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漾,陳銀
(江蘇省淮安市楚州中醫院,江蘇 淮安 223001)
腦卒中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起病急驟,病情復雜,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和死亡率,已成為我國居民第一位死亡原因[1]。恢復腦循環是治療本病的主要手段,而最有效的恢復循環方法為溶栓,可明顯提高腦卒中患者生存率[2]。然而溶栓治療雖然是目前最有效的恢復血流措施,但是溶栓時間窗窄且有一定出血風險,禁忌癥多,因而具有一定局限性[3]。現階段臨床針對本病主要采用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擴張血管等藥物治療,死亡率明顯降低,但致殘率仍然處于較高水平,不利于患者預后[4]。腦卒中屬中醫“中風”的范疇,長期治療經驗總結發現痰濁、血瘀是本病的病理產物,同時亦是誘發因素,屬風痰阻絡證,為臨床常見證型,治療的重點在于熄風化痰、活血通絡。加味半夏白術天麻湯具有化痰熄風之效,主要用于眩暈、頭痛等風痰上擾證。針灸為中醫特色外治療法,具有疏通經絡、調和陰陽、扶正祛邪之效。為此,本研究探討加味半夏白術天麻湯聯合針灸療法在腦卒中的應用價值。
1.1 一般資料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102例我院2021年3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腦卒中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51例,年齡45-74歲,平均(58.95±5.16)歲;其中男26例,女25 例;發病至入院時間6-48h,平均(9.84±1.10)h;體質量指數19.4-29.7kg/m2,平均(23.12±1.20)kg/m2。觀察組51 例,年齡44-76歲,平均(59.19±5.24)歲;其中男28例,女23例;發病至入院時間7-46h,平均(9.92±1.23)h;體質量指數19.6-29.4kg/m2,平均(23.24±1.13)kg/m2。兩組一般資料比較(P>0.05),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診斷標準
西醫符合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診斷標準[5]:急性起病;影像學出現責任病灶或癥狀/體征持續24h以上;局灶神經功能缺損,少數為全面神經功能缺損;腦CT/MRI排除腦出血。中醫符合中風風痰阻絡證的診斷標準[6]:口舌歪斜,言語謇澀,半身不遂,感覺減退;頭暈目眩,痰多,舌質淡,苔薄白,脈浮數。
1.3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患者家屬知情簽署同意書;發病時間≤48h;符合上述診斷標準。排除標準:過敏體質或對本研究所使用藥物過敏者;腦占位性病變、腦出血、腦外傷者;嚴重凝血功能障礙或有出血傾向者;合并惡性腫瘤、肝腎功能不全者;妊娠期或哺乳期者;精神障礙者。
1.4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包括抗血小板聚集、調脂穩定斑塊、抗凝、改善腦循環、活血化瘀、營養神經等。觀察組加用加味半夏白術天麻湯聯合針灸療法治療,(1)加味半夏白術天麻湯:天麻、法半夏各15 g,白附子、甘草各6g,石菖蒲、茯苓、白術各12 g,橘紅、雞血藤、當歸、白芍各9g。水煎服,1劑/d。(2)針灸療法:取外關、三陰交、陽陵泉、豐隆、足三里、合谷、風市、太沖、百會及董氏奇穴大白、靈谷穴,針刺上述穴位,足三里、三陰交采用提插補法,其余穴位采用提插瀉法,留針30min,1次/d。兩組均連續治療10d。
1.5 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依據神經功能缺損(NIHSS)評估,按照NIHSS評分減少≥90%、NIHSS評分減少46%-89%、NIHSS評分減少18%-45%、NIHSS評分減少或增加不足18%、NIHSS 評分增加≥18%依次納入基本痊愈、顯著進步、進步、無變化、惡化。(2)神經功能:采用NIHSS 于治療前、治療10d后評估,分值0-42分,評分越低,神經功能越好。(3)中醫證候積分[6]:于治療前、治療10d后對患者風痰阻絡證主癥進行評估,每項計0-6 分,總分值0-24分,評分越高,癥狀越嚴重。(4)血液流變學:于治療前、治療10d后檢測血漿黏度、纖維蛋白原、全血高/低切黏度及血小板聚集率,儀器采用全自動血流細胞分析儀。(5)不良反應:如惡心、嘔吐等。
1.6 統計學分析
2.1 臨床療效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神經功能和中醫證候積分
觀察組治療后NIHSS評分和中醫證候積分較對照組低(P<0.05)。見表2。
表2 兩組NIHSS評分和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表2 兩組NIHSS評分和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 P<0.05
組別 例數NIHSS評分治療前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 51 20.26±4.03 16.14±3.16a 16.13±3.06 13.17±2.49a觀察組 51 19.78±4.36 12.05±2.43a 16.21±3.15 9.73±1.28a t 0.58 7.33 0.13 8.78 P 0.565 0.000 0.897 0.000
