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俱杯规则-虎牙直播-比利亚vs西班牙人-德国杯|www.cnyhmy.com

河北省夏玉米水足跡時空演變特征及影響因子分析

時間:2023-07-13 17:05:02 來源:網友投稿

(遼寧師范大學 地理科學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9)

水資源作為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穩定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是農業穩定發展的必要因子,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水資源的支持。我國是農業用水較多的國家。據最新數據顯示,我國農業用水占社會總用水量的62.1%[1]。隨著人口增長和氣候不斷演變,國家各項水利工程投入巨大,我國農業用水需求有所緩解,但農業經營粗放、灌溉方式不健全等問題仍然存在。因此,合理分析作物用水組成和用水效率是急需解決的關鍵問題。水足跡作為區域農業水資源合理管理和評價的重要研究方法,為科學評價農業生產過程中水資源使用狀況提供了新視角[2]。通過對農作物生產水足跡研究,能夠清楚地反映出某一地區農業需水量狀況,并科學地指導區域水資源利用和調配情況,在農業發展和水資源管理方面理論和現實意義巨大。

目前國內外學者對于作物生產水足跡在農業方面的變化做了很多研究。國外學者對作物水足跡研究主要從全球或者國家角度展開。Chapagain等[3]在全球水稻背景下,對其水足跡測算評估,得出全球水稻生產的水足跡為784 km3/a,其中綠色水足跡(44%)和藍色水足跡(48%)占比幾乎相等。Garofalo 等[4]在氣候變化影響下,評估德國(大陸地區)和意大利(地中海地區)糧食產量和耗水量未來趨勢,分析不同旱作和灌溉條件下綠水足跡和總水足跡,得出德國和意大利作物生產效率平均增長22%和19%。在未來的預測中,作物用水量(綠色和藍色)將保持穩定。Govere 等[5]通過研究歷史氣候變化對津巴布韋冬小麥生產藍水足跡影響,得出1980—2000年間花期太陽輻射和7、8、9月份最高氣溫的耦合效應使小麥減產6.65%。氣候變化對作物需水量和小麥產量累積效應使藍水足跡增加4%。

中國國內學者對作物生產水足跡分析研究熱點主要是探討其影響因子,對其時空演變規律進行討論[6-8]。高海燕等[9]結合氣象因素與作物產量,對寧夏回族自治區2008—2017年主要農作物生產水足跡進行了時空分布及變化趨勢分析,得出研究期各地區綜合作物生產水足跡最大為吳忠市(15.58 m3/kg)、最小為固原市(8.21 m3/kg)。張沛等[10]通過對**1988—2015年近20種農作物生產水足跡計算,分析**農作物水足跡時空變化,揭示全疆范圍內農作物水足跡在28 a間總量增加了256%。崔克蓉等[11]對2001—2015年湖南省水稻生產水足跡的研究表明水稻水足跡在研究時段內呈下降態勢,農機動力、化肥投入、成災率是水足跡主要影響因素。張旭東等[12]在對影響玉米水足跡的17個因子進行顯著性分析后,對遼寧省玉米生產水足跡進行空間聚類,從而促進遼寧省玉米生產空間合理布局。

以往研究尺度較大,無法適應于具體研究區域;
其次,以往研究容易忽視灰水足跡在水足跡中重要作用,無法更加全面地反映作物全部耗水狀況,水環境污染問題考慮欠缺。同時,作為我國重要玉米產地之一,對河北省水足跡演變相關研究成果較少。因此,本文在參考相關研究成果基礎上,綜合灰水足跡對區域環境影響,對河北省區域范圍內水足跡演變進行探究。

隨著人們對糧食作物需求增加,我國玉米播種面積不斷增加[13]。河北省承擔著重要玉米生產任務,這意味著河北省業用水需求也在日益增長。目前河北省農業灌溉用水除了地表水以外,大多來自地下水,且存在超采現象嚴重問題。就2018年而言,河北省農業地下水開采量占全省地下水開采量的72.9%、占農業用水量的63.8%,在全國省份中均為第一[14]。綜合目前河北省農業用水形勢,本文通過對河北省2002—2018年夏玉米生產水足跡進行計算,探討其時空演變規律,分析了影響夏玉米生產水足跡因素,從而通過相應政策調整和多因子分析指導河北省農業水資源合理高效利用,優化夏玉米地域分布。

