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俱杯规则-虎牙直播-比利亚vs西班牙人-德国杯|www.cnyhmy.com

慢就業現象及其成因探析

時間:2023-07-13 19:30:03 來源:網友投稿

□ 廖 鋒 袁玲玲

受高等教育普及化、國際經貿環境不確定性因素增多、經濟社會轉型縱向深化等因素的疊加影響,結構性就業矛盾更加突出,畢業生穩就業工作面臨較大壓力。與此同時,Z 世代“多元化”的特性在其擇業中彰顯,其中慢就業作為大學生一種新型擇業觀愈加明顯且不斷蔓延,已逐漸成為畢業生就業問題的焦點之一。[1-2]

慢就業這一現象所呈現出來的發展態勢及其成因背后所反映的社會問題值得我們關注和思考。睿新中科于2021年9月至2022年1月開展了高校2021 屆畢業生就業情況問卷調研,聚焦高校2021 屆畢業生慢就業群體(即畢業半年內處于未就業狀態),了解高校畢業生慢就業選擇原因、就業形勢特點等方面的情況。本次問卷調查共收回有效問卷17 040 份,覆蓋14 個省區市的55 所高校,其中高職(專科)院校15 所、普通本科院校29 所、“雙一流”高校11 所。從樣本的性別和學歷層次構成來看,男生占37.42%,女生占62.58%;
專科生占11.67%,本科生占81.93%,研究生占6.40%,其中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專業學科覆蓋了工學、管理學、文學等12 個學科類別,專科生專業學科覆蓋了教育與體育大類、醫療衛生大類、財經商貿大類等18 個專業大類。

(一)慢就業五大類別

根據去向規劃慢就業群體目前分為繼續深造型[升學或出國(境)]、考公或考編型(參加公務員或事業單位等公招考試)、擬創業或擬入伍型、求職待就業型(正在找工作或準備簽約中)、暫不就業型。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普及化深入推進,高校畢業生規模年年再創新高。然而,社會對畢業生的需求卻并未隨之快速增長,且經濟社會轉型發展對勞動力和人才的需求存在結構差異,大學生就業難的現象日益突出。同時,在家庭經濟支持、學生擇業心態(觀念)與市場學歷溢出等因素疊加影響下,“考研熱”“考公考編熱”逐漸在慢就業群體內部升溫。2021 屆慢就業群體類別集中于繼續深造型和考公考編型,兩者合計占比達76.15%;
其次為因未找到理想單位而處于求職待就業狀態,占比達16.07%(見圖1)。

圖1 2021 屆慢就業群體類別分布

(二)慢就業類型選擇存在學歷區別

專科畢業生以求職待就業型為主,繼續深造型次之;
本科畢業生以繼續深造型為主,考公考編型次之;
畢業研究生以考公考編型為主,求職待就業型次之(見圖2)。

圖2 2021 屆不同學歷層次畢業生慢就業類型分布

(三)慢就業類型選擇存在學科(專業類)區別

本科畢業生各學科門類慢就業類型以繼續深造型或考公考編型為主,其中哲學、醫學類超70%為繼續深造型,教育學、管理學類以考公考編型為主(見圖3)。

圖3 2021 屆各學科門類本科畢業生慢就業類型分布

專科畢業生各專業大類慢就業類型存在差異,土木建筑大類、教育與體育大類、食品藥品與糧食大類以繼續深造型為主;
農林牧漁大類以考公考編型、求職待就業型為主;
醫藥衛生大類、交通運輸大類、裝備制造大類、旅游大類、財經商貿大類、電子與信息大類以求職待就業型為主;
文化藝術大類以暫不就業型為主。此外,裝備制造大類專科生擬創業或擬入伍型占比較其他專業大類相對較高(見圖4)。

圖4 2021 屆各專業大類專科畢業生慢就業類型分布

按照畢業生目前就業意愿,將慢就業劃分為兩類,第一類為有就業意愿的慢就業,第二類為無就業意愿的慢就業。[3]其中有就業意愿的慢就業是畢業生被動慢就業,即求職待就業型;
無就業意愿的慢就業是畢業生主動選擇慢就業,這與發達國家“間隔年”情況相似,包含繼續深造型、考公考編型、擬創業或擬入伍型、暫不就業型。

