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玲,張倩,劉軍,陳煒煒,陳超伍
(1.揚州大學醫學院,江蘇 揚州 225009;
2.隨州市中心醫院 消化內科,湖北 隨州 441300;
3.蘇北人民醫院 內鏡診治中心,江蘇 揚州 225001;
4.蘇北人民醫院 消化內科,江蘇 揚州 225001)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識的提高,腫瘤的早期篩查和預防逐漸普及。消化內鏡技術作為早期診斷手段,在消化系統疾病檢查和消化道腫瘤篩查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結腸鏡檢查的息肉檢出率約為18%~24%[1-2],腺瘤檢出率約為11.5%[3-5]。根據病理類型,結直腸息肉常分為非腫瘤性息肉和腫瘤性息肉,前者包括: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錯構瘤等,后者包括:腺瘤和鋸齒狀病變等[6-7]。而且后者10 年內進展為結直腸癌的概率最高可達8.6%[8]。結腸鏡用于篩查息肉、癌前病變,并可早期切除,降低了結直腸癌的發生率[9]。然而,不同類型和部位的息肉是否都需要常規進行內鏡處理,以及如何預防息肉復發,仍存在爭議。本研究在結腸鏡檢查過程中,發現多例僅出現在回盲部的多發息肉,呈簇狀密集分布,通過對收集的9例回盲部多發簇狀息肉進行分析,以探討其病因和臨床特征。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2022 年蘇北人民醫院內鏡診治中心發現的,僅在回盲部有多發簇狀息肉的患者9 例,回顧性分析其病因和臨床特點。其中,男7 例,女2例,年齡為28~73 歲,中位數52(40.0,62.5)歲,主要癥狀為:腹部不適或腹痛8 例,慢性腹瀉4 例,黏液便2例,大便干結1例。
1.2 方法
收集并分析患者的基本信息、主訴、既往史、家族史、生活行為和飲食習慣等。
2.1 內鏡下表現
9例患者均在本院完成結腸鏡檢查。內鏡下表現為:息肉僅出現在回盲部,呈多發、密集和簇狀表現(圖1),甚至成團狀和蜂窩狀,結直腸其余部位均未檢出息肉,腸道無潰瘍和結核等其他病變。息肉數目為4~17枚,息肉形狀以扁平和結節狀較為常見。息肉直徑為0.2~1.0 cm。
圖1 回盲部簇狀息肉內鏡下表現Fig.1 Endoscopic findings of clustered polyps in the ileocecal region
2.2 臨床特征
本組9 例患者均無腸道相關疾病家族史。其中,超重者1 例,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BMI)≥ 25 kg/m2,且合并高血壓;
肥胖者1例,BMI≥30kg/m2,且合并脂肪肝。既往有膽道相關疾病5例,胃炎2例,腸炎2例,腸道腫瘤手術史1例。長期吸煙者2例,長期飲酒者2例,經常熬夜者2例,堅持固定運動者3 例。3 餐飲食不規律者1 例,喜辛辣飲食者3 例,每天飲水量不足者4 例,喜食糖類飲料者1 例,多食高纖維食物者4 例,多食高油飲食者1例,多食紅肉類食物(牛肉、豬肉和羊肉等)或加工制品者7例,正常攝入高蛋白食物者7例。
2.3 治療、隨訪和病理學檢查結果
8例病理為:(回盲部)黏膜慢性炎伴息肉形成。息肉直徑為0.2~0.8 cm,予以內鏡下活檢鉗夾除、圈套器冷切除術、電凝電切術和氬等離子體凝固術治療。1 例病理為:(回盲部)管狀腺瘤,伴腺上皮輕度異型增生。直徑為1.0 cm,息肉予以內鏡黏膜切除術(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治療。9 例患者均得到隨訪,6 例復查結腸鏡。其中,3 例有回盲部息肉復發,并行息肉摘除術,術后病理為:(回盲部)黏膜慢性炎伴息肉形成,3例未見息肉復發。
