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源
隨著我國與國外交往的日益增加,對學校的英語教學更加重視,發展兒童和青少年的閱讀能力,培養他們的閱讀習慣和閱讀體驗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如今閱讀教學目標正逐漸從傳統的培養閱讀能力向培養閱讀素養轉變。根據王薔(2015)提出的全國中小學生外語閱讀素養發展目標理論框架,閱讀素養主要由閱讀能力和閱讀品格兩大要素組成。其中,閱讀品格包括閱讀習慣和閱讀體驗。閱讀習慣又包含閱讀行為、閱讀頻率和閱讀量;
閱讀體驗又包括閱讀態度、閱讀興趣和自我評估。閱讀品格強調為不同目的而讀,為成為積極的公民和終身學習者而讀。雖然近年來英語閱讀教育逐漸受到學校的重視,但長期以來受教學評價的導向、課時安排的限制和多樣化的家庭構成等因素的影響,對學生的閱讀習慣、閱讀體驗的研究并不深入。《中國中小學生英語分級閱讀標準(實驗稿)》(2016年版)提出,閱讀能力和閱讀品格相輔相成,閱讀能力是閱讀品格的基礎。閱讀品格是保持閱讀能力不斷發展的支撐,反過來閱讀能力又有助于閱讀品格的養成。閱讀品格越高,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空間就越大,發展速度就越快(范海祥2016)。本研究以前瞻性項目與校本課程為依托,以學校Find課堂和智慧課堂為載體,以課內課外一體化閱讀為路徑,開展一系列相關教學活動,以培育學生良好的閱讀品格。
英語閱讀是培養學生對英語語言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鑒賞能力等方面的綜合訓練(陳晶晶2021),是初中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考英語試題中,閱讀理解題占較大比重,培養學生的閱讀品格和閱讀能力對提高其英語水平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主題意義的英語閱讀教學是圍繞某一主題組織的閱讀教學,將主題與人文歷史、風土人情和日常生活有機聯系(杜欣欣 2021),使學生在閱讀時既理解語言的本質,又理解教材內容的意義,幫助其有效掌握教材中的語言知識和內容,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通過閱讀品格的培育,最終達到閱讀教學目標。
(一)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教師基于主題意義開展英語閱讀教學,為學生提煉主題語境或主題范圍,引導其充分挖掘閱讀內容的主題含義及承載的文化信息,整合語言知識與閱讀技能,將其注意力向閱讀質量及閱讀理解方面集中,同時明確閱讀目標,培養其自主閱讀行為,不斷增加閱讀頻率和閱讀量,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二)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體驗
基于主題意義的英語閱讀,將教材內容與歷史、實際生活和地理環境等進行聯系,實現文本意思與表達形式的相互交融,加深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和掌握(杜欣欣 2021),開闊其閱讀視野,促進其持自覺閱讀的態度,提高其閱讀興趣和對閱讀的自我欣賞,不斷豐富其閱讀體驗。
(一)學生閱讀行為欠佳,閱讀頻率和閱讀量不足
開展主題意義閱讀教學只有采取有效的方式,才能幫助學生掌握閱讀技巧,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許多教師的教學方式單一,局限于對閱讀內容中詞匯和語法的解釋,注重語音的引導,沒有幫助學生拓展閱讀內容的文化背景,沒有深入研究閱讀內容蘊含的主題意義和內涵,導致其閱讀行為欠佳、閱讀頻率和閱讀量不足,難以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二)學生閱讀態度欠佳,缺乏閱讀興趣和對閱讀的自我欣賞
部分教師對新課標中主題意義的英語閱讀內涵及要求缺乏深入研究,表現在閱讀課前準備不充分,缺乏對主題意義的挖掘與探究,常常按教學進度進行教學(教育部 2020);
不能將閱讀內容與主題意義有機聯系,缺乏對學生閱讀態度與閱讀興趣的培養,導致其不能自覺進行閱讀,閱讀興趣不濃厚,常常缺少對閱讀的自我欣賞,難以形成良好的閱讀體驗。