2.3 血液流變學
觀察組治療后血液流變學指標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表3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 P<0.05
組別例數血小板聚集率(%)治療前治療后血漿黏度(mPa·s)治療前治療后纖維蛋白原(g/L)治療前治療后全血高切黏度(mPa·s)治療前治療后全血低切黏度(mPa·s)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51 45.03±8.45 32.74±6.31a 2.30±0.25 1.82±0.20a 4.46±0.97 3.95±0.79a 6.78±1.05 5.22±1.11a 20.06±3.47 16.43±3.24a觀察組51 45.21±8.52 20.19±3.89a 2.27±0.28 1.49±0.14a 4.56±0.86 3.12±0.54a 6.85±1.12 4.64±1.01a 20.13±3.59 14.38±3.05a t 0.11 12.09 0.57 9.65 0.55 6.19 0.33 2.76 0.10 3.29 P 0.915 0.000 0.569 0.000 0.583 0.000 0.745 0.007 0.920 0.001
2.4 不良反應
兩組未見明顯不良反應。
祖國醫學關于腦卒中,即中醫學中中風的記載最早見于《內經》,因其病情變化多端、發病急驟而得名。中醫認為,本病的發生是多種原因,如因勞倦過度、飲食所傷、外邪侵襲、年老精血虧虛等,致使機體陰陽、氣血逆亂、臟腑功能失調所致[7-8]。中風發病之初以風、痰致病為多見,風痰入絡,阻滯氣血運行,氣滯血瘀、瘀血內生,風痰阻絡,合而致病[9]。本病總屬病機為陰陽失調,氣血逆亂,直沖犯腦,導致腦髓失養、神機失用。風痰阻絡型是本病初期最常見的證型,治療應以化痰熄風、活血化瘀為基本原則。
研究表明[10],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血液黏度高于健康群體。而機體血液處于高凝狀態,會阻塞腦血管,影響其功能區血液灌注,加重腦卒中患者神經細胞缺氧程度,不利于神經功能恢復。本研究中,與對照組比,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較高,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NIHSS評分及血液流變學指標較低,說明針藥(加味半夏白術天麻湯聯合針灸療法)結合治療腦卒中具有較好的效果,利于改善神經功能,促進血液循環。加味半夏白術天麻湯中白術、茯苓健脾燥濕,脾胃健運則痰無所生;法半夏可助白術、茯苓燥濕以健脾,善祛臟腑濕痰;天麻平肝熄風;橘紅疏肝熄風、利氣化痰;白附子祛痰息風;白芍抑肝陽、柔肝陰,使肝陽不亢、肝風得息;雞血藤、當歸補血活血化瘀;石菖蒲開竅醒神;甘草調和諸藥,全方共奏化痰熄風、活血化瘀之效,契合本病治則。藥理研究顯示[11-12],天麻提取物天麻素能夠減小梗死面積,改善神經功能缺損,并能夠降低炎癥反應,起到腦保護的作用;白術具有增加腦血流量、擴張血管、調節顱腦血液循環的作用;雞血藤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炎等作用。同時結合針灸療法進行針灸治療,本研究取外關、三陰交、陽陵泉、豐隆、足三里、合谷、風市、太沖、百會及董氏奇穴大白、靈谷穴進行針灸治療,其中陽陵泉、外關屬手足少陽經氣,針刺之可發揮通經活絡、驅散外邪之效;針刺豐隆可起到化痰通絡之效;配合三陰交、足三里可扶正固本、補益肝腎;針刺合谷具有通經活絡之效;針刺風市具有祛風、通經活絡之效;針刺太沖具有平肝熄風之效;百會屬督脈,針刺之可開竅醒腦、益氣升陽、平肝熄風;靈谷大白有活血通竅之功,以靈谷為主,大白為輔的倒馬針,是董氏治療中風經驗要穴,諸穴配伍可發揮扶正驅邪、化痰通絡之效,標本兼顧,可加速疾病康復進程。且針灸可改善腦梗死區域的血液供應,刺激受損腦細胞的活性。在常規治療基礎上,聯合針灸、中藥治療可顯著提高治療效果,促進腦卒中患者恢復,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在常規治療基礎上,采用加味半夏白術天麻湯聯合針灸療法治療腦卒中能夠明顯提升治療效果,改善神經功能,促進血液循環。
猜你喜歡 針灸療法天麻白術 神奇的天麻大自然探索(2024年1期)2024-02-29針灸療法在院前急癥救治中的應用中國民間療法(2021年16期)2021-11-04你知道食天麻會引起“藥駕”嗎?基層中醫藥(2021年10期)2021-06-05天麻無根無葉也能活發明與創新·小學生(2020年1期)2020-08-13便秘不想吃藥?試試針灸療法基層中醫藥(2018年5期)2018-08-31氣虛便秘用白術萊菔湯基層中醫藥(2018年5期)2018-08-31針灸療法小獼猴智力畫刊(2017年11期)2017-12-07基于HPLC-ESI-TOF/MS法分析測定烏天麻和紅天麻中化學成分的研究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2016年11期)2016-06-15針灸療法治療抑郁癥進展中醫研究(2013年9期)2013-03-11王付教授運用白術治療便秘經驗中醫研究(2013年5期)2013-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