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俱杯规则-虎牙直播-比利亚vs西班牙人-德国杯|www.cnyhmy.com

高職院校特色職業教育文化的培育原則、要素與路徑

時間:2023-07-16 09:00:03 來源:網友投稿

一般情況下,辦學特色代表著一所高職院校的職業教育文化特色,職業教育特色發展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客觀要求。在國家“雙高計劃”推動下,高職院校去低質量、同質化發展節奏加快,提倡高質量、特色化發展趨勢明顯,貴州省高職院校也面臨這一改革現狀。本文從辦學特色與職業教育文化培育的關系入手,以貴州高職教育為例,探索高職院校特色職業教育文化的培育原則、要素與路徑,為區域特色職業教育文化的培育提供一種視角。

當前,我們學習借鑒的職業教育模式如德國的“雙元制”模式和日本的“產學研合作”模式等,其實質是一種文化輸出。如是,我們提出了“文化自信”。而職業教育文化的自信,顯得尤為突出。

1 中國特色與特色職業教育文化

中國職業教育文化的自信,首先應該在教育領域獲得認可,即與普通教育平等。2021年2月13日,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職教20條)開篇明確寫道:“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這是職業教育文化自信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在國際上確立中國職業教育文化自信。職教20條進一步明確:“啟動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等職業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建設一批引領改革、支撐發展、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職業學校和骨干專業(群)。”這是國家頂層設計關于職業教育“雙高計劃”的表述,體現的就是中國職業教育的自信自強。這里的“中國特色”有兩層意思:一是相較于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高等職業教育而言,中國的高等職業教育應該具有也必須要有“中國特色”,是“中國式”的發展路子,而不是照抄照搬某一成功模式;
二是國內各高等職業院校和各專業也要有“中國特色”,換言之就是要有自身辦學特色,而不是簡單模仿和復制。

區域職業教育文化應該要也必須要走特色發展之路。“職業教育文化源于職業文化、超越職業文化”“職業是職業教育的邏輯起點,職業文化決定了職業教育文化的特性和核心內容。[1]”職業教育文化在內涵和形態上區別于職業文化,具體說是對職業文化的總結、歸納、提煉,最終轉化為可以在職業教育場所實施的人才培養目標、模式、課程、教法、評價等。

2 培育特色職教文化的原則

職業教育文化培育的主觀干預因素有三個:國家的、區域的、職業院校自身的。這三個因素在一定意義上也成為職業院校培育特色職教文化的基本原則。

2.1 國家原則

我國的國家制度決定了,中央領導集體和國家大政方針是國家層面職業教育文化生成的最高指導,是所有職業院校都必須遵循的根本原則。特別是黨的十九大以來,***總書記關于職業教育發展的相關論述、指示批示以及中央、國務院關于指導職業教育發展的相關法律、文件。如2019年《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2021年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2022年修訂版《職業教育法》等。

2.2 區域原則

職業教育必須要與區域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相適應,這是培育職業教育文化的區域原則(這里的區域一般指省、市、自治區以及經濟文化相關度依存度很高的地區),也是核心原則。就貴州而言,“十四五”期間出臺了《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特色教育強省實施綱要(2018-2027 年)》《貴州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工作報告》《貴州省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O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2022年度“技能貴州”行動實施方案》等。

2.3 職業院校個性化發展原則

同一區域往往有幾十甚至上百所職業院校,能否在“大同”的環境下發展好“存異”顯得尤為重要。職業院校個性化發展原則,是培育特色職業教育文化最具體的原則,這一原則最直接的體現就是院校發展規劃。院校發展規劃主要以區域原則(省市一級)為依據,結合院校實際,突出特色和亮點,做強做優專業建設,樹立院校品牌形象。

3 特色職教文化的培育要素

這里的特色職業教育文化是基于區域職教集團和職業院校個體而言的,而非國家層面的共性要求。既是特色,自然應該區別于其他職教集團或職業院校,避免同質化和單一化。就貴州來說,應考慮以下要素:

3.1 工匠精神要素

職業教育是民生教育,也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有靈魂的,這個靈魂就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培育職業教育文化的核心要素。2016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要弘揚工匠精神,“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貴州因其獨特地域文化和地方經濟產業結構,長期以來形成了獨具特點的黔匠。黔匠具有工匠精神共性特征,又區別于其他工匠。由此形成的“黔匠精神”具有獨特內涵,集中體現在四個字上:稀、奇、古、怪。可以說,黔匠精神是貴州職業院校培育特色職業教育文化的“靈魂”。

3.2 區域經濟產業要素

根據省十四五發展規劃,貴州最具特色的支柱性經濟產業就是以茶、中藥、菌、辣椒為代表的農業產業,以及以基礎能源產業、清潔高效電力產業、優質煙酒產業、生態特色食品產業、大數據電子信息產業、健康醫藥產業為代表的工業。職業教育文化源于職業文化而又高于職業文化,因此在培育職業教育文化過程中,必須要深入這些產業(企業)文化,并將之轉化為重要的教育教學資源,充分發揮它的職業文化育人功能。

3.3 區域歷史文化要素

貴州作為內陸欠發達省份,屬于多民族聚集、多種文化形態交織并存的地區。從原始的部落遺存到民間自然崇拜和原始宗教,從各民族文化體系的傳承到其各支系之間的千差萬別,從中原文化到荊楚文化、巴蜀文化、古越文化、滇文化乃至儒、釋、道、巫、儺等諸多文化元素,都包容并存。比較典型如夜郎文化、土司文化、紅色文化(遵義會議文化、長征文化等)、少數民族文化、陽明文化等。

3.4 專業(群)要素

專業(群)要素與區域經濟產業要素共同構成了職業教育文化的主體要素。一所學校的特色職業教育文化,很大程度上是以特色專業、重點專業為主要載體呈現的。而校園文化只是職業教育文化的一部分,甚至只是職業教育文化的某種外在表現形式。專業(群)是院校發展的根基,專業(群)的發展水平代表著院校的發展水平,這一點在國家“雙高計劃”和貴州省“雙高”院校創建上都得到了鮮明體現。專業(群)設置要緊扣區域經濟產業、歷史文化,對接好行業產業,為行業產業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技術、文化支持,形成行業產業文化與專業文化良性深入互動是職業教育文化培育的重要路徑。

3.5 創新要素

特色是相對的。一方面,特色職業教育文化的培育需要漫長的時間培育才能見成效、結碩果,而且在培育過程中,有的標準、要素、內容也應與時俱進,創新思維、方法與形式,及時調整、完善、轉換,方能煥發新的生機,特別是具有歷史傳承性的職業教育文化。另一方面,特色職業教育文化還受空間和環境制約,不同區域、不同環境、不同文化語境對同一職業教育文化的認知、理解也不盡相同,這在客觀上需要文化建設者發揮創造性轉化,才能打破地域空間制約。

4? 特色職教文化的培育路徑

4.1 扎根區域辦學,精準對位行業領域,深度融合校企(行)文化

貴州交通職業技術學院作為國家首批“雙高計劃”建設院校,它的辦學定位很明確:貴州處于“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兩大支撐帶的中間腹地,是連接長江經濟帶與珠江-西江經濟帶的紐帶,是“陸海新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據此,深度融合校企(行)文化,量身打造了“素質拓展強基、文化浸潤鑄魂、半軍事化管理健體”的育人工程,著力培養“自豪、自信、自強”的貴州交通人。銅仁職業技術學院圍繞銅仁地區的“農”字做文章,培育出“貼農惠農”文化,即念“農”字經、走“農”字路、創“農”字牌。貴州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圍繞“水”,培育出“以水潤德、澤被萬物”的潤澤文化,將大禹治水精神、李冰父子科學治水思想、新時代水利精神等育人元素融入到校園文化建設中。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根據雙龍航空港國家級臨空經濟示范區產業發展布局,通過與貴州航投集團、機場集團的耦合聯動,全力打造民航安全技術管理國家級高水平專業(群)。

