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俱杯规则-虎牙直播-比利亚vs西班牙人-德国杯|www.cnyhmy.com

以素養寫作引領教學,以寫作活動涵養個性

時間:2024-10-23 10:15:02 來源:網友投稿

鮑周生 鮑一鯤

高考寫作命題十分注重“有我之境”。所謂“有我之境”,是指在作文立意和主題的確立與展示上,個人有獨立的發揮,能個性化地表達“我”的情感、思考、體悟和審美。[1]教師在日常的寫作教學中應該積極引導學生寫“有我”之文,寫出與眾不同的個性,形成自己的寫作素養。

一、為什么要寫“有我”之文

(一)新課標的要求

新課標告訴我們:“學習表達和闡發自己的觀點,力求立論正確,語言準確,論據恰當,講究邏輯;
學習多角度思考問題,學習反駁,能夠做到有理有據,以理服人。”這是對論述文寫作的基本要求,重視“表達闡述自己的觀點”,培養“有我”的思辨力。“能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審美體驗,表達自己的情感、態度和觀念,表現和創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這句話三次強調“自己的”,要求寫作中有“我”的存在。而新課標關于核心素養之“發展邏輯思維”明確規定:能有理有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闡述自己的發現……準確、生動、有邏輯地表達自己的認識……形成自己對語言和文學的認識。這里強調了四個“自己”,而不是別人,突出了在素養寫作中個體性形成的重要性。

因此,“一名好的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從生活點滴中用心體會,寫出自己的感悟,而不是一味教育孩子生硬地按照模板套用范例”[2]。顯然,寫“有我”之文是我們新課改的基本要求。

(二)新高考的需要

無論是全國卷、新高考卷還是地方卷,近幾年的高考作文題均要求考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或自身體驗來寫作”“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這與新課標是相呼應的,倡導一種“有我”的素養寫作教育觀,讓寫作者真實介入作文,而不是僅僅進行文字的書寫(無我的應試寫作),也是旨在從命題的源頭上革除考場作文“套作”與模式化的不良傾向。而今,我們的新高考迎來了“宏大主題”的寫作時代,為我們進行“個性化表達”的生態寫作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因此,進行“有我”寫作也是新高考的需求。

二、寫“有我”之文的要求

作文命題強調“有我之境”,而我們寫“有我”之文,并不是在文中寫幾個“我認為”“我覺得”“我想”,說幾句假話、大話、空話,喊幾句口號就可以了,而是要遵循“有我”之文的寫作要求。

(一)展現真我,彰顯個性

新課標“高考建議”中說:“讓學生在復雜情境、多種角度和開放空間中充分展示其富有創造性的個性化的學習成果。”而“真實、獨特、另類,擁有寫作者自己的特質”的個性化寫作,是理想的學習成果,也是難得的寫作素養。

人所共知,學生的作文“人云亦云”“千人一面”的雷同現象很普遍,高考作文中也不少見,這是很可悲的現象;
究其原因,是考生不知道“我的生活很重要”的道理,總以為自己的生活平淡無奇,缺少故事,沒什么東西可寫,于是就隨意編造,或者從高分作文書上套作,甚至抄襲。殊不知,沒有自我個性的作文就像沒有靈魂的人一般,毫無生趣。而今,高考作文閱卷標準也把“個性”作為高分作文發展分來考量。因此,“作文應當生發‘自己的認識,寫出‘自己的文字,具有很強的‘主體意識。教師要以人為本,讓學生進行情感體驗與理性思考,從而凸顯強烈的‘主體意識”[3]。展現真我,彰顯個性,是進行“有我”寫作的基本要求。

(二)走出小圈,胸懷大局

高考作文強調“有我之境”,目的是為了突出文章鮮明的主體性,表現“我”的思考、想法,充分展示與眾不同的“我”的個性。但我們不能將這種“有我之境”理解為比較狹隘的個人小清新、小情調等小格局,而是要放眼大社會大時代大格局的背景下,對個體‘小我的深度審視。因此,我們要從忘我刷題的應試語文中走出來,進入生活這本大語文經典中,要關注祖國的發展,關注當下社會的進步,關注時代的變化。因為“把學生‘我更多地放到這個偉大時代中,引導、督促學生去思考‘時代與我‘時代中的我,是新時代高考作文不應忽視的‘立德樹人的內容”[4]。

為此,我們只有引領學生走出他們生活的小圈子,才能讓他們放眼世界,胸懷大局,寫出大氣的“真我”文章,而不是“大而空”的偽我之文,這樣才能形成寫作素養,達成真正“有我”的寫作境界。

