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倩 李思婧 徐聶聰
(撫州市東鄉區人民醫院骨科,江西 撫州 331800)
脊椎應力性骨折屬于臨床常見的脊椎骨折類型, 是脊椎骨持續重復的過度承受應力造成的骨骼損傷,多發于中老年群體,可對患者的正常行走造成負面影響,如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隨著病情進展,可加大治療難度,延長治療時間,甚至出現無法治愈的情況, 給患者的身心健康與生命治療造成嚴重影響[1-2]。
當前臨床治療脊椎應力性骨折的方法較多,以保守治療為主,但保守治療的耗時較長,且恢復效果有限, 容易出現畸形愈合或遺留腰背慢性疼痛,可對患者預后造成嚴重影響。
椎體成形術屬于臨床常見微創術式, 主要通過向病變椎體置入人工骨或骨水泥等,穩定骨折椎體,以改善臨床癥狀,促進病情恢復, 當前已在脊椎應力性骨折的治療中得到較為廣泛的應用。
但手術作為一項創傷性治療措施,可對患者造成一定的刺激,加之術后疼痛、并發癥等的影響,不利于患者術后恢復,這就要求臨床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3-4]。
常規護理中,護理人員多遵從醫囑開展基礎性護理,僅能滿足患者基礎的護理需求,護理效果欠佳。
階段性康復護理是針對患者病情的不同階段,開展的有目標、有計劃、有評價的系統性干預措施, 旨在循序漸進地促進康復, 以提升康復效果。
當前臨床關于階段性康復護理應用于脊椎應力性骨折中的相關報道較少,基于此,本研究選擇撫州市東鄉區人民醫院2020 年4 月—2021 年6 月收治的76 例脊椎應力性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通過分組對照的方式進行探討。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撫州市東鄉區人民醫院2020 年4 月—2021 年6 月收治的76 例脊椎應力性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 組,各38 例。
觀察組中男性22 例,女性16 例;
年齡56~85 歲,平均年齡(70.52±5.33)歲;
體質指數18.5~30.2 kg/m2,平均體質指數(22.11±1.06)kg/m2;
骨折原因:車禍傷10 例,擊打傷10 例,摔跌傷13 例,其他5 例;
受教育年限6~16 年,平均受教育年限(10.26±1.17)年。
對照組中男性21 例, 女性17 例;
年齡56~85 歲, 平均年齡(70.50±5.30)歲;
體質指數18.2~30.0 kg/m2,平均體質指數(22.08±1.04)kg/m2;
骨折原因:車禍傷10 例,擊打傷9 例,摔跌傷14 例,其他5 例;
受教育年限6~16年,平均受教育年限(10.29±1.19)年。2 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納入標準:均經影像學檢查確診;
符合手術指征;
患者、家屬均知悉同意本研究;
意識清醒。
(2)排除標準:合并其他骨折類型;
合并重要器官嚴重疾病;
合并心腦血管疾病。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
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常規向其宣教疾病、治療相關知識,介紹病區環境、醫護人員,鼓勵患者提出問題,并予以相應解答;
宣教過程中注意觀察患者面色、 表情, 并評估其情緒狀態,采取語言安慰、肢體撫觸等方式予以存在負性情緒者支持,同時指導其進行深呼吸、放松訓練,以放松身心狀態;
術前協助患者完善各項檢查,為手術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術中密切監護患者生命體征,如有異常,應及時通知醫師進行處理;
積極開展病區的清潔、消毒等工作,為患者營造良好的病區環境;
告知術后注意事項及康復相關知識, 囑其積極配合各項護理措施;
告知術后疼痛屬于正常現象,評估其疼痛程度,予以相應的鎮痛干預;
結合患者恢復情況,予以活動指導,鼓勵其及早進行床上、床下活動。
持續護理2 個月。
觀察組實施階段性康復護理。
(1)術后6 小時:協助患者于硬板床上去平臥體位, 翻身時協助其進行軸線翻身,每2 小時翻身1 次,翻身過程中注意保持腰部平直;
