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俱杯规则-虎牙直播-比利亚vs西班牙人-德国杯|www.cnyhmy.com

論藝術與審美情感

時間:2024-11-09 16:00:02 來源:網友投稿

摘要:情感與藝術二者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藝術家創作需要情感,藝術作品體現情感,觀看者的領悟激發情感。情感既包括日常情感,也包含審美情感。審美情感歸屬于美學領域,并獲得形式主義、符號學、心理學等領域學者們的研究與闡釋,審美情感在這三大研究層面如何體現,又與藝術之間存在著何種緊密的聯系,值得深入分析。故此,文章以形式主義、符號學、心理學作為切入點,研究藝術與審美情感之間的密切聯系。

關鍵詞:審美情感;
藝術;
形式;
符號學;
心理學

何為藝術?“文以載道也”。藝術作為“道”的載體與媒介,承載著傳播“道”的目標。“文”通“紋”,始于古代先民對天地萬物的觀察,人處于自然之中,但人還有其主觀能動性,可以對置身其中的世界進行能動改造。而“道可道,非常道”,“道”最終落入煙火人間,與人的行為、藝術、思想發生關聯。總的來說,藝術何為?即通過不同的表達形式、不同的藝術門類來闡釋“道”。在藝術創作對“道”的踐行之中,情感與藝術也產生了密切的關聯。

一、情感與審美情感

何為審美情感?首先,在理解審美情感之前,我們要先了解何為情感?情感有高級與低級之分,低級情感即表現為一種情緒,如感官、生理上的痛感與快感;
高級情感則指情感,這種情感是人與動物區分開來的,獨為人所特有的。這種情感不僅包含在社會生活體驗、倫理道德規范的秩序之下對客觀事物的理解與認識,還涵蓋了人在主觀意識之下所形成的感受,因而情感要高于情緒。

其次,情感在感受主義者和行為主義者之間進行區分,涉及日常情感與審美情感兩種觀念的變化。前者隸屬于哲學與心理學的范疇,即感受主義者認為情感是對某物的直觀感受,如對某件事情感到憤怒或愉快;
行為主義者則認為情感是一種行為傾向,主體在特定的條件與環境之下產生生理行為的反應。對于后者審美情感觀念的變化,主要表現在美學領域,美學更側重于藝術接受環節中的審美情感,既包含藝術作品表現的情感,又囊括藝術作品所喚起的情感反應。這兩種情感觀念在自身歸屬地有各自被認知的標準,審美情感以日常情感為前提,在觀照藝術作品時引發情感,卻又難以日常情感來解釋,這也進一步說明審美情感有其獨特且復雜的因素值得探討與研究。

英國形式主義美學家克萊夫·貝爾認為:“每一件藝術作品都產生一種不同的情感,但可以看出,所有這些情感都是屬于同一類的,這種情感被稱為審美情感。”①可見審美情感不僅與藝術密不可分,而且是一種區別于日常情感并涉及形式與意味的情感。譬如,藝術將我們從現實世界帶入審美世界的領域與磁場,使得我們進入更為理念化和感性化的審美世界中,與外在的道德世界、科學世界相隔離。人們日常對于自然美的感受,并不等同于對繪畫、雕塑、建筑、戲劇、音樂等藝術所激發的情感。例如,當人們看到波瀾壯闊的高山與流水時會覺得震撼與“美”。但是,同為描繪北方山水,李成的《寒林平野圖》用淡墨展現山水空靈與寒林清曠,風格清勁寫實,墨法氣韻皆具;
范寬的《溪山行旅圖》則以雄健的筆力突出主峰的氣勢,以細致入微的技法刻畫山巒樹木的質與形,筆墨皴法渾厚、氣勢磅礴雄逸。李成、范寬“一文一武”所呈現出的北方山水,以各自特有的筆墨、色彩和表達形式,激起接受者的審美情感。正是由于接受者在體悟“某種形式或形式間的關系”時,能夠領悟到形式所帶來的觸動與感受,進而進入自身精神升華的狀態,從而形成審美情感,而這種審美情感要比現實中的普通情感更加深刻。

總的來說,每個人都具備自身鮮明化的情感與態度,而情感也有高級與低級之分,低級的情感與高級的情感都是有別于審美情感的。正如,當人們面對喜歡的花卉、鳥禽時會感到愉快,而當觀照徐渭筆下的大寫意花鳥時,我們不僅能夠領略到花卉、鳥禽的生動形象,還會體悟到縱橫筆墨之間淋漓盡致的灑脫氣勢。面對現實世界事物的觀照,我們會以日常情感的態度來看待,而當面對藝術作品時的觀照,我們則更多地品味線、色、構圖與主題布局的關系以及組合的形式,從而進行審美判斷上的體悟。實際上,情感與審美情感面向的主體不一樣,進行判斷的方式、認知評判的標準不一,其最終獲得的感受也不一樣。