2.1 研究區概況

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下的河北省在我國華北地區,該省四季分明,降水年際變化大,雨量呈東南向西北逐漸遞減的空間分布趨勢。河北省是我國缺水農業大省,也是中國糧食和蔬菜的主產區,水資源量占全國的0.6%,其中農業用水量占總用水量的60%[15],糧食生產占全國的6%[14],是玉米主產地之一,播種面積和總產約居全國第六位[16]。近年來夏玉米在河北省農作物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其種植主要集中于河北省中南部地區,其他地區略有分布。不同氣候地形區夏玉米產量高低差異顯著,不同地區農業技術投入和田間管理措施也對夏玉米產量具有一定影響。因此,本文基于水足跡相關理論,對河北省玉米生產水足跡時空變化特征進行探究,并對其相關變化進行歸因分析,以期為調整河北省夏玉米種植結構和水資源合理有效利用。

2.2 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的河北省內2002—2019年相關氣象數據包括秦皇島、遵化、唐山等17個氣象站點(圖1)經緯度和海拔高程等地理數據,日平均氣溫、日最高氣溫、日最低氣溫、平均風速、日照時數及平均相對濕度來源于中國氣象數據網平臺(http:∥data.cma.cn)。農業統計數據出于《中國統計年鑒》和《河北省農村統計年鑒》,主要包括河北省夏玉米產量、播種面積和化肥施用量等。最后,作物相關數據當中,玉米生育期主要經歷了初始生長期、發育期、發育中期和全熟期幾個階段,6月16日—9月25日(6月中旬—9月下旬)全育期數據源于國家氣象科學數據中心。

圖1 河北省氣象站點分布Fig.1 Distribution of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Hebei Province

作物水足跡是指在整個生長過程中,某一作物每單位質量消耗的水資源量,主要由綠水足跡(WFgreen)、藍水足跡(WFblue)和灰水足跡(WFgray)三部分構成。此概念由荷蘭學者Hoekstra等[17-18]2011年提出,其具體的計算方法為

WFtotal=WFgreen+WFblue+WFgray。

(1)

式中:WFtotal為農作物生產水足跡(m3/t);
WFgreen為綠水足跡(m3/t);
WFblue為藍水足跡(m3/t);
WFgray為灰水足跡(m3/t)。

綠水足跡、藍水足跡與灰水足跡中,土壤中供植物生長利用的水為綠水,通常用有效降水量來表示;
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總和為藍水,通常用灌溉用水量來表示;
灰水消耗的水資源量主要是作物生育期內氮肥稀釋所產生[17]。綠水和藍水足跡的計算式為:

WFgreen=10ETgreen/Y;

(2)

WFblue=10ETblue/Y。

(3)

式中:ETgreen和ETblue分別為綠水和藍水的蒸散發值(mm);
Y為作物單位面積的產量(t/hm2),10為單位變換系數,將水深單位變換成單位面積水量(m3/hm2)來進行計算。

綠水和藍水的蒸散發值的計算式為:

ETgreen=min(ETc,Pe) ;

(4)

ETblue=max(0,ETc-Pe) 。

(5)

式中:ETc為調整后的農作物蒸散量;
Pe為作物生育期有效降水量的值,其計算參考美國農業部土壤保持局(USDA-SCS)提出的方法進行計算,即

式中:Pd為旬降水量(mm),即作物生長期內旬降水量之和。

農作物蒸散量通常指農作物在生長期間用于蒸發蒸騰的水資源量,大多采用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推薦的Penman-Monteith模型計算農作物蒸散量ET0。但采用該模型計算的蒸散量從氣候角度出發,不能夠具體地反映出農作物水量變化,因此又通過作物系數Kc來計算出調整后的農作物蒸散量ETc[19]。ET0、ETc的表達式分別為:

(7)

ETc=KcET0。

(8)

式中:Rn為凈輻射(MJ/m2·d);
G為土壤熱通量密度(MJ/(m2·d));
T為日平均溫度(℃);
u2為2 m高處風速(m/s);
es為飽和空氣水汽壓(kPa);
ea為空氣水汽壓(kPa);
Δ為飽和水汽壓-溫度曲線的梯度(kPa/℃);
γ為濕度計常數;
Gn、Gd為常數,在計算過程中分取值900和0.34。

灰足跡WFgray的計算式為

(9)