4.2 依托本土資源,科學整合優勢特色,走小而全、小而精的路子

貴州是典型的多民族聚集地,歷史悠久,省內高原山地多,生態環境復雜,生物資源多樣性優勢突出,也是礦產資源大省,有很多有特色的小眾的本土資源,“黔貨”整體呈現出“稀、奇、古、怪”[2]的特征,其實黔地文化也大體相同。貴州高職院校可以依托依托本土資源,科學整合優勢特色,走小而精、小而全的路子。比如國家“雙高計劃”建設院校銅仁職業技術學院,重點打造的特色專業(群)分別為畜牧獸醫(山地現代農牧技術)專業群與藥品生產技術(中獸藥生產技術)專業群;
貴州黔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依托綠茶“都勻毛尖”,重點打造茶樹栽培與茶葉加工專業(群);
遵義職業技術學院依托本土特色資源“辣椒”“竹子”,著力建設園藝技術相關專業(群);
的獨特資源優勢,著力培育支撐遵義辣椒產業發展專業人才,圍繞特色產業竹子,遵義醫藥高等專科學校“立足遵義、服務貴州、服務大健康產業”,銜接黔北生物醫藥和康養產業集群,在中醫藥和護理專業方面有特色有亮點。

4.3 優化師資結構,培育雙師型教師,做好現代“學徒制”文章

培育特色職業教育文化關鍵在人,特別是相關教師和師傅。從校企合作到政校企合作,再到校企融合、產教融合、產學研結合,始終有一個因素很突出,那就是企業的“師傅”(技師、技術能手、工程師、大師等)。普通高等院校強調“學高為師”,這里更強調“技高為師”。學校在跟企業行業的深入合作中,聘任一線師傅給學生上課、指導實踐,同時培養一批“雙師型”教師,把優秀的技術技能通過“傳、幫、帶”等途徑交給老師和學生,就地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如何才能成為優秀的建設者,這就需要優秀職業文化的“加持”,現代“學徒制”就是培育職業文化的重要抓手。

4.4 注重專業文化建設,將工匠精神融入課程體系

這里的專業文化不能等同于校園文化,比校園文化更純粹、更深厚,它是職業、行業、企業文化與專業辦學特色相融合的結果,是一個專業的文化底蘊之所在,也是一所學校被外界認可的支撐點,往往代表一所學校的某種精神。該專業將這“八大精神”融入到了課程體系,讓特色職業教育文化進課堂、進頭腦,達到全方位全過程育人。黔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形成了以軍旅文化紀律育人為底色的“七個育人”文化,即“紅色文化基因育人、工匠精神操守育人、傳統文化滋養育人、民族文化和諧育人、軍旅文化紀律育人、生態文化山水育人、典型標桿示范育人。”另外,從外界對一所學校的簡稱上也能看出特色職業教育文化的“影子”,如“交職院”“水校”“輕工職院”“康養大學”“幼師”等,這些稱謂中就有鮮明的“專業”字眼,層面說明它們的特色職業教育文化深入人心,是成功的。

引用

[1] 孫善學.現代職業教育的文化認同[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17(18):28-32.

作者簡介:施波(1986—),男,貴州盤州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就職于貴陽職業技術學院。

猜你喜歡貴州培育育人文化育人的多維審視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前行譜新篇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貴州,有多美鄉村地理(2019年2期)2019-11-16沉醉貴州鄉村地理(2018年3期)2018-11-06多彩的貴州 多彩的茶貴茶(2018年6期)2018-05-30我與貴州茶一起貴茶(2018年6期)2018-05-30第十二道 共同的敵人少年文藝·開心閱讀作文(2018年4期)2018-05-02未來或可培育無味榴蓮科學大眾(中學)(2018年2期)2018-02-01念好"四部經"培育生力軍中國火炬(2014年3期)2014-07-24“珠”育人發明與創新(2013年29期)2013-03-11

推薦訪問:職業教育 培育 路徑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