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網絡的迅猛發展,正改變著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方式。網絡猶如一柄“雙刃劍”,我們充分享受網絡帶來的種種便利的同時,其負面影響也令人擔憂。網絡環境中學生人文素養缺失的現狀嚴重地影響著青少年一代的身心健康及今后的發展情況。因此,在網絡環境下,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對于教師特別是信息技術教師來講勢在必行。
【關鍵詞】網絡環境;人文素養;人文教育;網絡道德
21世紀是一個高度信息化的時代,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計算機已經日益普及,網絡日益滲透到人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網絡是一柄雙刃劍,它在使我們受益的同時也帶來了問題,隱藏著一些潛在的危機。在網絡環境中、學生接受教育的活動從既有理性又富有情感的真實環境過渡到冷冰冰的機器前,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中、學生只需點擊鼠標,敲擊鍵盤,就完成了信息的流動,學生的認知被提高到了空前的高度。然而,他們的情感領域及人文素養卻收獲甚微,網絡教育中學生人文素養缺失的現狀著實令人擔憂,它嚴重地影響著青少年一代的身心健康及今后的發展。因此,關注網絡環境中的人文教育迫在眉睫,在網絡環境中對學生實行人文教育值得我們積極探究。
所謂人文教育就是將人文精神通過教育活動、環境熏陶等方式和途徑,內化為人文素養,實現對人的精神世界的全面塑造。人文素養不但表現為豐厚的人文科學知識,更表現為正確的價值觀念、高尚的道德情操、積極的人生態度、良好的文化氣質。
面對開放的、虛幻的、信息量龐大而又有安全隱患的網絡世界,學生很可能會迷失方向,所以教師特別是信息技術學科教師應是學生網海中的導航人,要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首先作為教師應具備一定的信息道德修養。教師應具有辨別有用信息與無用信息、健康信息與污穢信息的能力,了解并遵守與信息文化相關的文化、法律法規和道德,具有較強的自控能力,抵抗網絡不良信息的誘惑和污染;有責任和義務教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觀,利用信息技術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課外輔導、思想教育等。另外教師還應具有信息意識。教師對信息要具有強烈的敏感性,能夠敏銳地感受信息,尤其是對新的和有重大價值的信息的感悟能力。教師只有具有強烈的信息意識,對信息和信息技術保持強烈的敏感性,才會積極主動地去挖掘信息、搜集和利用信息,在教學實踐中積極引導學生使用信息工具,注重對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具體的做法是:
教育學生遠離非法網吧
非法網吧業主為了營利的目的,置學生的身心發展于不顧,往往是違法經營,誘使未成人放棄學習、放棄休息,甚至曠課、夜不歸宿,整天泡在網吧,荒廢學生學習,沖擊學校教學秩序。沉迷于非法網吧將直接導致未成年人脫離家長、學校的管理、教育與保護,造成未成年人大量接觸不良、有害影響,被不良分子敲詐勒索,甚至人身受到傷害等等。非法網吧人員混雜,是不法分子聚集活動場所,未成年人經常在這種場所活動,極易結交不良朋友,甚至被人利用、控制,成為犯罪分子,掉進犯罪團伙的泥坑。網吧業主通常吸引未成年人日夜上網的辦法,就是抓住未成年人好奇、幼稚、缺乏自控力、是非不清、追求剌激的特點,大量提供色情、兇殺、暴力等非法、有害信息,使其難以自拔,從而扭曲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他們染上不良嗜好。所以學生上網時應遠離非法網吧。
引導學生正確上網
1.途徑要正確
要經常教育學生用正確的途徑上網沖浪。避免學生非法盜用他人或單位的帳號上網。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上網習慣。
2.網站有選擇
引導學生上健康的網站,上一些啟發性強,有關教育的網站、自然科學文化知識的網站,并引導學生學會查找一些他們認為有趣的信息。經常向學生推薦適合他們的網站,比如中學生學習網站,中學生在線,中華閱讀網等,這些網站里有老師和學生交流的平臺,有大學生的風采錄、有大學生與中學生交流的平臺,也有教師教研交流的平臺。這些網站能成為中學生學習和健康成長的良師益友。
3.防范有措施
網絡上黃色、反動、黑客等站點會對自制能力較差的學生產生誤導作用。學生在電腦上要安裝網絡過濾軟件,通過安裝網絡內容過濾軟件,拒色情、暴力、邪教等不良信息于門外。
