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俱杯规则-虎牙直播-比利亚vs西班牙人-德国杯|www.cnyhmy.com

2024生態文明建設地市典型經驗做法:以綠筑底再造產業縣市,生態護航重鑄鹽都輝煌【優秀范文】

時間:2024-10-10 10:45:02 來源:網友投稿

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3生態文明建設地市典型經驗做法:以綠筑底再造產業縣市,生態護航重鑄鹽都輝煌【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

2023生態文明建設地市典型經驗做法:以綠筑底再造產業縣市,生態護航重鑄鹽都輝煌【優秀范文】

生態文明建設地市典型經驗做法:以綠筑底再造產業縣市 生態護航重鑄鹽都輝煌

近年來,**市堅定不移踐行***生態文明思想,全面實施培育綠色低碳優勢產業、推動綠色低碳轉型、構建綠色發展空間、打好污染防治攻堅、營造綠色文化環境等綠色發展“六大行動”,以優質生態環境增進民生福祉,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著力打造美麗中國“**樣板”。今年上半年,**市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率達到79.6%,主要河流10個國、省控斷面總體水質為優,城市及縣(區)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到100%。

一、生態優先展宏圖,真抓實干促改革

(一)系統構建推進體系。成立了黨政主要負責同志任組長的市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建立了由市生態環境局總牽頭、各區縣(部門)為責任單位、“環保管家”駐企服務為補充的生態文明建設推進體系。制定了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設立了綠色發展考核評價機制,堅持統籌兼顧、整體謀劃、綜合施策,全方位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二)著力完善治理體系。牽頭開展川南大氣污染聯防聯控,與毗鄰城市協同推進流域治理。在全省率先推廣“環保管家”駐企服務,已累計選派“環保管家”175名、入駐企業275家,推動監管模式從“事后懲罰”向“事前引導”轉變。全面推行生態環境綜合監測系統建設,推廣運用“三線一單”數據分析系統,持續提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水平。

(三)不斷強化法治體系。出臺飲用水水源保護、工地揚塵污染防治相關條例,積極推進垃圾分類回收立法,為生態環境保護精細化管理提供法治保障。深入實施生態環境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強化科技支撐和人才培養,高標準組建生態環境綜合行政執法隊伍,**市環境監察執法支隊被授予第九屆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集體”榮譽稱號,獲得全國“環境執法大練兵表現突出集體”殊榮。

二、踐行“雙碳”搶機遇,低碳轉型助發展

(一)抓產業綠色轉型。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通航與無人機領域已初步形成制造、裝配、調試、維護一體化產業鏈。依托國家節能環保裝備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培育形成了節能鍋爐、余熱余能利用裝備、節能運輸機械裝備等產業集群,全國電站鍋爐市場占有率超1/3,管狀帶式輸送機市場占有率超40%,余熱鍋爐市場占有率超15%,天然氣壓縮機市場占有率超30%。2020年,**市因促進工業穩增長和轉型升級、實施技術改造成效明顯,獲國務院督查激勵。

(二)抓能源清潔消費。頁巖氣勘探開發加快推進,全市累計開采頁巖氣16億立方米。大力實施電能替代,完成全市所有10蒸噸以下燃煤鍋爐改造淘汰。清潔能源汽車行業蓬勃發展,全市營運加氣站28座,推廣應用CNG/LNG汽車2萬輛。“十三五”期間,煤炭消費占比下降21.44%,碳排放強度下降32.92%,節能降碳工作成效顯著。

(三)抓循環經濟發展。高規格打造**市循環經濟產業園,集中布局生活垃圾環保發電、垃圾滲濾液處理、餐廚垃圾處理、醫療廢物處置等20個資源回收利用項目,獲批省級資源循環利用基地。2020年,**市在全省率先實現原生生活垃圾“全焚燒、零填埋”,提前三年完成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和生態環境部確定的“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目標。

三、污染防治下苦功,水碧山青顯成效

(一)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持續推進揚塵源、工業源、移動源、臭氧污染四大領域攻堅整治,建立空氣質量及工作情況月通報制度,嚴格落實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措施,在全省率先實施VOCs含量低于10%原輔材料替代。“十三五”期間,揮發性有機物減排16.7%,減排率居全省前列。常態化推進秸稈禁燒全域巡查,建成露天焚燒可視化監控系統,開展柴油車以及非道路移動機械尾氣抽測執法。“十三五”期間,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率提高20.1個百分點。

(二)水污染防治“包干”。推廣“河長+段長+點長”管護機制,全面落實河流分段包干責任。持續深化“一江兩河”綜合治理,完成入河排污口整治152個。累計建成農村生活污水集中處理設施239處,全市68%的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處理。

(三)土壤污染防治“碰硬”。深入開展礦山礦企專項整治及“回頭看”,累計督促106個問題點位完成整改。開展危險廢物專項整治三年行動,排查企業84家、整治問題69個,政企協作全力根除了張化渣場53萬立方米遺留廢渣污染頑疾。實現了醫療廢物全部本地化處置,實施工業危險廢物處置及資源化、油基巖屑綜合利用等一大批項目,完善本地危險廢物收集處置體系。

四、以綠賦能出新招,增效創收惠民生

(一)推生態農業減排降碳“新模式”。通過“復合種植+稻菜水旱輪作+根莖還田”,實現糧食保產、蔬菜增收、農藥化肥減量“三贏”。建成水旱輪作基地2.3萬畝,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7萬元,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獲選首批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規模化、園區化推動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2021年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92%,秸稈資源化利用率達到90%,廢舊農膜回收率達到84%。

(二)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新路徑”。與中國人民大學共推“雙碳智慧監測管理平臺”建設,探索開辟“縣域+智庫+科技企業”生態產品價值評估應用新模式。大力培育“自然貢品”本土生態產品區域性公共品牌,累計簽約企業達61家。制定《**市生態補償轉移支付辦法》,建立完善生態公益林和地方森林效益補償制度。系統實施“以綠養城”,主城區綠地率達37.8%,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5平方米,城市品質進一步提升。

(三)推協同降碳綠色金融“新產品”。建立政府、人民銀行“雙牽頭”機制,完善綠色金融政策落實措施,靈活“收益權質押”“應收賬款質押”等授信方式,引導金融機構因企施策精準設計綠色金融產品。2021年已有13家銀行機構開展綠色信貸業務,投放綠色信貸13.97億元,辦理碳減排票據再貼現165萬元,助力3戶節能環保制造企業年節約標準煤量1900噸,年碳減排4800噸。

推薦訪問:生態文明建設地市典型經驗做法:以綠筑底再造產業縣市 生態護航重鑄鹽都輝煌 生態 地市 護航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