式中:AR為單位面積化肥施用量(kg/hm2);
α為氮肥淋溶率,一般取氮肥施用量的10%作為其淋溶率;
Cmax為最大污染物濃度(kg/m3),根據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發布的《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2017),氮元素單位質量濃度不得超過0.01 kg/L;
Cnat為收納水體的自然本底濃度,取值為0 kg/m3。

4.1 河北省夏玉米水足跡時間演變特征

根據水足跡計算公式可得,河北省夏玉米多年總水足跡平均值為759.03 m3/t。其中,綠水、藍水和灰水足跡多年平均值分別為494.77、68.57、195.4 m3/t。2002—2018年河北省夏玉米總水足跡時間演變情況見圖2、圖3。從圖2可看出,河北省夏玉米生產總水足跡以11.10 m3/t呈下降趨勢,這主要與河北省農業種植結構改變有關,糧食作物種植比重不斷減少,經濟作物種植比重在不斷增加[20]。其中,綠水足跡變化趨勢與總水足跡趨勢保持一致,綠水足跡的最大值出現在2004年,為608.25 m3/t,藍水足跡時間變化趨勢波動較大,2002年的最大值237.3 m3/t與2013年的最小值8.84 m3/t形成鮮明對比,灰水足跡變化波動幅度較小,整體以0.05 m3/t輕微下降,說明近年來化肥施用對河北省夏玉米污染程度逐年減少。圖3表明多年綠水足跡、灰水足跡和藍水足跡總體構成,其中綠水足跡占主要地位,其次是灰水足跡,占比最少的是藍水足跡,三者占比分別為65%、26%和9%,說明有效降水為夏玉米生長過程中的主要耗水,灰水足跡變化離不開化肥大量使用對農業面源污染的負作用。由圖2可以看出,整體趨勢來看,綠水足跡、藍水足跡和灰水足跡都以整體下降趨勢出現,藍水足跡變動趨勢最大,尤其是2002—2003年藍水足跡變化值最高達154.39 m3/t。

圖2 河北省夏玉米水足跡年際變化Fig.2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water footprint ofsummer maize in Hebei Province

圖3 河北省夏玉米多年水足跡構成Fig.3 Constitution of multi-year water footprint ofsummer maize in Hebei Province

圖4是河北省夏玉米綠水足跡、藍水足跡和灰水足跡2002—2018年變化趨勢。

圖4 河北省夏玉米綠水足跡、藍水足跡和灰水足跡年際變化Fig.4 Interannual changes of green water footprint,blue water footprint and grey water footprint ofsummer maize in Hebei Province

整體上綠水足跡在研究時段內以6.41 m3/t速率減少,其多年平均值可達494.77 m3/t,在總水足跡中所占比重高達65%,最大值出現在2004年,高達608.25 m3/t;
最小值出現在2014年,僅有411.47 m3/t。通過河北省夏玉米生育期數據對比發現,研究時段內蒸散量ETC與降水量呈現較大的波動,且二者在生育期內的數值相差不大,夏玉米綠水足跡與蒸散量ETC大致呈反向變動,與降水量數值變化基本一致,即該年降水量多,綠水足跡大;
反之,則綠水足跡小。其中,在2003—2005年、2010年、2013年等年份中夏玉米生產綠水足跡較高,這與向亮等[21]對于河北省降水時空分布及變化特征和劉增進等[22]對河北省干旱時空變化特征分析研究結果相一致。但在特殊年份(2006—2007年間),伴隨著蒸散量ETC與降水量減少,綠水足跡也相應減少。此外,夏玉米綠水足跡還與當年玉米產量緊密相關;
在2002年降水量僅僅只有207.17 mm時,夏玉米綠水足跡卻達到較高值,為515.5 m3/t,這與當年玉米單產值較低有關。