三、怎樣寫好“有我”之文

教師要堅持“以人為本”“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教育理念,樹立素養觀,淡化應試觀,要“反對功利的作文觀,努力扭轉高中作文教學圍著高考轉的不良傾向”(王棟生),不能被“周考”“月考”“期中”等應試牽住鼻子走。教師應胸懷新課改新課程,從新教材著手,立足于學情,制訂一個“三年寫作一盤棋”的宏闊計劃,從高一起努力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打好學生的寫作基本功,一步一個腳印,逐步推進新教材的素養寫作教學,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習慣,培養他們自主閱讀與寫作的能力,提升學生的思維發展力,這是新課標對我們寫作教學的要求。

為此,我們可以在素養寫作觀的引領下,在教學中有序開展“有我”寫作活動,以寫育人,涵養學生的寫作個性,達成“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

(一)親自動手搜集與梳理,讓學生建立“有我”的個性素材庫

我們知道寫作如果沒有相應的素材,就好像“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是很難寫出好文章的。因此,我們要建立自己的有“我”印記的素材庫。素材哪里來?閱讀。從高一開始,就要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并撰寫有個人特色的讀書筆記,包括讀后感、札記、隨筆、卡片摘錄等,字數沒有具體硬性規定,一般為二三百字的短文,這是建立“有我”鮮活素材庫的基本條件。

當然,素材庫里的素材不是直接從報刊上剪下來的,或者從網絡上隨意下載的,而是學生自己主動選取的,要有自己的感悟在里面,邊讀邊寫,還包括對素材如何進行多角度運用與個性化的處理等。當然,這些都需要學生自己花時間(每周三次,每次半小時)去閱讀、搜集、篩選并梳理出來的,以便面對相應的作文題時能靈活選擇與運用,而不是教師或父母親力親為,為學生分類準備好各種素材與熱點話題,并打印好發下來的。雖然這看起來好像什么都為你想到了,做到人手一冊,作文題也囊括其中,應有盡有,但實際效果恰恰相反,違背了素養寫作的初心,因為學生閱讀思考的過程被剝奪了,搜集篩選的能力被削弱了,而且,他們自己梳理整合素材也是一種學習能力的培養。否則,如果使用幾乎是一模一樣的機械素材,那么他們寫出來的作文就常有雷同現象。因此,我們要在源頭上消滅“模式化”“套作化”現象,建立“有我”的個性素材庫是很有必要的,這是進行素養寫作的基礎。

(二)將學習與生活融為一體,引導學生寫“有我”的心靈之作

我們知道,高考倡導的“思辨寫作”比較注重寫作者的“主體意識”,無論是談自己的“感悟”“感受”“認識”還是“思考”,都要有“我”的存在,與自己的生活相結合,把我們真實的所思所想寫出來,而不是為了迎合閱卷人的喜好故意說一些不切實際的成人話語。北大教授漆永祥說“高考作文必須反映當代青年的所思所想,是當代社會現實的具體反映,是當代中學生精神面貌的真實寫照”[5]。因此,無論寫什么題目與內容,我們都要創設“有我之境”,要說自己想說的話,不要去套用那些平時已準備好的別人的滿分作文,或者將看過或背過的范文改頭換面而生拉硬扯,顯得拼湊感有余而現場感不足。

為此,我們平時要像黎錦熙那樣,“將課業、閱讀、生活、寫作‘打成一片”,積極倡導真實寫作的主體觀,而不僅僅單靠寫作訓練的“單打獨斗”[6]。我們還要勇于嘗試批判性閱讀,包括教科書,在閱讀過程中不能迷信權威,要敢于質疑,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學會大聲說“我認為……我認為……”,讓現場“有我”的聲響。因為我們的寫作評價標準也要“鼓勵考生敢寫敢發揮,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敢說實話,將自己真正的感悟與生活,真正做到‘我手寫我心,用真誠、真心、真情和樸素雅潔的語言,來描寫身邊的人和事,就是好作文。”所以,我們教師在寫作教學中要積極引導學生關注自我,關注社會,寫“有我”的心靈作文。

筆者每個月讓學生寫一篇“有我”存在的真實寫作,如“你覺得高中生談戀愛好不好”“玩網游有什么利與弊”“高考對你有多重要”“你將來最喜歡做什么工作”等等開放性話題,鼓勵學生說真話,抒真情,并學習理性闡述。我想,如果一個高中生的內心世界是完全封閉起來的,那是我們教育的悲哀。只有在平時營造學生“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寫,沒有束縛”的輕松自由的心理環境,才會使他們涌現出創新的靈感,才會產生思維的突破。

