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在農村工作會議上講話稿(全文),供大家參考。
在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稿
******在黨的20D報告中明確提出未來五年“三農”工作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到2035年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建成農業強國。******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
全黨全社會要鉚足干勁,抓好以鄉村振興為重心的“三農”各項工作,大力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而努力奮斗。今年是“八八戰略”實施20周年,******20年前作出的“八八戰略”重大決策部署,把“進一步發揮*的城鄉協調發展優勢,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作為重要內容。20年來,*牢記******殷殷囑托,在忠實踐行“八八戰略”中推動*“三農”工作始終走在全國前列、不斷放大領跑優勢。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關于“三農”工作重要論述特別是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分析形勢、明確目標、部署任務,高水平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加快建設高效生態農業強省,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先行的精彩“三農篇章”。
一、更高站位把握“三農”工作大方向,在建設農業強國中肩挑重擔、勇挑大梁
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精神,找準“三農”工作在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中的重要地位、歷史方位、大局定位、戰略站位,推動*“三農”工作高質量發展,確保黨中央關于“三農”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在*快落地、真見效、早結果。
深刻認識全面實現高質量發展,農業農村是筑牢底盤的基本保證。******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
我們要始終胸懷“國之大者”,堅決扛起守牢糧食安全底線的政治責任,筑牢高質量發展的“三農”底盤。
深刻認識拓展現代化發展空間,農業農村是大有可為的廣闊天地。******強調,沒有農業強國就沒有整個現代化強國;
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就是不全面的。我們要做好農村產業振興的加法,做好縮小城鄉差距的減法,做好科技創新驅動的乘法,做好以改革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的除法,以“四則運算”釋放出“三農”的巨大動能。
深刻認識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農業農村是決定成色的關鍵板塊。******強調,促進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我們深刻認識到,在工業反哺農業階段,加快縮小地區、城鄉、收入三大差距,讓農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符合客觀規律,也是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我們更有責任讓廣大農民過上更好的生活。我們要始終把農業農村作為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的關鍵板塊,采取切實有效舉措,確保地區、城鄉、收入三大差距始終保持在合理區間,推動農民農村共同富裕取得更大實質性成效。
深刻認識滿足美好生活的向往,農業農村是聚焦發力的重要領域。******強調,要瞄準“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的目標,組織實施好鄉村建設行動,讓農民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我們要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進公共服務優質化、均衡化發展,進一步提高普惠性,推動農村硬件和軟件同步提升,在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上繼續走在前列。
二、更高水平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讓*“三農”金名片綻放光彩、大放異彩
我們要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20D精神,按照省第十五次黨代會和省委十五屆二次全會的部署要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一體推進,堅持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高水平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奮力推進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先行,為忠實踐行“八八戰略”、努力打造“重要窗口”、奮力推進“兩個先行”貢獻更大“三農”力量。重點抓好5個方面:
全方位建設高效生態農業強省。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先行,意味著包括農業農村工作在內的各項工作都要有先行的理念、先行的標準、先行的行動、先行的成效。我們要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建設高效生態農業強省,讓“兩個先行”基本盤更加穩固、“壓艙石”更加厚重、保障力更加強大。一要聚力供給保障強,抓好“頭等大事”。要按照糧食安全責任書的要求,全面落實五級“田長制”,堅決遏制“非農化”、有效遏制“非糧化”,穩步推進耕地補充恢復,加快構建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和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讓農民群眾種糧有賺頭有奔頭、產糧大縣抓糧有盼頭有甜頭。特別要抓好春季糧食生產工作,縣鄉村要進一步壓實責任、落實任務,以人的勤奮確保完成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任務。要全面踐行大食物觀,全力保障生豬、蔬菜、水產品等“菜籃子”,念好“山海經”,向山地、森林、海洋要糧食,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二要聚力科技裝備強,深化農業“雙強”行動。種子是農業的“芯片”,要加快推進種業革命,培育一批有競爭力的優良品種、有影響力的種業企業、有領先力的制種大縣。要強化現代農機裝備與數字農業技術攻關,構建“1+6+*”農業科技創新戰略領域體系,實施“尖兵”“領雁”和“三農九方”農業產業技術創新等項目,加快打造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農業科技標志性成果,大力推廣丘陵山區適用的小型農業機械,打造“*制造”小型農機特色品牌,讓農民“有機可用”“有好機用”。三要聚力競爭能力強,做深“三篇文章”。建設高效生態農業強省,關鍵要結合*實際,把******提出的“土特產”文章做足做好。“土”就是基于一方水土,開發鄉土資源,善于挖掘農業多重價值,發展健康養老、生態農業、休閑農業等農村新業態,探索傳統農業系統的生態文化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和路徑。“特”就是突出地域特點,體現當地風情,打造“一縣一業”“一鎮一特”,培育壯大“十業萬億”鄉村產業,形成地域特色鮮明、創新創業活躍、業態類型豐富、利益聯結緊密的鄉村產業體系。“產”就是真正建成產業、形成集群,深入實施農業全產業鏈“百鏈千億”行動,培育一批產加銷一體的全產業鏈企業集群。
全省域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黨的20D首次提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和美鄉村與美麗鄉村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內涵更深、要求更高。要對照和美鄉村的新內涵新要求,更加突出特質化發展、差異化打造、全域化提升,點線面結合推進和美鄉村片區化、組團式、帶狀型發展,構建“千村未來、萬村共富、全域和美”新格局。一要把人居環境先發優勢轉化為領先勝勢。鞏固深化農村垃圾、污水、廁所“****”,健全完善長效管護機制。建立城鄉一體風貌管控體制機制,尊重村莊原有肌理,以繡花功夫推進“微改造、精提升”,系統開展村莊空間梳理、功能植入、農房改造、管線序化和村道提升,注重在村莊風貌提升中增強基礎設施功能,加快推動鄉村整體風貌由干凈整潔向形神和美轉變。二要把農耕文明厚重底蘊轉化為自信底氣。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基礎就是農耕文明。要深入推進鄉村文化振興行動,堅持系統謀劃、科學規劃、有序推進,加強鄉土文化研究和歷史文化(傳統)村落保護利用,進一步彰顯歷史價值和增收效應。要聯動實施百城萬村文化惠民工程和文藝星火賦美工程,豐富農村公共文化供給,實施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挖掘保護提升工程,放大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大會溢出效應,不斷提升鄉村文化“軟實力”。三要把鄉村治理點上場景轉化為面上風景。*有“楓橋經驗”“后陳經驗”“桐鄉經驗”“余村經驗”等一大批先進典型,要傳承發揚運用好這些經驗做法,把“四治融合”新體系做深做細做實,深化萬村善治工程,推進移風易俗,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讓農村既充滿活力又穩定有序。
全鏈條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是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重點、難點、突破點。要做大“蛋糕”,讓農村產業發展起來、村集體經濟強起來、農民腰包鼓起來,始終堅持高質量發展,堅持以縮小“三大差距”為目標、以鄉村數字經濟為引擎、以發展新型集體經濟為核心、以強村富民鄉村集成改革為路徑,持續打好組合拳。一要實施村級集體經濟提質增效行動。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是提升村級組織戰斗力、引領農民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要突出提質增效,用好強村公司、“飛地”抱團、片區組團等新模式新機制,多元化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基本消除集體經濟年收入30萬元以下行政村。二要實施農民創業就業促進行動。農民增收致富關鍵是創業有機會有奔頭、就業有崗位有收入。要實施鄉村點亮行動,因地制宜開展村莊經營,引入專業人才或團隊參與鄉村運營,積極盤活利用閑置宅基地和閑置農房,實施萬戶農家旅游致富計劃,推出體驗游、親子游、農耕游等多種旅游項目,讓農民群眾在家門口就能富起來。三要實施鄉村數字經濟發展行動。數字農業是發展方向,數字鄉村是必由之路。要讓數字經濟創新提質“一號發展工程”推進到鄉村、惠及到鄉村,引導平臺經濟賦能“三農”發展,加強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型數字化技術在農業農村領域應用,積極培育農產品電商新業態,打響*數字鄉村品牌。四要實施先富帶后富“三同步”行動。先富帶后富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體現。要統籌推進綠色發展重點縣、鄉村振興重點幫扶村、低收入農戶同步基本實現現代化,加強新型幫共體建設,全力推動山區海島縣高質量發展,健全重大項目吸納就業機制和聯農帶農機制,確保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也不掉隊。
