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廣義的課程指學校為實現培養目標而選擇的教育內容及其進程的總和。課程力指包括班主任為學生量身研發課程在內的一系列能力。班主任可以從學科融合、內容重構、資源整合等方面研發課程,通過課程的創新使教室成為匯聚美好事物的中心。
【關鍵詞】課程力;
班級文化;
教育生活
【中圖分類號】G451.6?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3)21-0047-03
【作者簡介】王曉波,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人民路小學(江蘇常州,213100)副校長,高級教師,常州市特級班主任。
一、課程和課程力
課程(Curriculum)一詞是從拉丁詞“Currere”派生出來的,意為“跑道”(Race-course),也有“沿著跑道奔跑”的意思,轉義為教育上的術語,意味著學習者學習的路線。由此可以對課程進行如下定義:狹義的課程是指一門學科、一組學科和一組教材;
廣義的課程則是指學校為實現培養目標而選擇的教育內容及其進程的總和。在北京十一學校前校長李希貴看來,課程是一種個性化的“跑道”,不同學生應該有不同的跑道,而課程的獨特價值正是體現在其尊重每一個學生不一樣的成長方式。新教育實驗發起人朱永新教授認為,如果把此刻的教育作為我們教育的“起點”,那么“教育目的”就是一個終點或階段性終點,而課程就是指那段在起點和終點之間的道路,當然,道路兩旁的風景,道路上發生的故事都是課程的一部分。也就是說,課程強調的是“每個人”不同的成長方式,關注的是教育的過程和體驗。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本文所論及的課程是廣義的課程。
那么,什么是課程力?鐘發全老師在《課程力,成就卓越教師》一書中這么詮釋:課程力,廣義上是指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
狹義上是指教師的課程建設能力,包括課程組織力、實施能力、評鑒能力、選擇能力、設計能力和開發能力,是教師基于課程的生產力的總和,以及基于課程的生產方法和生產方式的總和。對于班主任而言,課程力指的是為學生量身研發課程、組織課程、執行課程的能力,本文重點討論研發課程的能力。
二、班主任如何研發課程
班主任要研發班本課程,應基于“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價值引領,在執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的基礎上進行二次開發和新的整合創造,通過創新課程使教室成為匯聚美好事物的中心。班主任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帶領學生經歷體驗、合作探究,建立知識與世界、與自我的內在聯系,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轉化為智慧,從而使師生生命更加豐盈。
1.學科融合
作為班主任,除了所教學科外,往往還兼任勞動、道德與法治、綜合實踐、主題班會等課程的教學。即使學校在課務安排中并沒有考慮到這點,為了學生全面完整的發展,班主任也可以向學校提出,主動申請執教,為實現學科融合打下基礎。如湖北省武昌實驗小學徐莉將道德與法治學科中的《工農業與我們的生活》一課同科學學科中的《食物與營養》一課有機融合,將主題整合為:我們如何看待除草和殺蟲?如何看待對稻米的精加工?這兩個問題在兩門學科的教材中沒有進行深入的探討。不難發現,對于學生而言,真正有意義的恰恰是通過對兩個問題的追問去回答“我們如何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并對當下農業生產方式以及現代文明進行反思,對人際關系的理解和進行道德重建的意愿及努力。
2.內容重構
如何把活動和學科教學融合?北京十一學校借助“狂歡節”豐富語文教學的形式,將活動與語文教學相融合,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效。每年的學校“狂歡節”就是一次語文學習的契機,各個年級的教師和學生一起裝扮,并設計成作品在舞臺上進行展示。如原本教學“俠義文學”時,教師是從《史記》《漢書》以及唐傳奇、清人筆記里選擇若干“俠義任務”讓學生進行批注閱讀、發現問題,接著教師組織小組討論并進行講解,從而讓學生體會中國傳統俠義精神。整個過程以教師為主導,學生參與較為被動。但當語文教學和“狂歡節”相結合,語文教學成了一種“狂歡”任務,學生學習就有了主動探究的意味,他們必須大量且深入地閱讀俠義文學,深刻研究并理解人物角色,才能完成“狂歡節”的任務:將教師裝扮成一位俠義人物。學生在教師精心設計的課程中暢然遨游,不知不覺間掌握了學習內容,這就是課程的妙處。
3.資源整合
除了教師之外,學生、家長及社區專業人士也能夠作為課程設計者、組織者和實施者,擔負課程研發、組織、實施和評價的任務,完成重組課程資源、確定主題、設計活動方案、執行方案、進行活動反思、總結的全過程。比如,首都師范大學附屬小學的郭麗萍老師和她的同事設計了8個課時的“紫禁城課程”,其中6個課時在室內,主要采用角色扮演、互動游戲、小組討論、講故事等形式進行,2個課時在校外進行實地考察、詩歌創作等。整個課程不僅僅是引導學生認識紫禁城,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學會欣賞中國建筑,理解建筑所蘊含的中國文化,激發學生對中國建筑的興趣,對中國文化的熱愛與自信;