藍水足跡在2002—2018年間以4.64 m3/t速率減少,其減少速率小于綠水足跡,研究時段內波動起伏變化較大,其多年平均值為68.86 m3/t,在總水足跡中所占比重最少,只有9%;最大值出現在2002年,高達237.3 m3/t;最小值只有8.84 m3/t,出現于2013年。藍水足跡變化也與蒸散量ETC和降水量有關,夏玉米藍水足跡變動趨勢與降水量變動趨勢相反,即該年降水量多藍水足跡小;
反之,則藍水足跡大。2004年、2008年、2010年、2012—2013年和2016—2017年夏玉米生育期期間降水量較多,有效降水量也隨之較大,藍水足跡較小;
其他年份降水量較小情況下,河北省夏玉米藍水足跡較大,主要原因是夏玉米在研究年份期間雷雨大風災害在研究年份發生次數高達百次,使得農作物受災嚴重[23];
其次旱澇災害在省內的頻繁發生對農業造成的損失較大[24]。與此同時,河北省2019年水資源公報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省內累計壓采地下水資源7.3 億m3,地下水治理省份涉及范圍廣。研究期間河北省采取節水壓采措施減少地下水開采,使得藍水足跡在研究年份期間呈降低趨勢[25]。

圖5 河北省夏玉米生產綠水足跡空間演變特征Fig.5 Spati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green water footprint of summer maize production in Hebei Province

灰水足跡在2002—2018年間變化較為穩定,計算所得數據值變化不明顯,以0.05 m3/t速率在減少,多年平均值為195.4 m3/t,總水足跡中比重為26%,最大值出現于2015年,高達216.23 m3/t。灰水足跡變化與蒸散發量ETC和降水量的相關程度較小,其主要取決于農作物單位面積內氮肥施用量。灰水是用于稀釋污染物的水量,其能否達到安全標準,對糧食安全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其中,在2003—2004年、2010年、2014年、2016年間河北省夏玉米灰水足跡較高,總量都>200 m3/t,這主要是化肥農藥使用增加導致。研究時段內河北省夏玉米產量呈上升趨勢且較為穩定,并且每公頃化肥使用有所降低但下降幅度不大,使得灰水足跡呈現波動性輕微下降[26]。

4.2 河北省夏玉米水足跡空間演變特征

為進一步探究河北省夏玉米水足跡空間演變特征,本文在夏玉米生育期降水量和蒸散量變化特征基礎上,將2002—2018年夏玉米整個生育期內降水量最少的2002年(207.17 mm)、降水量最接近多年平均值的2003年(288.03 mm)和降水量最多的2013年(356.85 mm)分別作為枯水年、平水年和豐水年進行研究,運用反距離權重插值法探究河北省夏玉米生產水足跡空間演變情況,并加以分析。根據河北省夏玉米生育期內降水量變化,通過選取3個研究年份(2002年、2003年和2013年),繪制河北省夏玉米生產綠水足跡時空演變特征圖,如圖5所示。由圖5可知:

(1)河北省夏玉米綠水足跡在枯水年(2002年)、平水年(2003年)和豐水年(2013年)空間分布差異顯著,總體表現為研究年份綠水足跡值整體上水平相當。2002年和2003年綠水足跡高值區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主要原因是東部地區濕潤度較西部地區大,降水量多,綠水蒸散較高所致。此外,青龍、黃驊及其周圍地區綠水足跡相對省內其他地區較高,這主要是研究年份這些地區有效降水量較大;
而河北省南部和西北部地區有效降水量較小,故綠水足跡較低。

(2)2013年河北省夏玉米生產綠水足跡高值區在保定及其周圍地區,主要原因是在研究年份該地區有效降水量和蒸散發值都比較大,使得綠水足跡值較高。

(3)2002年、2003年與2013年低值區都主要集中在河北省西部地區,主要由于這些地區位于河北省西北部,海拔高,在2002年、2003年與2013年降水量較其他地區少,故有效降水量小,夏玉米生長所需綠水資源也少[21]。

綠水作為在非飽和土壤中供農作物生長的降水,今后應該采用合理的抗旱耕作措施促進降水利用,為農作物生長提供充足的水分。其次,還需要對現有的耕層加深,促進土壤肥力的形成,從而使農作物更好地利用綠水資源。

圖6 河北省夏玉米生產藍水足跡空間演變特征Fig.6 Spati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blue water footprint of summer maize production in Hebei Province

根據河北省夏玉米生育期內降水量變化,通過選取3個研究年份(2002年、2003年和2013年),繪制河北省夏玉米生產藍水足跡時空演變特征圖,如圖6所示。由圖6可知:

(1)河北省夏玉米綠水足跡在枯水年(2002年)、平水年(2003年)和豐水年(2013年)空間分布差異顯著,總體表現為2002年藍水足跡整體上高于2003年和2013年藍水足跡。