通過對目前無就業意愿慢就業群體分析其在校期間或畢業時求職就業狀況發現,60.86%的繼續深造型、37.98%的考公考編型、34.93%的擬創業或擬入伍型、57.85%的暫不就業型畢業生表示“一直沒找工作,也沒有就業”,這部分畢業生是出于自身明確的職業規劃、自我發展期待與價值追求而作出的理性選擇或者在找到心儀發展方向前主動選擇的慢就業。

有部分無就業意愿的慢就業群體在經歷過求職或者工作經歷后選擇了考研、考公、創業或者暫不就業,這種主動選擇慢就業也透露出理想未能實現的無奈。究其原因主要為:第一,高等教育普及化充分和市場化不足,供需兩端存在行業、地域和崗位技能等因素錯配,加之國內外就業大環境不確定性因素增多的疊加影響,就業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大學生優質就業難度加劇。第二,大學生群體對高質量就業的期待,如工作穩定、職業發展空間、自我價值實現、管理規范、收入增長潛力等;
而就業吸納主體中小微企業因應對風險能力差、末位淘汰用人機制等因素成為目前大學生的次優或再次優選擇,且在生存需求逐漸淡化下就業意愿不強,畢業生從而以“間隔年”形式選擇慢就業(見圖5)。

(一)“無業可就”(擇業過程中未接到錄用通知)與“有業不就”(擇業過程中獲得過單位錄用通知)并存

超70%求職待就業型群體均處于“有業不就”狀態,其中接到過2 家及以上單位錄用通知的占比超50%(見圖6)。

圖6 2021 屆求職待就業型畢業生獲得錄用通知數量分布

(二)無業可就群體具有學科(專業類別)特征

本研究無業可就群體學科特征主要為哲學(輩出率6.72)、教育學(輩出率2.00)、歷史學(輩出率1.73);
專科無業可就群體專業類別特征主要為醫藥衛生大類(輩出率2.42)、裝備制造大類(輩出率1.98)(見表1)。

表1 2021 屆無業可就類型畢業生學科(專業類)結構輩出率情況

(三)求職投入與收獲

被動選擇慢就業群體存在積極態度,投遞簡歷份數(平均投遞15.52 份)高于簽約就業群體(平均投遞11.43 份),且獲取面試機會次數(平均5.29 次)與簽約就業群體(平均5.24 次)相持平。而在擇業競爭力(錄用通知數量∶面試次數)方面,求職待就業型畢業生擇業競爭力(1∶2.80)低于簽約就業群體(1∶1.93),即面試投入轉化率有待提高(見圖7)。

圖7 2021 屆求職待就業型、簽約就業型畢業生求職投入與收獲分布

跟蹤監測未就業群體的現狀與擇業過程發現,無論是無就業意愿的慢就業還是有就業意愿的慢就業,無不反映出當代大學生對于更高質量就業的美好期待,如以儲備知識方式(升學深造)來提升擇業資本;
將工作穩定、職業發展空間、管理規范、收入增長潛力、興趣匹配、自我價值實現等單個或多個方面作為衡量高質量就業因素,從而選擇“考公考編”“有業不就”“擬創業或擬入伍”。

繼續深造型。當前新經濟時代對高質量人才的需求與優質就業壓力增加,大學生通過繼續學習方式以提高自身擇業資本與就業話語權,從而實現高質量就業。一種是將考研(專升本)作為價值追求且穩居擇業首選,此類備考族(即一直沒找工作)占比達60.86%;
一種是高質量就業期待未能實現而寄希望于學歷提升來增加擇業競爭力,從而實現理想就業,此類備考族[指有過求職(就業)經歷后擬升學群體]占比達39.14%。

考公考編型。面對嚴峻復雜的就業形勢,畢業生“求穩”心態日益凸顯,公共部門則以高穩定性、管理規范、政策傾斜和資源分配等特征成為大學生追求高質量就業的熱衷選擇。一種是將考公考編作為自我發展期待并始終朝此方向努力,此類考公考編族(即一直沒找工作)占比達37.98%;
一種是經歷過求職或者工作后選擇將考公考編作為追求高質量就業的方式,此類考公考編族占比達62.02%。