全景式推進縣域城鄉融合發展。城鄉融合發展是城鄉關系的高級形態,也是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縣城經濟強則全域經濟強,必須重視縣城建設,把縣城做強做優做美做大。要以提升縣城承載能力為突破口,把縣城和鄉村看作一個有機整體,一體推進、融合發展。一要提高有效投資精準度。聚焦我省“三農”領域突出短板,推動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加大農業農村招商力度,推動各縣(市、區)加快建設一批牽引性強、有利于生產消費“雙升級”的現代農業農村重大項目。二要提高基礎設施完備度。積極打造“四好農村路”2.0版,全域建設幸福河湖,加強海塘安瀾工程建設,加強新時代鄉村電氣化村建設,加快形成以縣城為中心、以鄉鎮為紐帶、以農村為腹地的地理空間,不斷推動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提檔升級。三要提高公共服務便利度。瞄準農民群眾所憂所急所盼,實施城區與鄉(鎮)村幼兒園一體化管理,推進跨地區教共體建設,實施鄉村醫療衛生基本公共服務提升行動,建設一批“醫防護”兒童健康管理中心,發展農村互助養老服務,推廣“農村老年公寓+養老服務”等模式。四要提高要素交換暢通度。賦予縣級更多資源整合使用自主權,增強縣域綜合服務能力,把鄉鎮建設成為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加快打造全省一體聯通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平臺,建立健全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做好存量建設用地盤活文章,引導和服務城市要素入鄉發展、城市人口入鄉消費。
全維度深化農業農村各項改革。農業農村是我省推進改革攻堅、加快打造高質效改革先行省的重要領域。*推進農業農村改革要堅持系統思維、系統觀念,聚焦牽一發動全身的重大改革,全維度謀劃創新制度供給,不斷釋放改革紅利。一要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動土地集中連片流轉,實現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和登記頒證“一件事”聯動,穩妥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宅基地資格權“權票”制度,穩慎推進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讓更多農民群眾共享集體經濟發展成果。二要深化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改革。高質量推進戶籍制度改革,進一步放開放寬城鎮地區落戶限制,深化新型居住證制度,逐步開展社保繳納年限、居住年限等戶籍準入年限累計互認,不斷提高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要深化“三權到人(戶)、權隨人(戶)走”改革,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土地等合法權益,讓農民在城鄉間進退有據、來去無憂。三要深化農業農村營商環境改革。實施營商環境優化提升“一號改革工程”延伸覆蓋到鄉村,體現的是顆粒度、精細度、滿意度。要優化農業農村項目用地、環評等審批流程,深化農業農村投資“一件事+明白紙”集成改革,進一步推廣應用“*農碼”,讓更多審批事項申請零材料、填報零字段、審批零人工、領證零上門、存檔零紙質。
三、更高起點加強黨的領導,為做好“三農”工作提供堅強保證、給力保障
黨管農村工作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獨特政治優勢,也是我們黨代代相傳、不斷賡續的重要經驗法寶。全省各級黨委、政府要毫不動搖、堅定不移、持之以恒地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以更強的決心信心、更大的氣度力度、更佳的姿態狀態,把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
壓緊領導責任。把落實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當作重大政治責任,市縣兩級更要把“三農”工作作為重頭戲,特別是縣委書記要靜下心、撲下身,建強一線指揮部、當好一線總指揮,示范帶動有農業情懷、懂農村工作、知農民冷暖的干部傾心傾力投身“三農”工作。各級黨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要發揮好牽頭抓總、統籌協調作用。
抓實基層D建。堅持把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作為重要出發點,持續深化“百縣爭創、千鄉晉位、萬村過硬”工程,建實用好“百千萬”工程創評、“強基指數”評價、基層D建述職評議以及鎮街和村社書記工作交流會等“三評兩賽”,深入實施新時代“領雁工程”。要著力改進和優化工作作風,重實際、講實話、察實情、辦實事、求實效,集中精力為農民辦實事、解難事、做好事。要持續推進勤廉村居建設,加強村經濟合作社規范管理,確保廣袤農村風清氣正、廣大農民安居樂業。
強化資源保障。堅持真刀真槍地干、真金白銀地投、真心實意地扶,加大資金保障力度,健全“大三農”財政涉農資金整合長效機制,加快構建符合農業農村特點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不斷釋放金融支農惠農紅利。要補齊土地供給短板,建立農業重大產業項目用地保障機制。要促進鄉村人才振興,聯動實施百萬高素質農民培訓、鄉村綠領人才培育、農創客培育等行動計劃,有序引導大學畢業生到鄉、能人回鄉、農民工返鄉、企業家入鄉,建立“事業留人、平臺留人、政策留人、服務留人”機制,造就一支與農業農村現代化相適應的鄉村人才隊伍。
激發首創精神。尊重農民主體作用,合理厘清政府干與農民干的邊界。要注重激發農民內生動力,牢固樹立“鄉村振興農民既是受益者也是主力軍”的認知導向,想方設法把廣大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轉化為推進鄉村振興的動力,全面激發和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要鼓勵基層探索、基層首創,在“三農”領域大顯身手,不斷挖掘和推廣基層推進鄉村振興的實招、硬招、妙招,切實營造干部敢為、地方敢闖、企業敢干、群眾敢首創的濃厚氛圍。
推薦訪問:在農村工作會議上講話稿 工作會議上 講話稿 在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