當然,教師也要引導學生明確自己是個公民與宣誓過“我18歲了”的現代青年,要負責任地表達個人的觀點,真誠地表達自己的情感,這樣,才能做到不偏激不感情用事,能理性地處理好自身與他人、生活、社會的關系,處理好“小我”與“大我”的關系,這也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寫作素養。

(三)學習新聞時評,培養學生“有我”的思維廣度

不少閱卷者發現,考生作文存在的問題是思維單向刻板,寫作思路打不開,無法打通試題材料與現實生活和時代熱點之間的關聯。其實,這樣的情況還是比較普遍的。那么,治療這種考場作文病的藥方是什么呢?很簡單,就是多讀有字書、多讀無字書。

新課標在“學業質量水平”表4-4中提出對“語言、文學、文化現象及社會熱點問題進行專題探究”的要求。許多名優教師都曾向學生呼吁,多關心國際國內新聞大事,廣泛涉獵課外知識,積累鮮活、豐富的寫作素材,進行個性化的思辨,才能寫出獨特的高質量的作文。尤其是在高三復習階段,我們應通過新聞、網絡、書報等途徑多研讀時評,豐富學生看待問題的見解,提升思維認識水平,并進行時評寫作,而寫時評是幫助學生確立“有我”意識的好途徑。當然,我們要引導學生既要敢于說自己真實的想法,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與真知灼見,更要學會理性表達,為自己的表達負責,而立足當下胸懷當下的公民意識是“有我”寫作的一個重要條件。

筆者在與學生的聊天中,發現不少學生對父母的角色有疑惑。于是,筆者利用網上的一句話“一流的家長做導師,二流的家長做教練,三流的家長做保姆”,設計了一個作文題,這個作文題對他們處理好自己與家長的關系和未來自己如何做家長,都有積極的意義。筆者先讓學生進行分組選擇,資料的搜集與整理,初步形成了對父母角色的認知與思考
然后進行三方微型辯論會,通過辯論,相互學習,他們對此問題的認識得到進一步的加深。他們能懂得不少看法都是相對的真理,許多觀點并不是非黑即白,觀點之間不是相對立的,而是具有相容性;
作為高中學生,應該要避免“不是真理就是謬誤”的片面幼稚思維,要養成審辯式思維習慣。于是,筆者布置了一篇作文任務,其中《人生更需要導師》與《保姆式的家長角色可以休矣》兩篇寫得不錯,兩文均發出了自己的心聲,并采用了時評常用的“引議聯結”的結構,由中心線貫穿,層層深入,能做到“有我”在場;
而且語言準確嚴密,邏輯性強,有說服力;
后來兩文均發表在作文刊物上。

因而,我們教師要創設“有我之境”,在班級里開展社會熱點討論會與寫作活動,而不是你的“一言堂”。讓學生的活動“有我”,激發他們的寫作興趣,讓“有我”的思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從而提高他們認識事物的辯證思維能力,這是一種十分珍貴的寫作素養。

(四)開展思辨仿寫活動,提升學生“有我”的思維深度

傳統的作文教學往往只注重顯性化資料的積累與功利化的技巧訓練,而忽略了學生思維的引導。造成思維瓶頸的主體原因是寫作者“寫作思維存在膚淺、同質、定勢等不良傾向,阻礙了思維向更高層次發展。”[7]近幾年高考作文特別重視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可謂“無思辨,不作文”。顯然,擺脫寫作教學的困境,關鍵在于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我們在教學中要利用好新教材資源,進行相對合理的處理,設計適合學情的學習任務,開展有效的寫作活動。學了《邏輯的力量》后,文中有要求學生以“兼聽則明”為論題寫一篇議論文的案例,文中運用了齊王與鄒忌、李世民與魏征的史料,進行了論證提綱的寫作與修改,應該說這個例子不錯,對學生的邏輯能力培養能有一定的啟示。“在教學中,教師不但要激發學生的質疑精神,培養其創造性思維品質,還有教會他們運用一定的邏輯思維方法,推導出自己的結論。”[8]于是,筆者在此引導學生進行仿寫,以“偏聽則暗”為題寫一篇議論文,先嘗試仿寫一個論證提綱。為了避免膚淺化,我們建議引入追問法,引導學生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希望讓他們透過現象看本質,讓思維有一定深度。