同時,指導患者做踝關節旋轉活動。(2)術后1 天:指導患者行直腿抬高訓練,抬高一側下肢,抬高角度為20°,持續抬高5 秒后放松,兩側下肢交替開展,10~15 分鐘/次,3~5 次/天;
指導患者進行抗阻力伸膝運動,雙下肢交替進行,10 分鐘/次,5次/天。
(3)術后3 天:指導患者開展下肢屈伸活動,雙下肢交替做蹬自行車訓練,5 分鐘/次,4 次/天。(4)術后1 周:指導患者行挺腹訓練,堅持3~5 秒后放松,10 分鐘/次,2~3 次/天。
(5)術后2 周:指導患者開展腰背肌功能訓練,協助其取仰臥體位,以頭部、肘部及足部五點作為支撐,開展訓練,堅持5 秒后放松,15~20 次/天。
(6)術后3 周:以頭部、雙足、雙肘五點為支撐,開展腰背肌功能訓練,堅持5 秒后放松,15~20 次/天。
(7)術后4 周:以手腳四點為支撐,開展腰背肌功能訓練,堅持5 秒后放松,15~20 次/天。
上述訓練均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以患者能夠耐受、無疲勞為宜,且訓練過程中予以患者安全性保護。
持續護理2 個月。
1.3 評價指標
(1)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2 組護理前及護理后(護理2 個月后)疼痛情況,選擇一段10 cm 長的距離,按0~10 分評估患者疼痛程度,從0 到10 分,分別表示無痛、疼痛劇烈[5]。
(2)腰背功能:采用日本骨科協會評估治療分數(JOA)評價2組護理前后腰背功能,滿分29 分,共包含主觀癥狀、臨床體征及日常生活3 個方面,分值分別為9 分、6分及14 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腰背功能越好[6]。
(3)并發癥:對比2 組肺部感染、深靜脈血栓、壓力性損傷發生情況。
(4)生活質量:采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I-74)評定護理前后生活質量,包含心理、軀體、社會功能及物質生活維度,各維度分值為0~100 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越好[7]。
(5)護理滿意度:采用紐卡斯爾護理服務滿意度量表(NSNS)進行評價,共19 個條目,采用1~5 級評分法,其中1 表示非常不滿意,2 表示不滿意,3 表示一般,4 表示滿意,5表示非常滿意。
滿分95 分,≥77 分為滿意,39~76 分為一般,≤38 分為不滿意[8]。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
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 組患者疼痛程度對比
護理前,2 組VAS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護理后,2 組VAS 評分均低于護理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2 組疼痛程度對比(,分)
表1 2 組疼痛程度對比(,分)
?
2.2 2 組患者腰背功能對比
護理前,2 組JOA 量表各方面評分相比,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護理后,觀察組JOA 量表各方面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 組患者腰背功能對比(,分)
表2 2 組患者腰背功能對比(,分)
?
2.3 2 組患者并發癥對比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3 2 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n,%)
2.4 2 組患者生活質量對比
護理前,2 組GQOLI-74 量表各維度評分相比,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護理后,觀察組GQOLI-74 量表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4。
表4 2 組患者生活質量對比(,分)
表4 2 組患者生活質量對比(,分)
?
