元旦獨特的幸福布料,愉快花色,團圓款式的商品正在熱銷,親只需用時光支付寶,消費您所有煩惱便可購得,溫馨免郵,請笑納。

  13、日出日落就是一天,花開花謝就是一年。元旦已至,臘八相隨,我把最暖最美的祝福送到你身邊:愿你每一天都快樂無邊,每一年都幸福*安。

  14、新年大吉!祝你:一如既往,二人同心,三口之家,四季*安,五福臨門,六六順意,七喜來財,八方鴻運,九九吉祥,十分美滿,百花園中,萬紫千紅!

  15、在新年的扉頁上,寫滿了無數美好的憧憬。當你追尋幸福的方向,奔赴成功的港灣,請記住,我的祝福,是燦爛的陽光,在新的一年里伴隨你快樂前行。

元旦的由來3

  元旦來歷

  相比于其他傳統節日,我們過元旦節的歷史并不是很久遠。元旦是公歷紀年的第一天,我國*采用公歷,始于*建立。所以,在我國,有元旦節的歷史尚不足百年。*建立,孫中山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歷,所以便統計”,定正月初一(元旦)為春節,而以西歷(公歷)1月1日為新年。1949年9月27日,*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公元紀年法”,將農歷正月初一稱“春節”,將公歷1月1日定為“元旦”。元旦是怎么來的?元旦的產生有哪些傳說?*吃網小編接下來就為您介紹。

  “元旦”,最早來自西方。大約在公元前五萬年左右,古埃及人已由游牧改為農耕,定居在尼羅河*,他們的農業收成與尼羅河是否發生洪水有很大關系。古埃及人從長期的觀察中發現,尼羅河泛濫的時間是有規律的,他們就把這個時間每次都記錄在竹竿上,從中得知兩次泛濫時間之間大約相隔365天,也就是一年。同時古埃及人還發現,當尼羅河初漲的潮頭來到今天開羅城附近的時候,也正好是太陽與天狼星同時從地*線上升起的時候。于是,古埃及人便把這一天定為一年的開始。這就是元旦最早的由來。

  *的元旦,據傳說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元旦”一詞最早出現于《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的詩中。南北朝時,南朝蕭子云的《介雅》詩中也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

  *最早稱農歷正月初一為“元旦”,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稱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正月初一從哪日算起,在漢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統一的。因此,歷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歷以孟喜月(元月)為正月,商朝的殷歷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周朝的周歷以冬月(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后,又以陽春月(十月)為正月,即十月初一為元旦。從漢武帝起,才規定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歷的正月初一)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這是夏歷,亦即農歷或陰歷,還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元旦。

  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建立了*。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歷,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歷(實際使用是1912年),并規定陽歷(公歷)1月1日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

  1949年9月27日,*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采用公元紀年法。”由此,我國*采用更徹底的公元紀年法,所有*文告、統計報表、報紙刊頭等均采用公歷,*傳統的"農歷紀年除了在重要報紙報頭的公歷后邊標注外,官方文件中已徹底沒了蹤影。而元旦節日,也于1949年12月23日的政務院(即今*)會議上通過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中,被規定為我國四大法定節日之一。今天,公元紀年及元旦節日在國人中已經逐步通用、流行、穩固。元旦與春節兩個節日,稱謂上不再混用。如1952年《*在元旦團拜會上的祝詞》,此處元旦就是指公歷元旦了,也就是我們今天說的元旦節了。

  由于最近500余年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法國、英國、德國、美國等x國家的影響,縱橫世界各大洲,也由于公歷的相對精準,公元紀年法被世界各國紛紛采用,元旦作為節日,在西方比不過圣誕節,在*比不上春節,但由于其本身的世俗性、非宗教性,反而因此成了一個世界性的節日。

  元旦由來

  *的“元旦”這一概念,歷來指的是正月一日。“正月”的計算方法,在漢武帝時期以前也是很不統一的。因此,歷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歷以春季一月為正月,商朝的殷歷以冬季十二月為正月,周朝的周歷以冬季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后,又以冬季十月為正月,即十月初一為元旦。從漢武帝起,規定春季一月為正月,把一月的第一天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元旦”一詞最早出現于《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漢代崔瑗《三子釵銘》中叫“元正”、晉代庾闡《揚都賦》一賦中稱作“元辰”、北齊時的《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一辭中呼為“元春”、唐德宗-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一詩中謂之“元朔”。