經過了嘗試后,有同學就發出了這樣的追問:“‘偏聽就一定‘暗嗎?李世民經常聽的就是魏征一個人的意見,梁魏王聽的是孟子一個人的建議,他們算是‘偏聽嗎?為什么他們聽得卻是越來越明呢?”“‘兼聽則明能夠證明‘偏聽則暗嗎?”……一連串“有我”的發問,很有語勢,有力度。

應該說,這樣的追問有了初步的效果。于是,我們開始進行寫作提綱的仿寫,學習小組的同學可進行適當交流,教師關注學生的寫作情況,進行必要的點撥,要讓整個過程有“我”思維的流動。寫好后,學生之間進行交流討論,再進行修改。下面是一個學生的作業:

1.提出論點:偏聽則暗。

2.闡述論點:

“偏”的目的:專心聽取專家的意見,獲得自身認識上的飛躍。

“偏”的核心:意見在于“少而精”。

3.舉例分析:

正:以獲“莫須有”罪名的岳飛為例,分析宋徽宗“偏聽”的表現,重點突出“莫須”。

反:《孟子》中的梁魏王向孟子請教,分析不“暗”的根本原因是沒有“偏聽”,而是“善聽”。

4.進行限定(同時闡述如何“偏聽”):

主動引入反例“梁魏王向孟子請教”等,指出“聽”不能代替“斷”。

進一步分析:“偏聽則暗”的前提是聽者能夠擁有理性思考與善斷的意識與能力。

“偏聽”的原則是獨立思考、理性分析、為我所用。

當然,這樣的論證思路還可以進行修改。只要“有我”在場,多思考,多追問,多交流,我們思維的深度就能向前進一步;
每一次的改進,也都是對我們思維能力的一次檢驗與提升。新課標也要求我們要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培養自己的思維的深刻性,能夠深入地思考問題,辯證看待問題,把握事物的本質與規律”。因為只有“自己的感受與思考”,才是“我”實實在在的學習成果,而“思維的深刻”更是“我”最珍貴的寫作素養。

因此,要敢于突破固有的套路,讓文章“有我”真正在場,有獨有的分析概括、推理判斷與辯證思考,展現思辨能力,使寫作有角度有廣度、有層次有深度。這樣才能征服閱卷老師,為贏得語文好成績打下基礎。

綜上所述,我們應充分利用新課程新教材,立足于平時的課堂教學,積極開展素養寫作活動,讓學生獲得文化與思想、情感與審美的啟發與浸染,逐步加深對生活、生命真諦的領悟,對人生、社會、自然的熱愛;
并有序開展“有我”寫作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提升他們的寫作素養,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

注釋:

[1]茹清平:《語文教學改革的“風向標”》,《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8年第7期,第66頁。

[2][5]李節:《高考作文已失去底線——北京語文高考閱卷組副組長談應試作文》,《教師博覽》,2015年第4期,第7頁,第9頁。

[3]陳淮高:《真我新我大我——談高考作文中的“主體”意識》,《高中語文教與學》,2015年第11期,第17頁。

[4]黃華偉:《引導學生多思考“時代與我”》,《語文學習》,2021年第8期,第49頁。

[6]崔正升:《黎錦熙寫作教學三原則的當代價值》,《高中語文教與學》,2017年第2期,第 10頁。

[7]安楊華:《核心素養視閾下的中學語文邏輯思維訓練策略》,《高中語文教與學》,2019年第1期,第10頁。

[8]李正浪:《突破思維瓶頸,讓寫作向深刻掘進》,《高中語文教與學》,2019年第10期,第56頁。

[作者單位:(鮑周生)浙江嘉興高級中學;
(鮑一鯤)浙江嘉興外國語學校]

猜你喜歡 高考作文新課標作文 歡迎訂閱4-6年級《新課標 分級閱讀》趣味(語文)(2021年10期)2021-12-28高考作文的得分點新世紀智能(語文備考)(2021年9期)2021-12-06體現新課標 用好新教材師道·教研(2021年2期)2021-03-28歡迎訂閱4-6級《新課標 分級閱讀》趣味(作文與閱讀)(2021年10期)2021-03-08高考作文如何用“詞”新世紀智能(語文備考)(2019年11期)2020-01-13高考作文兩關注新世紀智能(語文備考)(2019年1期)2019-05-31你眼里的2016高考作文是怎樣的?金色年華(2016年12期)2016-12-01初探新課標下高中英語聽力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推薦訪問:寫作 涵養 素養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