2.5 2 組護理滿意度對比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5。
表5 2 組護理滿意度對比(n,%)
脊椎應力性骨折是長期反復輕微的直接或間接外力作用于脊椎的同一處,使之發生骨折,臨床常表現為疼痛及活動受限等癥狀,嚴重時可出現痙攣、無法站立的情況,甚至可損傷神經導致下肢癱瘓,嚴重影響降低其生命質量。
手術是治療脊椎應力性骨折的有效方法,以椎體成形術較為常見,具有微創的特點,能夠有效穩定骨折椎體,緩解患者疼痛感。
但該項術式仍屬于創傷性治療措施, 可在一定程度上對患者的脊椎神經造成損傷,術后恢復難度較大,并發癥發生風險較高。
同時,老年患者機體功能減退,往往伴有多種基礎疾病,手術耐受性較差,術后康復效果不甚理想。
相關研究顯示,合理規范的康復措施對于促進骨折術后患者早期恢復具有重要作用[9]。
為加快術后患者恢復速度,應實施有效康復護理。
脊椎應力性骨折患者術后康復過程漫長, 如何予以有效的康復措施對于加快康復速度、 提升康復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以往常規護理將病情觀察、遵醫囑治療等項目作為工作重點, 缺乏規范化的康復護理支持,且無規律的術后鍛煉,在促進患者術后早期恢復方面的效果不甚理想, 難以滿足患者的康復需求[10-11]。
階段性康復護理屬于臨床重要的護理模式之一,強調綜合性、協調性、分階段實施康復護理服務,以提高康復效果為目的。
本研究結果提示,針對行脊椎應力性骨折椎體成形術患者實施階段性康復護理的效果較好,利于減輕疼痛感受,改善腰背功能,提升生活質量(P<0.05)。階段性康復護理圍繞整個圍術期,開展強度由低到高,難度由簡到繁的訓練,循序漸進提升康復效果,能夠充分滿足患者的康復需求,獲得理想的康復效果。
將其應用于脊椎應力性骨折椎體成形術患者中, 通過指導患者分階段開展不同強度、內容的功能訓練,可獲得較好的康復效果,促進腰椎功能恢復。
階段性康復護理中的功能訓練強度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 可提升訓練的規范化與程序化, 避免過度訓練對機體恢復造成的負面影響或訓練不足難以達到滿意的康復效果。
術后早期結合患者恢復情況予以翻身、 踝關節運動及腰背肌訓練等指導, 可通過早期的肢體活動, 改善肢體血液循環,促進受損神經、功能的恢復,增強腰背肌肌力與肢體活動能力,利于減輕術后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脊椎應力性骨折術后患者通常需長時間臥床休養,但術后長期臥床易形成壓力性損傷,并增加肺部感染并發癥的發生風險。
結果顯示,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針對脊椎盈利性骨折行椎體成形術的患者實施階段性康復護理在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方面具有較好效果。
階段性康復護理在術后早期指導患者開展床上、床下活動,通過循序漸進的活動指導,促進改善全身血液循環,增強機體耐力,利于避免長期臥床帶來的不良影響,降低相關并發癥的發生風險,提升治療安全性。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階段性康復護理能夠提升脊椎應力性骨折椎體成形術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分析其原因在于,階段性康復護理指導患者開展功能訓練的過程中, 通過予以患者細致、全面的指導,能夠滿足患者的康復需求,拉近護患關系,患者護理滿意度較高;
同時,訓練內容均以患者能夠耐受且不疲勞為宜, 患者接受度較高,進一步提升護理滿意度。和燕[12]的研究表明,研究組干預后JOA 評分為(19.00±1.52)分,高于對照組的(23.02±1.82)分,說明針對老年胸腰椎壓縮性骨折術后患者實施階段性康復護理的效果較好, 能夠促進胸腰椎功能恢復,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護理滿意度較高,與本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進一步說明階段性康復護理的應用優越性。
但受到現有研究條件、時間等因素的限制,本研究納入樣本量較少、觀察組指標缺乏全面性, 后續研究中應增加納入樣本量與隨訪指標, 以深入挖掘階段性康復護理的優勢及作用機制,以為臨床提供更多可靠依據。
綜上所述, 針對脊椎應力性骨折椎體成形術患者實施階段性康復護理,可有效恢復腰背功能,減輕疼痛感受,患者舒適度較好,生活質量較高,還有利于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患者護理滿意度較高。
猜你喜歡 性骨折脊椎腰背 老年糖尿病患者須警惕骨質疏松性骨折保健醫苑(2023年2期)2023-03-15中醫療法治療腰背肌損傷研究冰雪運動(2021年3期)2021-11-04恢刺扳機點結合電針治療腰背肌筋膜炎驗案1則中國民間療法(2021年9期)2021-07-22擺脫腰背疼痛的困擾基層中醫藥(2021年11期)2021-06-05基于機器學習和幾何變換的實時2D/3D脊椎配準自動化學報(2018年7期)2018-08-20你想不到的“椎”魁禍首:皮膚病可能與脊椎有關華人時刊(2017年15期)2017-10-16超負荷運動時當心疲勞性骨折解放軍健康(2017年5期)2017-08-0160歲以上人群骨質疏松性骨折發病特點及轉歸分析老年醫學與保健(2017年6期)2017-02-06“龍卷風”緩解腰背疼中老年健康(2016年5期)2016-06-13脊椎結核病灶清除內固定術后不愈原因分析與處理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011年2期)2011-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