  南北朝時,南朝文史學家蕭子云的《介雅》詩中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宋代吳自牧《夢粱錄》中有關于:“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的記載。

  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的統治,建立了*。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歷,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歷(實際使用是1912年),并規定陽歷1月1日為“新年”,但并不稱為“元旦”。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開會決定使用公歷,把農歷的正月一日叫做“春節”,把公歷的1月1日稱為“元旦”,不過當時并沒有正式公布。

  1912年1月1日,*宣布成立,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在就職誓詞中,孫中山以“*元年元旦”為結尾。這就是*“元旦”的來歷。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屆*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也決定采用*用的公元紀年法,即我們所說的陽歷。元旦,指西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

  為區別夏歷和公歷兩個新年,又鑒于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夏歷正月初一的前后,因此便把夏歷正月一日改稱為“春節”,公歷1月1日定為新年的開始——“元旦”,并列入法定假日,成為全國人民的節日。

  “元旦”一詞系*“土產”,在*農歷中已沿用4000多年,但現行公歷“元旦”為1949年所定,隨著20**年的到來,它只有“70歲”。

  每年1月1日,標志著新一年的到來,人們習慣將這一天稱為“元旦”,俗稱“公歷年”、“陽歷年”或“新歷年”。

元旦的由來4

  據傳說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元旦”一詞最早出現于《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的詩中。南北朝時,南朝文史學家蕭子云的《介雅》詩中也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宋代吳自牧《夢粱錄》卷一“正月”條目:“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漢代崔瑗《三子釵銘》中叫“元正”;晉代庾闡的《揚都賦》中稱作“元辰”;北齊時的.一篇《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中呼為“元春”;唐德宗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詩中謂之“元朔”。

元旦的由來5

  元旦吃餃子的寓意

  元旦吃餃子表達了人們對于新的一年生活的美好愿望。

  餃子在*是十分傳統并且寓意深刻的食物,餃子在古時候,屬于過年祭祀后食用的食品。古人講究守歲時包,辭歲時吃。也就是說到了子時為兩年之交、迎新辭舊的時刻,具有特殊意義。“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預示新的一年里交上好運。另外從餃子的形狀看,就像元寶一樣,所以元旦吃餃子,也就意味著“招財進寶”。而且餃子里面都是有餡,這是為了方便大家把各種吉祥、喜氣的東西包到餡里,以寄托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

  現在人們在吃餃子的時候還會在其中包上各種各樣的“彩頭”據說吃到的人就會有好運,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征三陽開泰。我國臺灣人吃魚團、肉團和發菜,象征團圓發財。餃子這一節目佳肴在給人們帶來年節歡樂的同時,已成為*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吃餃子的好處

  1、提供能量

  餃子皮中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被人體吸收后能夠轉化成糖分為機體提供熱量,而且餃子皮非常容易消化吸收,食用餃子能夠較快的補充能量。

  2、均衡營養

  餃子是由面粉和肉類、蔬菜一同做成的,含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纖維素、維生素、礦物質等多種營養成分,葷素搭配、營養均衡,能夠為人體一天的活動提供能量和營養物質。

  3、增強免疫力

  餃子的皮是由小麥制成的,里面含有豐富的植物蛋白質,餃子肉餡中也含有豐富的動物蛋白,而蛋白質是維持免疫機能最重要的營養素,也是構成白血球和抗體的主要成分,因此常食用餃子有增強免疫力的功效。

  4、易于吸收

  從營養角度看,餃子以水汽為傳熱介質經蒸煮而熟,可以使食品中淀粉類多糖充分裂解,利于人體吸收。

  元旦來歷知識

  1949年9月27日,*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界全體會議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采用公元紀年法”,即是我們所說的陽歷,為了區別農歷和陽歷兩個新年,然后是又鑒于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歷新年的前后,然后因此便把農歷正月初一改稱為“春節”,然后陽歷一月一日定為“元旦”,至此,元旦才成為全國人民的歡樂節日。

  慶賀新年的開始,然后歡度元旦可說是世界各國各地區的普遍習俗。然后在我國,還列入了國定假日。我國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地區采用公歷紀年法,把1月1日定為新年的開始,稱作“元旦”。

  年公歷的1月1日,人們稱它為元旦,這是為什么呢?