引導學生思考個人與群體的關系;
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意識到大自然的現象可以包含各種祝福和愿望,可以變成見得到的關懷。
三、班主任如何提升課程力
班主任研發課程的能力,歸根結底是一種創造力,需要行動,才能喚醒。
1.強烈的課程意識
一直以來,作為教師的我們只是課程的實施者,很少去想要成為課程的開發者、設計者、組織者等。作為班主任,應該明確課程對于學生成長的意義,應該清晰地認識到“教室是離學生生命最近的地方”,當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甚至是校本課程都不能較好地解決學生的“個性”問題時,就應該讓自己成為一個課程的開發者和設計者,從被動的課程實施者走向主動的課程研發者。例如,新教育榜樣教師常麗華老師開發了“在農歷的天空下”課程,錢鋒老師開發了“萬物啟蒙”課程。
2.認真研究學生的需求
班主任作為課程的研發者、設計者,應清晰地認識到課程的主體是學生,課程的出發點就是為了確保每個學生的生命旅程是一個情感、道德的認知過程。只有從學生的角度理解課程,才有可能篩選出符合學生身心規律的課程資源,才有可能研發出實現知識、生活與生命共鳴的課程。課程中最有價值的不是知識,而是能力。只有共鳴發生之際,才是課程卓越之時。另外,課程設計還要遵循一個原則,即李希貴校長所說的“頂天立地”。上頂國家標準,下立學生需求;
既追求學生人格的健全培養,又立在學生的知識能力;
既頂在最優秀的學生,又立在落后的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收獲成長的課程,就是頂天立地的課程。
3.增強與生活的聯結
真正的學習是發生在日常生活之中的,而且每一次新的學習產生的長期影響,都取決于這次學習與我們周圍世界的關系。對于班主任而言,一朵花、一株草、一棵樹、一個人、一處建筑、一次事件……都可以成為課程。如田老師利用廣闊的田野和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資源,以稻米為載體,開發了一系列“稻米課程”。他和家長們在非遺傳承人的指導下,帶著學生翻耕土地、孕育秧苗、播種、收割,經歷了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過程,也讓學生感知生命的奇妙。班主任作為學生的指路人,應該有“引萬物入課程,以世界為教師”的氣度,把教室變成博物館、圖書館、展廳……把教室搬進博物館、圖書館、展廳,引發學生經歷知識與生活、生命的深刻共鳴。
朱永新教授說,如果把教室比作河道的話,課程則是水流,兩者相得益彰時,才會有教育的精彩涌現。有了水流的滋養,教室才會煥發出勃勃生命力,若水流干涸,則精心布置的教室也會成為禁錮生命發展的牢籠。在我看來,作為班主任,應該有“我就是課程”的胸懷和氣魄,認真理解課程、理解學生,積極地整合課程資源,用心地從一次次小的學科重建、一個個小的課程綜合開始,把自己作為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主動研發卓越的課程,讓師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參考文獻】
[1]徐莉.未來課程想象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2]鐘發全,謝玥芝.課程力:成就卓越教師[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
[3]朱永新.新教育年度主報告[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4.
[4]郭麗萍.一間小教室,十個大行動[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6.
見習編輯:徐緣緣
猜你喜歡班級文化班級文化建設要注重“三化”教學月刊·小學綜合(2016年12期)2017-01-04建設班級文化,增效班級管理文教資料(2016年20期)2016-11-07班級管理問題與應對策略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班級文化建設在班級管理中的重要性考試周刊(2016年71期)2016-09-20構建高中特色班級文化考試周刊(2016年63期)2016-08-15創建優秀班級文化提升中職生素養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10期)2016-05-07獨立學院班級文化建設探索與實踐科教導刊(2016年9期)2016-04-21淺議班級文化建設考試周刊(2016年14期)2016-03-25班級勃發成長,文化浸潤生命考試周刊(2016年9期)2016-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