(2)2002年,河北省藍水足跡高值區主要位于西部地區,主要以張北、張家口地區和南宮周圍地帶,這主要與研究年該地區有效降水量少,藍水蒸散量較大密切相關;
低值區主要在秦皇島、青龍和饒陽地區,原因是該地區在2002年有效降水量比其他地區高,故藍水蒸散量較低,藍水足跡也相應偏低。

(3)2003年和2013年,河北省大部分地區藍水足跡較低,張家口及其周圍地區藍水足跡較高,主要是在2002年、2003年與2013年有效降水量較其他地區少,藍水蒸散量較大,故藍水足跡高;
其他地區藍水足跡較低主要是由于有效降水量多導致藍水蒸散量小。

藍水作為促進農作物生長發育的灌溉用水,今后需要將地表水和地下水有機結合起來,制定相應的節水措施,實現現有水資源對農作物的合理灌溉。其次,要選用低耗水、中度水價值的品種進行種植,促進夏玉米穩步增產,對實現河北省農業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0]。

4.3 河北省夏玉米水足跡與各影響因子相關性分析

作物生產的水足跡受作物整個生長過程的影響,盡管它與水資源消耗和單位面積作物產量聯系密切,但研究區農業氣象條件、農業生產技術投入、地形單元和田間管理等因素也會與作物生產水足跡存在一定的聯系。為了進一步探究河北省玉米水足跡時空變化影響因子,分析了相關地理數據、氣象數據和作物數據等因素,對其相關性程度進行探討。

根據選取河北省2002—2018年間相關氣象因子與農業生產因子,主要包括平均氣溫(X1)、平均相對濕度(X2)、平均風速(X3)、平均日照時數(X4)、降雨量(X5)、蒸散量(X6)、夏玉米播種面積(X7)、夏玉米總產值(X8)、單位面積氮肥施用量(X9)、農藥使用量(X10)、農業機械動力使用量(X11)、有效灌溉面積(X12),探討它們與夏玉米生產水足跡(X13)之間的相關關系,利用SPSS軟件分析建立相關矩陣表,具體結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蒸散量(X6)和有效灌溉面積(X12)與夏玉米生產水足跡(X13)呈正相關關系。其余各項指標都與夏玉米生產水足跡呈負相關關系,影響程度最高為夏玉米總產值,最低為平均日照時數。負相關關系中,平均相對濕度和降雨量達到顯著水平;
平均風速、夏玉米播種面積、夏玉米總產值和單位面積氮肥施用量達到極顯著水平。說明河北省夏玉米播種面積越大,總產值越大,降水量越大的情況下,夏玉米生產水足跡會越小。主要原因是降水量大時相隨濕度較高,蒸散量會相應降低,作物生長所需水分減少,作物生產水足跡減少;
反之,作物生產水足跡就會增大。

主成分分析能夠更為直觀地看出主導因素對河北省夏玉米生產水足跡影響程度。因此,對選定的13個影響因素進行了KMO檢驗和Bartlett球度檢驗之后發現,KMO值=0.573>0.5,表明因子分析可順利進行;
Sig值=0<0.05,表明所選因素之間存在相關性,可以進行主成分分析。表2數據顯示,前4個主成分累積貢獻率高達84.56%,表明前4個主成分的選擇可以解釋13個指標大部分信息量。因此,通過選取前4個主成分來進一步探究影響河北省夏玉米生產水足跡的因素。

表1 各影響因素與夏玉米生產水足跡相關分析Table 1 Correlation between each influencing factor and water footprint of summer maize production

表2 各主成分分析總方差解釋Table 2 Explanation of total variance of eachprincipal component

由表3可知,夏玉米播種面積(X7)、夏玉米總產值(X8)、單位面積氮肥施用量(X9)在主成分1中作用顯著,而平均相對濕度、平均風速、降雨量等的影響相對較弱,表明這些因子可以大部分解釋主成分1中的內容。主成分2中平均氣溫(X1)、蒸散量(X6)、夏玉米生產水足跡(X13)三個因子之間相關性顯著。主成分3中農藥施用量(X10)、農業機械動力使用量(X11)、有效灌溉面積(X12)等因子主要反映農業生產技術投入的影響。主成分4中平均日照時數(X4)相關系數較高,能夠一定程度上反映該主成分中氣象因素平均日照時數的影響。