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在身體形態發生顯著變化的同時,心理狀態也在產生相應變化,他們具有的知識經驗、心理品質等方面依然帶有兒童的特征,但抽象邏輯思維仍占主導地位。因此,處于初中階段的學生能夠運用邏輯推理解決閱讀中的一些問題。基于此,主題意義下指向英語閱讀品格培育的閱讀教材選用要符合以下原則。
(一)適切性原則
基于主題意義的閱讀材料要貼合學生的實際認知,主題要凸顯與學生知曉或經點撥后能理解的人文歷史、風土人情、現代社會工作和日常生活的關聯,以激發其對主題意義探究的興趣,引導其在真實的語境中完成對主題意義的深度探究(張艷華2021)。閱讀材料應基于教學目標,能開闊學生的視野,便于構建遞進式閱讀教學。教師應從學生的理解力和積累的英語詞匯出發,匹配相關的閱讀內容(陳晶晶 2021);
選擇具有清晰的結構脈絡、邏輯關系緊密的材料。即使閱讀材料中有較多的書面詞匯、復雜的專有名詞詞匯及一些較長的描述性詞匯和表達復雜、抽象概念的詞匯,只要篇章結構脈絡清晰,教師在授課時就能通過有意識地突出結構,幫助學生形成結構意識,使其在體會閱讀樂趣的同時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二)主題性原則
基于主題意義選用的英語閱讀材料的主題性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考量要素。梅德明、王薔(2008)認為,主題是圍繞人們生活、學習和工作相關的某一范圍展開的話題類別。所在學校曾經梳理過譯林版英語教材的單元話題,并給出相關主題的推薦素材,如譯林版英語教材7B Unit 3 Welcome to Sunshine Town是“介紹家鄉”的話題,隸屬“人與社會”的話題語境,在閱讀教學時,教師可拓寬選材的范圍,統整常州Bright up公眾號,常州某雙語學校高二學生撰寫的常州名人部分和Wikipedia等其他部分,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本土文化的主題閱讀材料,幫助學生拓寬信息搜索渠道,形成良好的閱讀體驗。
(三)真實性原則
主題意義下的閱讀教學強調知識與現實生活或真實世界的聯系,關注抽象的間接知識與學生生活世界的緊密聯系,即閱讀材料要回歸現實生活,讓其能從現實生活的實際感悟、體驗、理解教學內容,便于其掌握閱讀內容,提高閱讀體驗。例如,所在學校選用譯林版英語教材7B Unit 3 Welcome to Sunshine Town。Sunshine Town是一個虛擬的城鎮,學生較難產生真實的同頻感受。教師在教學時可圍繞單元主題,將主題與家鄉常州市有機聯系起來,以本土情懷為出發點,以真實交際情境為背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根據國家標準,做好英語閱讀品格培育的頂層設計
學校根據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提出的全國中小學生外語閱讀素養發展目標理論框架、《中國中小學生英語分級閱讀標準(實驗稿)》和《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的精神,認真做好主題意義下指向英語閱讀品格培育的頂層設計。借助所在學校英語教研組李亞男和曹志娟名師工作室進行高位引領,嚴格把握英語閱讀品格培育方向,從教材的選擇、集體備課(如何將主題與人文歷史、當地的風土人情和日常生活有機聯系)、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方面進行全面質控,前瞻性地統籌主題意義下指向英語閱讀教學需要配置的軟硬件設施和人員配備。
(二)關注語篇類型,構建學生形式圖示和語篇意識
以譯林版初中《英語》7B Unit 3 Welcome to Sunshine Town為例,教師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先引導學生關注文章的來源和出處,接著帶領其快速瀏覽文章,為語篇選擇合適的副標題,利用標題幫助其構成形式圖示。至此,這個帶有文章副標題的結構圖在后續可多次復現,強化學生對語篇結構的把握,也為其后續閱讀類似語篇提供很好的遷移范本。
(三)深挖教材內容,提升學生的分析能力與推理能力
分析能力與推理能力是學生能夠區分閱讀材料中事實和觀點的一種能力,而推理能力則是其基于已知信息加以合理推斷,形成自己觀點的能力。在教學時,教師先提出常州何時得名的問題,然后引導學生從公元589年和歷史長河圖中推斷出常州得名于隋朝。接著,教師提問:“常州和南京,哪個城市的歷史更長?”大部分學生一開始的答案是南京。在交流、討論的過程中,有的學生改變了自己的想法,主要是根據剛剛閱讀的信息進行合理推斷,形成自己新的觀點。