  原來在漢語里,元是開始,也就是第一;旦是一天或早晨的意思,然后兩字合稱就是指新年的第一天了。但這從一開始就并不是固定的。

  在歷法上,人們習慣稱地球繞太陽轉1周為1年。然后但是由于地球繞太陽運轉沒有固定的起點和終點,所以一年的起點和終點都是人為規定的,這就造成了各種歷法的不一致。相傳元旦一詞來自我國最早的皇帝之一顓頊,然后他規定以農歷正月為元,初一為旦。后來有的朝代對元旦的日期有所變更,但原則上還是以每年的第一天為元旦,如夏代以正月初一為元旦,但商代以12月初一為元旦,而周代又以11月初一為元旦,秦代以10月初一為元旦。直到西漢武帝時,大歷史學家司馬遷等人重新制定歷法,并規定每年正月初一為元旦,從此歷代不改。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決定采用國際通行的公歷,于是將農歷元旦改為春節,而把公歷的1月1日稱為元旦。新*成立之時,開始正式使用公元紀年法,把每年公歷的1月1日定為元旦。

  現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把每年1月1日作為元旦,然后因為他們多采用了國際通行的公歷。但也有一些國家和民族由于本地的歷法傳統及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季節氣候的不同,因而他們的元旦日期也不一樣,這也使得這個世界多姿多彩,更顯民族的特色了。

元旦的由來6

  我國歷代元旦的月日并不一致。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又以十月初一日為元旦,自此歷代相沿未改(《史記》)。

  漢武帝太初元年時,司馬遷創立了太初歷,這才又以正月初一為元旦,和夏代規定一樣,所以又稱夏歷,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建立,孫中山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歷,所以便統計,定正月初一(元旦)為春節,而以西歷(公歷)1月1日為新年。在當代,元旦指公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自西歷傳入我國以后,元旦一詞便專用于新年,傳統的舊歷年則稱春節。而在此之前,元旦一直是指農歷歲首第一天的。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稱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1949年9月27日,*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界全議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采用公元紀年法,即是我們所說的陽歷,為了區別農歷和陽歷兩個新年,又鑒于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歷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農歷正月初一改稱為春節,陽歷一月一日定為元旦,至此,元旦才成為全國人民的歡樂節日。慶賀新年的開始,歡度元旦可說是世界各國各地區的普遍習俗。在我國,還列入了國定假日。我國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地區采用公歷紀年法,把1月1日定為新年的開始,稱作元旦。

  由于世界各國所處的經度位置不同,各國的時間也不同,因此,元旦的日期也有不同。如大洋洲的島國湯加位于日界線的西側,它是世界上最先開始的一天的地方,也是最先慶祝元旦的國家。而位于日界線東側的西薩摩亞則是世界上最遲開始新的一天的地方。按公歷計,我國是世界上第12個開始新年的國家。慶賀新年的開始,歡度元旦可說是世界各國各地區的普遍習俗。在我國,還列入了國定假日。我國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地區采用公歷紀年法,把1月1日定為新年的開始,稱作元旦。由于元旦是在民國年間才誕生的,并是由春節演化而來,所以,在*剛剛開始慶祝元旦時,其慶祝的風俗習慣當然大都是類似于春節,或者說是春節的縮小版。畢竟元旦不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雖然沿用了部分傳統的慶祝方式:如燃放炮竹、殺三生、敬鬼神、拜祭先人等,但在人們的心目中卻并不見的會占用多么重要的地位。到了現代,元旦的慶祝習俗就更簡單了。元旦的慶祝方式一:全*甚至是全世界都知道的,很多國家都把元旦頂為法頂節日,在元旦這天放假。

  新*成立后,也規定元旦為法定節日放假一天。

元旦的由來7

  元旦,據說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元旦”一詞最早出現于《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

  南北朝時,南朝文史學家蕭子云的《介雅》詩中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宋代吳自牧《夢粱錄》中有關于:“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的記載。