求職待就業型。一種是“有業不就”(占比達70.99%),此類群體有明確的目標,單位選擇會兼顧薪資福利、發展前景、興趣匹配、工作地點等多方因素,而因對高質量就業和理想單位的期待未能實現導致自身就業落實過程相對較慢。一種是“無業可就”(占比29.01%),此類群體具有學科(專業類)特征,歸因于專業供需兩端存在學歷、規模、地域、崗位技能等因素錯配,從而導致無業可就;
同時,此類群體擇業競爭力低,即求職投入(即擇業時間/簡歷投遞/參與面試等)相同狀態下所獲得的收獲低,這與畢業生職業規劃不清晰、對社會(就業領域)認知和能力儲備不夠充分或就業期望過高等方面有關。

擬創業或擬入伍型。擬創業即創業前期準備階段,畢業生在為實際創業做好充分評估或考察,從而為成功創業奠定基礎;
擬入伍即有應征入伍意向,畢業生準備投筆從戎,為實現“強軍夢”貢獻自己的力量。此類群體將參與創新創業活動或應征入伍作為實現自身理想與價值的途徑,這種積極性慢就業類型也是實現大學生高質量就業的重要途徑。

暫不就業型。一種是無就業意愿(即一直沒找工作),此類暫不就業群體占比達57.85%;
一種是經歷過求職或者工作后選擇暫不就業,占比達42.15%。究其原因主要為:①畢業生仍在尋求自身職業發展方向,希望在找到心儀發展方向前不被具體工作束縛,從而選擇暫不就業;
②因生存需求淡化或逃避求職壓力而就業意愿不強;
③因生活規劃、身體健康等方面而選擇暫不就業;
④因未找到滿意工作或高質量就業期待未實現而選擇暫不就業。

(一)求職成功阻礙因素

主要原因有:①實習/ 實踐經驗缺乏;
②就業信息獲取渠道窄;
③專業知識技能、求職技能(求職方法、線上求職等)不足;
④職業規劃不清晰;
⑤社會資本(關系網絡資源)缺乏;
⑥就業政策知悉度低;
⑦擇業市場中的性別歧視。

(二)最需提供的五項支持

主要原因有:①就業信息線上線下平臺的搭建與定向推送;
②求職技能的培訓與輔導;
③就業形勢與就業政策法規宣傳與講解;
④職業生涯規劃與指導;
⑤就業咨詢與心理輔導(見圖8、圖9)。

圖8 2021 屆求職待就業型、無業可就型畢業生求職阻礙分布

圖9 2021 屆求職待就業型、無業可就型畢業生希望獲得的幫助分布

總之,慢就業現象正在成為時代發展的產物,緩解這一現象不僅是大學生的事情,還需要國家、社會、高校等各方面的協作與努力,如構建“三位一體”聯動反饋機制;
多渠道推進就業市場建設;
加強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就業引導;
注重求職技能培訓與輔導等。

構建“三位一體”聯動反饋機制。“無業可就”群體具有學科(專業類)特征,本研集中于哲學(輩出率6.72),專科集中于醫藥衛生大類(輩出率2.42),這與專業供需兩端結構性錯配相關。高校應健全專業設置、建設和監測管理機制,增強專業建設與社會需求的良性互動,形成“招生—培養—就業”三位一體的聯動發展格局。如對報考率低、辦學效益低、就業質量差的專業建立退出機制;
根據區域經濟發展需求與專業診斷方案建立專業預警機制;
根據就業創業反饋推進專業課程體系、課程內容、人才培養方案等的調整與優化。此外,高校聯動反饋機制的建立不僅要關注畢業生畢業時“就業質量”,更應關注畢業生畢業后的“發展質量”,即應動態跟蹤監測畢業生畢業時、畢業1年或畢業后3~5年的去向落實與發展狀況,從而更加真實、客觀反映學生就業情況,進而為高校專業結構的調整、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化提供科學依據和建議。