4.娛樂有節制
學生上網是否適度也成問題。很多學生平常在學校里上學,自由上網的時間不多,一旦放學后或節假日,就把大量的時間用于上網。一般以到聊天室、娛樂網站為主,不注意休息,甚至忘了吃飯,長時間上網不僅對學生的身體有害,造成網絡癡呆癥,如頭暈眼花、腰酸背疼嘔吐等癥狀,而且會對其學習、生活產生不良影響。所以應嚴格控制學生的上網時間,同時教育學生不要沉湎于游戲,上網以學習為主。
5.交友有分寸
網上交友應慎重,要加強自我保護意識。要教育學生未經家長、老師同意,決不能同陌生的網友約會。在網絡世界,很難弄清一個人的廬山真面目?,F在,報紙上報道的有關同網友會面被騙或被害的事件已屢見不鮮。因此,要教育學生具有網絡防范意識,并經常同學生交流上網體會,防患于未然。
培養學生高雅的上網情趣
要消除網絡的負面影響,充分發揮網絡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的積極作用,就要對學生進行正確疏導,培養學生高雅的上網情趣。學生沉湎于游戲聊天,多是圖一時之快樂,或學習太苦尋求解脫,或出于好奇,而最終陷入其中不可自拔。但其關鍵,是缺乏更具吸引力的活動??梢韵胂?,假如有其他更具吸引力的活動,學生還會這樣做嗎?因此,就要尋找能有效利用網絡資源而又能吸引學生興趣的方式,把學生從網絡陷阱中拉出來,讓網絡成為學生接受教育的新途徑。
1.讓學生在論壇上注冊,參與自己感興趣的問題
現在,許多網站都有自己的論壇,如人民網、新華網、CCTV等,網友可以借助這個平臺進行交流。由于論壇發帖自由靈活,既可以是簡短的文字,也可以是成篇的文章;既可以回應別人,也可以自擬話題,還可以進行辯論……這就滿足了所有學生的需要,重在參與,有話則長,無話則短。這樣,既能收到與人交流的“聊天”之樂,又可以在討論中培養學生獲取信息、關注社會、參與社會的能力,對培養學生的思維、寫作能力也大有裨益。另外,論壇會員往往都有積分,充分利用這一功能則可使這項活動更具競爭性,更有利于吸引學生的參與。
2.讓學生建立自己的個人主頁
現在有一些網站是免費提供個人主頁的,申請到主頁后,自己的主頁就是自己的天地。自己充實內容,自己維護,既是學生展示自己的舞臺,又是與網友進行交流的平臺。做這項工作,學生既有成就感,可收到立竿見影之效,又有榮譽感對自己的言行負責,還有使命感對社會負責,學生自會認真對待。而主頁上的訪問量又是一個量化標志,雖不一定能說明主頁的質量,但也很能說明問題,結合它來評價主頁的效果,也是吸引學生積極參與的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學生對這個數字的興趣,遠比游戲的積分更為關注。
3.開辟網絡空間,發掘豐富的校園網絡德育資源
計算機網絡是一個新鮮事物,在以上調查的基礎上,我們首先做的工作是引導學生綠色上網,同時重視青少年學生瀏覽網站的建設,從而開辟更廣闊的德育空間。利用信息技術課,我們要求任課教師進行相關的教育活動,培養青少年學生學習、創造和傳播網絡信息的知識和技能,培養青少年學生的信息辨別、判斷和選擇能力,提高他們的網絡道德意識、責任感與自律能力;引導青少年學生尋找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中的差距,讓他們明白網絡上的違法犯罪行為與網絡下的違法犯罪行為一樣,最終都要受到法律的懲罰,網絡上的日常行為失范,最終會影響到個人在現實社會的生存質量等,從而實現“網絡社會”與“現實社會”的角色轉換,筑就青少年學生的網絡道德“防火墻”。
現在我校校園網上有學生自己制作的班級主頁,下一步團委、學生會將在網上開辦業余團校和業余黨校,建立家長網校、心理健康輔導站和校園綠網。一些班主任還發揮自己的優勢在網上推出個人博客。學校各學科都在設計教研組網頁,任課教師利用網絡工具積極開展研究性學習等教學改革,在培養和鍛煉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同時,從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網絡人文教育。
此外,由于課堂教學時間有限,課余時間里師生可在網上共筑人性化、個性化的網絡空間,如開設網上BBS專題討論區,師生加強交流,并就學生的人生理想、情感等進行探討,營造和睦的心理氛圍,實現師生之間在空間、時間和心理上同步與異步交互的“零距離”。還可舉辦網絡書法大賽、校園網主頁設計及美化設計大賽,個人主頁、Flash設計大賽等,或開設民族傳統文化、校園傳統與精神的專題討論區與辯論賽、論文賽。總之,網絡環境中的人文素養培養的發展空間很大,可以探討的地方很多,需要我們教師進行不懈地努力。
參考文獻:
[1]劉景福,鐘志賢.網絡教育的情感缺失現狀及其對策.中國網絡教育,2001年第6期
[2]李藝.中小學信息文化教育與信息技術教育問題觀察報告.中國電化教育,2002.5&6
[3]段偉文.網絡空間的倫理反思.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