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俱杯规则-虎牙直播-比利亚vs西班牙人-德国杯|www.cnyhmy.com

我是全班最富有的窮孩子

時間:2023-08-06 08:15:03 來源:網友投稿

欒川

孩子的健康成長,不僅需要吃飽穿暖,還需要情感上的滿足,而情感上的滿足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礎。孩子只有從家長那里得到了情感滿足,內心才是豐盈的,才會有勇氣直面人生。

小童的父母并非意識不到陪伴對孩子的重要性,但他們認為賺錢更重要,而且錢能補償一切

小童在初二第二學期患了嚴重的抑郁癥,多次被同學發現有自殘行為:啃指甲啃到鮮血淋漓,一根一根地揪掉自己的頭發,深秋時節半夜沖涼水澡等。為了治療,他不得不休學。一時間,這件事成了全校師生議論的焦點。

其實,初一開學不久,小童就做過一次校園“名人”了。一個周一的早晨,全校師生舉行升國旗儀式,人們發現小童穿的校服與眾不同,雖然款式一模一樣,但顏色略深一些,在隊伍中十分顯眼。

老師一問才知道,小童的媽媽認為學校發的校服面料不好,有可能刺激皮膚,于是按照校服的樣式,選法國進口的高級面料,找裁縫給小童定制了兩套。面料顏色找不到一樣的,只好用差不多的將就一下。

“原來這是一個富二代啊!”

“有這樣的富爸富媽,為啥不去上貴族學校?敢情是跑這兒惡心咱的!”

“以后離他遠點兒,別弄臟了人家的高級校服!”

同學們七嘴八舌,全是差評。

國慶節放假前,老師布置了一項作業,要求同學們用視頻的形式記錄一次親子游,可以是遠途旅游,也可以是郊區散步,只要是親子戶外活動就行。同學們都很興奮,三五成群地討論哪個剪輯軟件好用,只有小童一個人悶悶不樂。

假期結束,同學們紛紛展示自己的親子游作業,教室里歡聲笑語。

同桌要看小童拍攝的視頻,小童開始不同意,最后不情愿地交出手機。視頻很短,只有20秒,拍攝的是他陪奶奶在小區里散步的場景,他問花壇里是什么花,奶奶說那是木槿。僅此而已。

同桌問:“老師要求拍攝親子游,你和奶奶算‘親子嗎?小區里逛逛能算‘游嗎?”

小童深深地低下頭,小聲說:“我爸我媽工作忙,假期沒有回家?!?/p>

同桌疑惑:“你家那么富有,爸媽還要忙著賺錢啊?”

小童拖著哭腔說:“富有啥用啊,他們都不管我。我知道,我是全班最富的窮孩子!”

小童不知道的是,他的爸媽已經辦理了離婚手續,假期沒時間陪他,是因為他們要各自陪新歡出國度假。

大約兩個月后,小童得知父母離婚,大受刺激,從此越來越不愿與人交流。寒假前,同桌發現小童的衣服上有血跡,慌忙報告老師,小童的自殘行為才被發現。隨即,小童被診斷出抑郁癥。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小童患抑郁癥,并非父母離婚的刺激所導致,而是長期情感忽視的結果。在與小童的溝通中我了解到,他的父母先是為做生意早出晚歸,后因感情破裂爭奪家產,從來沒有長時間陪伴過小童。

“有一個周末,輪到爸爸在家陪我半天,他不停地打電話,根本不陪我玩兒。”小童回憶自己孤獨的童年,“我渴了要喝水,他嫌我煩,不理我。我自己倒水喝,不小心打碎了玻璃杯,他就跑過來罵我是笨蛋。”

小童的父母并非意識不到陪伴對孩子的重要性,但他們認為賺錢更重要,而且錢能補償一切。所以,他們為小童大把花錢,希望用物質的富足彌補親情的欠缺,沒想到把小童逼入了抑郁的深淵。

情感忽視對孩子造成的傷害,不像虐待、遺棄那樣明顯,但日積月累,同樣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甚至可以置孩子于死地

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的健康成長,不僅需要吃飽穿暖,還需要情感上的滿足,而情感上的滿足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礎。孩子只有從家長那里得到了情感滿足,內心才是豐盈的,才會有勇氣直面人生。

如果孩子長期被家長忽視,就仿佛置身于荒野,不管怎么呼喊,都聽不到回應,自然會感到空虛和絕望。小童就是在這種環境中逐漸變得抑郁的——

寵物狗死了,小童傷心地哭泣。爸爸不耐煩地說:“哭什么哭,堅強點兒!”

在學校被同學欺負,小童回家悶悶不樂。媽媽不問究竟,罵道:“你擺著個臭臉給誰看呢?”

考試取得了好成績,小童歡天喜地地回家報喜。媽媽只是微笑一下,馬上板起臉警告:“你嘚瑟什么?跟范進中舉似的。趕緊寫作業去!”

小童感冒了,請假在家休息。爸爸打電話來不問病情,只是責怪:“跟你說了不能脫毛衣,你偏不聽,活該!”