多渠道推進就業市場建設。一是通過政策性崗位穩定就業“基本盤”,包括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地方國企等崗位招錄政策向高校應屆畢業生傾斜,推進碩士研究生、專升本升學擴招等。這對于意向考公考編、繼續深造群體而言是一種穩定性的政策保障,也為其實現更高質量就業提供了機會。二是引導高校畢業生赴城鄉社區等基層就業,讓服務國家需要、扎根基層成為大學生新的價值追求。這同時也需要建立健全基層就業流動政策、福利政策、職業指導等管理服務體系,從而實現由“吸引人才到基層就業”轉變為“為基層培養有意愿、有能力的優秀人才”。三是線上線下相結合,拓展市場性崗位。求職待就業型畢業生反饋最希望得到的支持為“提供更多的求職信息獲取渠道”(占比達56.84%),各省、市、高校應依托云平臺、就業信息網、地方高校聯合等多元渠道組織實施網絡招聘會(雙選會)、專場招聘會、重點幫扶群體招聘會等活動,并推廣運用“直播帶崗”“隔空送崗”等創新模式,開拓畢業生擇業渠道。同時,就業吸納主體——中小微企業在大學生就業市場中面臨招聘困境,高校應通過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的宣傳力度和招聘服務支持力度,提高其社會認知度和吸引力,從而為畢業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四是加強就業信息平臺建設,構建覆蓋就業管理、招聘服務、數據分析全過程的網上平臺。求職待就業型畢業生反饋希望得到“專業相關就業信息的定向推送”的占比達51.55%,高校應結合學生檔案(含學業信息、興趣愛好、發展意向等)與用人單位人才需求大數據,定向推送畢業生感興趣的崗位信息,有效提升人崗匹配效率與質量。

加強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就業引導。求職待就業型群體“有業不就”現象突出(占比達70.99%),“先就業后擇業”觀念引導任重道遠;
畢業生反饋因“職業規劃不清晰”而擇業受阻的占比分別為求職待就業型30.67%、無業可就型26.14%。基于此,高校應將職業生涯發展教育前置化、精細化,前置化是指讓學生盡早接觸職業生涯規劃的內容,及早制訂合理的學習計劃和發展目標,在考研、就業和創業等多種發展路徑中作出最優的選擇;
精細化是指將職業生涯發展按階段和學生自身去向規劃等進行細分,以便更有針對性地開展各類就業指導與咨詢活動等。同時,面對就業大環境的轉變,畢業生應認清形勢,樹立先就業后擇業觀念,并增強就業主體意識,基于自我認知和自我規劃基礎上,進入“快”規劃和“早”準備狀態,把“不就業”轉變為“好就業”。

注重求職技能培訓與輔導。求職待就業型畢業生擇業競爭力(1∶2.80)低于簽約就業群體(1∶1.93),即其面試投入轉化率有待提高;
求職待就業型畢業生反饋因“求職方法技巧缺乏”“線上求職經驗不足”而擇業受阻的占比分別為33.90%、29.91%。高校在構建涵蓋職業素養、職業技能和職業適應就業指導課程體系基礎上,應輔以多渠道、多形式的簡歷制作培訓、線上線下面試技巧培訓、行業領域認知培訓、對口單位情況介紹等,提升畢業生求職技能與擇業競爭力,從而實現由“難就業”到“就好業”的轉變。同時,針對慢就業群體不同類型,跟蹤監測其發展意向和就業難易情況,開展個性化的就業指導與幫扶,切實做好“離校不離心、服務不斷線”。

被動慢就業可能是無奈之舉,主動慢就業也是自己的選擇。考公、考研、就業或暫不就業,人生都是在抉擇、競爭與焦慮之中,作為大學生,只需努力做好當下,充分利用慢就業時機,做好知識與技能儲備,為自己實現更高質量就業、更美好生活追求夯實基礎。正如愛比克泰德所說,對于可控的事情要保持謹慎,對于不可控的事情要保持樂觀,人生只能做自己能力范圍內的事情,要接受這個事實,并且以樂觀的心,去應對這一切。

猜你喜歡比達意愿畢業生爆料者思維與智慧(2023年4期)2023-02-11健全機制增強農產品合格證開證意愿今日農業(2022年2期)2022-11-16傷心的畢業生英語文摘(2020年9期)2020-11-26你根本不知道,這屆畢業生有多難意林(2020年15期)2020-08-28一個沒什么才能的北大畢業生意林·全彩Color(2019年7期)2019-08-13充分尊重農民意愿 支持基層創新創造農村財務會計(2017年2期)2017-02-22淺談應用洛比達法則求不定式極限哈爾濱師范大學自然科學學報(2015年2期)2015-09-17最“叛逆”的畢業生創業家(2015年4期)2015-02-27國考“冷熱不均”的理性解讀民生周刊(2014年22期)2014-11-12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教育界·下旬(2014年5期)2014-06-30

推薦訪問:探析 成因 現象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