二、審美情感引導藝術作品的性質

何謂藝術作品的性質?克萊夫·貝爾所論述的“意味的形式”,正是對于這一問題的解答。他將“有意味的形式”定義為藝術的本體,認為藝術作品中的“有意味的形式”才是藝術作品的根本性質,才是激發觀者進入想象世界開啟審美情感的鑰匙。

克萊夫·貝爾提出形式主要指在藝術作品之中,線條、色彩以某種特殊方式進行組合的觀念,如中國畫中“馬一角”“夏半邊”的邊角之景,“黃筌富貴”“徐熙野逸”的不同線條呈現,都屬于審美的形式。那么何為“有意味”?筆者認為即情感與價值觀念相結合的審美意蘊。美術作品要做到以情感人,正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通過觸景生情,將觀者的情感進行移情與投射,但也要注意由于觀照主體的個性不同,會存在差異化的結果。主要表現為個體個性和群體個性,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所接受的知識儲備、人文修養、藝術素養不同,所領悟到的情感也是各不相同的。

此外,藝術創作主體除了使美術作品以情感人之外,還需要融入自身的價值觀念。藝術創作者在進行創作時,除了自身的藝術素養會被表現在畫面之上外,藝術家對創作主體的審美意象也會呈現在畫面之中,除了藝術家表現的鮮明主題和形式之外,還有隱藏其中的潛意識。藝術家將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之中,以作品為媒介進行情感的傳遞與表現。正是賦予情感的線條、色彩的形式,才組成了內涵豐富的藝術作品,觀者因此得以觀照和領略其中的真、善、美。

三、藝術是審美情感的形式

美國符號學家蘇珊·朗格指出:“任何一件藝術品,都是這樣一種形象,不管它是一場舞蹈,還是一件雕塑品,或是一幅繪畫、一首樂曲、一句詩,本質上都是內在生活的外部顯現,都是主觀現實的客觀顯現。”②可見,其認為藝術是情感的形式,即藝術表現情感。更加具體說來,朗格認為藝術表現是人類的普遍情感,是藝術家所認識的情感的本質,藝術是人類情感符號的形式。故此,藝術必然是一種反映人類普遍情感的普遍形式。恰如,在艾布拉姆斯的文學“四要素”之中,藝術家、藝術作品、藝術接受都與世界發生著密切的聯系,物理世界是藝術家所觀照的對象,而藝術家盡管無法窮盡地把握世界本體,但是也不能否認藝術家對于藝術本質的所有認知,以及藝術家對物理世界所做出的探討。

世界里的一花一木在物理上都是客觀存在的,藝術家在認知上的世界實際上對應著心理上的世界。藝術家的創造存在著一個人文世界,而人文世界正是人所創造的世界,當然包含著美術、音樂、舞蹈、文學等藝術類型。在物理世界、心理世界和人文世界中,美術的產生、發展、呈現、創新都離不開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藝術家在物理世界接收信息形成審美意象,再經過心理世界的構思、打磨,以及審美情感的注入,變成心象,再通過藝術的技法物化為人文作品呈現于人文世界之中。而人文世界之中的藝術作品通過展示與陳列被接受者所接收,借助藝術作品這一物質媒介,使得接受者與創作者形成情感共鳴。在這一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的,正是藝術家的情感與藝術接受者的審美情感。故此,這也進一步闡釋了朗格所說的“藝術是人類情感的符號形式”,從某些意義上看,情感既是藝術家創作的動力,也是藝術作品蘊含其中的內容,更是藝術接受者通過審美最終領悟的歸宿。

四、藝術是審美情感的積極表達與呈現

從心理學層面來看,審美情感區別于道德情感和理智情感,更涵蓋了感知、情感、理智、想象四種主要因素和諧統一的自由結合。其中,理性范疇的感知和理智引導著感性范疇的情感與想象發展,情感與想象在不偏離理性范疇的軌道上進行發展。在這四個主要因素之中,以情感的發展為中心展開。正如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所言:“故情者文之經,辭者理之緯;
經正而后緯成,理定而后辭暢:此立文之本源也”,即情理是文章的經線,文詞是情理的緯線;
經線端正了緯線才織得上去,情理確定了文詞才會暢達,這是寫作的根本。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情感的表現并非只是虛無之道的表達,而是與感知、表象、感性客體密切聯系的。其次,感知與表象也蘊含著情感的內容。實際上,情感、感知、表象的結合正是主體與客體的結合,達到了“物我同一”的狀態。

陸機在《文賦》之中談到“詩緣情”,強調了文學藝術內在情感的根本意義。實際上,無論是情中之景,還是景中之情,都要達到情景交融的狀態。其次,情感的生發并不是漫無目的地產生,而是在理性認識的前提下產生的。情感是以人對于所處環境的理性認識為生發的起點,正如中國古典美學中的“理在情中”“情理結合”,通過“理”來規范和引導“情”,這種情與理交融的審美情感,正是古人常言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現象。