情感忽視對孩子造成的傷害,不像虐待、遺棄那樣明顯,但日積月累,同樣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甚至可以置孩子于死地。近幾年,青少年自殺事件不斷發生,稍加探究就會發現情感忽視的影子。因此,家長切不可掉以輕心。

美國臨床心理學博士喬尼絲·韋布通過多年研究,把容易忽視孩子情感的家長歸納為以下11類:

1.自戀型家長。這類家長無法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求,更無法站在孩子的立場上考慮問題。

2.專制型家長。這類家長要求孩子絕對服從,不許頂嘴,甚至用暴力懲罰孩子。

3.放縱型家長。這類家長溺愛孩子,不給孩子制訂規則。孩子沒有界限感,會做出很多出格的事來試探家長的底線。

4.喪偶/離異型家長。這類家長往往心情不好,或忙于應付生活,對孩子的情感需求缺少關注。

5.成癮型家長。這類家長對賭博、酒精、購物、網游等上癮,大多數時間是好家長,癮發作時就忘了自己的責任,孩子容易焦慮、擔心,失去安全感。

6.抑郁型家長。這類家長對家庭教育缺乏熱情,對孩子不管不顧,經常向孩子傳達負面信息。

7.工作狂家長。這類家長癡迷于工作,疏于關注孩子。

8.照顧生病親屬的家長。這類家長在照顧患者這件事上疲于奔命,很容易忽視孩子的情感需求。

9.追求完美型家長。這類家長似乎永遠不滿足,即便孩子考試得了95分,也會批評:“你說,為什么粗心大意丟了5分?”

10.反社會型家長。這類家長沒有內疚感和同情心,更沒有反思能力,不可能關注孩子。

11.幼稚型家長。這類家長不拿孩子當孩子看,甚至反過來依賴孩子,自然談不上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符合上面條件的家長都會對孩子造成情感忽視,但他們確實因過于忙碌,或者過于自私,或者自身有人格缺陷,更容易忽視孩子的情感需求。

被家長關注和認可的孩子,內心會很富足—比物質上的富足更有價值的那種富足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該怎樣避免對孩子造成情感忽視呢?其實很簡單,只要在情感回應、情感認可和情感教育三個環節注重與孩子溝通,就能有效地避免情感忽視。

第一,情感回應

當孩子有情感困擾時,家長要積極地予以回應,讓孩子知道他在家長的心目中很重要,他的情緒也很重要。同時,家長還要向孩子傳遞一個信息:你的感受是真實的、值得關注的。這是在引導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為接下來的應對情緒做準備。

家長可以這樣對孩子說——

“我發現你今天變得很安靜,是不開心嗎?”

“我感覺你現在有點失落。想聊聊嗎?”

“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如果你給我5分鐘,我可以向你解釋清楚?!?/p>

第二,情感認可

在成長過程中,孩子會遇到各種開心或難過的事情,也會因此產生豐富的情感體驗。比如,當他看到同伴穿了今年最流行的運動鞋時,可能會羨慕;
當同桌得到了老師的表揚時,他可能會嫉妒……由于孩子是第一次體會到這種情感,可能會感覺手足無措,擔心自己變壞了。

如果家長這時敏銳地察覺到孩子的變化,及時指導孩子,讓孩子明白這些情感體驗是正常的、可以被理解的,孩子會心里踏實很多。否則,孩子有可能認為自己邪惡,并因此討厭自己。

家長可以這樣對孩子說——

“寵物狗死了,你可以傷心難過。讓我們一起懷念它吧。我會一直陪著你。”

“你支持的球隊輸了,你感到失落再正常不過了。當事情沒有按照我們希望的那樣發展時,我們都會難過?!?/p>

“我理解你為什么生氣,這件事發生在你身上實在是不太公平了?!?/p>

第三,情感教育

所謂“情感教育”,就是當孩子遇到情感困惑時,家長要及時給予幫助,這樣不僅有助于孩子正確識別情緒傳達的信息,還能引導孩子化情緒為力量,思考下一步該怎么做。

家長可以這樣對孩子說——

“你很傷心,我能從你臉上的表情看出來。我們談談吧,這樣我能更好地了解發生了什么事。把事情說出來后,你可能會感覺輕松些。放心,我會為你保密。”

“我知道你對這件事抱有很大的希望。當事情沒有按照我們希望的那樣發展時,每個人都會感覺失望。所以,你現在有這種感覺是很正常的。但是你要知道,這些難過的感覺總會過去,我們只需要給它一點時間?!?/p>

“我知道你很生氣,如果這種事發生在我身上,我也會生氣的。但我們可以將憤怒化為力量,一起商量商量接下來應該做點什么。”

被家長關注和認可的孩子,內心會很富足——比物質上的富足更有價值的那種富足。同時,這樣的孩子心理韌性會更強,不會輕易被困難打倒,而且往往能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

【編輯:陳彤】

猜你喜歡小童親子同桌我的新同桌小學生(看圖說畫)(2020年12期)2021-01-07歌頌偉大的新時代戲劇之家(2020年19期)2020-07-04換同桌兒童故事畫報(2020年1期)2020-04-21頑皮小童風采童裝(2017年8期)2017-09-15羨慕我同桌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2016年9期)2016-05-14不放刺爆笑show(2015年11期)2015-12-17親子臉幼兒時代·故事媽媽(2004年5期)2004-08-25親子臉幼兒時代·故事媽媽(2004年7期)2004-08-25親子臉幼兒時代·故事媽媽(2004年8期)2004-08-25親子臉幼兒時代·故事媽媽(2004年6期)2004-08-25

推薦訪問:我是 全班 最富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