  漢代崔瑗《三子釵銘》中叫“元正”、晉代庾闡《揚都賦》一賦中稱作“元辰”、北齊時的《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一辭中呼為“元春”、唐德宗—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一詩中謂之“元朔”。

  *元旦歷來指的是夏歷(農歷、陰歷)正月初一。正月初一的計算方法,在漢武帝時期以前也是很不統一的。因此,歷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歷以孟喜月(元月)為正月,商朝的殷歷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周朝的周歷以冬月(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后,又以陽春月(十月)為正月,即十月初一為元旦。

  從漢武帝起,規定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歷的正月初一)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公元1920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的統治,建立了*。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開會決定使用公歷,把農歷的1月1日叫做“春節”,把公歷的1月1日稱為“元旦”,不過當時并沒有正式公布。

  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歷,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歷(實際使用是1920年),并規定陽歷1月1日為“新年”,但并不稱為“元旦”。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屆*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也決定采用*用的公元紀年法,即我們所說的陽歷。元旦,指西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

  為區別農歷和陽歷兩個新年,又鑒于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歷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農歷一月一日改稱為“春節”,陽歷1月1日定為新年的開始-“元旦”,并列入法定假日,成為全國人民的節日。

  元旦禮物

  一、玩具

  如果你是一個頗懂女孩心思的人,你可以送她玩具。最好是那種毛絨絨的,泰德熊、加菲貓一類。每次見到這些,她都會夸張地為這些可愛的東西驚叫,雖然這有點像生日禮物,但只要不是為了追求她又有何妨呢?冬天里送一個大大的毛絨玩具,冷的時候可以抱著它,好像身邊有了你的陪伴。

  二、巧克力

  巧克力經男孩的手送出去給女孩子都有著特定的意義——甜蜜的感覺!在沐浴愛河的戀人們心中,巧克力被譽為“濃情巧克力”,它和玫瑰花相配是情人節最珍貴的禮物。巧克力的甜蜜溫馨就如同蕩漾在戀人們心中的甜蜜感覺,它有著孩童般的純真甜蜜,女人般的柔美妖嬈,只要你嘗過,那滋味就會長久縈繞在你心中。

  三、玫瑰

  和心愛的人一起約會,肯定少不了玫瑰了,玫瑰集愛與美于一身,既是美神的化身,又溶進了愛神的血液。用玫瑰來表達你對女朋友的愛意,可謂是浪漫中帶點保守,但是女孩子收到玫瑰還是非常開心喲!但不同顏色、朵數的玫瑰有著不同的意義,紅玫瑰代表熱戀、熱情、熱愛著你。粉玫瑰代表著初戀、求愛、愛心與特別的關懷。20**年元旦當天就用紅玫瑰表達你熱火的愛意吧!

  元旦祝福語

  1、祝您一帆風順二龍騰飛三羊開泰四季*安五福臨門六六大順七星高照八方來財九九同心十全十美百事可樂千事吉祥萬事如意!

  2、祝你正財、偏財、橫財,財源滾滾;親情、友情、愛情,情情如意;官運、財運、桃花運,運運亨通。

  3、祝你在新的一年里:事業正當午,身體壯如虎,金錢不勝數,干活不辛苦,悠閑像老鼠,浪漫似樂譜,快樂莫你屬。

  4、在元旦的鐘聲里舉起杯,任酒的醇香在空氣中蕩漾,任我對你的感激在杯里慢慢沉淀,深深祝福我的朋友,祝你新年幸福美滿,健康快樂!

  5、在元旦的這一天,讓我的祝福像雪花飄送,讓我的問候像綿綿春雨,片片花香,默默祝福,句句心語,聲聲關懷,連綴著滿心愉快,將快樂的音符送給你!

  6、在新的一年里祝:春風洋溢你,家庭關心你,愛情滋潤你,財神系著你,你朋友忠于你,我這兒祝福你,幸運之星永遠照著你,元旦快樂!

  7、在新的一年開啟新的希望,新的空白承載新的夢想。朋友拂去歲月之塵,讓歡笑和淚水,愛與哀愁在心中凝成一顆厚重晶瑩的琥珀停留。祝最好的朋友元旦快樂!