康德所提出的審美判斷力是一種非利害關系,不涉及概念,僅憑對象的表象形式就能獲得愉悅,并從知性上判斷其美丑的能力。正如現當代所流行的“丑書”,接受者與鑒賞者對其褒貶不一,有人認為它是藝術的新形式體現,有人則認為只是嘩眾取寵的噱頭,但是評論界對“丑書”也沒有界定,是好是壞眾說紛紜。實際上,接受者對于“丑書”的評判,都是接受者感性的審美情感、審美意識與理性的理智和認知相統一的結果。

審美情感的本質,或者說藝術的本質,實際上是審美情感的物化形態,是感性的情感、想象與理性的感知、理智的和諧統一,是介于理智和情感之間、實踐與認識之間。故此,審美情感或偏于再現的藝術,即認為藝術是形象的反映,強調寫實與現實主義;
或偏向于表現的藝術,即把藝術看作是主觀、心理、情感的表現,但否認藝術對生活的再現、認識和反映。實踐上,無論是再現的藝術還是表現的藝術,都給予人們以啟示和力量,沒有孰對孰錯、孰優孰劣之分,都是審美情感的積極表達與呈現。

五、結語

綜上所述,情感包括日常情感與審美情感。審美情感歸屬于美學領域,與藝術密切相關。形式主義者認為審美情感正是接受者主體對于藝術作品“有意味的形式”的觀照而激發的審美情感。符號學家則認為情感是藝術的目的與歸屬,即藝術表現情感。也有美學者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審美情感是感性情感與想象和理性感知與理智的和諧統一,是情景交融的。

實際上,無論是從形式主義還是從符號學、心理學的角度進行審美情感與藝術的分析,審美情感與藝術之間都是一個整體的貫穿過程。筆者認為,審美情感不是簡單地對于某物粗淺的觀照與認識,而是來源于對形式的理解與審美,來自于對創作者情感的接受,也是情感與認識、理性與感性的和諧統一。審美情感不僅存在于藝術接受者對于藝術作品“有意味形式”觀照后所產生的理性與感性和諧統一的審美情感,還存在于藝術家在創作藝術作品時對于客觀物質世界的觀照與構思之中。藝術家從物質世界中進行選取從而確定物象為描繪對象,并寄托情感,這一過程也是屬于審美情感的范疇。

參考文獻:

[1][英]克萊夫·貝爾著;
馬鐘元,周金環譯.藝術[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4.

[2][英]蘇珊·朗格著;
滕守堯譯.藝術問題[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

[3]周來祥.審美情感與藝術本質[J].文史哲,1981(03):3-8.

[4]狄其驄.藝術創作中的情感問題[J].文史哲,1981(03):8-13.

[5]黎萌.審美情感與認知主義立場——當代分析美學中的情感問題[J].文藝研究,2010(04):43-52.

[6]王又如.論貝爾與弗萊的形式主義美學[C]//美學第七卷(1987年出版).[出版者不詳],1987:29.

[7]劉大基.蘇珊·朗格符號論美學簡論[C]//美學第七卷(1987年出版).北京社會科學院,1987:19.

[8]喬治·迪基,周計武.二十世紀藝術理論:從1914到1950年代[C]//美術學研究(第5輯).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芝加哥分校;
南京大學,2016:24.

[9]包玉姣.藝術:一種生命的形式——蘇珊·朗格藝術生命形式理論研究及其對藝術教育的啟示[D].南京師范大學,2011.

[10]馬國柱.藝術符號與情感——評卡西爾和朗格的符號美學[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03):34-39+51.

[11]鄒玉瑩.藝術是人類情感符號形式的創造——淺析蘇珊·朗格對藝術的新定義[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2(06):161+163.

作者簡介:

熊樂(2000—),女,漢族,湖北荊門人。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外美術史。

猜你喜歡 審美情感符號學心理學 爆笑心理學意林圖解作文(小學版)(2019年7期)2019-08-01爆笑心理學意林圖解作文(小學版)(2019年6期)2019-07-16爆笑心理學意林圖解作文(小學版)(2018年9期)2018-10-11爆笑心理學意林圖解作文(小學版)(2018年6期)2018-07-20符號學家重返音樂史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7年3期)2017-08-24孔子與柏拉圖美學思想之比較分析文藝生活·中旬刊(2016年11期)2016-12-13淺談色彩中的色調藝術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基于符號學的文化衍生產品設計工業設計(2016年11期)2016-04-16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探討成才之路(2016年9期)2016-04-15用比喻構筑的審美世界語文教學之友(2016年2期)2016-02-27

推薦訪問:審美 情感 藝術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