(四)創設深度問題,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
程曉堂(2020)提出,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關鍵在于教師的認識和實踐能力。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從常州以前有沒有恐龍的問題反問學生,引導其意識到“無中生有”是源于常州人的創造力。Creative是常州人的特質,這種深度問題指向的是學生創造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的形成。這些思維的形成能夠不斷提升學生對客觀世界和自身的認識,豐富他們的閱讀體驗。
(五)引入多模態語篇,提升學生“看”的解碼能力
語篇Welcome to Sunshine Town的單詞量大,詞匯難度高,如何掃清新單詞對學生造成的理解障礙?教師在教學時可引入多模態語篇。在講述做麻糕的過程時,教師引入一段視頻,并截取6張圖片,分別對應6個制作環節,巧妙地寓教于“看”,讓學生主動觀察、判斷多模態信息,從中感知、認知,并作出思維反應,構建詞匯意義。
(六)注重任務驅動,鼓勵學生廣泛閱讀
任務驅動型教學策略指在閱讀教學中以任務驅動為出發點,為學生的課外閱讀提供驅動力。教師在課堂最后布置了現實性很強的任務,要求學生挑選喜歡的常州主題文化內容,完成一份report。為了完成這個主題一致的任務,學生必須閱讀以常州主題為中心,以自己認知能力為半徑的更多素材,遵循“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原則,采取多種方式多讀,增加閱讀量,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而提升閱讀品格。
(七)注重學科融合,積極達成教學目標
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本堂關于常州本土文化的英語閱讀課須融合中國歷史、常州地理、語文古詩詞等多學科知識,形成多學科知識的融通,最終達成教學目標。語言知識是解碼能力和閱讀理解的基礎,而文化意識、其他學科的背景知識又是對語言知識的有力補充,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提取信息和理解教材內容。這堂課的融合很好地構建了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使其明白了自身的使命擔當。同時,閱讀給學生帶來了強烈的自豪感,使其提升了閱讀體驗。
綜上所述,主題意義下指向英語閱讀品格培育,對閱讀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深刻認識閱讀教學的目的,把握閱讀教學的內涵,將主題與人文歷史、風土人情和日常生活有機聯系,從單一關注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轉向培養其閱讀素養,特別要關注其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和形成良好的閱讀體驗,使其閱讀能力和閱讀品格在良性循環中相互促進,最終形成良好的閱讀素養。
猜你喜歡常州品格意義一件有意義的事新少年(2022年9期)2022-09-17常州的早晨小讀者之友(2022年4期)2022-05-20有意義的一天小天使·一年級語數英綜合(2020年6期)2020-12-16《中華品格童話故事》少年漫畫(藝術創想)(2020年6期)2020-10-23《中華品格童話故事》少年漫畫(藝術創想)(2020年4期)2020-08-24《中華品格童話故事》讀友·少年文學(清雅版)(2020年2期)2020-06-15《中華品格童話故事》讀友·少年文學(清雅版)(2020年1期)2020-05-20生之意義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常州非遺 燦爛多彩華人時刊(2019年19期)2020-01-06詩里有你北極光(2014年8期)2015-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