表3 主成分載荷矩陣荷載取值Table 3 Load values in principal component load matrix

5.1 結 論

農業水資源對于解決水資源短缺和糧食安全問題至關重要。研究時段2002—2018年河北省夏玉米生產水足跡總體呈現下降趨勢,在河北省經濟作物種植比重不斷增加影響下變動,與王月英等[27]研究結果一致。但是與韓宇平等[20]研究結果略有不同,主要是由于選取研究時段步長和研究對象綜合性存在一定差異。如何合理高效控制夏玉米生產水足跡,對實現水資源和糧食安全發展具有雙贏的效果。灰水足跡在2002—2018年下降幅度不大,與何立新等[25]結果相一致。得出的主要結論有:

(1)河北省夏玉米生產水足跡在研究時段內呈波動式下降趨勢,整體以11.10 m3/t趨勢下降,研究時段內多年平均值為759.03 m3/t,總水足跡構成中綠水足跡占主要地位,第二為灰水足跡,藍水足跡占比最少,三者整體以下降趨勢出現,但下降趨勢差異顯著,藍水足跡變動趨勢最大,灰水足跡變動趨勢最小,三者在水足跡中占比分別為65%、26%和9%。

(2)河北省夏玉米綠水足跡和藍水足跡在枯水年(2002年)、平水年(2003年)和豐水年(2013年)空間分布差異較大。其中,2002年和2003年綠水足跡在東部地區為高值區域,南部和西北部地區為低值區域;
2013年河北省夏玉米生產綠水足跡高值區在保定及其周圍地區。2002年、2003年與2018年低值區都主要集中在河北省西部地區,主要由于這些地區地理位置原因,在研究時段降水量較其他地區少,故有效降水量小。

(3)通過對選取的13個影響因子進行相關性分析后,得出蒸散量和有效灌溉面積與夏玉米生產水足跡呈正相關關系。與夏玉米生產水足跡呈負相關關系的為剩余11個指標,其中,平均相對濕度和降雨量達到顯著水平;
平均風速、夏玉米播種面積、夏玉米總產值和單位面積氮肥施用量達到極顯著水平。

5.2 討 論

研究區河北省灰水足跡所產生的面源污染對區域水資源環境威脅極大,尤其是在河北省水資源匱乏情況下嚴重性更大。需通過科學管理手段,保障產量穩定情況下合理規劃施肥。研究結論表明:要因地制宜考慮整個省份不同地帶氣候特征和水資源狀況,根據區域內種植優勢,合理安排農作物布局。同時須制定區域內合理灌溉制度,促進節水型農業發展。

本研究在水足跡理論指導下,對河北省夏玉米水足跡進行量化與分析,得到一些初步結論,但是由于數據和研究方法局限性,目前仍然存在許多不足。主要有:

(1)由于灰水足跡與化肥施用量有關,這部分資料是從統計年鑒中獲取的省級數據,因此不適宜作空間分析。

(2)影響夏玉米生產水足跡因子涉及多個方面,本文研究因子僅涉及到氣象和農業方面,但是對人口因素、經濟因素和人類活動等因子還沒有考慮進去。

因此,在今后研究中,應該多方面因子進行綜合考量,提高對農業水足跡綜合評價能力,為農業水資源的科學管理和合理調配提供參考依據。

猜你喜歡藍水灰水綠水趕著青山和綠水音樂天地(音樂創作版)(2022年3期)2022-06-14中國灰水足跡時空格局演變及其脫鉤關系研究水利科技與經濟(2019年9期)2019-10-22與時俱進樹節水新觀念神州·中旬刊(2019年8期)2019-09-01太行山區藍水綠水沿垂直帶演變規律及其歸因分析南水北調與水利科技(2018年2期)2018-07-05難忘家鄉灰水粽西江月(2018年6期)2018-06-06具有景觀效益的居民住宅區灰水回用系統研究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2017年10期)2017-03-16萬綠水 東江請原創歌曲|全國征集嶺南音樂(2016年4期)2016-11-21為了天藍地綠水清公民與法治(2016年13期)2016-05-17綠水繞家園(國畫)文藝論壇(2016年3期)2016-03-28氣化裝置高壓灰水調節閥的損蝕原因分析及改造氮肥與合成氣(2015年8期)2015-12-23

推薦訪問:河北省 因子 演變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