  8、在古代,飛鴿傳書,也道不盡我的思念;在現代,彩信電話視頻,也都道不出我的掛念。沒辦法,還是短信最能代表我內心的一切:提前祝你元旦快樂!

  9、元旦到,送你快樂“同心圓”:天圓地圓,天地之間愛心圓;心圓夢圓,心想事成事事圓;月圓人圓,闔家歡樂大團圓;你圓我圓,開心快樂心更圓!

  10、笑聲,歡天喜地;幸運,鋪天蓋地;才情,經天緯地;財氣,呼天喚地;豪氣,遮天蓋地;福氣,驚天動地;元旦,冰天雪地;快樂,翻天覆地!

  11、山河能遮擋視線,卻隔不開深深思念;經緯能拉開距離,卻擋不住真摯情感;歲月能流逝華年,卻扯不斷友情的線。迎新年,朋友在我心間,捎去祝福片片!

  12、“元旦”寶貝已下架,擁有元旦獨特的幸福布料,愉快花色,團圓款式的商品正在熱銷,親只需用時光支付寶,消費您所有煩惱便可購得,溫馨免郵,請笑納。

  13、日出日落就是一天,花開花謝就是一年。元旦已至,臘八相隨,我把最暖最美的祝福送到你身邊:愿你每一天都快樂無邊,每一年都幸福*安。

  14、新年大吉!祝你:一如既往,二人同心,三口之家,四季*安,五福臨門,六六順意,七喜來財,八方鴻運,九九吉祥,十分美滿,百花園中,萬紫千紅!

  15、在新年的扉頁上,寫滿了無數美好的憧憬。當你追尋幸福的方向,奔赴成功的港灣,請記住,我的祝福,是燦爛的陽光,在新的一年里伴隨你快樂前行。

元旦的由來8

  時光如梭,歲月流逝,轉眼又是一年將去,新的元旦到來,在這瑞雪紛飛之際,世界多數國家的眾民多在準備歡慶這“元旦”——“新年”,即公歷新一年的開始。但是,在*傳統的重大節日中也有“元旦”——“新年”,但卻并不如此相同。那么,*傳統的這一節日是什么樣子呢?這里有清初詩人、戲曲作家孔尚任《甲午元旦》一詩可見一斑:

  蕭疏白發不盈顛,守歲圍爐竟廢眠。

  剪燭催干消夜酒,傾囊分遍麥春錢。

  聽燒爆竹童心在,看換桃符老興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歡笑拜新年。

  從詩中可知,文人所描述中華民族的重大傳統節日就是我們所說的*傳統中的夏歷(農歷)式的元旦——新年。但是,現代將“元旦”稱為公歷新年之即,將農歷的元旦改稱為“春節”——“新年”之即,卻與之有所區別。

  然而,對于“元旦”、“新年”一詞至今卻是有其相同之處,無論是陽歷年還是舊歷年都是新一年的第一天或若干天,也都是世界多數國家通行的節日。《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詞條中對于“新年”是這樣詮釋的:“名元旦和元旦以后的幾天,也指春節。”

  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元旦——新年——春節”之中,對這一問題進行一番認真的討論,相信對于你、我、他(她)解決這一疑問定會是有所幫助的。

  20**年1月1日《新民晚報》A7版載有《“元旦”一詞沿用數千年現行“元旦”僅“64歲”》一文,其中這樣寫道:“1月1日,迎來嶄新的20**年,人們習慣將這一天稱為‘元旦’。天文專家表示,‘元旦’一詞在*農歷中已沿用了個4000多年……”“天文教育專家、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說,元旦,在*漢語中是一個合成詞,‘元’是‘開始’或‘第一’的意思。‘旦’是一個象形字,表示太陽從地*線上升起。我國殷商時代的青銅器就有‘旦’的象形字了。”