結腸鏡檢查是篩查結直腸息肉的金標準。在消化內鏡檢查中,腸息肉在不同部位的檢出率并不相同,在一項統計了2 058 例結直腸息肉的文獻[10]中,約62.54%的結直腸息肉分布于乙狀結腸、降結腸和直腸,右半結腸息肉分布比例較低,而回盲部息肉占比僅4.52%。但筆者在常規結腸鏡檢查過程中,發現了多例僅出現在回盲部的特殊形態息肉。
本研究中,息肉僅出現于回盲部,其余部位結直腸未檢出,息肉密集分布,呈現為簇狀,直徑偏小,與一般散發息肉不同?;孛げ繕O具特征性,解剖位置位于右下腹,為腸管交界處,結腸鏡檢查過程中,經常可見稀糞便和小腸液潴留,是炎癥性腸病和腸結核等疾病的好發部位。在一項回顧性研究[11]中,回盲部疾病以炎癥最為常見,腫瘤次之,息肉第三。本組患者大部分有腹痛或腹部不適、腹瀉、便秘,以及大便性狀改變等腸道炎癥相關癥狀。9 例患者中,8 例病理為黏膜慢性炎伴息肉形成,病理類型以炎性為主。手術切除后,仍有較高的復發率,再次切除后的病理,仍然是黏膜慢性炎伴息肉形成。炎性息肉是由腸道微生物群失調、多種炎性介質激活和釋放,反復刺激腸黏膜過度增殖所致[12]。回盲部多發簇狀息肉根據病理結果,其主要傾向于炎性息肉,與其位置特殊有關。
內鏡下行手術切除是結直腸息肉的首選治療方法。其中,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若直徑 ≥ 5 mm,建議內鏡下切除,且炎性息肉需針對原發病抗炎治療。腺瘤性息肉和鋸齒狀病變因存在惡變風險,是結直腸癌的前期病變,首選內鏡下切除[6,13]。本組中,8例炎性息肉直徑為0.2~0.8 cm,予以內鏡下活檢鉗夾除、圈套器冷切除術、電凝電切術和氬等離子體凝固術治療。1 例腺瘤性息肉直徑為1.0 cm,予以EMR。筆者發現:這類息肉患者,部分可能合并腺瘤樣改變,而腺瘤性息肉是結直腸癌的癌前狀態,應手術切除。但患者切除術后復發率較高,考慮與炎癥頻繁刺激有關。在行息肉摘除術的同時,采取一定的措施調整腸道菌群,抑制局部炎癥,控制腸道炎性癥狀,在一定程度上,能減少息肉復發。
綜上所述,僅在回盲部出現的多發簇狀密集息肉,很少被報道和分析,屬于結直腸息肉中一類較為特殊的類型,患者多有腸道炎癥的相關癥狀,病理絕大部分以炎性增生為主,且復發率高。部分患者可能合并腺瘤性息肉改變,建議首選內鏡手術治療。同時,需要控制腸道炎癥,預防復發。
猜你喜歡 結腸鏡腺瘤息肉 結腸鏡治療前腸道清潔準備致水中毒一例報告現代實用醫學(2022年10期)2022-12-08息肉雖小,防病要早家庭醫學(下半月)(2020年3期)2020-05-30后腎腺瘤影像及病理對照分析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2019年5期)2019-08-27你真的了解子宮內膜息肉嗎中國生殖健康(2019年3期)2019-02-01結腸鏡下治療腸息肉的臨床療效觀察中國醫藥指南(2017年3期)2017-11-13175 例結腸鏡診斷和治療結腸息肉的臨床分析中國內鏡雜志(2017年2期)2017-03-20姜兆俊治療甲狀腺腺瘤經驗實用中醫藥雜志(2015年2期)2015-12-01胸腺瘤放射治療研究進展腫瘤預防與治療(2015年2期)2015-09-26ER、PR、Ki-67在絕經后子宮內膜息肉中的表達中國當代醫藥(2015年31期)2015-03-01減輕結腸鏡操作中腹痛的研究進展國際消化病雜志(2015年5期)2015-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