  說“元旦”一詞在*農歷中已沿用了4000多年,則“元旦”當在夏朝初大禹時就已使用。據《現代漢語詞典》所附《我國歷代紀元表》:夏(約前20**年一前1600年)。裘錫圭先生在《文字學概要》里指出:“關于夏代(約前21一前17世紀)和商代前期(約前14一前11世紀)的文字資料很貧乏。”(注:《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所附《我國歷代紀元表》中所標:商代前期為約前1600年一前1300年。)“在已發現的各種內容比較豐富的古漢字資料里,時代最早的是商代后期(約前14前--11世紀)(注:《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所附《我國歷代紀元表》中所標:商代后期為約前1300年一前1046年)的甲骨文和金文。”至今還沒有發現夏朝真正意義上的文字,所以說“元旦”一詞已沿用了4000多年,確實是值得商榷的一個問題。

  雖然商代前期的文字中沒有“元旦”一詞的記錄,但元旦的紀年在我國卻是有著悠久的歷史。

  傳說在4000多年前遠古的堯舜盛世之時,堯天子在位時勤政于民為百姓辦了很多好事,很受廣大百姓愛戴,但因其子無才不太成器,他沒把“天子”的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德才兼備的舜。堯對舜說:“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傳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后來舜把帝位傳給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樣親民愛民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愛戴。后來人們把堯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當作一年的開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稱為“元旦”,或“元正”,這就是古代的元旦。

  從此,歷代皇朝都在元旦舉行慶賀典儀祈祀等活動,如祭諸神祭先祖,寫門對掛春聯,書寫福字、舞龍燈,民間也逐漸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貼春聯、放鞭炮、守歲、吃團圓飯以及眾多的“社火”等娛樂歡慶活動。晉代詩人辛蘭曾有《元正》詩:“元正啟令節,嘉慶肇自茲。咸奏萬年觴,小大同悅熙。”記述元旦慶賀情景。

  元、旦二字最早出現在殷商甲骨文中,字形、字義都非常明確,但二字仍然未能合成為“元旦”一詞。《辭源》《漢語大詞典》認定“元旦”最早見于南朝梁蕭子云《介雅》三首之三:“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元旦,即一年的第一天。宋吳自牧《夢粱錄—?正月》:“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

  *元旦歷來指的是夏歷(農歷、陰歷)正月初一。正月初一的計算方法,在漢武帝時期以前也是很不統一的。因此,我國歷代元旦的月、日并不一致。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又以十月初一日為元旦,自此歷代相沿未改(《史記》)。漢武帝太初元年時,司馬遷創立了“太初歷”,這才又以正月初一為元旦,和夏代規定一樣,所以又稱“夏歷”,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

  夏歷“元旦”后變為公歷“元旦”。《近現代辭源》:“元旦,原指夏歷正月初一,后指公歷一月一日。1852年魏源《海國圖志》卷七十二:‘第一千八百四十一年之元旦前一日,為我*道光二十年庚子十二月初八日甲子日。”(上海辭書出版社20**年出版,第915頁)又《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名公歷新年的第一天。”清末,“元旦”已指公歷元旦了。這個元旦,是指西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現在國際通用的公歷紀元叫“公元”。以前常稱西紀、西元、紀元、基督紀元等。

  元旦在我國的真正開始,實際上是隨著*民主革命的勝利,實行公歷(陽歷)紀元后而開始的。

  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的統治,建立了*。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歷,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歷,并規定陽歷1月1日為“新年”,但并不稱為“元旦”。

  1912年1月1日,在南京舉行的*臨時大總統就職典禮上,孫中山宣誓及受印后向全體國民發布《*臨時大總統宣言書》,文后即署“大*元年元旦”(《孫中山選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第92頁)。民國采用公元紀年,“元旦”正式用于公歷1月l日了。

  新*成立前夕的公元1949年9月27日,*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采用公元紀年法”,即是我們所說的陽歷,為了區別農歷和陽歷兩個新年,又鑒于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歷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農歷正月初一改稱為“春節”,陽歷一月一日定為“元旦”,并列入法定假日,成為全國人民的節日。

  春節,原指春季或立春,今指農歷正月初一。《近現代辭源》:“春節,農歷正月初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指正月初一以后的幾天。”1939年陸爾奎等人《辭源》(正續編合訂本):“春節:民國以舊歷元旦為春節。”(第1ll頁)又《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名農歷正月初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指正月初一以后的幾天。”自公歷元旦——新年,在*實行后被稱為“新歷年”、“陽歷年”,從而相對應地,春節也就被稱為了“舊歷年”、“陰歷年”等,只不過到現在民間還有的稱元旦、新年、春節罷了。

  “元旦”系*人自己與新年(現稱春節)并稱的傳統節日,至民主革命勝利后的改元,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農歷元旦已經沿用4000多年。因此,今天在我國人民的生活中,元旦又有了時間上的區別并且又有其法定的定位。至此,元旦不僅依然是全*人民的歡樂節日,而且又有了新的含義。

元旦的由來9

  *傳統的元旦是指正月初一,“元旦”的概念在不同的時代和國家是不同的。*的“元旦”概念總是指正月初一。“正月”的計算方法,在漢武帝以前是很不一樣的。所以各個朝代的元旦月份和日期并不一致。夏歷中,春天的一月是正月,商朝的冬天的十二月是正月,周朝的冬天的十一月是正月。秦始皇統一*后,冬天的十月是正月,也就是十月初一是元旦。從漢武帝開始,把春天的一月定為正月,一月的第一天叫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元旦”一詞最早出現在《晉書》年的*文學作品中:“帝轉以夏夢正月為元,實際上是元旦的春天。

  ”漢代崔淵《三子釵銘》中稱“鄭源”,金朝傅毅《揚都賦》中稱“陳元”,北齊《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中稱“袁春”,唐德宗的“圓說”——施立的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

  南北朝時,南朝文學史家肖子云的詩《介雅》記載“四季元旦,早春朝”。宋代吳《夢粱錄》中有云:“太初一曰元旦,俗名曰元旦。一年之久的節令,這是第一次。”記錄。

元旦的由來10

  元旦由來

  “元”有開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意思。元旦(New Year‘s Day,New Year )便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天,也被稱為“新歷年”“陽歷年”。元旦又稱“三元”,即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

  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建立了*。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歷,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歷(實際使用是1912年),并規定陽歷(公歷)1月1日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

  今天所說的“元旦”,是公元1949年9月27日,*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也決定采用*用的公元紀年法,并將公歷1月1日正式定為“元旦”,農歷正月初一改為“春節”。

  元旦傳說

  傳說在遠古的堯舜盛世之時,堯天子在位時勤政于民為百姓辦了很多好事,很受廣大百姓愛戴,但因其子無才不太成器,他沒把“天子”的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品德才能兼備的舜。

  堯對舜說:“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傳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后來舜把帝位傳給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樣親民愛民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愛戴。

  后來人們把堯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當作一年的開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稱為“元旦”或“元正”,這就是古代的元旦。

  二、元旦的習俗

  由于元旦是在民國年間才誕生的,并是由春節演化而來,所以,在*剛剛開始慶祝元旦時,其慶祝的風俗習慣當然大都是類似于春節,或者說是春節的縮小版。畢竟元旦不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雖然沿用了部分傳統的慶祝方式:如燃放炮竹、殺三生、敬鬼神、拜祭先人等,但在人們的心目中卻并不見的會占用多么重要的地位。到了現代,元旦的慶祝習俗就更簡單了。

  元旦的慶祝方式一:

  全*甚至是全世界都知道的,很多國家都把元旦定為法定節日,在元旦這天放假。新*成立后,也規定元旦為法定節日放假一天。

  元旦的慶祝方式二:

  現在比較普遍的就是由團體組織的活動,如元旦聯歡會、掛慶祝元旦的標語、或舉行集體活動等,以前就有組織敲鑼打鼓、集體跳民族舞的,現在在電視記錄片上還能看到,到科技發展的今天,就演變為聯歡晚會什么的了。近年更是有旅游、聚會等節目,反正元旦這天并沒有太多的傳統,在這一天假期了就任人發揮了。甚至,元旦這天對年輕一代來說只意味著一天的假期。

  元旦的慶祝方式三:

  保留著*傳統的慶祝方式就是在以民間了,尤其是在農村。每到元旦,家家戶戶都會燃放炮竹,殺雞宰鵝的,拜祭過各方神靈后就是一家人團聚一餐。

推薦訪問:由來 元旦 元旦由來【10篇】 元旦的由來1 元旦的由來100字左右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